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沟-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氮磷的去除效应 被引量:44
1
作者 朱金格 张晓姣 +1 位作者 刘鑫 西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5-411,共7页
为探讨生态拦截系统对农田尾水氮、磷的去除效应及其应用前景,在太湖水源地陆域保护区原位构建生态沟-湿地系统对涵盖施肥期的农田尾水进行了拦截净化。结果表明,生态沟-湿地系统可对TN、NH_4+-N、TP平均浓度分别为23.45、19.87 mg·... 为探讨生态拦截系统对农田尾水氮、磷的去除效应及其应用前景,在太湖水源地陆域保护区原位构建生态沟-湿地系统对涵盖施肥期的农田尾水进行了拦截净化。结果表明,生态沟-湿地系统可对TN、NH_4+-N、TP平均浓度分别为23.45、19.87 mg·L-1和0.341 mg·L-1的高浓度农田尾水有效净化,出流最低TN、NH_4+-N分别可达地表Ⅴ类水和Ⅳ类水标准,出流TP稳定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生态沟对农田排水TN、NH_4+-N、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9.95%、48.55%和53.22%,尾水进入人工湿地后得到再次净化,去除率分别为18.4%、9.43%和23.35%,系统总体去除率分别为59.6%、51.69%和60.92%。研究表明,生态沟末端配置人工湿地能有效提高氮、磷去除效率,系统具有一定的环境经济效益和可移植性,为太湖东部同类型农田排水的生态拦截提供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沟 湿地 农田尾水 面源污染
下载PDF
中国内地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西亚 雯雯 +5 位作者 李鹏 陈方尧 沈明望 曾令霞 庄贵华 齐欣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63-1766,共4页
目的分析中国内地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评估境外输入风险和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国家及各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确诊病例活动轨迹建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数据库;对确诊病例的三间分布进行流... 目的分析中国内地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评估境外输入风险和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国家及各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确诊病例活动轨迹建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数据库;对确诊病例的三间分布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境外输入病例在各地级市的时间及空间分布均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截至5月20日中国内地有9个地级市境外输入病例超过50例。输入国主要为俄罗斯、英国、美国、法国及西班牙。输入病例中留学生及外籍人员分别占40%、10%。结论境外输入疫情时空表现存在明显差异,且与各地市自身特点及管控政策辐射有关;相关政策对境外输入疫情的调控效果显而易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流行病学特征 时间和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膨润土改性微囊藻基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性能
3
作者 苗玉杰 汪院生 +3 位作者 西亚 梁庆华 卢信 邓建才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0-280,共11页
针对高毒性含铬废水处理难、水华藻类资源化利用率低等问题,本研究拟制备膨润土改性微囊藻基生物炭(BMC),使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比表面积分析等方法对使用膨润土改性前后的微囊藻基生物炭的属性进行表征,研究初始pH、生物炭投加量... 针对高毒性含铬废水处理难、水华藻类资源化利用率低等问题,本研究拟制备膨润土改性微囊藻基生物炭(BMC),使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比表面积分析等方法对使用膨润土改性前后的微囊藻基生物炭的属性进行表征,研究初始pH、生物炭投加量对改性前后微囊藻基生物炭吸附Cr(Ⅵ)效果的影响,并对吸附过程进行动力学和等温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膨润土改性后微囊藻基生物炭表面官能团和阳离子交换容量均大幅增加,改性前后微囊藻基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模型;在pH=2、投加量为2 g/L的试验条件下,改性微囊藻基生物炭对Cr(Ⅵ)的饱和吸附容量达到10.87 mg/g,是改性前微囊藻基生物炭(MC)饱和吸附容量的3.94倍,微囊藻基生物炭改性后显著促进了对Cr(Ⅵ)的吸附;静电吸附和氧化还原作用是微囊藻基生物炭去除Cr(Ⅵ)的主要机制。本研究成果可为含铬废水处理提供新方法,并可为水华藻类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基生物炭 膨润土 Cr(Ⅵ) 吸附
下载PDF
蓝藻消亡分解过程中的水质变化及营养盐释放特征
4
作者 西亚 常闻捷 +3 位作者 杨志伟 陆隽 邓建才 朱金格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152,共10页
