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脱脂豆粕中不同脂肪氧合酶活力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洪晶 华欲飞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62,共5页
通过加热处理低温脱脂豆粕,研究了豆粕中脂肪氧合酶的热失活动力学,并以此制备不同酶活的脱脂豆粕,分别提取分离蛋白。考察了不同分离蛋白的凝胶性质,并从蛋白溶液浊度、NSI值和碱溶上清液的分子量分布角度探讨了不同脂肪氧合酶活力对... 通过加热处理低温脱脂豆粕,研究了豆粕中脂肪氧合酶的热失活动力学,并以此制备不同酶活的脱脂豆粕,分别提取分离蛋白。考察了不同分离蛋白的凝胶性质,并从蛋白溶液浊度、NSI值和碱溶上清液的分子量分布角度探讨了不同脂肪氧合酶活力对上述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发现随豆粕中酶活力降低,所得分离蛋白的功能性质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氧合酶 灭酶 大豆分离蛋白 凝胶性质
下载PDF
脱脂豆粕中脂肪氧合酶的干热灭酶工艺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洪晶 华欲飞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16,共4页
通过干热处理对脱脂豆粕中脂肪氧合酶进行灭活。分别考察了豆粕水分含量、加热时间和温度等单因素变化对豆粕中残余酶活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响应面实验进行参数的优化。结果表明,温度和加热时间是两个关键性因素。豆粕酶活最低的... 通过干热处理对脱脂豆粕中脂肪氧合酶进行灭活。分别考察了豆粕水分含量、加热时间和温度等单因素变化对豆粕中残余酶活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响应面实验进行参数的优化。结果表明,温度和加热时间是两个关键性因素。豆粕酶活最低的灭酶条件是:豆粕水分含量为16.6%,加热时间为32 min,温度为1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脂豆粕 脂肪氧合酶 干热 灭酶
下载PDF
寻根羲皇故里 领略天水风情
3
作者 《大陆桥视野》 2007年第7期96-97,共2页
在中华大地这片美丽神奇的版图上,有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她东连关中,西接青藏,南通四川,北靠宁蒙,她得天地之灵气,聚人文之精华,三皇之首的伏羲就诞生在这里。她就是最早孕育华夏文明的沃土——天水。
关键词 天水 故里 风情 华夏文明 灵气 天地
下载PDF
海南地幔柱与南海形成演化 被引量:70
4
作者 石学法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1-322,共12页
东南亚上地幔地震层析成像表明,海南岛周围之下存在地幔柱,近垂直的低波速柱体位于海南岛及南海之下,从浅部向下穿越660km的不连续面处(上下地幔的分界面)并一直延伸到1900km。南海及周边地区包括雷琼半岛、海南岛、北部湾盆地、广西北... 东南亚上地幔地震层析成像表明,海南岛周围之下存在地幔柱,近垂直的低波速柱体位于海南岛及南海之下,从浅部向下穿越660km的不连续面处(上下地幔的分界面)并一直延伸到1900km。南海及周边地区包括雷琼半岛、海南岛、北部湾盆地、广西北海涠洲岛、以及中南半岛等地,分布有一定量的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它们的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出OIB的特点并具有DUPAL异常,表明其源区较深。此外,由南海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的橄榄石-流体平衡所推导的南海底地幔潜在温度(1661℃)位于夏威夷(1688℃)与冰岛热点(1637℃)相应值之间,为海南岛地幔柱的存在提供了岩石学及矿物化学方面的约束。基于以上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及矿物化学方面的证据,结合数字模拟实验资料,表明在海南岛及邻近区域之下存在地幔柱。建立了一个南海形成演化的初步模型:(1)50~32Ma,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碰撞及其所导致的太平洋板块后退的综合效应为南海地区提供了一个伸展环境,进而为地幔柱物质的上升提供了通道;(2)32~21Ma,当地幔柱柱头到达软流圈时,由于侧向物质流与扩张中心发生相互作用,促进了南海的扩张,并在26~24Ma期间发生了洋脊重新就位,使扩张中心从原来的18°N附近(即现今西北海盆的中心)调整到15.5°N附近(即现今的东部亚盆);(3)21~15.5Ma,随着地幔柱效应的逐渐增强,热点-洋脊相互作用越来越强烈,在大约21Ma发生了洋脊的再次重新就位事件,诱发了西南海盆的扩张;(4)15.5Ma~现在,由于印澳板块前缘与巽他大陆碰撞,使得南海大约在15.5Ma停止扩张,并沿着南沙海槽及吕宋海沟向菲律宾岛弧及巴拉望地块之下俯冲,而南海热点继续活动,直到第四纪还有碱性玄武岩喷出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地幔柱 碱性玄武岩 南海形成演化 柱脊相互作用
