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胸腔镜心脏手术中体外循环管理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力 罗智超 +5 位作者 彭东 周成斌 章晓华 郭惠明 庄建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5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心脏手术体外循环(ECC)管理特点。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开展123例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其中男性41例,女性82例。经颈内静脉和股静脉插静脉引流管,使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VAVD)技术。右侧股动脉插动脉灌注管,逆行...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心脏手术体外循环(ECC)管理特点。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开展123例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其中男性41例,女性82例。经颈内静脉和股静脉插静脉引流管,使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VAVD)技术。右侧股动脉插动脉灌注管,逆行灌注全身。ECC过程中采用中低温(28~32℃),灌注流量为60~80 ml/(kg·min)。心肌保护采用经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冷血心肌保护液的方法。结果 ECC平均时间为(117.2±41.8)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73.7±32.1)min。所有病例均在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13.2±12.7)h,术后第一天平均胸液量(43.5±74.1)ml,没有明显神经系统并发症,平均ICU时间(34.6±32.7)h。结论全胸腔镜心脏手术经外周血管插管,逆行灌注,辅以VAVD技术可改善静脉引流,其体外循环管理和心肌保护方法与常规体外循环管理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胸腔镜 心脏手术 体外循环
下载PDF
超快通道麻醉在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雷迁 曾庆诗 +5 位作者 张晓慎 谢斌 黄焕雷 郭惠明 王晟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总结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实施超快通道麻醉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实施超快通道麻醉患者的围术期资料。结果 2011年至2014年我院共行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1 031例... 目的总结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实施超快通道麻醉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实施超快通道麻醉患者的围术期资料。结果 2011年至2014年我院共行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1 031例,重症监护室床位周转困难时,选择35例患者实施超快通道麻醉,其中33例(94.3%)在手术室内拔除气管插管。手术类型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8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1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4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3例。成功实施超快通道麻醉的患者术后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3.9±1.8)h、住院时间(4.5±1.9)d。1例患者术后再次气管插管行胸腔镜下止血,其余患者无需再次气管插管。未能在手术室拔除气管插管的2例患者分别为苏醒延迟和咽后壁活动性出血。全组患者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能够安全地实施超快通道麻醉,该技术有助于节约医疗资源、加快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快通道麻醉 体外循环 胸腔镜手术 心脏手术
下载PDF
胸腔镜再次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被引量:9
3
作者 雷迁 +4 位作者 张晓慎 黄焕雷 郭惠明 周成斌 章晓华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总结胸腔镜再次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行胸腔镜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体外循环及围术期资料。所有患者采用全身麻醉,经皮上腔静脉插管联合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不阻断... 目的总结胸腔镜再次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行胸腔镜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体外循环及围术期资料。所有患者采用全身麻醉,经皮上腔静脉插管联合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维持心脏跳动或室颤状态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结果全组患者25例,其中再次二尖瓣置换术11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2例及左房血栓清除术1例;再次三尖瓣置换术10例;再次三尖瓣成形术4例。手术时间1.8-9.5 h[(3.3±1.6)h],体外循环时间37.0-154.0 min[(96.5±26.9)min],最低体温(32.4±1.5)℃。20例患者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5例患者室颤下完成手术。全组患者发生围术期并发症6例(24.0%),术后院内死亡3例(12.0%)。结论胸腔镜下再次瓣膜手术能够在外周体外循环主动脉不阻断技术支持下实施,体外循环管理的重点在于维持充分的静脉引流和灌注流量,注意心脏和大脑等重要脏器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心肌保护 微创外科 再次心脏手术
下载PDF
