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细胞亚群检测肺癌、乳腺癌患者免疫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江虹 马文成 +2 位作者 杨绍忠 蔡航 《哈尔滨医药》 2003年第3期36-37,共2页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与 T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 采用 SAP法检测恶性肿瘤病人静脉血中 CD3、CD4 、CD8细胞数量。结果 肿瘤患者 T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  T细胞亚群与肿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 T细胞...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与 T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 采用 SAP法检测恶性肿瘤病人静脉血中 CD3、CD4 、CD8细胞数量。结果 肿瘤患者 T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  T细胞亚群与肿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 T细胞亚群的检测在肿瘤疾病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乳腺癌 T细胞亚群 检测 免疫状态 研究
下载PDF
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探究
2
作者 《小学教学研究》 2024年第24期87-88,共2页
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有效教学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所有问题的解决必定以对问题存在的认识为起点,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将复杂的数学问题教学进行... 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有效教学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所有问题的解决必定以对问题存在的认识为起点,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将复杂的数学问题教学进行整体性、关联性、逻辑性的设计,构建起螺旋上升的结构化问题驱动,既体现数学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教师要让问题驱动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价值,切实推动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数学逻辑 问题教学法 问题驱动
下载PDF
中国古代“歌诗”传统之于新诗发展的启示 被引量:4
3
作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0-76,共7页
“歌诗”,新诗史上一个渐被淡忘的语词,但在中国诗歌史上,“歌诗”却是我们民族诗歌的显著特色,是中国历代诗歌得以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新诗危机重提“歌诗”传统,其予以我们的启示集中于一点:诗待乐而传播,诗因乐而升华,“有意识的传... “歌诗”,新诗史上一个渐被淡忘的语词,但在中国诗歌史上,“歌诗”却是我们民族诗歌的显著特色,是中国历代诗歌得以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新诗危机重提“歌诗”传统,其予以我们的启示集中于一点:诗待乐而传播,诗因乐而升华,“有意识的传唱”可能成为新诗发展的新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诗 新诗 发展
下载PDF
慢性单纯性筛、上颌窦炎患者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马文成 孙靖 +1 位作者 杨绍忠 《哈尔滨医药》 2003年第3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慢性单纯性筛窦炎 上颌窦炎 分泌物 细菌培养 药敏结果 抗生素
下载PDF
民俗文化描写与作品的艺术魅力──读苏青《结婚十年》 被引量:3
5
作者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95年第2期53-58,共6页
《结婚十年》的主要成就,在于贯穿于整部作品的民俗文化的成功描写上。小说是以民俗的角度来写婚姻生活的。在婚姻生活与民俗文化的交融中,来表现女性的自身价值的寻求与失落。大量的民俗描写,完全出自整体艺术构思的需要。在情节的... 《结婚十年》的主要成就,在于贯穿于整部作品的民俗文化的成功描写上。小说是以民俗的角度来写婚姻生活的。在婚姻生活与民俗文化的交融中,来表现女性的自身价值的寻求与失落。大量的民俗描写,完全出自整体艺术构思的需要。在情节的安排设计上,都由民俗事象或心意民俗充当铺垫,起到了激化矛盾,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在真实地表现人物性格及其发展上,为人物的个性表现提供了足够的依据。在创造环境氛围的同时,注意人物的精神世界与典型环境的内在联系。作品通过民俗的摄入,还大大地加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青 《结婚十年》 民俗文化 艺术魅力
下载PDF
胡适“废文言倡白话”新议 被引量:1
6
作者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56,72,共5页
关键词 文言 一语 文字 话语策略 书面语 胡适之 白话
下载PDF
胡适新诗创作及理论的定位分析——兼论进化论的文学史观与20世纪新诗批评 被引量:2
7
作者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8-94,共7页
