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质条件下湖相烃源岩生排烃效率与模式 被引量:76
1
作者 陈建平 孙永革 +4 位作者 钟宁 黄振凯 邓春萍 谢柳娟 韩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05-2032,共28页
烃源岩排烃研究是油气地球化学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而排烃效率又是准确评价常规油气与非常规页岩油气资源的关键参数.目前对于烃源岩排烃效率的认识差异很大,尚未建立完整的各种类型有机质湖相烃源岩在地质条件下生排烃效率与模式.本文... 烃源岩排烃研究是油气地球化学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而排烃效率又是准确评价常规油气与非常规页岩油气资源的关键参数.目前对于烃源岩排烃效率的认识差异很大,尚未建立完整的各种类型有机质湖相烃源岩在地质条件下生排烃效率与模式.本文以中国渤海湾、松辽等4个大型湖相含油气盆地以及酒泉青西凹陷、泌阳凹陷等9个中小型湖相富油盆地/断陷为对象,通过15000余个湖相烃源岩样品在自然热演化过程中热解生烃潜力指数的变化研究,揭示了湖相烃源岩在地质条件下的生排烃特征,构建了湖相烃源岩在地质条件下的生排烃效率与模型.无论是大型湖相沉积盆地还是中小型断陷盆地,甚至是盐湖相沉积盆地,烃源岩生排烃特征基本一致.随着成熟度的增高,湖相烃源岩排烃效率逐渐增高,在低成熟阶段排烃效率较低,在成熟与高成熟阶段具有高或很高的排烃效率.Ⅰ型、Ⅱ型有机质类型烃源岩排烃模式相似,相对排烃效率在低成熟阶段小于45%,成熟生油高峰时达85%~90%,至生油窗下限时达90%以上;累积排烃效率在低成熟阶段小于10%,生油高峰时达50%~60%,生油窗下限时达75%~85%,主要的排烃阶段在镜质组反射率0.7%~1.2%之间,生油窗阶段生成并排出了绝大部分烃类.湖相Ⅲ型有机质烃源岩排烃效率明显低于Ⅰ、Ⅱ型有机质烃源岩,生油窗阶段累积排烃效率仅为50%左右,主要生排烃阶段在镜质组反射率0.8%~2.0%之间.控制湖相烃源岩排烃量和排烃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而盆地类型、断裂发育程度、烃源岩沉积环境、相邻输导层孔渗条件等因素均不影响烃源岩排烃与排烃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烃源岩 生排烃效率 生排烃模式 生烃潜力指数 有机质类型 成熟度 生油窗
下载PDF
渝东南两套富有机质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来自FIB-SEM的新启示 被引量:70
2
作者 马勇 钟宁 +4 位作者 程礼军 潘哲君 李红英 谢庆明 李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9-116,共8页
使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对渝东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2套富有机质页岩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对页岩纳米级有机质孔隙进行了三维重构和孔隙结构参数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五峰组—龙... 使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对渝东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2套富有机质页岩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对页岩纳米级有机质孔隙进行了三维重构和孔隙结构参数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内层间微裂隙、矿物粒内孔、矿物粒间孔和有机质孔隙均较为发育。其中,有机质孔隙呈蜂窝状均匀发育,孔隙半径集中在3-100 nm,孔隙连通性较好,FIB-SEM三维重构计算有机质孔隙度在9.13%-18.42%之间,岩石总孔隙度中有机质孔隙度的贡献受控于TOC含量;牛蹄塘组页岩内溶蚀孔和粒间孔较为发育,有机质孔隙发育不均匀,孔隙呈扁平状或针孔状,孔隙半径集中在3-25 nm,孔隙连通性较差,有机质孔隙度在1.59%以下,有机质孔隙度对岩石总孔隙度的贡献与TOC含量关系较小,页岩的总孔隙度主要来自于矿物基质孔。FIB-SEM揭示了2套页岩有机质孔隙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 有机质孔隙 三维重构 牛蹄塘组 五峰组—龙马溪组 渝东南地区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类型 被引量:57
3
作者 包建平 马安来 +2 位作者 黄光辉 李贤庆 钟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5-29,共5页