下载PDF
南海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主量、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石学法 +2 位作者 王昆山 卜文瑞 肖龙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6-71,共16页
南海海盆玄武质岩石的全岩K-Ar年龄为7.9~3.8Ma,为南海扩张停止(15.5Ma)后、晚中新世以来的板内火山作用的产物,可与其周边地区(如雷琼半岛、南海北缘及中南半岛等)同期火山作用的岩石成因和源区性质进行对比研究.在详细的岩相学研究... 南海海盆玄武质岩石的全岩K-Ar年龄为7.9~3.8Ma,为南海扩张停止(15.5Ma)后、晚中新世以来的板内火山作用的产物,可与其周边地区(如雷琼半岛、南海北缘及中南半岛等)同期火山作用的岩石成因和源区性质进行对比研究.在详细的岩相学研究基础上,从中挑选出了新鲜的玄武质岩石,并进行了主量、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玄武岩属于碱性玄武岩浆系列,具有OIB型的稀土及微量元素特点,形成岩浆的部分熔融作用程度较低,岩浆在上升期间或在高位岩浆房中经历了结晶分异作用和堆晶作用.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南海地幔存在不均一性,岩浆源区性质为EM2与DMM的二端员混合模式,其中EM2为来自地幔柱物质的富集端员,DMM端员为大洋软流圈或岩石圈亏损地幔;Pb同位素特征显示本区存在Dupal异常,结合北冰洋Gakkel脊新发现的Dupal异常,表明此异常并非只限于南半球.从Sr-Nd-Pb同位素变异图解中可见,南海与雷琼半岛、南海北缘以及中南半岛地区可能具有相似的地幔源区特征,与中国华北及东北地区存在一定差异.南海海盆晚中新世以来的玄武岩为海南地幔柱提供了地球化学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碱性玄武岩 DUPAL异常 海南地幔柱 南海海盆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西太平洋典型边缘海盆的岩浆活动 被引量:33
6
作者 石学法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37-750,共14页
在发育有全球最大、最复杂的弧—沟—盆体系的西太平洋地区,集中了全球75%左右的边缘海盆(弧后盆地)。根据磁异常条带年龄,这些边缘海盆可粗略分为3个扩张幕。主要根据DS-DP,ODP和IODP计划实施以来所获得的成果,结合其他海洋调查航次研... 在发育有全球最大、最复杂的弧—沟—盆体系的西太平洋地区,集中了全球75%左右的边缘海盆(弧后盆地)。根据磁异常条带年龄,这些边缘海盆可粗略分为3个扩张幕。主要根据DS-DP,ODP和IODP计划实施以来所获得的成果,结合其他海洋调查航次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分属3个扩张幕的西菲律宾海盆(第一扩张幕)、南海—四国海盆(第二扩张幕)和冲绳海槽(第三扩张幕)—马里亚纳海槽内的岩浆活动特点。西菲律宾海盆(扩张时代为65~35 Ma BP)从原先的赤道位置迁移至现今的位置,其内存在如似正常洋中脊玄武岩(NMORB)、洋岛玄武岩(OIB)及弧火山岩等多种岩石类型,其地球动力学背景分别与弧后扩张、地幔柱及火山弧等背景有关,其复杂的构造演化样式需要进一步研究;四国海盆(扩张时代为27~15 Ma BP)是由古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弧(IBM)裂解形成的,其内除发育正常(N)—富集(E)的洋中脊玄武岩(NMORB-EMORB)外,还在扩张停止的同时出现了板内火山作用,形成了中K-超K碱性玄武岩。四国海盆的扩张模式并没有从岩石学和地质年代学角度进行明确制约,板内火山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也不甚清楚。南海(扩张时代为32~15.5 Ma BP)是由来自华南地块的一些微陆块向东南裂离后的海底扩张所形成,并在海底扩张后2~8 Ma出现板内火山作用,截止目前,并没有获取到洋壳基底样品,主要获取到了南海海山似OIB的玄武岩,未来需要从岩石学和地质年代学角度对南海海底扩张动力学和时代以及扩张期后的板内火山作用动力学背景进行进一步制约。马里亚纳海槽(扩张时代为5 Ma BP至今)为一年青的洋内弧后盆地,其北段处于裂解增进阶段,其内出露有似MORB(中南段)及介于似MORB与似岛弧岩石之间过渡类型的玄武岩(增进端);虽然在扩张时代上与马里亚纳海槽相当,但冲绳海槽(扩张时代为4 Ma BP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海盆 弧后盆地 岩浆活动 构造演化 西太平洋