胡适以“新诗取代旧诗正宗地位倡导者”的形象被载入史册 ,但实际上 ,这种定位既不完全切合胡适尝试新诗的初衷 ,也不利于承继传统和促进新诗发展 ,更无法适应中国诗歌研究发展的现状 ,同时还导致了学者对胡适评价的差异及某些误读现象... 胡适以“新诗取代旧诗正宗地位倡导者”的形象被载入史册 ,但实际上 ,这种定位既不完全切合胡适尝试新诗的初衷 ,也不利于承继传统和促进新诗发展 ,更无法适应中国诗歌研究发展的现状 ,同时还导致了学者对胡适评价的差异及某些误读现象的发生。本文通过文献的考证、文学史观的批评和实践的检验 ,证实“新的诗歌品种的倡导者”才是对于胡适及20世纪初新诗的更为恰当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创作 文学史观 胡适 新诗批评 中国诗歌 旧诗 误读现象 倡导者 考证 学者
下载PDF
胡适的“作诗如作文”与宋诗的“以文为诗” 被引量:2
8
作者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3-17,共5页
“作诗如作文”是胡适为新的诗歌品种提出的艺术陌生化标准 ,其关乎百年中国诗歌发展却又利弊兼有、迭招物议。本文立足于世界诗歌主潮的大背景 ,借鉴陌生化的方法和理念 ,着重探讨宋诗的“以文为诗”对于新诗理论建构的意义 ,并对胡适... “作诗如作文”是胡适为新的诗歌品种提出的艺术陌生化标准 ,其关乎百年中国诗歌发展却又利弊兼有、迭招物议。本文立足于世界诗歌主潮的大背景 ,借鉴陌生化的方法和理念 ,着重探讨宋诗的“以文为诗”对于新诗理论建构的意义 ,并对胡适为何要“旁逸斜出”地提倡“作诗如作文”试作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新诗 诗歌理论 艺术标准 非格律化
下载PDF
从文献史料看胡适对旧诗的态度——兼论诗文传统断裂的原因
9
作者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5-89,共5页
胡适与传统 ,是绵延了近一个世纪的话题。本文采取从文献史料切入的视角 ,以大量翔实可信的史实 ,较完整地展示了胡适对旧诗传统既扬弃又执着和有所选择地继承传统的一面。对于胡适倡导新诗是否造成诗文传统断裂等问题 ,也以历史批评的... 胡适与传统 ,是绵延了近一个世纪的话题。本文采取从文献史料切入的视角 ,以大量翔实可信的史实 ,较完整地展示了胡适对旧诗传统既扬弃又执着和有所选择地继承传统的一面。对于胡适倡导新诗是否造成诗文传统断裂等问题 ,也以历史批评的方法进行了再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 胡适 旧诗传统
下载PDF
论胡适五四时期的反“载道”——胡适对传统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与发展(一)
10
作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6期9-13,共5页
“文以载道”是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文学观念 ,反“载道”是我国近现代文学变革的重要内容。通过胡适与其他先驱者的比较可以看出胡适反“载道”的理论建树及局限 ,进而探讨了传统“载道”
关键词 胡适 “文以载道” 文学观念
下载PDF
批评家的灼识与偏见──读司马长风的《曹禺的<雷雨>》 被引量:1
11
作者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37-41,共5页
香港司马长风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是一部颇具特色的文学史著。该书以活泼多姿的行文风格和重本体研究的批评特色见长,书中不乏作者的真知灼见,但值得商榷之处也不少。本文谨就其曹禺批评,对《雷雨》“写作上的投机心理”、蘩漪形象... 香港司马长风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是一部颇具特色的文学史著。该书以活泼多姿的行文风格和重本体研究的批评特色见长,书中不乏作者的真知灼见,但值得商榷之处也不少。本文谨就其曹禺批评,对《雷雨》“写作上的投机心理”、蘩漪形象刻画的缺乏民族性格依据以及曹禺对西方名剧的“窃取”等问题试与司马先生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禺 《雷雨》 司马长风 文学批评
下载PDF
《秘书学》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武绍 唐月琴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9-12,共4页
:在中文学科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 ,《秘书学》教学模式的变革具有特殊的意义 :建构主义与传统启发式融为一体的新型的教学模式、直观的多媒体组合的情景教学手段、有实践范例参照的灵活的形成性练习———这些探索有待研究者不断深入 ... :在中文学科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 ,《秘书学》教学模式的变革具有特殊的意义 :建构主义与传统启发式融为一体的新型的教学模式、直观的多媒体组合的情景教学手段、有实践范例参照的灵活的形成性练习———这些探索有待研究者不断深入 ,但其教学效果已充分证明 ,教学模式的变革 ,能促使学习者主动参与 ,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正是这种探索 ,使“内外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实践能力 建构主义 秘书学 教学 改革
下载PDF
话说传统文学的“大团圆结局” 被引量:1
13
作者 《语文月刊》 1997年第12期2-3,共2页
出现于元明清三代的小说、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从那近千年来弥漫着始悲终喜、悲喜交加气息的"团圆"文学,便可见出我们民族独具的审美观念。作为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学观念,"... 出现于元明清三代的小说、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从那近千年来弥漫着始悲终喜、悲喜交加气息的"团圆"文学,便可见出我们民族独具的审美观念。作为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学观念,"团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团圆结局 审美观念 传统文学 文学观念 民族传统 戏曲 小说 近千年 中国文化史 人文景观