依据生物标志物分布和组成特征, 把三塘湖盆地的原油和油显示划分为中生界煤成油和上古生界湖相成因原油两大类。中生界煤成油以塘参1 井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的原油为代表,含蜡量高(30% 以上) , 其正构烷烃系列具有明显的奇碳优... 依据生物标志物分布和组成特征, 把三塘湖盆地的原油和油显示划分为中生界煤成油和上古生界湖相成因原油两大类。中生界煤成油以塘参1 井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的原油为代表,含蜡量高(30% 以上) , 其正构烷烃系列具有明显的奇碳优势,Pr/Ph 值高( 大于4.0) ,四环萜烷/三环萜烷值大于1.0,三环萜烷系列中C19 、C20 相对丰度高于C21 、C23 ,有C31 六环藿烷,无伽马蜡烷,C29 甾烷占绝对优势,此类原油源于中生界煤系烃源岩。上古生界湖相成因原油包括塘参3 井、条2 井、条3 井油显示,其正构烷烃系列没有明显的奇偶优势,Pr/Ph 值低,三环萜烷/四环萜烷( 仅检测到C24 一个化合物)值大于1.0,且C21 、C23 三环萜烷的相对丰度高于C19 、C20 ,无C31 六环藿烷,但伽马蜡烷和β胡萝卜烷的含量高,C27 甾烷丰度较高, 此类原油源于上古生界湖相烃源岩。依据成熟度, 又可把上古生界原油分成未熟- 低熟油和成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原油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 类型 烃源岩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古生界原油裂解气成藏历史分析——以英南2气藏为例 被引量:52
4
作者 张水昌 赵文智 +4 位作者 王飞宇 陈建平 肖中尧 钟宁 宋孚庆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41-451,共11页
近年来,在塔里木盆地东部烃源岩高—过成熟区的油气勘探获得重大发现,已在几口井中获得工业气流或油气显示,位于英吉苏凹陷中部英南构造带上的英南2气藏就是其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重要气藏。对其油气的成因和成藏历史的研究引起了地质学... 近年来,在塔里木盆地东部烃源岩高—过成熟区的油气勘探获得重大发现,已在几口井中获得工业气流或油气显示,位于英吉苏凹陷中部英南构造带上的英南2气藏就是其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重要气藏。对其油气的成因和成藏历史的研究引起了地质学家和地球化学家的广泛兴趣。英南2气藏中的天然气属富氮湿气,甲烷和乙烷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分别在-38.6‰~-36.2‰和-30.9‰~-34.7‰之间。与众多塔里木盆地海相油型气的比较发现,该气藏天然气明显具有成熟度偏高的海相成因的特点。通过对其伴生的凝析油分子标志物的研究可以断定,凝析油不可能来源于浅部的中侏罗统煤系地层,而是与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统海相地层密切相关。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寒武系—下奥陶统海相烃源岩层目前已经过成熟[Re(等效镜质体反射率)=3%~4%]。从其埋藏史和成熟演化史来看:由于中晚奥陶世的急剧沉降和高古地温,在加里东晚期短短的20Ma(458~438Ma)内,古地温从90℃急剧升高到210℃,以致"生油窗"经历的时间只有10Ma左右,尚未来得及充分排油就已迅速转入生气阶段;现今生油气潜力已很低。再从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与埋藏—生烃史的数据来看,英南2气藏形成于最近10Ma;而现今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层不可能直接向气藏提供干燥系数仅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裂解气 气源 金刚烷 生烃史 成藏史 英南2井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彩南油田多源混合原油的油源(一)——烃源岩基本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物标志物特征 被引量:54
5
作者 陈建平 梁狄刚 +5 位作者 王绪龙 邓春萍 薛新克 靳涛 宋孚庆 钟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0-24,共5页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存在 4套烃源岩 ,其中 ,二叠系烃源岩生烃潜力大 ,是最好也是最主要的烃源岩 ;三叠系烃源岩次之 ;侏罗系和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 ,丰度变化大 ,生烃潜力低于二叠系和三叠系。这 4套烃源岩在埋藏浅的地区...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存在 4套烃源岩 ,其中 ,二叠系烃源岩生烃潜力大 ,是最好也是最主要的烃源岩 ;三叠系烃源岩次之 ;侏罗系和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 ,丰度变化大 ,生烃潜力低于二叠系和三叠系。这 4套烃源岩在埋藏浅的地区尚处于未成熟或低成熟阶段 ,但在阜康凹陷均达成熟%D高成熟阶段 ,具备了生成大量原油的热演化条件。 4套烃源岩抽提物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差异明显 ,二叠系烃源岩以富含 β 胡萝卜烷、伽马蜡烷、C2 8和C2 9甾烷、几乎不含重排甾烷以及C2 7甾烷含量很低为主要特征 ;三叠系抽提物以富含Ts、C2 9Ts和重排甾烷以及伽马蜡烷含量低为主要特征 ;侏罗系烃源岩抽提物碳同位素明显重于二叠系和三叠系 ,δ13 C值一般大于 -2 8‰ ,Pr/Ph值一般大于 3 .0 ,以富含五环萜烷、C2 9甾烷和贫三环萜烷、伽马蜡烷、C2 7和C2 8甾烷为主要特征。图 3表 2参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烃源岩 地球化学 生物标志物 侏罗系 三叠系 二叠系