原文传递
南海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3
7
作者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9-72,共14页
基于已发表的和可利用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数据,评述了南海地区新生代(特别是新生代海底扩张停止(17或15.5Ma)以来)岩浆活动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并讨论了其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对南海形成演化的构造意义。南海新生代早期(60~43Ma... 基于已发表的和可利用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数据,评述了南海地区新生代(特别是新生代海底扩张停止(17或15.5Ma)以来)岩浆活动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并讨论了其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对南海形成演化的构造意义。南海新生代早期(60~43Ma或32Ma)的岩浆活动呈现双峰式特点,主要出现在南海北缘一系列古近纪盆地内。晚渐新世—中中新世(32~17或15.5Ma)的岩浆活动主要出现在南海盆扩张中心处,与此同时,南海洋盆之外的地区却处于一个"岩浆活动宁静期"。扩张期后(17或15.5Ma以来)的岩浆活动影响着南海及周缘地区的广泛地区(包括南海北缘珠江口盆地、北部湾、中南半岛以及南海盆本身),但岩浆量不大,其中,17~8Ma的岩浆活动性质主要呈现拉斑玄武质系列,而8Ma以来主要为碱性玄武岩系列。南海北缘早期岩浆活动性质反映其处于一个伸展的构造背景,可以很好地响应印度-亚洲碰撞的远场(far-field)效应,可能与地幔柱有关。扩张期后的岩浆活动主要与海南地幔柱有关。此外,在板块构造的框架下,海南地幔柱对南海北缘的伸展裂解及南海新生代海底扩张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次级角色,类似于冈瓦纳大陆裂解时地幔柱的作用。本文最后指出,南海遗迹扩张中心处岩浆活动与东太平洋海隆(EPR)洋脊旁遗迹扩张中心处的岩浆作用类似,可能是一种新的岩浆活动类型,其地球动力学背景尚不清楚;对南海遗迹扩张中心处岩浆活动的研究,将是解决南海构造演化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岩浆活动 构造演化 海南地幔柱 遗迹扩张中心 南海
下载PDF
南海西北陆坡火成岩体地震识别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峤 吴时国 +3 位作者 吕福亮 董冬冬 杨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19-938,共20页
本文根据南海西北陆坡西沙海区及周缘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火成岩体的形态特征及识别特征,并结合南海及周缘地区岩石学测年数据,对该区火成岩进行了期次划分,总结了各期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本区火成岩体代表性产状主要有平柱状、锥... 本文根据南海西北陆坡西沙海区及周缘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火成岩体的形态特征及识别特征,并结合南海及周缘地区岩石学测年数据,对该区火成岩进行了期次划分,总结了各期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本区火成岩体代表性产状主要有平柱状、锥状的喷出型,及星状刺穿侵入型。利用地震反射特征通过火成岩体与围岩接触总结了三个判断火成岩形成时代的标准分别为:接触关系、上覆地层沉积厚度及两侧地层对比,从而识别出同扩张期火成岩,并将本区火成岩形成时代分为三期:南海扩张期(32~16 Ma),岩浆活动主要集中在西北次海盆和西沙隆起边界,琼东南盆地及中建盆地也有零星分布;扩张结束后的早期(16~5.5 Ma),岩浆活动规模小、数量少,只零星分布在西沙隆起内,研究区的其他地方并不存在该期岩浆活动;扩张结束后的晚期(5.5 Ma至今),火成岩体个体面积较小、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几乎在全区都有分布,并可见部分该期火成岩与南海扩张期的火成岩呈明显的继承关系。