原文传递
灵魂贴近的理性诠释——读《闲话林语堂》 被引量:1
14
作者 《语文月刊》 2002年第11期4-5,共2页
林语堂,一个海内外读者熟知的名字,但又有多少人真正读懂了林语堂?读者在喜爱《京华春梦》、《吾国吾民》的同时,是否已经完全消解了上一世纪人们对于作者林语堂的误读?是否无法释怀的仍然是抗战时林语堂的举家去国和30年代鲁迅对"... 林语堂,一个海内外读者熟知的名字,但又有多少人真正读懂了林语堂?读者在喜爱《京华春梦》、《吾国吾民》的同时,是否已经完全消解了上一世纪人们对于作者林语堂的误读?是否无法释怀的仍然是抗战时林语堂的举家去国和30年代鲁迅对"论语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灵魂 论语派 理性 蔡元培 人生观 海内外 精神层面 抗战 作者
原文传递
韦杰三及其创作 被引量:1
15
作者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11-17,共7页
生平思想及创作概况韦杰三(1903—1926),现代早期作家,笔名崎卉、一苇等,广西蒙山县新圩镇人。壮族。岁余失母,在祖父母养育下成人。人性活泼,聪敏过人。小时候读私塾,初小。后入县立高小,经同学介绍,定阅《少年》、《学生》等杂志,从... 生平思想及创作概况韦杰三(1903—1926),现代早期作家,笔名崎卉、一苇等,广西蒙山县新圩镇人。壮族。岁余失母,在祖父母养育下成人。人性活泼,聪敏过人。小时候读私塾,初小。后入县立高小,经同学介绍,定阅《少年》、《学生》等杂志,从中接受了五四思想启蒙运动影响,并从此对文学艺术产生了兴趣,年仅十三、四岁便在《少年杂志》。《儿童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杰三 儿童文学 创作特色 时代精神 五四时期 个性解放 自传体 外国文学作品 新文学 散文
下载PDF
诗待乐而传播 诗因乐而升华——论“诗的有意识的传唱”与新诗发展的新契机
16
作者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77-80,共4页
历代诗歌的高度繁荣与乐的配合有关。本文从探寻新诗出路的角度切入,以历史与当下的大量事实,分析了“诗的有意识的传唱”与新诗发展之间的可能性,并提出了要实现诗的“有意识的传唱”,就要做到新诗体式观念、诗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转变。
关键词 有意识的传唱 新诗发展 新契机
下载PDF
试论郭沫若“内在律说”与戴望舒“诗情说”之同异
17
作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29-38,共10页
郭沫若、戴望舒既以其诗作也以其诗论影响了中国新诗.两人的诗风迥异早已是公认的事实,他们的诗论如何,却一直末有定评.本文侧重于郭、戴早期的诗论,将其置入当时世界文学和国内文学的宏观背景中加以审视,并结合郭、戴的思想、艺术个性... 郭沫若、戴望舒既以其诗作也以其诗论影响了中国新诗.两人的诗风迥异早已是公认的事实,他们的诗论如何,却一直末有定评.本文侧重于郭、戴早期的诗论,将其置入当时世界文学和国内文学的宏观背景中加以审视,并结合郭、戴的思想、艺术个性,挖掘了两种诗论赖以产生的创作、理论渊源,从创作和理论的结合上进行多视角的比较,揭示了两种诗论的异同及其文学史价值和美学价值,也指出了两种诗论一定的历史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戴望舒 内在律 诗情
下载PDF
应对酬唱的诗文传统为何会断裂
18
作者 《河北学刊》 2001年第4期44-45,共2页
应对酬唱的诗文传统断裂于现代,人们常将其归咎于新诗的倡导。本文通过史料的研究,证实现代科技的发展、新式教育的兴起和科举的废除,才是致其断裂的更为直接的原因。
关键词 应对酬唱诗文 诗文传统 中国 新诗 科学技术 教育 科举制度
下载PDF
胡适与中国古典诗歌固定话语的终结与嬗变
19
作者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61-65,共5页
中国古典诗歌固定话语的终结与嬗变 ,起因于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之“务去烂调套语”。本文从诗歌的形象思维特色、中国诗歌体式限制及词语的联想功能等入手 ,分析套语形成原因、美学作用及其局限 ,并以部分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证实胡适... 中国古典诗歌固定话语的终结与嬗变 ,起因于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之“务去烂调套语”。本文从诗歌的形象思维特色、中国诗歌体式限制及词语的联想功能等入手 ,分析套语形成原因、美学作用及其局限 ,并以部分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证实胡适“不用套语”并非为无稽之谈。但近百年新旧体诗的创作实践也说明 ,固定话语如改造成功 ,仍有征服读者之魅力 ,而胡适以“陈陈相因”为由过分否定套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古典诗歌 套语 终结与嬗变
下载PDF
“学衡派”与新文学者诗学理念异同论——以胡先骕与胡适为代表
20
作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6-51,共6页
学者大多将"学衡派"放置在一个与新文学者尖锐对立的层面,笔者细读诗论原典却发现,"学衡派"与新文学者的诗学理念既对立冲突,又相反相成。冲突集中在变革是否须付诸实践尤其是诗的体式是否须变革,但有关中国诗歌面... 学者大多将"学衡派"放置在一个与新文学者尖锐对立的层面,笔者细读诗论原典却发现,"学衡派"与新文学者的诗学理念既对立冲突,又相反相成。冲突集中在变革是否须付诸实践尤其是诗的体式是否须变革,但有关中国诗歌面临困境亟需变革和承继中国诗学优良传统等方面,却心存默契甚至相反相成。文学革命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比较健康的发展便与此有关。以胡先骕与胡适为代表,从两种诗学理念之冲突焦点、两种诗学理念之主要区别、两种诗学理念之内在默契三方面可见两者之间的异同,进而可探寻形成他们之间差异及默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新文学者 诗学理念 异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