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在全弓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罗智超 彭东 +4 位作者 周成斌 林中林 章晓华 范瑞新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6年第3期145-147,171,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在全弓置换术中对血液保护的作用。方法 2015年1月至6月共72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术中均使用血液回收技术。术前行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者为血小板分离组(n=28),未使用者为... 目的回顾性分析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在全弓置换术中对血液保护的作用。方法 2015年1月至6月共72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术中均使用血液回收技术。术前行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者为血小板分离组(n=28),未使用者为对照组(n=44)。手术均在深、中低温停循环和顺行脑灌注下完成。血小板分离组在深静脉置管后开始血小板分离,形成浓缩红细胞、血浆和富含血小板血浆三种成分。体外循环结束,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开始回输三种成分。记录术前血小板分离的量,监测分离前后的激活凝血时间(ACT)数值,比较异体血制品的使用情况,观察患者术后24 h内胸液量、开胸止血率以及ICU停留时间等。结果两组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和最低温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术前血小板分离组处理全血(1 704±244)ml,获得富含血小板血浆(225±51)ml、血浆(898±107)ml和红细胞(569±119)ml。分离后ACT数值延长(P<0.05)。体外循环结束后,术后24 h内胸液量和开胸止血率在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但住院期间对照组使用血小板、血浆、冷沉淀的数量明显高于术前血小板分离组(P<0.05),ICU停留时间在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全弓置换大血管手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可以减少围术期异体血制品的输注,提升血液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富集血小板 血液保护技术 主动脉弓手术
下载PDF
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陈萍 章晓华 +4 位作者 陈伟达 罗智超 周成斌 彭东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81-483,共3页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 (CPB)中促炎细胞因子、心功酶、肌钙蛋白 (cTnI)的变化及应用乌司他丁(UTI)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60例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分为两组 ,UTI组 (U组 ) 3 2例 ,对照组 (C组 ) 2 8例。U组接受UTI...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 (CPB)中促炎细胞因子、心功酶、肌钙蛋白 (cTnI)的变化及应用乌司他丁(UTI)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60例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分为两组 ,UTI组 (U组 ) 3 2例 ,对照组 (C组 ) 2 8例。U组接受UTI 90万IU ,于麻醉后至CPB前缓慢静注 3 0万IU ,另 60万IU一次性加入预充液中 ;C组不接受UTI。分别于术前、术毕、术后第 1,3 ,7天测量血浆白细胞介素 (IL) -6、IL -8及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 ,乳酸脱氢酶 (LD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cTnI水平 ;记录心脏复跳及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 ①炎性细胞因子术前各指标均无差异 ,术后显著升高 (P <0 0 5 ) ;IL -6,IL -8,TNF -α以术毕最高 ,此后逐渐下降 ;组间比较 ,术毕、术后第 1天U组IL -6,IL -8,TNF -α水平较C组低 (P <0 0 5 )。②CK -MB及cTnI术毕最高 ,LDH术后第 1天最高 ,此后逐渐下降 ;组间比较 ,术毕 3项指标U组均低于C组 (P <0 0 1~ 0 0 5 )。③术毕IL -6与LDH及cTnI,IL -8与CK -MB及LDH均成显著正相关 (P <0 0 0~ 0 0 5 )。④升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率U组为 81% ,C组为 79%。术后U组应用多巴胺的平均最大剂量少于C组 (P <0 0 5 ) ,U组肾上腺素的平均使用时间少于C组 (P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心肌 保护作用
下载PDF
大血管手术中康斯特保护液与含血停搏液心肌保护效果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贺子剑 张力 +5 位作者 彭东 周成斌 章晓华 范瑞新 庄建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4年第4期222-225,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血管手术中采用康斯特保护液(HTK液)与含血停搏液的心肌保护效果,为临床合理使用心脏停搏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6年12月100例采用多次灌注含血停搏液的大血管手术患者作为含血停搏液组(BC组),2014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血管手术中采用康斯特保护液(HTK液)与含血停搏液的心肌保护效果,为临床合理使用心脏停搏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6年12月100例采用多次灌注含血停搏液的大血管手术患者作为含血停搏液组(BC组),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100例使用单次灌注HTK液的大血管手术患者作为HTK液组(HTK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在上述资料中选择合适病例进行匹配,消除体外循环时间上的差异。共获得BC组43例与HTK组43例配对。结果 BC组平均阻断时间为(102±40)min;HTK组阻断时间为(103±31)min(P=0.87)。主动脉开放后两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没有差别。血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在手术当天显著增高,术后第1 d、2 d逐渐回落,统计显示两组之间没有差异。术后两组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也无差异。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结论 HTK液在大血管手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同含血停搏液多次灌注一致。单次灌注HTK液具有简化外科操作的临床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TK液 大血管手术 心肌保护
下载PDF