下载PDF
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45
6
作者 周家斌 王铁冠 +4 位作者 黄云碧 毛婷 钟宁 张逸 张晓山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0-44,共5页
采集了北京城乡结合部与郊区 2 0 0 3年 4个季节的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样品 ,运用GC/MS分析了其多环芳烃组成 .结果表明 ,17种PAHs总量为 0. 84~ 15.2 2 3ng/m3 ,城乡结合部含量是郊区的 1.0 7~ 6. 6 0倍 .PAHs总量的季节性变化表现... 采集了北京城乡结合部与郊区 2 0 0 3年 4个季节的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样品 ,运用GC/MS分析了其多环芳烃组成 .结果表明 ,17种PAHs总量为 0. 84~ 15.2 2 3ng/m3 ,城乡结合部含量是郊区的 1.0 7~ 6. 6 0倍 .PAHs总量的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冬季 >秋季 >春季 >夏季 ,且随颗粒物粒径减小 ,含量逐渐增大 ,大约有 6 8 . %~ 84 .7%的PAHs吸附在≤ 2 . 0 μm颗粒上 .2~3环PAHs呈双峰型分布 ,4~ 6环PAHs呈单峰型分布 ,PAHs分子量越大 ,MMD值越小 ,燃煤取暖与低温是导致冬季PAHs污染增高的主要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不同粒径颗粒物 季节性变化 粒径分布
下载PDF
叠合盆地多烃源层混源油定量判析——以准噶尔盆地东部彩南油田为例 被引量:49
7
作者 陈建平 邓春萍 +5 位作者 梁狄刚 王绪龙 宋孚庆 薛新克 靳涛 钟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9-288,共10页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彩南油田东块原油为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形成的混合原油。选择典型的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原油进行人工三元混合配比模拟实验表明,混合原油的全油碳同位素δ^(13)C值的变化与混入量呈直线关系,而Pr/Ph值、...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彩南油田东块原油为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形成的混合原油。选择典型的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原油进行人工三元混合配比模拟实验表明,混合原油的全油碳同位素δ^(13)C值的变化与混入量呈直线关系,而Pr/Ph值、β-胡萝卜烷、甾烷与萜烷等各种生物标志物相对比值参数均呈不同的曲线关系变化。通过人工混合配比实验创建的三角形图版判别验证,彩南油田原油中侏罗系的平均贡献为65%左右,二叠系和三叠系的平均贡献分别为20%和15%左右。按照彩南油田原油全油碳同位素以及各类生物标志物参数的变化范围判别,侏罗系烃源岩的贡献为55%~70%左右,三叠系和二叠系均为10%~3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混源油 碳同位素 生物标志物 侏罗系 三叠系 三元配比实验
下载PDF
酒西盆地油气形成与勘探方向新认识(一)——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及生油潜力 被引量:45
8
作者 陈建平 陈建军 +2 位作者 张立平 钟宁 王智诒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9-22,共4页
酒西盆地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历程 ,发现了 6个油田 ,探明石油储量约 1× 10 8t。但是对该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的认识仍然不高。通过对酒西盆地最新地震资料的解释发现 ,青西坳陷不是以往认为的整体坳陷 ,内部可划分为 3个次一级构造... 酒西盆地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历程 ,发现了 6个油田 ,探明石油储量约 1× 10 8t。但是对该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的认识仍然不高。通过对酒西盆地最新地震资料的解释发现 ,青西坳陷不是以往认为的整体坳陷 ,内部可划分为 3个次一级构造单元 ,两凹 (青南凹陷和红南凹陷 )夹一凸 (青西低凸起 )是其基本构造特征。