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类黄酮化合物的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45
1
作者 张甘良 汪钊 洪德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7,共4页
概述了生物类黄酮化合物结构,并阐述了相应的生物活性。不同位置的不同基团的取代,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抗HIV及与苯并二氮受体(BDZR)的亲合力,且相应活性强弱也不同;另外还介绍了7-羟基黄酮化合物的衍生物、黄酮金属络... 概述了生物类黄酮化合物结构,并阐述了相应的生物活性。不同位置的不同基团的取代,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抗HIV及与苯并二氮受体(BDZR)的亲合力,且相应活性强弱也不同;另外还介绍了7-羟基黄酮化合物的衍生物、黄酮金属络合物的生物活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类黄酮 结构修饰 生物活性
下载PDF
产酯酶微生物菌种的筛选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洪德 汪钊 李光伟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4-48,共5页
研究了产酯酶微生物的筛选,包括筛选模型、酶活力检测方法及菌株的分布。对30多份土样以及实验室保存的菌种进行了大量的筛选,以添加三醋酸甘油酯、乳酸乙酯酯类物质对土样等样品富集,采用添加显色剂溴甲酚紫的快速简便平板显色法,观察... 研究了产酯酶微生物的筛选,包括筛选模型、酶活力检测方法及菌株的分布。对30多份土样以及实验室保存的菌种进行了大量的筛选,以添加三醋酸甘油酯、乳酸乙酯酯类物质对土样等样品富集,采用添加显色剂溴甲酚紫的快速简便平板显色法,观察水解变色圈直径和菌落直径的大小进行初筛。获得两者直径之比相对大的菌株174株,采用平板打孔检测法和摇瓶发酵比色法测酶活力相结合进行复筛,最终得到酯酶活力较高的24株菌株。就初筛和复筛方法及结果加以比较分析,复筛菌株做不同底物的酶活力检测,建立了一个有效、简便及快速的微生物酯酶的筛选模型。并对酯酶产生菌的立体选择专一性进行了初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酶 脂肪酶 菌种筛选
下载PDF
竹醋液、芦荟汁复配液的抑菌效果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洪德 章银军 +1 位作者 汪钊 王平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5-107,共3页
用竹醋液、芦荟汁不同配比的复配液对常见微生物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竹醋液起着抑菌的主导作用,抑菌效果随着竹醋液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复配液对放线菌的抑菌效果最强,对曲霉的抑菌效果最弱;同时还发现防腐剂的添加对复配液的抑... 用竹醋液、芦荟汁不同配比的复配液对常见微生物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竹醋液起着抑菌的主导作用,抑菌效果随着竹醋液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复配液对放线菌的抑菌效果最强,对曲霉的抑菌效果最弱;同时还发现防腐剂的添加对复配液的抑菌活性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醋液 芦荟汁 抑菌作用 痤疮
原文传递
烯还原酶不对称还原(R)-香芹酮的研究
4
作者 洪德 《发酵科技通讯》 CAS 2024年第2期74-78,共5页
(2R,5R)-二氢香芹酮是一种重要的手性中间体,可用于合成多种活性化合物,常采用不对称还原(R)-香芹酮的方法合成。相较于化学方法,烯还原酶催化还原(R)-香芹酮不需要危险的氢气、贵金属催化剂和高温等苛刻的条件,且来源于Corynebacterium... (2R,5R)-二氢香芹酮是一种重要的手性中间体,可用于合成多种活性化合物,常采用不对称还原(R)-香芹酮的方法合成。相较于化学方法,烯还原酶催化还原(R)-香芹酮不需要危险的氢气、贵金属催化剂和高温等苛刻的条件,且来源于Corynebacterium casei的烯还原酶(CcER)能有效地还原(R)-香芹酮产生(2R,5R)-二氢香芹酮。考察了pH、反应温度、辅酶NAD~+浓度和辅底物葡萄糖浓度对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pH 8、反应温度30℃、NAD^(+)浓度0.6 mmol/L、葡萄糖浓度30 mmol/L;反应6 h后,(R)-香芹酮的转化率可达96%,产物(2R,5R)-二氢香芹酮的光学纯度可达95%;烯还原酶催化能力强,具有生产(2R,5R)-二氢香芹酮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还原酶 (2R 5R)-二氢香芹酮 氧化还原酶 立体选择性
下载PDF
结合科研成果、先进实验仪器改进实验教学 被引量:4
5
作者 洪德 许培雅 《科教文汇》 2015年第18期37-38,共2页
将科研成果、先进的实验仪器引入实验教学,更新实验内容,同时利用现代化的实验室管理系统,实验室可随时开放,学生通过预约实验室和相关仪器、刷校园卡即可进入实验室进行更多的课外探索实验。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积... 将科研成果、先进的实验仪器引入实验教学,更新实验内容,同时利用现代化的实验室管理系统,实验室可随时开放,学生通过预约实验室和相关仪器、刷校园卡即可进入实验室进行更多的课外探索实验。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被大大地激发,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实验 科研成果 实验仪器
下载PDF
无溶剂体系脂肪酶Lipozyme TL IM催化拆分DL-薄荷醇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琴 洪德 +1 位作者 郑建永 汪钊 《发酵科技通讯》 CAS 2015年第4期15-18,共4页