本研究证实南海扩张期间,陆坡虽有岩浆活动,但较之火山型张裂边缘其规模较小,没有形成大火成岩省,也没有发现火山型张裂边缘中典型的向海倾斜反射(SDR),为南海北部陆缘是岩浆匮乏型张裂陆缘这一观点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扩张结束后的晚期,即自5.5 Ma以来岩浆活动剧烈,与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及西沙海区异常热沉降直接相关,并推测该期岩浆活动可能与海南地幔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火成岩 地震识别 陆坡 张裂过程
下载PDF
洋中脊与地幔柱热点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9
作者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1-138,共8页
地表热点是认识地幔柱假说以及地幔柱动力学的窗口,发生在洋脊与热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是了解地球上两大动力系统(板块构造和地幔柱)的直接联系的最有利地区。研究洋脊-热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揭示地幔动力学、热点附近洋壳构造的演变以... 地表热点是认识地幔柱假说以及地幔柱动力学的窗口,发生在洋脊与热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是了解地球上两大动力系统(板块构造和地幔柱)的直接联系的最有利地区。研究洋脊-热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揭示地幔动力学、热点附近洋壳构造的演变以及与热点密切相关的洋中脊处的岩浆热液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肯定地幔柱假说的基础上,对洋脊-地幔柱(热点)的模拟实验以及三大洋中不同扩张脊与热点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作了系统的介绍和评述,指出室内模拟实验以及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特别是高分辨率的地震技术)的结合研究将是本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柱 洋中脊 热点 热点-洋中脊相互作用
下载PDF
南沙微地块花岗质岩石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10
作者 石学法 +1 位作者 王昆山 柳小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57-1067,共11页
南沙微地块一直被作为华南大陆的一部分,但缺乏基底岩石学证据的支持。本文首次报道了南沙微地块花岗质岩石岩浆锆石年龄。测年方法为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测年技术。在站位S08-18获得2个斜长花岗岩样品年龄:分别为159.1±... 南沙微地块一直被作为华南大陆的一部分,但缺乏基底岩石学证据的支持。本文首次报道了南沙微地块花岗质岩石岩浆锆石年龄。测年方法为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测年技术。在站位S08-18获得2个斜长花岗岩样品年龄:分别为159.1±1.6Ma和157.8±1.0Ma,在站位S08-32获得两个二长花岗岩样品年龄:分别为153.6±0.3Ma和127.2±0.2Ma,表明它们为燕山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事件的产物。其中153~159Ma年龄值可与南岭燕山期花岗岩年龄比较,而127Ma年龄值可与浙闽沿海燕山期花岗岩年龄对比。一个样品中存在一个年龄为656.7Ma的残余锆石核,结合中西沙发现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石资料,表明南海内散落的微地块可能广泛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本区中生代花岗岩为古老陆壳重熔形成的。这一新的资料,对研究燕山期岩浆作用在中国南部的影响范围、南海微陆块前寒武纪地质及微陆块的裂离动力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岩石 南沙微地块 锆石U-PB年龄 LA-ICPMS 南海
下载PDF