磷酸肌酸钠联合处理用于腔镜下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吴丽灵 张武 +6 位作者 李贻霞 杨凯 梁结连 杜楚川 先杰 胡旭东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0期1652-1658,共7页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CP)联合处理对腔镜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的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暨南大学附属华侨医院就诊并计划在体外循环下行腔镜二尖瓣置换术或整形术的患者36例,...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CP)联合处理对腔镜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的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暨南大学附属华侨医院就诊并计划在体外循环下行腔镜二尖瓣置换术或整形术的患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预处理组、后处理组和联合处理组,每组12例。预处理组男8例,女4例;年龄(58.33±12.35)岁;心功能分级:Ⅲ级8例,Ⅳ级4例。后处理组男5例,女7例;年龄(59.67±13.77)岁;心功能分级:Ⅲ级7例,Ⅳ级5例。联合处理组男7例,女5例;年龄(59.92±11.29)岁;心功能分级:Ⅲ级9例,Ⅳ级3例。患者在全身麻醉和体外循环下行腔镜二尖瓣整形术或置换术。预处理组:体外循环开始前静脉注射CP 2.0 g,停搏液中加入CP 2.0 g;后处理组:主动脉开放后5 min体外循环机内注入CP 2.0 g,体外循环停止前体外循环机内注入CP 2.0 g;联合处理组:体外循环开始前静脉注射CP 1.0 g,停搏液中加入CP 1.0 g,主动脉开放后5 min体外循环机内注入CP 1.0 g,体外循环停止前体外循环机内注入CP 1.0 g。比较3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辅助时间、心脏自动复跳情况以及术后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的使用情况;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毕、术后1 d和术后2 d的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以及脑利钠肽(BNP)水平。采用F检验、LSD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秩和检验。结果联合处理组术后48 h肾上腺素的使用比例(1/12)少于预处理组(6/12)和后处理组(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处理组术毕的CK-MB水平[(12.14±4.98)U/L]低于预处理组[(17.51±5.14)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处理组术后1 d、术后2 d的CK-MB水平[(27.17±11.25)U/L、(17.10±8.27)U/L]均低于预处理组[(37.58±11.15)U/L、(26.46±8.98)U/L]和后处理组[(39.54±14.27)U/L、(24.28±7.07)U/L],差异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磷酸肌酸钠 预处理 后处理 联合处理 腔镜心脏手术
下载PDF
全胸腔镜心脏手术术中放置心外膜临时心脏起搏导线的改良方法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晓慎 刘菁 +4 位作者 郭惠明 曾庆诗 雷迁 李小辉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1036-1038,共3页
目的探讨完全胸腔镜术中放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导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9~11月,50例有胸腔镜心脏手术治疗适应证的心脏病患者在我院心外科行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治疗,按照放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导线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改良组,30例男1... 目的探讨完全胸腔镜术中放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导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9~11月,50例有胸腔镜心脏手术治疗适应证的心脏病患者在我院心外科行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治疗,按照放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导线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改良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5.6±15.7)岁;传统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4.2±17.7)岁。比较两组放置起搏导线时间和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无术中出血、心脏压塞、起搏导线引发的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改良组起搏导线放置时间较传统组短(P<0.001)。所有患者在中期随访期间,未发现中量以上心包积液、起搏导线移位等情况。结论在完全胸腔镜下心内直视手术中经我们改良的放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导线放置方法简单易行缩短了术中起搏导线的放置时间,效果良好。短期随访无不良并发症发生,但长期效果仍有待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胸腔镜辅助 心脏手术 心外膜 临时起搏导线 改良植入方法
原文传递
胸腔镜下再次心脏房室瓣手术的麻醉处理 被引量:2
9
作者 雷迁 曾庆诗 +5 位作者 张晓慎 谢斌 黄焕雷 郭惠明 王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总结胸腔镜再次心脏房室瓣手术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行胸腔镜再次心脏房室瓣手术患者的麻醉及围术期资料。所有患者采用静吸复合双腔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经皮上腔静脉插管联合股动静脉插管建... 目的总结胸腔镜再次心脏房室瓣手术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行胸腔镜再次心脏房室瓣手术患者的麻醉及围术期资料。所有患者采用静吸复合双腔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经皮上腔静脉插管联合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结果本组患者25例,其中2例为第3次心脏手术。再次二尖瓣置换术11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2例及左房血栓清除术1例;再次三尖瓣置换术10例;再次三尖瓣成形术4例。手术时间(3.3±1.6)h,体外循环时间(96.5±26.9)min,最低体温(32.4±1.5)℃。20例患者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5例患者室颤下完成手术,心脏切口缝合完毕后仍室颤者体外电除颤复跳。术后机械通气时间(55.9±114.0)h,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105.3±158.6)h,住院时间(9.5±6.3)d。全组患者发生围术期并发症6例(24.0%),术后院内死亡3例(12.0%)。结论胸腔镜下再次房室瓣手术能够避免正中开胸的风险,麻醉处理的重点包括术前评估、单肺通气、建立外周体外循环、注意心肌保护、避免体循环进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体外循环 微创外科 再次心脏手术
