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泡状棘球蚴组织中HIF-1α、VEGFA的表达及对血管生成的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姜慧娇 +7 位作者 韩欢欢 杨雄峰 周青 王小义 李林林 廖振宇 陈雪玲 吴向未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39-646,共8页
目的探讨HIF-1α、VEGFA在沙鼠肝泡状棘球蚴组织的表达及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26只沙鼠随机分成空白组(6只)、假手术组(60只)、模型组(60只),采用开腹直视肝脏穿刺法建立泡状棘球蚴动物模型,假手术组接种同体积的PBS,术后第3d、7... 目的探讨HIF-1α、VEGFA在沙鼠肝泡状棘球蚴组织的表达及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26只沙鼠随机分成空白组(6只)、假手术组(60只)、模型组(60只),采用开腹直视肝脏穿刺法建立泡状棘球蚴动物模型,假手术组接种同体积的PBS,术后第3d、7d、14d、28d、42d、56d、70d、84d、98d、112d随机取6只沙鼠,取临近病变的边缘区组织及正常肝组织。采用HE观察病理改变;qRT-PCR、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检测HIF-1α、VEGFA表达,CD34标记微血管进行MVD计数。结果HE染色根据病理特点将病程分为早期(14d内)、中期(14d^56d)、晚期(56d后)。模型组泡状棘球蚴组织随感染时间不同,其HIF-1αmRNA随感染时间呈动态改变,术后第14d其表达量高于空白组、低于假手术组(F=82.732,P<0.001);术后第42d、112d其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与假手术组(χ^2=11.536,χ^2=15.189,P<0.01);模型组术后第14dVEGFA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χ^2=15.174,P<0.01);术后第42d、112d,VEGFAmRNA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与假手术组(χ^2=15.158,χ^2=15.158,P<0.01)。模型组术后第14d、42d、112dHIF-1α表达均高于空白组、假手术组(χ^2=8.627,χ^2=9.000,F=15.690,P<0.01);模型组术后第14d、42dVEGFA表达高于空白组、假手术组(F=11.250,F=70.059,P<0.001);模型组术后第14d、42d、112d,其MVD-CD34均高于空白组、假手术组(χ^2=12.517,P<0.01,χ^2=13.157,P<0.01;χ^2=13.220,P<0.01)。结论沙鼠感染肝泡状棘球蚴中期,病变边缘区HIF-1α、VEGFA表达均升高,同时伴有大量微血管生成,可能存在HIF-1α转录因子激活并上调VEGFA的表达,促进肝泡状棘球蚴组织边缘区的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状棘球蚴病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小鼠肝多房棘球蚴中血管新生与病程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周青 杨雄峰 +7 位作者 韩欢欢 姜慧娇 王小义 李林林 廖振宇 陈雪玲 吴向未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2-310,共9页
目的初步探讨小鼠肝多房棘球蚴中血管新生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将60只6~8周龄的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小鼠经5%水合氯醛溶液麻醉后开腹,实验组小鼠肝脏注射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混悬液100μl (约400个... 目的初步探讨小鼠肝多房棘球蚴中血管新生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将60只6~8周龄的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小鼠经5%水合氯醛溶液麻醉后开腹,实验组小鼠肝脏注射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混悬液100μl (约400个原头节),对照组注射等量PBS,无菌缝合关腹。分别于感染后30、 60、 90、 120 d,肝脏灌注法观察病变组织血管分布和新生情况;尾静脉采血, 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EGFA)的表达;实验组取棘球蚴组织和棘球蚴周围肝组织,对照组取相应肝组织,制备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不同感染时间、不同部位肝脏组织中VEGFA、 CD34和CD31的表达情况。结果肝脏灌注法结果显示,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小鼠肝脏棘球蚴组织逐渐增大,周围可见明显的血管分布。ELISA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30、 60、 90和120 d,实验组小鼠血清中VEGFA浓度分别为269.00、 420.62、 539.00和271.73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均高于相应对照组的VEGFA浓度(194.00、 173.00、 234.00和127.00 pg/ml)(P <0.05)。H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小鼠棘球蚴组织体积逐渐增大,并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核样肉芽组织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病变内部区域可见原头节和钙化灶。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感染后棘球蚴组织中均可见VEGFA、 CD34和CD31不同程度的表达,阳性染色定位于棘球蚴组织内皮细胞。感染后30、 60、 90和120 d,棘球蚴组织中VEGFA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分别为(1.60±0.52)、(3.10±0.87)、(4.80±1.32)和(2.40±1.07)分,其中感染后30 d与感染后60 d、 90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 <0.01);棘球蚴组织与棘球蚴周围组织(VEGFA评分均为0)和对照组(VEGFA评分均为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感染后30、 60、 90和1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微血管密度 血管新生
原文传递
VEGFA/VEGFR2在小鼠肝多房棘球蚴组织血管生成中的表达及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姜慧娇 桂显伟 +4 位作者 杨雄峰 王小义 陈雪玲 吴向未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3-681,共9页
目的检测多房棘球蚴感染后小鼠肝脏和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探讨VEGFA/VEGFR2在多房棘球蚴组织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 目的检测多房棘球蚴感染后小鼠肝脏和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探讨VEGFA/VEGFR2在多房棘球蚴组织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0只/组),实验组小鼠采用肝被膜注射法建立多房棘球蚴感染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感染后第0、16、37、58、81、105天,收集各组小鼠全血,分离血清。第120天安乐死小鼠后,开腹观察多房棘球蚴生长情况,取小鼠多房棘球蚴组织、多房棘球蚴周围肝组织、对照组小鼠正常肝组织。HE染色观察多房棘球蚴组织血管生成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中VEGFA、VEGFR2表达及分布。取肝细胞和原头节进行体外培养,36个培养皿均分为共培养组(肝细胞+原头节)、肝细胞组、原头节组,分别于培养后1、2、3 d后取各组上清、肝细胞和原头节。