为研究蓝藻消亡分解对湖泊水质及水体营养盐的影响,从巢湖藻类水华易发区收集新鲜藻浆,在室内进行了蓝藻消亡分解实验,探讨蓝藻消亡分解过程中的水体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等理化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蓝藻消亡分解过程... 为研究蓝藻消亡分解对湖泊水质及水体营养盐的影响,从巢湖藻类水华易发区收集新鲜藻浆,在室内进行了蓝藻消亡分解实验,探讨蓝藻消亡分解过程中的水体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等理化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蓝藻消亡分解过程中,水体DO和氧化还原电位(ORP)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最低值分别达0.1 mg/L和-200 mV,使水体处于厌氧强还原状态;蓝藻中的营养盐会快速向水体中释放,导致水体氮磷浓度持续升高,使水体TN、氨氮(NH_(3)-N)、TP最大浓度分别达到初始浓度的2.15、1.18、2.60倍。在蓝藻消亡分解过程中,水体营养盐浓度与藻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对蓝藻聚集区内的蓝藻开展快速有效打捞,对于遏制蓝藻污染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蓝藻 分解 水质变化 营养盐释放
下载PDF
巢湖风浪特征观测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怡辉 胡维平 西亚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92-1198,共7页
基于巢湖不同位置的气象和风浪实测资料,对巢湖的风浪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不同测站观测期间有效波高超过0.4 m情景出现频率介于2.22%~9.78%之间,观测期间巢湖整体平均有效波高为0.11 m。巢湖风浪的平均周期为1.45~3.33 s,平均值为2.1... 基于巢湖不同位置的气象和风浪实测资料,对巢湖的风浪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不同测站观测期间有效波高超过0.4 m情景出现频率介于2.22%~9.78%之间,观测期间巢湖整体平均有效波高为0.11 m。巢湖风浪的平均周期为1.45~3.33 s,平均值为2.18 s;上跨零周期为1.37~3.26 s,平均值为2.13 s;谱峰周期为1.01~4.41 s,平均值为2.30 s;谱峰周期与平均波周期和跨零周期都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4和0.68。巢湖风浪能量主要集中在0.2~0.6 Hz频率区间内,能量主要分布在0.5 f_p^1.5 f_p的频带范围内,谱型与常用的JONSWAP谱和PM谱谱型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有效波高 波周期 谱峰 谱型
原文传递
太湖西岸出入湖河口氮磷消减特征
6
作者 加汛 赵耕毛 +2 位作者 西亚 张海涛 邓建才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17-1426,共10页
河流水体污染物消减作用是降低其入湖通量的重要方式,为探明太湖河流氮磷污染物消减速率时空变化特征,研究采用自主研发的原位培养装置,开展了太湖西岸出入湖河口总氮绝对消减速率(TNR_绝)、总氮相对消减速率(TNR_相)、总磷绝对消减速率... 河流水体污染物消减作用是降低其入湖通量的重要方式,为探明太湖河流氮磷污染物消减速率时空变化特征,研究采用自主研发的原位培养装置,开展了太湖西岸出入湖河口总氮绝对消减速率(TNR_绝)、总氮相对消减速率(TNR_相)、总磷绝对消减速率(TPR_绝)、总磷相对消减速率(TPR_相)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北部和西部河流夏、秋季TNR_绝和TPR_绝高于春、冬季,南部河流则为秋、冬季高于春、夏季。夏季西部和西北部河流TNR_绝和TPR_绝高于南部,冬季则相反,春、秋两季空间差异不明显。颗粒态总氮(PTN)浓度及水温是TNR_绝时空差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TP浓度是TPR_绝的季节差异性的主要原因,不同季节TPR_绝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春、夏、秋、冬四季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p H等水体物理性质、TP浓度和SS浓度、SS浓度、TP浓度。TNR_绝和TPR绝及其初始浓度是TNR_相和TPR_相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水体 氮磷 消减特征 时空特征
原文传递
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空间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雯雯 西亚 +7 位作者 李鹏 曹磊 裴磊磊 曾令霞 陈志军 庄贵华 齐欣 刘峰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0-404,共5页
目的描述陕西省COVID-19确诊病例的空间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其相关因素,为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陕西省COVID-19确诊病例信息及相关社会经济学数据,分析确诊病例的时间及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广义线... 目的描述陕西省COVID-19确诊病例的空间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其相关因素,为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陕西省COVID-19确诊病例信息及相关社会经济学数据,分析确诊病例的时间及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探索人群COVID-19发病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联。结果2020年1月23日,陕西省首次报告4例,2月4日新增确诊病例最高达23例,2月19日后再无新增。输入型病例比本地病例更早出现并达到新增高峰,且更早进入归零期。空间分析结果显示,确诊病例数最多的地市为西安市(120例),占总数的48.98%,确诊病例较多的区县为莲湖区、雁塔区、新城区和未央区。与各区县确诊病例数相关的社会经济学因素为教育支出(IRR=0.287,95%CI:0.134~0.612)、人均生产总值(IRR=1.143,95%CI:1.049~1.245)及各区县与武汉市的距离(IRR=0.995,95%CI:0.992~0.998)。结论应针对重点地区和人群在疫情出现早期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早控制疫情的发展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病学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海孜煤矿的井壁破坏和处理