南海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斜长石矿物的化学成分及意义 被引量:13
11
作者 石学法 +2 位作者 刘季花 常丽华 尹京武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5-142,共8页
南海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存在两种不同粒径的斜长石矿物。其一为斜长石斑晶,常见熔蚀麻点,是岩浆上升、压力降低时发生熔蚀作用并在骤冷条件下形成的;其二斜长石微晶,半定向或杂乱分布于火山玻璃中,其中空骸晶结构表明斜长石微晶是在淬... 南海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存在两种不同粒径的斜长石矿物。其一为斜长石斑晶,常见熔蚀麻点,是岩浆上升、压力降低时发生熔蚀作用并在骤冷条件下形成的;其二斜长石微晶,半定向或杂乱分布于火山玻璃中,其中空骸晶结构表明斜长石微晶是在淬冷条件下迅速结晶形成的。斜长石斑晶具弱成分环带,斑晶边部的An值稍高或接近于斜长石微晶。微晶斜长石An值与岩浆喷出后的水深以及喷发位置距离岩浆主通道的远近存在一定联系。本区的斜长石斑晶形成温度明显低于冲绳海槽地区,而类似于东海陆架地区;斜长石微晶的结晶温度类似于冲绳海槽,表明两地区在岩浆喷出海底后淬火结晶的物理化学条件相似。结合同样品中橄榄石斑晶研究结果以及已有的地球物理学和岩石学方面的资料,可能反映了地幔柱快速上涌使早期部分熔融及结晶分异作用较弱,岩浆本身温度高提供了早期结晶形成的斑晶与寄主岩浆进一步充分反应的热量。计算的斜长石斑晶温度不能反映源区温度特征,后者应高于本文所计算的斜长石斑晶的结晶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玄武岩 斜长石 化学成分 南海
下载PDF
中沙群岛近海表层沉积物重矿物组合分区及物质来源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昆山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24,共8页
对取自南海中沙群岛附近海域11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重矿物含量、分布特征和矿物组合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3个矿物组合区:混合矿物区(Ⅰ),矿物组合包括金属矿物、云母类矿物(陆源)、闪石类矿物、辉石类矿物以及铁锰微结核。其中... 对取自南海中沙群岛附近海域11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重矿物含量、分布特征和矿物组合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3个矿物组合区:混合矿物区(Ⅰ),矿物组合包括金属矿物、云母类矿物(陆源)、闪石类矿物、辉石类矿物以及铁锰微结核。其中云母类矿物主要来自中国大陆,陆源碎屑垂直等深线向深海搬运,影响区域限于17°N以北,其次自生矿物及火山成因矿物对本区有较大影响;自生矿物区(Ⅱ),矿物以自生铁锰微结核为主,南海原地海山的风化剥蚀物、原地可能正在活动的小型火山的喷发物质为铁锰微结核的形成提供了物源;火山碎屑矿物区(Ⅲ),矿物以闪石类、辉石类矿物为主,其次为云母类矿物(火山源),在局部地区出现铁锰微结核及金属矿物的高含量区。重矿物分区与轻矿物分区基本一致,但由于重矿物自身密度大,源区主要为原地海山或正在活动的小型火山等特点,因而,在分区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矿物 矿物分区 物质来源 表层沉积物 中沙群岛
下载PDF
南海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橄榄石的矿物化学及南海的地幔潜在温度 被引量:13
13
作者 石学法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6-184,共9页
南海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石斑晶颗粒相对较小(0.2~0.6mm),自形-半自形,有熔蚀现象,不具橄榄石捕虏晶所特有环状裂隙、变形结构。基质中橄榄石微晶粒径0.01~0.05mm,多数已完全伊丁石化。早期结晶出来的橄榄石并未受到重力分异的影响,而... 南海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石斑晶颗粒相对较小(0.2~0.6mm),自形-半自形,有熔蚀现象,不具橄榄石捕虏晶所特有环状裂隙、变形结构。基质中橄榄石微晶粒径0.01~0.05mm,多数已完全伊丁石化。早期结晶出来的橄榄石并未受到重力分异的影响,而被寄主岩浆携带继续向地表运移,在此上升过程中与寄主岩浆发生了有限的相互作用,少数橄榄石颗粒保留有弱成分分带现象。