下载PDF
选择性脑灌注在主动脉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章晓华 周成斌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9年第6期442-445,共4页
目的探讨中低温选择性脑灌注在主动脉手术应用的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6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手术的108例患者[根据脑保护方法的不同分为深低温停循环组(32例)、深低温选择性脑灌注组(35例... 目的探讨中低温选择性脑灌注在主动脉手术应用的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6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手术的108例患者[根据脑保护方法的不同分为深低温停循环组(32例)、深低温选择性脑灌注组(35例)、中低温选择性脑灌注组(41例)]的临床资料、体外循环方法和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低温选择性脑灌注组体外循环时间低于深低温停循环组和深低温选择性脑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4.56±24.01)min vs.(216.94±25.22)min vs.(200.09±23.80)min,P<0.05];再次开胸率也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2/41) vs.14.3%(5/35) vs.25.0%(8/32),P<0.05]。术后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感染、腹部并发症和截瘫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住院病死率、一过性和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低温选择性脑灌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脑保护方法,缩短了体外循环时间,降低了术后再次开胸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血液灌注 体外循环 外科手术 脑保护
下载PDF
全胸腔镜Warden手术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珏 张晓慎 +6 位作者 陈寄梅 刘菁 郭惠明 曾庆诗 雷迁 王昭慧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16年第5期300-301,共2页
在患有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约10%为上腔型ASD,其中90%合并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至上腔静脉(PAPVC)。为了同时矫治上述两种心内畸形,Warden等在右上肺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处的远心段离断上腔静脉,做上腔静... 在患有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约10%为上腔型ASD,其中90%合并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至上腔静脉(PAPVC)。为了同时矫治上述两种心内畸形,Warden等在右上肺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处的远心段离断上腔静脉,做上腔静脉断端和右心房的吻合,将残余上腔静脉和右上肺静脉隔人左心房,即Warden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治疗 全胸腔镜 先天性房间隔缺损 肺静脉异位引流 上腔静脉 上肺静脉 心内畸形 ASD
原文传递
儿童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74例总结
12
作者 彭东 章晓华 +4 位作者 陈伟达 陈萍 周成斌 罗智超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3年第4期252-253,共2页
目的 总结儿童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 回顾我院自 1989年到 2 0 0 1年共 74例儿童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情况 ,包括血液稀释、灌注方式、心肌保护并进行分析。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 51~ 166min ,平均 83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 3 ... 目的 总结儿童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 回顾我院自 1989年到 2 0 0 1年共 74例儿童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情况 ,包括血液稀释、灌注方式、心肌保护并进行分析。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 51~ 166min ,平均 83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 3 2~ 12 4min ,平均 67min ;心脏自动复跳 69例 ,占 93 % ,电击复跳 5例 ,占 7% ;全组死亡 8例 ,死亡率10 8% ,主要死因为低心排综合征、多器官衰竭、大出血和呼吸衰竭。结论 在儿童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中 ,认真作好术前准备 ,根据患儿的体重、病种选好相应的设备、血液稀释和灌注方法 ,在体外循环中保证充沛的组织灌注 ,注重心肺等器官的保护 ,心脏复跳后掌握好辅助循环的要求等综合措施 ,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瓣膜置换术 体外循环 血液稀释 灌注方式 心肌保护 低心排综合征 心脏病
下载PDF
完全胸腔镜再次三尖瓣置换手术1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健 张晓慎 +5 位作者 郭惠明 刘菁 曾庆诗 雷迁 王昭慧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79-379,共1页
患者 女,57岁。活动后心悸、气促伴腹胀3年。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19年、二尖瓣置换术后9年。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人工机械瓣功能良好,极重度三尖瓣反流,房间隔完整。心脏及冠状动脉CT排除冠状动脉病变及胸膜粘连。
关键词 三尖瓣反流 完全胸腔镜 置换手术 二尖瓣闭式扩张 二尖瓣置换术后 冠状动脉病变 再次 活动后心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