青西坳陷下白垩统烃源岩主要形成于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下发育的湖侵体系域 ,虽然分布面积不大 ,但厚度很大 (在青南凹陷和红南凹陷均超过 2 5 0 0m) ,主要烃源岩赤金堡组和下沟组及中沟组是很好的烃源岩 ,有机质丰度高 ,平均有机碳含量为 1%~ 2 % ,平均热解生油潜量达 6~ 8mg/g ,氯仿沥青“A”和总烃的含量分别为 1.5‰和 0 .9‰ ,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和Ⅰ型为主 ,显微组分组成中富氢显微组分含量高 ,具有高的成烃潜力。青西低凸起西北侧的红南凹陷是生油凹陷 ,构造位置十分有利 ,青西坳陷中部应是酒西盆地深入勘探的主要目标区。图 4表 3(王孝陵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酒西盆地 油气生成 油气勘探 地质条件 生油潜力
下载PDF
地史过程中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变化的模拟计算 被引量:44
9
作者 卢双舫 薛海涛 钟宁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2-297,共6页
在同时考察源岩中有机质因生、排烃而损失和无机质因成岩作用而失重的基础上,模拟计算了地史过程中,随有机质类型、初始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及排烃效率的改变,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的变化,探讨了有机碳恢复系数及生烃潜力损失率的... 在同时考察源岩中有机质因生、排烃而损失和无机质因成岩作用而失重的基础上,模拟计算了地史过程中,随有机质类型、初始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及排烃效率的改变,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的变化,探讨了有机碳恢复系数及生烃潜力损失率的可能变化范围。结果表明,地史过程中,有机质生烃潜力和有机质丰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源岩的生、排烃效率,对性质偏差的有机质,有机质的实测丰度随演化程度的增高不降反升;而对位于高成熟阶段的优质有机质,有机碳的恢复系数可达2以上;随有机质类型变好和成熟度升高,生烃潜力损失率增高;一般情况下,有机质生烃潜力的恢复幅度比有机质丰度的恢复大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有机质丰度 成岩作用 成熟度 生烃潜力 排烃效率 地史过程
下载PDF
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46
10
作者 庞雄奇 罗晓容 +4 位作者 姜振学 林畅松 张水昌 钟宁 李忠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79-887,共9页
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富集了中国45%左右的剩余油气资源,目前探明率不到20%,发展潜力巨大。近20年来的基础理论研究表明,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构造变革、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旋回油气成藏、多次调整改造"的油气地质特... 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富集了中国45%左右的剩余油气资源,目前探明率不到20%,发展潜力巨大。近20年来的基础理论研究表明,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构造变革、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旋回油气成藏、多次调整改造"的油气地质特征,大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受"古隆起迁移、烃源灶演化、区域盖层发育、构造平衡带叠合"四大要素的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复合—过程叠加"的成藏模式和有利勘探区预测方法,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除四大要素外,复杂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还受"圈闭发育分布"、"储层发育分布"、"优势通道形成演化"、"运聚动力条件"及其相互耦合关系的控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复杂油气藏形成演化机制与分布规律"的基础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钻探成效和发展叠合盆地油气勘探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叠合盆地 油气藏形成 油气田勘探 油气预测
下载PDF
烃源岩生烃演化过程TOC值的演变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45
11
作者 钟宁 卢双舫 +3 位作者 黄志龙 张有生 薛海涛 潘长春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A01期120-126,共7页