qRT-PCR、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正常肝组织、多房棘球蚴组织、多房棘球蚴周围4 mm处肝组织、原头节和肝细胞中VEGFA、VEGFR2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ELISA检测外周血中VEGFA的含量、正常肝组织、多房棘球蚴组织、多房棘球蚴周围肝组织、共培养组上清、肝细胞组上清和原头节组上清中VEGFA蛋白水平。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qRT-PCR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肝组织、多房棘球蚴周围肝组织、多房棘球蚴组织VEGFA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033±0.102、1.222±0.501、0.276±0.092,多房棘球蚴组织的转录水平低于正常肝组织与多房棘球蚴周围肝组织(P<0.05);VEGFR2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042±0.071、1.836±0.062、0.226±0.077,多房棘球蚴周围肝组织的转录水平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多房棘球蚴组织的转录水平低于正常肝组织与多房棘球蚴周围肝组织(P<0.01)。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多房棘球蚴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 血管生成
原文传递
体外负压培养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杨雄峰 姜慧娇 +9 位作者 王小义 周青 韩欢欢 李林林 廖振宇 雷振 陈雪玲 张宏伟 吴向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3-39,共7页
背景:如何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使其移植后发挥应有的疗效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体外负压培养技术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给予间歇性负压培... 背景:如何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使其移植后发挥应有的疗效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体外负压培养技术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给予间歇性负压培养(-6.65,-13.3,-26.6kPa),2h/次,1次/12h,对照组在正常条件下培养。培养12,24,36,48,60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ELISA检测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RT-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表达。根据上述结果,选择一个最佳负压条件和时间(-26.6kPa,24h),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负压组、负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Axitinib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EDU试剂盒检测EDU细胞阳性率,结晶紫染色观察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比较,3个负压干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显著增殖(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3个负压干预组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增高(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5);③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处理后,细胞增殖吸光度值、克隆形成单位数量及EDU阳性细胞率较负压干预组明显降低;④结果表明,体外负压培养可能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水平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负压培养 细胞增殖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克隆形成单位
下载PDF
2014年临漳县人体肠道寄生虫病调查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彦娜 +13 位作者 王丽娇 姬园园 徐婧 赵伟 贺美艳 孔亚茹 叶楠楠 杨晓洁 马军星 李佳佳 赵月 陈晓宁 白江涛 王丽娜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706-1709,共4页
目的了解临漳县人体肠道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年7月,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临漳县10个自然村为调查点,将提供粪便标本者作为调查对象,运用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两种方法,对粪便标本... 目的了解临漳县人体肠道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年7月,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临漳县10个自然村为调查点,将提供粪便标本者作为调查对象,运用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两种方法,对粪便标本进行涂片,以镜下观察到虫卵作为确诊标准。结果共收集调查标本424例,查出肠道寄生虫4种,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22.17%,其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21.93%(包括蛔虫8.02%、钩虫13.44%、蛲虫2.12%),还发现1例微小膜壳绦虫感染者,该虫感染率为0.24%。各村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蛔虫和钩虫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总2=23.507,χ蛔2=21.490,χ钩2=46.343,P均〈0.05);蛲虫感染率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34,P〉0.05);蛔虫感染率较高的年龄组为10~岁组和60~岁组;钩虫则以30岁以上年龄组为主;蛲虫感染率较高的年龄组为在0~岁组和6~组。感染者大部分为无症状带虫者。结论该地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高,相关部门应重视寄生虫病防治,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减少寄生虫病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病 感染率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对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韩欢欢 +5 位作者 杨雄峰 周青 姜慧娇 王小艺 陈雪玲 吴向未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9-236,共8页