利用呈弱成分分带现象的橄榄石斑晶的核、幔部的Fo组分与寄主岩浆的X_(Fe)值对南海底潜在地幔温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南海的潜在地幔温度平均值为1661℃,位于典型热点的地区夏威夷(1688℃)和冰岛(1637℃)之间,南海的潜在地幔温度与正常洋中脊地幔潜在温度之间的差值(186℃~208℃)也位于夏威夷(213℃~235℃)和冰岛地区(162℃~184℃)之间,表明南海地区下的地幔可能存在热量异常,支持了根据地球物理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信息所提出的南海地区存在地幔柱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石 碱性玄武岩 地幔潜在温度 地幔柱 南海
下载PDF
无震脊或海山链俯冲对超俯冲带处的地质效应 被引量:12
14
作者 石学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7-123,共17页
全球海底分布着众多的无震脊或海山链,且在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均存在靠近俯冲带的海岭。除小安德列斯弧外的巴拉克达脊和蒂勃朗脊起源自转换断层外,一般认为它们由与板块构造动力学迥异的地幔柱动力学所形成的。在板块汇聚边缘处,... 全球海底分布着众多的无震脊或海山链,且在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均存在靠近俯冲带的海岭。除小安德列斯弧外的巴拉克达脊和蒂勃朗脊起源自转换断层外,一般认为它们由与板块构造动力学迥异的地幔柱动力学所形成的。在板块汇聚边缘处,与扩张脊处所形成的正常洋壳一起,无震脊或海山链俯冲于陆缘弧或洋内弧之下,其对弧及弧后地区的地质效应(构造、地貌、地震以及岩浆作用等)有别于正常洋壳俯冲。无震脊或海山链的俯冲通常造成俯冲带地区的上驮板块的局部异常抬升、俯冲剥蚀作用效应的加强、海沟的向陆迁移以及地震强度的增加。同时,无震脊或海山链俯冲时,其携带的具富集地球化学特征的物质不仅影响着地幔地球化学,也对弧及弧后火山熔岩化学产生明显影响,并对超俯冲地区的热液矿床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本文指出了我国有关无震脊或海山链俯冲的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黄岩海山链俯冲对吕宋岛弧的可能影响、印度洋无震脊俯冲对青藏高原局部地区的影响,有我国学者参与的IODP344航次的研究对象——科科斯脊俯冲对哥斯达黎加地震成因的效应以及位于西太平洋地区靠近俯冲带的一些无震脊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震脊 海山链 超俯冲带 地质效应 地震 岩浆作用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盆表层沉积物中的轻碎屑分区及物质来源 被引量:11
15
作者 石学法 +2 位作者 王昆山 任向文 姜晓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65-773,共9页
海洋沉积物中轻碎屑(0.125-0.063mm)种类的特征和分布样式对于沉积物源区的判别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取自西菲律宾海21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轻碎屑种类包括生物碎屑、石英、长石、褐色火山玻璃、无色火山玻璃、风化碎屑、火山渣,以... 海洋沉积物中轻碎屑(0.125-0.063mm)种类的特征和分布样式对于沉积物源区的判别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取自西菲律宾海21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轻碎屑种类包括生物碎屑、石英、长石、褐色火山玻璃、无色火山玻璃、风化碎屑、火山渣,以及含量极低的一些矿物如磷酸盐(鱼牙)、片状矿物(黑云母和白云母)、硅灰石、黑曜石以及极少量的球粒状、椭球状宇源颗粒。分析结果表明,本区的轻碎屑分布可以分为三个区:(Ⅰ)菲律宾海沟以东区,轻碎屑主要源于钙质或硅质生物,邻近的岛弧也贡献了一定量的火山碎屑。(Ⅱ)中部区,石英、长石和无色火山玻璃可能源于中酸性熔岩海山或者是正在活动的中酸性岩浆事件的产物。(Ⅲ)帛琉—九州海岭以西区,本区的物质来源相对比较复杂。长石、石英的含量较低,可能主要来源于中酸性熔岩海山或者是正在活动的中酸性岩浆事件的产物,火山渣主要是源于喷发在帛琉—九州海岭之上的火山。可以认为:①研究区的生物碎屑含量与水深紧密相关,生物碎屑的数量主要受控于碳酸盐补偿深度(CCD)。②来自菲律宾岛弧的火山碎屑对本区沉积作用贡献较小,可能通过海流或风等途径向深海盆进行短距离搬运。海底高原(如本哈姆高原)和邻近海岭(如帛琉—九州海岭)火山岩的风化产物对本研究区轻碎屑沉积作用有着重要贡献,其影响范围主要依赖于海底风化作用的强度。③来自中国大陆及菲律宾等邻近岛弧的陆源碎屑物质对本区的沉积作用影响很小。本区可能存在的中酸性熔岩海山是长英质轻碎屑物质的主要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碎屑 轻碎屑分区 物质源区 西菲律宾海 表层样