采用地质观察、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三者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变化的控制因素.由有机碳(TDCC%)的损失率DTOC=(TOC0-TOC)/TOC0(岩石原始有机碳)来衡量地史过程中烃源岩有机碳含量的变化时,其变化的幅度和方向取决于源岩... 采用地质观察、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三者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变化的控制因素.由有机碳(TDCC%)的损失率DTOC=(TOC0-TOC)/TOC0(岩石原始有机碳)来衡量地史过程中烃源岩有机碳含量的变化时,其变化的幅度和方向取决于源岩中有机部分和无机部分的损耗量及相对大小.根据物质平衡关系分析导出了烃源岩成熟作用过程有机碳损失率DTOC的计算公式.当岩石类型和成熟演化历史一定时,TOC变化只与生排烃效率有关.在地质体的实际生排烃效率下,DTOC值一般变化在-0.05-0.2之间,计算的有机碳恢复系数k值仅0.90-1.25;只有在生排烃效率极高的理想情形下,DTOC值的变化才是显著的,k值可高达2.5.因此,基于有机质原始丰度恢复的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方法,可能过分强调了“减碳”的进程,很多情形下会美化原本比较差的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评价 碳酸盐岩 有机质丰度下限 生排烃效率 TOC值 总有机碳含量
原文传递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测井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40
12
作者 曲彦胜 钟宁 +2 位作者 刘岩 李园园 彭波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2期80-84,99,共6页
近年来,结合丰富的地球物理信息和地球化学实验数据来研究烃源岩,可有效克服常规岩样分析资料连续性差、成本高的难题,且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其准确性并非很高。文中以辽河西部凹陷为例,结合取心井SG1的烃源岩地... 近年来,结合丰富的地球物理信息和地球化学实验数据来研究烃源岩,可有效克服常规岩样分析资料连续性差、成本高的难题,且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其准确性并非很高。文中以辽河西部凹陷为例,结合取心井SG1的烃源岩地球化学和测井资料,重点对比了不同成熟度范围的烃源岩的测井响应差异。通过讨论影响烃源岩TOC测井计算方法准确性的各种因素,对比了最小二乘法与ΔlgR方法的优缺点,认为最小二乘法拟合公式的3个常数(A,B,C)包含了多种影响计算结果的因素,因此,最小二乘法更能反映烃源岩层TOC的变化,且在应用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丰度 测井响应 成熟度 辽河西部凹陷
下载PDF
酒西盆地油气形成与勘探方向新认识(三)——油气运移、成藏规律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38
13
作者 陈建平 陈建军 +1 位作者 张立平 钟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16,共5页
酒西盆地的白垩系与第三系构成一个完整的油气系统 ,白垩系发育油源层和储集层、盖层 ,第三系主要发育储集层和盖层。由柳沟庄、鸭儿峡、老君庙到石油沟 ,烷烃含量逐步增加 ,原油中的芳烃、非烃与沥青质含量逐渐降低 ,异胆甾烷、Ts、C2 ... 酒西盆地的白垩系与第三系构成一个完整的油气系统 ,白垩系发育油源层和储集层、盖层 ,第三系主要发育储集层和盖层。由柳沟庄、鸭儿峡、老君庙到石油沟 ,烷烃含量逐步增加 ,原油中的芳烃、非烃与沥青质含量逐渐降低 ,异胆甾烷、Ts、C2 9Ts含量略有增高 ,原油密度、含蜡量、凝固点降低。这些原油物性特征反映了油气运移的地质色层效应和运移方向 ,表明油气总体由西向东运移。青西坳陷的构造埋藏史控制了主要烃源岩(下白垩统赤金堡组和下沟组下部 )在晚第三纪晚期—第四纪才达到生油高峰期 ,目前仍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 ,因此以生油为主 ,主要形成油藏。该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是晚第三纪末至第四纪 ,圈闭形成期与油气生成运移期相匹配。喜马拉雅运动期的断裂活动提供了油气运移的通道 ,促进了油气的运移 ,油气可以在多种类型圈闭聚集成藏。油气资源潜力再评价的结果表明 ,青西坳陷总油气聚集量可达 2 .5× 1 0 8~ 4.0× 1 0 8t,仍然有 2× 1 0 8~ 3× 1 0 8t剩余油气资源 ,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青西低凸起位于很有生油潜力的青南凹陷和红南凹陷之间 ,构造位置非常有利 ,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目标区 ,油源供给很充足 ,且储集层、盖层发育 ,可能有多种类型的圈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西盆地 油气形成 油气勘探 油气运移 成藏规律