目的探讨体外小鼠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条件培养基(CM)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向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分化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和差速贴壁法提取培养MSCs和EPCs,流式细... 目的探讨体外小鼠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条件培养基(CM)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向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分化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和差速贴壁法提取培养MSCs和EPCs,流式细胞术检测MSCs和EPCs表面标记物,双荧光染色和体外成管实验对EPCs进行功能鉴定。将MSCs分为0%EPCs-CM组(对照组)、25%EPCs-CM组和50%EPCs-CM组。qRT-PCR检测各组CD31、vWF、eNOS的mRNA表达水平。体外成管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体外成管能力;免疫荧光检测各组MSCs CD31、CD34表达情况;对各组上清中的NO进行检测。结果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第3代MSCs高表达Sca-1,低表达CD34、CD11b;EPCs高表达CD34、CD133和VEGFR2,可吞噬Dil-AC-LDL和结合UEA-1。在基质胶上可形成管腔样结构。qRT-PCR显示3周时50%EPCs-CM组CD31、vWF、eNOS表达(2.28±0.25, 1.76±0.71,8.27±1.65),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05)。50%EPCs-CM组MSCs可体外形成管腔样结构;免疫荧光显示50%EPCs-CM组MSCs CD31和CD34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细胞与实验组细胞上清液中NO的含量(8.81+3.41,20.93±9.47)μmol/L,差异显著( t =3.96, P <0.05)。结论 EPCs-CM能提高MSCs体外成管能力,并促进MSCs向ECs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分化 内皮细胞
下载PDF
泡球蚴感染C57BL/6小鼠肝脏CD34表达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周青 杨雄峰 +7 位作者 韩欢欢 姜慧娇 王小义 李林林 廖振宇 陈雪玲 吴向未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4-238,244,共6页
目的观察泡球蚴(Em)感染C57BL/6小鼠肝脏CD34微血管密度(MVD)的动态变化。方法将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通过肉眼肝叶穿刺感染泡球蚴(Em),对照组通过注射等量PBS。分别于感染后30 d、60 d、90 d及120 d后取小鼠... 目的观察泡球蚴(Em)感染C57BL/6小鼠肝脏CD34微血管密度(MVD)的动态变化。方法将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通过肉眼肝叶穿刺感染泡球蚴(Em),对照组通过注射等量PBS。分别于感染后30 d、60 d、90 d及120 d后取小鼠肝脏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泡球蚴感染后CD34-MVD的动态改变。结果实验组泡球蚴组织各时间点中CD34-MVD分别为(39.10±11.84)/HP、(66.80±11.08)/HP、(111.20±8.00)/HP和(56.14±7.12)/HP,实验组泡球蚴周围肝组织分别为(1.14±0.82)/HP、(1.56±0.92)/HP、(2.32±1.43)/HP和(1.38±0.82)/HP;对照组分别为(1.00±0.94)/HP、(1.30±1.06)/HP、(2.00±1.15)/HP和(1.10±0.87)/HP。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泡球蚴组织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63,P<0.001);实验组泡球蚴周围肝组织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24,P>0.05);对照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8,P>0.05)。结论泡球蚴浸润性生长过程中可能伴随着血管新生,血管新生可能为其生长重要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球蚴 CD34 MVD 动态变化
下载PDF
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蚴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纤维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1
8
作者 梁学奇 +6 位作者 陈贺捷 武杰 孙雅琪 邢稚坤 邹海亮 陈雪玲 吴向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96-1001,共6页
背景:肝泡状棘球蚴病生物学特征类似于肿瘤样病变,其具有浸润性生长和转移的生物学特性,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外囊壁的纤维化可以抑制泡状棘球蚴的生长,使疾病处于静止期。有关间充质干细胞在泡状棘球蚴病外囊壁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 背景:肝泡状棘球蚴病生物学特征类似于肿瘤样病变,其具有浸润性生长和转移的生物学特性,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外囊壁的纤维化可以抑制泡状棘球蚴的生长,使疾病处于静止期。有关间充质干细胞在泡状棘球蚴病外囊壁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探讨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蚴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取4周龄C57BL/6小鼠股骨骨髓,利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感染泡状棘球蚴的沙鼠体内提取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蚴,从感染细粒棘球蚴病的羊肝中提取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实验分为3组,泡状棘球蚴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蚴共培养;细粒棘球蚴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共培养;单纯对照组为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独培养。在培养1,3,5,7 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Ⅰ型胶原、Ⅲ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和Smad7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Ⅰ型胶原、Ⅲ型胶原、Smad7和磷酸化Smad2/3蛋白表达,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水平。结果与结论: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泡状棘球蚴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单纯对照组和细粒棘球蚴组(P<0.05);Smad7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单纯对照组和细粒棘球蚴组(P<0.05);②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泡状棘球蚴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磷酸化Smad2/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单纯对照组和细粒棘球蚴组(P<0.05),Smad7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单纯对照组和细粒棘球蚴组(P<0.05);③ELISA检测显示,泡状棘球蚴组上清中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水平均显著低于单纯对照组和细粒棘球蚴组(P<0.05);④结果表明,泡状棘球蚴原头蚴可能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Smad7,抑制Ⅰ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状棘球蚴病 细粒棘球蚴病 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纤维化 通路 因子 胶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