下载PDF
南海盆海山火山碎屑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16
作者 石学法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327-3334,共8页
海山火山碎屑岩是水下爆发性火山作用的产物。南海盆两座海山上发现火山碎屑岩表明海山顶部曾经一度高于PCL(压力补偿深度)。岩相学特征显示这些火山碎屑岩的胶结物主要为一混合相,包括粘土矿物和黑色铁质矿物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海山... 海山火山碎屑岩是水下爆发性火山作用的产物。南海盆两座海山上发现火山碎屑岩表明海山顶部曾经一度高于PCL(压力补偿深度)。岩相学特征显示这些火山碎屑岩的胶结物主要为一混合相,包括粘土矿物和黑色铁质矿物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海山的正地形限制了粗粒外生碎屑到达海山顶部。岩石的单矿物组分、主量元素化学特征与同海山玄武质熔岩具有可比性,属碱性岩浆系列。计算获得海山平均最小下沉速率为0.06mm/年,最大可能达0.30mm/年。海山岩石的机械风化产物对周围海盆的沉积作用作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盆 海山 火山碎屑岩 地质意义 implications the South China Sea major element pressure compensation clay minerals 粘土矿物 significant 岩相学特征 主量元素 岩石 矿物组分 碱性岩浆 火山作用 化学特征 风化产物 沉积作用
下载PDF
南海玳瑁海山玄武质火山角砾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17
作者 任江波 王嘹亮 +3 位作者 石学法 廖林 方念乔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0-20,共11页
海山火山碎屑岩是水下爆发性火山作用的产物,研究发现,玳瑁海山火山角砾岩是南海发现的具有过渡性质的拉斑玄武岩,呈现相对较高的K2O+Na2O含量(3.10%~4.98%),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具有位于E-MORB与OIB之间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海山火山碎屑岩是水下爆发性火山作用的产物,研究发现,玳瑁海山火山角砾岩是南海发现的具有过渡性质的拉斑玄武岩,呈现相对较高的K2O+Na2O含量(3.10%~4.98%),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具有位于E-MORB与OIB之间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REE为80~148×10-6,(La/Yb)N比值为2.6~6.7.它们与南海分布更广的碱性玄武岩具有相似的构造环境,为南海扩张后的板内成因.南海中中新世以来的海山主要出现拉斑玄武岩,而晚中新世以后则主要为碱性、强碱性玄武岩,研究认为岩石圈"顶盖效应"起到一定影响,岩石圈厚度随着时间变化而增厚制约着岩浆源区熔体的演化.南海陆缘存在古老的交代岩石圈地幔,在海盆扩张前后发生的拆沉及热化学减薄,使得软流圈中加入了富集不相容元素组分,可能是玳瑁海山玄武岩富集组分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斑玄武岩 碱性玄武岩 玳瑁海山 南海 顶盖效应 岩石学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南海新生代玄武岩中单斜辉石矿物化学及成因意义 被引量:10
18
作者 石学法 +1 位作者 王昆山 卜文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981-2989,共9页