下载PDF
聚集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在页岩纳米级孔隙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0
14
作者 马勇 钟宁 +2 位作者 黄小艳 郭州平 姚立鹏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51-256,共6页
页岩中大量发育的纳米级孔隙组成了页岩气储集的主要空间。聚集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通过对页岩样品的连续切割和成像,能够在纳米尺度上三维重建页岩的空间分布。依据不同岩石组分灰度值的差异,可以将页岩内的孔隙、有机质、黄铁矿... 页岩中大量发育的纳米级孔隙组成了页岩气储集的主要空间。聚集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通过对页岩样品的连续切割和成像,能够在纳米尺度上三维重建页岩的空间分布。依据不同岩石组分灰度值的差异,可以将页岩内的孔隙、有机质、黄铁矿等分割提取出来,不仅可以三维展示其空间分布形态,还可以对孔隙的分布特征和孔隙度等参数进行定量计算。聚集离子束扫描电镜在页岩纳米孔隙中的应用,将给页岩微观结构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 FIB-SEM 页岩纳米孔隙 三维重构
下载PDF
土壤和沉积物石油污染现状 被引量:40
15
作者 杜卫东 万云洋 +2 位作者 钟宁 费佳佳 张枝焕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1-322,共12页
针对全球石油污染的现状从原油的组成、分类与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原油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成分、石油的工业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着重分析了中国土壤和沉积物原油污染,对松辽盆地、济阳坳陷、塔里木盆地、渤海油区等区域污染现状作... 针对全球石油污染的现状从原油的组成、分类与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原油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成分、石油的工业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着重分析了中国土壤和沉积物原油污染,对松辽盆地、济阳坳陷、塔里木盆地、渤海油区等区域污染现状作了详细介绍,对石油勘探开发中重要污染源之一——化学助剂造成的污染也作了总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沉积物 石油污染 添加剂 有机污染 生物修复
原文传递
烃源岩TOC值变化与其生排烃效率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33
16
作者 钟宁 卢双舫 +2 位作者 黄志龙 张有生 薛海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6期73-78,共6页
采用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烃源岩有机碳(TOC%)的损失率DTOC一(TOC°-TOC)/TOC°的变化规律。当烃源岩生排烃效率很低时,DTOC都为负值,即在成熟演化过程TOC是增加的。随着生排烃效率提高,有机碳变化率DTOC逐渐增... 采用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烃源岩有机碳(TOC%)的损失率DTOC一(TOC°-TOC)/TOC°的变化规律。当烃源岩生排烃效率很低时,DTOC都为负值,即在成熟演化过程TOC是增加的。随着生排烃效率提高,有机碳变化率DTOC逐渐增加(TOC损失率增大),烃源岩逐步由“增碳”进程转变为“减碳”进程。但只有生烃潜力很高的Ⅰ型有机质岩石,在生烃降解率和排烃效率极高的“理想”条件下,DTOC的增加(减碳进程)幅度才十分显著。指出基于有机质原始丰度恢复的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标准,可能过分强调了“减碳”的进程,很多情形下会美化原本比较差的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TOC值 有机质丰度 生排烃效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黄骅坳陷三马地区中—深部储层成岩作用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31
17
作者 张枝焕 王泽中 +3 位作者 李艳霞 钟宁 张秀川 张绍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93-600,共8页
