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市场主导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美国经验及启示 被引量:11
1
作者 韩冬梅 次俊熙 金欣 《经济研究参考》 2018年第33期33-39,共7页
农村生活垃圾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现有的城市生活污染治理模式不适用于地理特征复杂、排放主体分散的农村地区,农村生活污染小而散的特点在理论上适合引入市场机制。美国是世界上环境制度及管理体系较完善的国家,也是较... 农村生活垃圾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现有的城市生活污染治理模式不适用于地理特征复杂、排放主体分散的农村地区,农村生活污染小而散的特点在理论上适合引入市场机制。美国是世界上环境制度及管理体系较完善的国家,也是较早关注农村生活污染治理的国家。其基于市场机制构建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也值得我国借鉴。吸取国内外的经验,合理确定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各环节的市场化程度;重新界定各主体的责任;建立政府主导下的资金筹措多元化、资金使用一体化的资金机制;逐步推进激励为导向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收费制度;突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的差异性,建立适应不同地区特点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治理模式库;以及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垃圾 市场主导型治理模式 垃圾分类
下载PDF
农业绿色发展系统研究思路与定量方法 被引量:21
2
作者 金欣 马林 +2 位作者 张建杰 马文奇 张福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27-1140,共14页
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是融合多学科知识,以食物系统为研究对象,重点剖析系统内不同单元间关联和互馈关系,进而阐明粮食安全、国民健康、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目标的协调机制,探索全产业链技术途径,并致力于协同实现农业"绿色"和&q... 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是融合多学科知识,以食物系统为研究对象,重点剖析系统内不同单元间关联和互馈关系,进而阐明粮食安全、国民健康、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目标的协调机制,探索全产业链技术途径,并致力于协同实现农业"绿色"和"发展"的科学。传统研究方法往往忽视对农业绿色发展的系统思考和定量分析,无法统筹农业绿色发展的各环节和协调多类目标的实现。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基于系统研究的思路,明确了"土壤-作物生产-畜牧业生产-食品加工-家庭消费—环境"整个食物系统是农业绿色发展系统研究边界;其次,结合农业绿色发展全链条和多尺度特性,提出并论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定量研究思路;随后,以上述两方面研究思考为基础,构建了由1个核心模型[食物系统养分流动模型(NUFER)]、3个定量分析模块(水、大气和土地利用分析模块)和1个指标关联模块[耦合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概念框架(DPSIR)、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SDGs)和星球边界理论框架(PBs)]组成的农业绿色发展系统分析耦合模型(NUFER-AGD);最后,梳理了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研究的案例。案例研究通过多指标关联分析和指标评价,协同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流域尺度以绿色环境与资源阈值为约束,定量设计农业绿色发展系统解决方案;系统分析全产业链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实现路径。该研究不仅能为农业绿色发展理论和应用研究提供系统思路和定量方法,还可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战略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发展 食物系统 系统研究 NUFER模型 多指标关联分析
下载PDF
基于养分损失脆弱区的氮磷淋溶分区消减策略 被引量:6
3
作者 金欣 柏兆海 马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7-229,共13页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多聚焦于田块尺度,缺少对区域尺度氮磷损失风险和消减途径的探索。因此,本研究提出在区域尺度依据养分损失风险制定管理策略,以期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充分发挥减排措施潜力、全面提升面源污染区域阻控效力。本文利用水质...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多聚焦于田块尺度,缺少对区域尺度氮磷损失风险和消减途径的探索。因此,本研究提出在区域尺度依据养分损失风险制定管理策略,以期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充分发挥减排措施潜力、全面提升面源污染区域阻控效力。本文利用水质监测数据、文献数据、地理要素空间数据和基于NUFER(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模型模拟的养分损失结果,划定了我国养分损失脆弱区;在此基础上,按照我国农业生态区划和养分损失脆弱区级别确定了各区养分管控程度,并结合各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选取可行、高效的养分管理技术,形成了我国氮磷淋溶区域消减策略和技术列单;最后通过模型再次评估了分区氮磷消减策略的效果。结果表明:养分损失脆弱区和潜在脆弱区覆盖了全国耕地面积的52%,广泛分布于主要农产品产区,呈现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分区养分管理可以消减51%的潜在脆弱区面积,消减潜力较大的区域集中在东北、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氮淋溶强度超过22.6 kg·hm^−2的区域覆盖耕地面积3.1×10^7 hm^2,通过实施基于养分损失脆弱区的分区氮磷消减措施,氮淋溶超标区内耕地面积减少至1.9×107 hm^2,消减比例约为40%。上述养分损失脆弱性区划和区域氮磷消减草案可为农业绿色发展和面源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淋溶 农业面源污染 养分损失脆弱区 农业生态区 区域消减策略
下载PDF
中国食物系统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金欣 柏兆海 马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7-193,共17页
我国食物系统温室气体核算研究相对缺乏,相关研究多散见于农业和畜牧业部门,难以满足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减排和固碳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一个涵盖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农业生产、产后食物供应部门的食物系统温室气体... 我国食物系统温室气体核算研究相对缺乏,相关研究多散见于农业和畜牧业部门,难以满足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减排和固碳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一个涵盖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农业生产、产后食物供应部门的食物系统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的核算框架;通过文献综述、温室气体排放量收集和排放参数推算,剖析了各环节排放核算方法的差异和排放参数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粪尿和秸秆还田、农药和农膜生产、食物加工、批发和零售以及草地的碳排放(或吸收)参数的变异系数(CVs)在35%以上。未来食物系统温室气体核算研究需:1)在农业生产部门,细化农业活动排放参数,整合基于终端能源消费和农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并加强农业投入品能耗研究;2)在LULUCF部门,建立适用于全球变化研究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识别食物系统相关的土地利用过程,将实地调查核算法和基于过程模型的核算方法相互校验;3)在产后食物供应部门,明确各环节排放的核算范围,有针对性地选择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法(EIO-LCA)、基于过程的生命周期评价法(PLCA)与终端能源消费核算法等。本文可进一步为食物系统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系统 温室气体排放 核算方法比较 碳中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