从南海南大陆坡底至北大陆坡底采集的玄武岩样品,基本可以代表南海新生代岩浆活动的代表性样品。本文中对这些玄武岩中单斜辉石的矿物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研究的单斜辉石以顽透辉石为主(占3/4),还有少量普通辉石及次透辉石等,也出现少... 从南海南大陆坡底至北大陆坡底采集的玄武岩样品,基本可以代表南海新生代岩浆活动的代表性样品。本文中对这些玄武岩中单斜辉石的矿物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研究的单斜辉石以顽透辉石为主(占3/4),还有少量普通辉石及次透辉石等,也出现少量较为罕见的富钙辉石,位于深绿辉石区域内。基质微晶辉石比辉石斑晶更富钙、钛、铁,可能反映了岩浆演化向着富钙、钛、铁方向发展,且碱度逐渐降低。与碱性系列的演化趋势基本一致。由单斜辉石-熔体平衡温压计计算的岩浆房深度分别为:碱玄岩岩浆房约49km左右,粗面玄武岩岩浆房约25km;玄武岩岩浆房约15km。由碱玄岩→粗面玄武岩→玄武岩,平衡温度(K)依次降低:从1535~1498→1429→1369。南海新生代玄武岩为板内碱性玄武岩。碱性玄武岩系列可能是地幔柱在上升过程中在不同深度处发生部分熔融并伴随有分离结晶作用等物理化学过程的连续演变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斜辉石 矿物化学 成因意义 新生代玄武岩 南海
下载PDF
西南太平洋劳海盆地质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石学法 李乃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劳海盆是西南太平洋的一个正在活动的边缘海之一,属于相对简单的洋内边缘海盆,一直以来被作为检验板块构造及海底扩张的一个理想地区。劳海盆的熔岩化学及岩石学的研究成果,对评价蛇绿岩套的源区及正常洋中脊背景中的洋壳模型具有非常... 劳海盆是西南太平洋的一个正在活动的边缘海之一,属于相对简单的洋内边缘海盆,一直以来被作为检验板块构造及海底扩张的一个理想地区。劳海盆的熔岩化学及岩石学的研究成果,对评价蛇绿岩套的源区及正常洋中脊背景中的洋壳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深入研究劳海盆出露的硫化物矿床的成因对现存于陆地上的古老类似矿床的勘探模型的建立扮演重要的作用。在系统阐述汤加弧-劳海盆系统的地质概况、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及热液矿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了劳海盆所存在的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并指明了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利用2007年我国在执行环球考察第19航次期间所获得的岩石、硫化物样品,开展对劳海盆岩浆-构造-热液成矿系统的综合研究,有利于提高我国对边缘海盆的基础研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物理学 岩石学 热液矿床 汤加弧-劳海盆系统 劳海盆
下载PDF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7
20
作者 詹柳春 卢集富 +1 位作者 陈静 《内江科技》 2016年第1期114-115,共2页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大,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也越来越普及,产生的正面效应也越来越大,但是各高校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很多环节尚未成熟,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间。本文主要以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的实习基地建设为例...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大,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也越来越普及,产生的正面效应也越来越大,但是各高校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很多环节尚未成熟,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间。本文主要以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的实习基地建设为例说明高校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希望能为高校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将实习基地建设做得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习基地建设 学生实践能力 广东工业大学 就业竞争力 正面效应 高校 普遍性 学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