8
作者 陈德胜 西亚 《淮北建井科技》 1990年第13期67-73,共7页
关键词 煤矿 井壁 加固处理 风井 施工方法 变形 破坏
下载PDF
区间二型模糊系统的自适应事件触发H控制
9
作者 西亚 孙雷 吴玲玲 《应用数学进展》 2021年第12期4433-4445,共13页
本文研究了自适应事件触发情形下的一类具有时变时滞区间二型Takagi-Sugeno (T-S)模糊网络化系统的H∞控制问题。首先,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自适应事件触发机制。与传统的触发机制相比,该机制通过动态调整事件触发阈值来调节数据传输的数量... 本文研究了自适应事件触发情形下的一类具有时变时滞区间二型Takagi-Sugeno (T-S)模糊网络化系统的H∞控制问题。首先,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自适应事件触发机制。与传统的触发机制相比,该机制通过动态调整事件触发阈值来调节数据传输的数量,在保持良好的控制性能的同时改善有限的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利用构造的时滞相关的李雅普诺夫函数以及自由权矩阵,获得了闭环系统满足给定H∞性能指标的充分条件。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奇异值分解技术,给出了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解的控制器增益参数。最后,通过数值仿真例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间二型T-S模糊系统 自适应事件触发机制 输出反馈控制器 奇异值分解
下载PDF
路在脚下
10
作者 西亚 《中国煤炭工业》 1995年第7期58-59,共2页
中煤第七十一工程处,是一个集矿建、土建、机电设备安装于一体的综合工程处,矿井建设一级资质施工企业。近几年在国家紧缩银根、压缩基建规模、煤炭基建投资重心转移的困难条件下,我们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转换机制,精练“内功”,积极地... 中煤第七十一工程处,是一个集矿建、土建、机电设备安装于一体的综合工程处,矿井建设一级资质施工企业。近几年在国家紧缩银根、压缩基建规模、煤炭基建投资重心转移的困难条件下,我们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转换机制,精练“内功”,积极地跻身于社会市场,先后承揽了近40项社会工程,在周围同行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的情况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机电设备安装 华能精煤公司 煤炭施工企业 社会工程 压缩基建规模 补连塔矿 建筑市场 混凝土搅拌系统 深化改革
下载PDF
太湖流域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污染评估 被引量:94
11
作者 张杰 西亚 +1 位作者 曾野 邓建才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02-2210,共9页
为阐明经济发达地区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本研究分析了太湖流域典型水系94个样点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Zn、Cr、Ni、Cu、Pb、As、Cd和Hg)含量,评估了重金属的生态风险以及辨析了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河流表层沉积物中Zn... 为阐明经济发达地区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本研究分析了太湖流域典型水系94个样点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Zn、Cr、Ni、Cu、Pb、As、Cd和Hg)含量,评估了重金属的生态风险以及辨析了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河流表层沉积物中Zn、Cr、Ni、Cu、Pb、As、Cd和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3. 62、102. 46、45. 50、44. 71、37. 00、13. 34、0. 479和0. 109 mg·kg^(-1),均高于其对应的背景值(Hg除外).地累积指数评价中,Pb、Ni、Zn、Cu和Cd整体上处于低污染状态;在污染负荷指数评价中,Pb、Ni、Zn和Cu整体上处于中度污染状态,Cd、Cr、As处于低污染状态;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中,Cd和Hg处于中等潜在生态风险,其余重金属均处于低潜在生态风险.多元统计分析表明,Pb主要来自于生活污水、农业废水排放;除受自然因素影响外,Cr、Ni和Zn还受到电镀及合金制造行业的影响; Cu和As主要来自于农药、工业废水; Cd主要来自于冶炼工业; Hg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和石油产品的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评估 来源识别
原文传递
阳澄湖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及生物毒害特征 被引量:23
12
作者 西亚 高敏 +3 位作者 张杰 张海涛 朱金格 邓建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02-811,共10页