为提高非水相脂肪酶法拆分DL-薄荷醇反应的底物浓度,建立了以乙酸乙烯酯为酰基供体的无溶剂体系。实验考察了底物浓度、酶量、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脂肪酶Lipozyme TL IM动力学拆分DL-薄荷醇的影响,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DL-薄荷醇浓度2.... 为提高非水相脂肪酶法拆分DL-薄荷醇反应的底物浓度,建立了以乙酸乙烯酯为酰基供体的无溶剂体系。实验考察了底物浓度、酶量、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脂肪酶Lipozyme TL IM动力学拆分DL-薄荷醇的影响,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DL-薄荷醇浓度2.8 mol/L,酶用量0.5 g,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6 h。此条件下,反应转化率为22.7%,e.e.p为99.1%。脂肪酶Lipozyme TL IM重复利用20次,酶立体选择性基本不变,相对酶活为3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POZYME TL IM DL-薄荷醇 拆分 无溶剂体系
下载PDF
α-氨基丙醇的生物合成及其在手性合成中的应用
7
作者 洪德 汪钊 +1 位作者 张甘良 王蓓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04年第6期15-19,32,共6页
综述了生物法合成 α-氨基丙醇的几种途径 :还原法、水解法、转酯法及生物转化。同时 ,手性的 α-氨基丙醇已广泛地应用在不对称合成中 ,包括作为手性催化剂、合成有机金属、作为催化剂和反应试剂的手性修饰物。
关键词 生物合成 手性合成 手性催化剂 α-氨基丙醇
下载PDF
紫外分光光度法表征Lipozyme TL IM脂肪酶转酯化活性(英文) 被引量:2
8
作者 付显锋 郑建永 +2 位作者 应向贤 洪德 汪钊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3-559,共7页
建立了一种新的有机相脂肪酶转酯化活性测定方法.以正己烷为溶剂,脂肪酶催化棕榈酸对硝基苯酯和正丁醇的转酯化反应为模型反应,通过测定反应液中310 nm下吸光值的变化计算反应转化率.以气相色谱法对新建的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验证,分别... 建立了一种新的有机相脂肪酶转酯化活性测定方法.以正己烷为溶剂,脂肪酶催化棕榈酸对硝基苯酯和正丁醇的转酯化反应为模型反应,通过测定反应液中310 nm下吸光值的变化计算反应转化率.以气相色谱法对新建的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验证,分别采用这两种方法测定了七种商品化脂肪酶的转酯化活性,两种方法所得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检测法考察了Lipozyme TL IM脂肪酶催化转酯化的时间进程及合成活性与酶量的关系,并对Lipozyme TL IM催化转酯化的性质(最适溶剂、酰基受体特异性、醇耐受性、最优反应温度和热力学稳定性)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转酯化活性 紫外分光光度法 棕榈酸对硝基苯酯 有机溶剂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诱变枯草芽孢杆菌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洪德 申屠樟萍 钱俊青 《发酵科技通讯》 CAS 2013年第3期5-8,25,共5页
采用超临界CO2诱变淀粉酶产生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提高其产淀粉酶的活力。结合平板初筛与发酵培养测定酶活力复筛的方法,考察了诱变条件如诱变压力、诱变温度和诱变时间对诱变该菌的影响。其最佳诱变条件为:压力8.0 MPa... 采用超临界CO2诱变淀粉酶产生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提高其产淀粉酶的活力。结合平板初筛与发酵培养测定酶活力复筛的方法,考察了诱变条件如诱变压力、诱变温度和诱变时间对诱变该菌的影响。其最佳诱变条件为:压力8.0 MPa、温度37℃、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诱变株的淀粉酶活力提高了约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诱变 枯草芽孢杆菌 淀粉酶
下载PDF
催化大豆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的脂肪酶固定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钱俊青 李新晨 +1 位作者 洪德 周文武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9-95,共7页
大豆油脱臭馏出物酶法酯化提取天然VE技术绿色经济,具有理想应用前景。为此,开展了针对催化脱臭馏出物脂肪酸酯化的国产树脂吸附固定化脂肪酶的研究。选用弱极性大孔树脂AB-8作为载体,固定的脂肪酶具有较强的酯化活性与较低的水解活性... 大豆油脱臭馏出物酶法酯化提取天然VE技术绿色经济,具有理想应用前景。为此,开展了针对催化脱臭馏出物脂肪酸酯化的国产树脂吸附固定化脂肪酶的研究。选用弱极性大孔树脂AB-8作为载体,固定的脂肪酶具有较强的酯化活性与较低的水解活性。在固定化条件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应用Plackett-Burman实验筛选出缓冲液pH值、固定化温度和时间为显著影响因素,通过响应面法优化,AB-8树脂固定化脂肪酶的适宜工艺为:缓冲液pH 7.3、固定化温度25℃、时间4 h、酶量50 mg/g树脂、吸附振荡速率150 r/min,得到的固定化酶水解活力为112.4 U/g。应用于催化大豆油脱臭馏出物脂肪酸甲酯化实验,固定化酶催化效果优于游离酶,游离脂肪酸酸值降低88.3%,重复利用3次,酸值降低仍达85%以上,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脱臭馏出物 甲酯化 脂肪酶 固定化 大孔树脂吸附