黄骅坳陷三马地区储集岩样品的显微特征及成岩矿物的组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三马地区下第三系中深层储层主要处于晚成岩A期 ,成岩现象包括石英、长石的次生加大、碳酸盐矿物胶结作用、矿物交代作用、溶解作用和粘土矿物转化作用等。其... 黄骅坳陷三马地区储集岩样品的显微特征及成岩矿物的组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三马地区下第三系中深层储层主要处于晚成岩A期 ,成岩现象包括石英、长石的次生加大、碳酸盐矿物胶结作用、矿物交代作用、溶解作用和粘土矿物转化作用等。其中石英次生加大于 2 70 0m左右开始出现 ,随埋深增大 ,石英增生加强 ;长石次生加大现象不十分普遍 ;碳酸盐胶结作用包括早期自生泥晶方解石胶结作用、连晶方解石和晚期白云石 (或铁方解石 )的胶结作用。在扫描电镜下可见到方解石与含铁方解石集合体充填在粒间孔隙中或与石英、钠长石及粘土矿物共生 ,白云岩多呈菱形粒状分布于粒间 ;常见的交代现象主要有方解石交代长石、石英及粘土矿物 ,粘土矿物交代长石、石英等 ;溶解作用主要有长石的溶解、碳酸盐颗粒的溶解和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解等 ,粘土矿物的转化主要为蒙脱石、高岭石向伊利石(或绿泥石 )转化。还讨论了储层岩相、岩性特征、孔隙水中有机酸含量、早期方解石的充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储集岩 成岩作用 地球化学 控制因素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地区下寒武统海相页岩气成因:来自气体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的启示 被引量:37
18
作者 韩辉 李大华 +4 位作者 马勇 程礼军 齐琳 王琪 钟宁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53-459,共7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东北地区下寒武统海相页岩的现场解吸,获取气样并进行了组分和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页岩气的甲烷含量介于96.39%~98.83%,其他组分含量较少;各组分相对含量随着解吸时间和累积解吸气量呈现规律性变化,该变化规律... 通过对四川盆地东北地区下寒武统海相页岩的现场解吸,获取气样并进行了组分和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页岩气的甲烷含量介于96.39%~98.83%,其他组分含量较少;各组分相对含量随着解吸时间和累积解吸气量呈现规律性变化,该变化规律可能为泥页岩对不同气体吸附能力的差异所致。页岩气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 C1)在-32.20‰~-29.50‰之间,乙烷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 C2)介于-37.70‰~-36.60‰,所有气样均有δ13 C1>δ13 C2的"逆序"特点,这可能是在高成熟阶段,液态烃裂解气与早期生成的干酪根裂解气混合作用所致。随解吸时间增加,δ13 C1约有2.3‰的分馏,这可能与气体在解吸过程中的扩散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成因 气体组成 碳同位素组成 下寒武统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源岩生烃潜力的有机岩石学评价方法 被引量:31
19
作者 王铁冠 钟宁 +2 位作者 熊波 李贤庆 黄第藩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9-16,共8页
以酒东盆地侏罗—白垩系为例,介绍一种根据干酪根和(或)有机显微组分在源岩中的含量和“富氢组分/贫氢组分”值,结合镜质组反射率R0值和源岩果计厚度多项参数,采用计分定量化单井剖面、不同构造单元或同一凹陷内部烃源岩生烃潜... 以酒东盆地侏罗—白垩系为例,介绍一种根据干酪根和(或)有机显微组分在源岩中的含量和“富氢组分/贫氢组分”值,结合镜质组反射率R0值和源岩果计厚度多项参数,采用计分定量化单井剖面、不同构造单元或同一凹陷内部烃源岩生烃潜力的对比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类演化 干酪根生油岩 岩石学
下载PDF
石油保存下限的化学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卢双舫 薛海涛 钟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3,共3页
利用国内外业已报道的有机质成油和油裂解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 ,计算了不同类型的有机质在地史条件下的净成油剖面 (有机质成油—油成气耗油 ) ,由此评价了液态油保存的深度下限 ;结合镜质体成烃的化学动力学模型所计算的镜质体反射率... 利用国内外业已报道的有机质成油和油裂解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 ,计算了不同类型的有机质在地史条件下的净成油剖面 (有机质成油—油成气耗油 ) ,由此评价了液态油保存的深度下限 ;结合镜质体成烃的化学动力学模型所计算的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的关系 ,评价了不同地热梯度条件下液态油保存的理论上的成熟度 (Ro 值 )下限。图 2表 1参 2 2 (卢双舫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动力学 石油保存下限 镜质体反射率 地热梯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