为了解阳澄湖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及污染特征,选取阳澄湖柱状沉积物样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原子荧光光谱仪(AFS)和Hydra-c型全自动测汞仪于2018年2月对阳澄湖15个采样点沉积物柱状样中8种重金属Cr、Ni... 为了解阳澄湖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及污染特征,选取阳澄湖柱状沉积物样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原子荧光光谱仪(AFS)和Hydra-c型全自动测汞仪于2018年2月对阳澄湖15个采样点沉积物柱状样中8种重金属Cr、Ni、Cu、Zn、As、Cd、Pb、Hg进行测定,分析重金属元素含量在水平及垂向的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结果表明,阳澄湖表层沉积物中Cr、Ni、Cu、Zn、As、Cd、Pb、Hg平均含量分别为101.28,68.72,66.54,187.33,15.85,0.45,34.02,0.09mg/kg,是各自背景值的1.34,2.09,2.89,2.88,1.69,4.99,1.54,3.00倍.垂向上重金属的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对8种重金属进行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除As、Ni和Hg外,不同重金属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P<0.05),这说明阳澄湖沉积物重金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同源性.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SQG)对阳澄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毒性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阳澄湖沉积物中Ni有75%以上的可能性出现生物毒害效应,Cr、Cu、Zn、As则有10%~75%的可能性产生生物毒害效应,而Cd、Pb和Hg造成的生物毒害效应的可能性较小.ERMQ评价结果表明,阳澄西湖沉积物中重金属造成生物毒害的风险较大,其余湖区发生重金属生物毒害的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澄湖 沉积物 重金属 空间分布 污染特征
下载PDF
阳澄湖沉积物氮磷与有机质分布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16
13
作者 西亚 凌虹 +4 位作者 周旭 盛洁 岳强 沈辛怡 朱金格 《环境科技》 2020年第2期59-64,共6页
为了解阳澄湖沉积物N,P及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及污染状况,于2018年2月采集沉积物并测定了TN、有机质(OM)和TP含量,分析了污染因子含量分布及其相关性,采用有机指数和污染指数法对沉积物进行了污染状况评价。结果表明:阳澄湖表层沉积物中T... 为了解阳澄湖沉积物N,P及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及污染状况,于2018年2月采集沉积物并测定了TN、有机质(OM)和TP含量,分析了污染因子含量分布及其相关性,采用有机指数和污染指数法对沉积物进行了污染状况评价。结果表明:阳澄湖表层沉积物中TN质量比为3046.65 mg/kg,变化范围为1272.66~5399.56 mg/kg,TP平均质量比为721.90 mg/kg,变化范围为412.15~1425.54 mg/kg,OM的平均质量分数为8.28%,其变化范围分别为1.24%~27.55%。TN和OM空间分布均呈现出阳澄西湖低、阳澄东湖高的特征,TP空间分布与TN,OM空间分布相反。相关分析表明,TN和OM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p<0.05)。有机指数和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阳澄湖全湖区氮水平处于污染状态,TP水平已达到重度污染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澄湖 沉积物 营养物质 空间分布 污染评价
下载PDF
草型湖区沉积物营养盐分布与污染评价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杰 汪院生 +2 位作者 西亚 朱金格 邓建才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497-4504,共8页
为阐明太湖草型湖区表层沉积物营养盐的空间分布及其污染特征,测定了胥口湾60个表层沉积物样中的总氮(TN)、总磷(TP)、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有机质(OM)的含量,分析其污染水平与来源.结果表明,胥口湾表层沉积物中TN、TP、AN、AP和OM... 为阐明太湖草型湖区表层沉积物营养盐的空间分布及其污染特征,测定了胥口湾60个表层沉积物样中的总氮(TN)、总磷(TP)、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有机质(OM)的含量,分析其污染水平与来源.结果表明,胥口湾表层沉积物中TN、TP、AN、AP和OM平均含量分别为1 027. 5、423. 2、46. 4、15. 3和17 096. 6 mg·kg-1,且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出胥口湾东北部湖区高于其他湖区的特点.胥口湾表层沉积物中TN和TP单项评价指数(STN和STP)平均值分别为1. 75和0. 91,表明TN和TP分别处于中度和轻度污染状态;综合污染指数(FF)的平均值为1. 57,整体上处于中度污染状态.在有机指数和有机氮评价中,整体上处于清洁状态. C/N比值表明胥口湾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沉积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为无纤维束植物和浮游植物.相关性分析表明,胥口湾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与总氮具有同源性,但与总磷不具有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草型湖区 表层沉积物 营养盐 污染评估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功能定位的太湖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估
15
作者 凌虹 朱晓晓 +2 位作者 巫丹 苏小妹 西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8-427,共10页