下载PDF
乳铁蛋白基因表达调控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蓓 周晓云 +2 位作者 朱海东 王圆 洪德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36-39,共4页
关键词 乳铁蛋白 基因 表达 结合性糖蛋白 氨基酸序列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Aspergillus oryzae Cs007产酯水解酶发酵条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虹才 洪德 +1 位作者 徐玮 汪钊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2年第4期74-79,共6页
对米曲霉菌株Aspergillus oryzae Cs007产酯水解酶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单因子实验确定最佳碳源为橄榄油、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佳表面活性剂为阿拉伯胶;再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出具有显著效应的3个因素:蛋白胨、KH2PO4... 对米曲霉菌株Aspergillus oryzae Cs007产酯水解酶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单因子实验确定最佳碳源为橄榄油、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佳表面活性剂为阿拉伯胶;再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出具有显著效应的3个因素:蛋白胨、KH2PO4、阿拉伯胶;然后通过最陡爬坡实验和响应面法(RSM)分析确定了显著因素的最优水平;最后通过单因子实验确定最佳摇床转速和培养时间。优化后的产酶条件为:橄榄油1%(体积分数),蛋白胨1.76%(质量浓度),KH2PO40.11%(质量浓度),MgSO40.05%(质量浓度),NaCl 0.05%(质量浓度),阿拉伯胶0.37%(质量浓度),起始pH值5,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200r.min-1,培养时间48h。优化条件下所产酯水解酶酶活达6.49U.mL-1,比初始酶活2.8U.mL-1提高了1.3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Cs007 酯水解酶 PLACKETT-BURMAN设计 响应面法 优化
下载PDF
脂肪酶的酯合成活性检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3
作者 徐晓勇 洪德 +1 位作者 孟庆梅 张群 《发酵科技通讯》 CAS 2013年第3期26-30,共5页
脂肪酶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上的一类具有高催化活力的酶。随着对脂肪酶在合成方面应用的探索深入,其合成活力的检测方法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对脂肪酶的酯合成活性检测方法,如滴定法、平板检测法、吸光度检测法、气相色谱检... 脂肪酶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上的一类具有高催化活力的酶。随着对脂肪酶在合成方面应用的探索深入,其合成活力的检测方法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对脂肪酶的酯合成活性检测方法,如滴定法、平板检测法、吸光度检测法、气相色谱检测法、微量滴定板法以及脂肪酶在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酯合成活性 检测方法 应用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室温下Cu掺杂的ZnO纳米粉末催化多组分一锅法合成完全取代的茚并[1,2-b]吡啶(英文)
14
作者 Heshmatollah Alinezhad Sahar Mohseni Tavakkoli +1 位作者 Pourya Biparva 洪德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0-564,共5页
Cu doped ZnO nanocrystalline powder(10 mol%) has been found to be an efficient catalyst for the one‐pot multi‐component synthesis of fully substituted new indeno[1,2‐b]pyridines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1,3‐indan... Cu doped ZnO nanocrystalline powder(10 mol%) has been found to be an efficient catalyst for the one‐pot multi‐component synthesis of fully substituted new indeno[1,2‐b]pyridines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1,3‐indandione, propiophenone or acetophenone derivatives, aromatic aldehydes, and ammonium acetate in ethanol/H2 O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methodology is mild, efficient and high to excellent yiel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锅法合成 多组分反应 纳米粉末 ZnO 催化剂 铜掺杂 室温 吡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