太湖流域水生态安全在维持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为阐明不同生态功能影响下太湖流域分区水生态安全状况,将太湖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与不同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定位结合,构建基于主导生态功能定位的“压力-状态-服务”(PSS)... 太湖流域水生态安全在维持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为阐明不同生态功能影响下太湖流域分区水生态安全状况,将太湖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与不同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定位结合,构建基于主导生态功能定位的“压力-状态-服务”(PSS)模型并开展分区评估。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整体生态安全形势为“较安全”和“基本安全”。太湖湖体生境状态因素最差,水质净化区、水源涵养区、水环境维持区和重要生境维持区的生境压力及生境状态为主要制约因素。太湖湖体Ⅱ-08、Ⅱ-10和Ⅲ-20水生态功能分区处于“不安全”水平,入湖河流污染负荷汇入影响突出。水环境维持区和重要生境维持区均受人类活动扰动影响较大。根据湖体与入湖河道水体、底泥氮磷浓度相关性研究结果,Ⅱ-03、Ⅲ-11、Ⅲ-12水生态功能分区水质与Ⅲ-20区域氮磷浓度关系密切,与总氮、总磷相关性显著(P>0.05)的入湖河道占比分别为50%、66.7%,应兼顾氮磷输入影响。Ⅲ-13和浙江省分别有100%、71.4%的入湖河道的TP浓度与湖体TP浓度相关性显著(P>0.05),应重点把控总磷输入风险,湖体总磷外源污染输入风险更大。入湖河道底泥中氮磷浓度较高,沉积物再悬浮导致N、P等污染物向上覆水释放并随之汇入太湖,影响太湖水生态安全。应重点关注Ⅱ-03、Ⅲ-11水生态功能分区入湖河道底泥N、P治理,重点强化Ⅲ-12、Ⅲ-13入湖河道TN去除。针对太湖湖体及环湖水生态功能分区生态安全异质性胁迫因素,因地制宜开展保护修复,推动太湖流域水生态安全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水生态功能分区 PSS模型 水生态安全 评估 对策建议
下载PDF
铜绿微囊藻对锌、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海涛 西亚 +1 位作者 张杰 邓建才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3-41,共9页
为了明确藻类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和富集特征,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对不同质量浓度Zn^(2+)和Cd^(2+)的富集能力以及对其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对Zn^(2+)、Cd^(2+)均有一定的富集作用,而且... 为了明确藻类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和富集特征,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对不同质量浓度Zn^(2+)和Cd^(2+)的富集能力以及对其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对Zn^(2+)、Cd^(2+)均有一定的富集作用,而且Zn^(2+)的富集量明显高于Cd^(2+)。当Zn^(2+)质量浓度为0. 05 mg/L时,铜绿微囊藻的比生长速率最快,当Zn^(2+)质量浓度超过0. 05 mg/L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受到抑制,即Zn^(2+)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具有低质量浓度促进,高质量浓度抑制的作用。Cd^(2+)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不具有低质量浓度促进作用,质量浓度为0. 05 mg/L的Cd^(2+)作用96 h后,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Cd^(2+)质量浓度越高,其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越明显。Zn^(2+)、Cd^(2+)质量浓度分别为0. 20 mg/L和0. 15 mg/L时,连续培养24 h后,铜绿微囊藻的酯酶活性均显著升高,当Zn^(2+)、Cd^(2+)质量浓度分别达到0. 20 mg/L和0. 25 mg/L时,与对照相比,藻细胞光系统II(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显著降低。在Zn^(2+)、Cd^(2+)胁迫下,铜绿微囊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均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生理响应 富集能力
下载PDF
水华藻斑漂移速度时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西亚 张杰 +2 位作者 罗婧 张海涛 邓建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6-313,共8页
以太湖水华藻斑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研发的藻斑漂移原位观测技术,研究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太湖蓝藻水华易发区藻斑漂移速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日内藻斑漂移速率在(0.0793±0.0135)~(0.146±0.0318)m/s范围内变化,藻斑漂移... 以太湖水华藻斑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研发的藻斑漂移原位观测技术,研究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太湖蓝藻水华易发区藻斑漂移速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日内藻斑漂移速率在(0.0793±0.0135)~(0.146±0.0318)m/s范围内变化,藻斑漂移速度的北向分量在-0.0896~0.0247m/s之间,东向分量在-0.0157~0.0029m/s之间.漂移速率日均值变化呈现出锯齿式交替特征即增加-减少-再增加的往复循环,变化范围为(0.0499±0.0141)~(0.1580±0.0120)m/s,漂移方向以北向为主.藻斑漂移速度的月际变化明显,6月~8月,向东漂移的占比逐渐降低,而向西漂移的占比逐渐增加,此期间漂移方向均以北向为主.漂移速率6月上旬最小,均值为0.0680m/s,7月上旬达到最大,均值为0.1350m/s,7月中旬~8月下旬水华藻斑漂移速率在0.0800m/s附近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华藻斑 太湖 原位观测 漂移速度 时变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