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对碳中和的贡献 被引量:144
1
作者 杨元合 石岳 +25 位作者 孙文娟 常锦峰 朱剑霄 陈蕾伊 王欣 郭焱 张宏图 于凌飞 赵淑清 徐亢 朱江玲 沈海花 王媛媛 彭云峰 赵霞 王襄平 胡会峰 陈世苹 黄玫 温学发 王少鹏 朱彪 牛书丽 唐志尧 刘玲莉 方精云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4-574,共41页
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简称陆地碳汇)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为全面理解陆地碳汇特征及其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本文系统梳理了近40年来陆地碳源汇研究... 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简称陆地碳汇)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为全面理解陆地碳汇特征及其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本文系统梳理了近40年来陆地碳源汇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了全球和我国陆地碳汇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了陆地碳汇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作用.根据全球碳收支评估报告,过去60年全球陆地碳汇从1960年代的(-0.2±0.9)Pg C yr^(-1)(弱碳源;1 Pg=10^(15)g=10亿吨碳)增加至2010年代的(1.9±1.1)Pg C yr^(-1)(碳汇).目前,陆地碳汇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而热带地区表现为微弱的碳汇或碳源.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碳汇大小存在差异:森林是陆地碳汇的主体,灌丛、湿地生态系统和农田土壤整体表现出碳汇功能,但草地的碳源汇功能尚不明确.此外,荒漠生态系统可能起着碳汇功能,但其大小和形成机制尚存在争议.大气CO_(2)浓度上升、氮沉降、气候变化和土地覆盖变化等是影响陆地碳汇强度的主要因素,火灾、气溶胶等因素也影响其大小.不同区域陆地碳汇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北美和欧洲陆地碳汇主要是大气CO_(2)浓度上升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所致;而在中国,除了上述全球变化要素外,植树造林、生态修复也是驱动其碳汇的重要因素.综合以往研究结果评估,目前我国陆地碳汇强度为0.20~0.25 Pg C yr^(-1),预计2060年可能处于0.15~0.52 Pg C yr^(-1)之间.未来研究需通过扩大生态系统调查与监测的范围、完善陆地生物圈模型等途径提升陆地碳汇的评估精度,量化各类措施对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影响,精准评估我国陆地碳汇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汇 碳中和 碳循环 全球变暖
原文传递
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现状评估 被引量:29
2
作者 张则瑾 郭焱 +1 位作者 贺金生 唐志尧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2-577,共6页
广阔的地域和多样的地形造就了中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长时间的人类活动也导致我国有不少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特别是一些极度濒危、随时有灭绝危险、生境要求独特、生态幅狭窄或基因易流失的物种需要重点保护。近期国家出台了《全国... 广阔的地域和多样的地形造就了中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长时间的人类活动也导致我国有不少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特别是一些极度濒危、随时有灭绝危险、生境要求独特、生态幅狭窄或基因易流失的物种需要重点保护。近期国家出台了《全国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其中包含了首批重点保护的极小种群植物名单。本研究中,我们整理了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高精度分布图,探讨其分布格局并通过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区网络评估其保护现状。研究发现,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丰富度最高的地方是云南东南部、广西西南部和海南岛西南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分布区的平均覆盖率为21.5%,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平均覆盖率为10.9%。有35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占总数的29%)未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有17种(14%)未受任何国家级或省级自然保护区覆盖。我们建议在云南和海南省针对极小种群建立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格局 物种丰富度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温带灌丛生态系统碳、氮、磷储量 被引量:16
3
作者 郭焱 杨弦 +4 位作者 安尼瓦尔.买买提 刘鸿雁 马文红 于顺利 唐志尧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21,共8页
研究生态系统碳(C)、氮(N)、磷(P)密度分布和储量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养分循环的机制和规律有重要意义。现有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在中国北方,灌丛生境水分和土壤条件差异很大,这为研究生态系统C、N、P密度与储... 研究生态系统碳(C)、氮(N)、磷(P)密度分布和储量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养分循环的机制和规律有重要意义。现有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在中国北方,灌丛生境水分和土壤条件差异很大,这为研究生态系统C、N、P密度与储量的分布格局提供了良好条件。该研究调查了433个中国北方温带灌丛样地的生物量、凋落物以及土壤等组分的有机C及N、P含量,据此计算出中国北方灌丛生态系统有机C及N、P密度和储量。结果表明:中国北方灌丛平均生态系统有机C及N、P密度分别为69.8 Mg·hm^(–2)、7.3 Mg·hm^(–2)、4.2 Mg·hm^(–2)。其中,生物量C、N、P密度分别为5.1 Mg·hm^(–2)、11.5×10^(–2)Mg·hm^(–2)、8.6×10^(–3) Mg·hm^(–2),生物量C、N、P密度与降水和土壤养分关系显著;凋落物C、N、P密度分别为1.4 Mg·hm^(–2)、3.8×10^(–2)Mg·hm^(–2)、2.5×10^(–3) Mg·hm^(–2),凋落物C、N、P密度与温度和降水关系显著;1 m深土壤的平均有机C及N、P密度分别为64.0Mg·hm^(–2)、7.1 Mg·hm^(–2)、4.2 Mg·hm^(–2),土壤有机C及N密度与温度和降水关系显著。中国北方灌丛生态系统的总有机C及N、P储量分别为1.7 Pg、164.9 Tg、124.8 Tg。其中生物量C、N、P储量分别为128.4 Tg、3.1 Tg、0.2 Tg;凋落物C、N、P储量分别为8.4 Tg、0.45 Tg、0.027 Tg;土壤是最大的C、N、P库,1 m深土壤有机C及N、P储量分别为1.6 Pg、161.3 Tg、124.6 T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量 密度 灌丛 中国北方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温带灌丛生物量的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弦 郭焱 +4 位作者 安尼瓦尔.买买提 刘鸿雁 马文红 于顺利 唐志尧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30,共9页
目前对植物生物量分布格局和分配的研究多集中在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对灌丛的相关研究较少。灌丛是中国北方广泛分布的植被。研究灌丛生物量分布格局及其分配是对估算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补充。该文通过对中国北方温带灌丛的大... 目前对植物生物量分布格局和分配的研究多集中在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对灌丛的相关研究较少。灌丛是中国北方广泛分布的植被。研究灌丛生物量分布格局及其分配是对估算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补充。该文通过对中国北方温带灌丛的大范围野外调查和采样,计算中国北方433个典型灌丛样地的生物量及其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并研究它们与气候和土壤营养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温带灌丛平均生物量为12.5 t·hm^(–2),其中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为4.5和5.4 t·hm^(–2),草本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为0.8和1.8 t·hm^(–2);凋落物量为2.5 t·hm^(–2)。不同类型中,温带落叶灌丛、亚高山落叶阔叶灌丛、荒漠灌丛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4.4、28.8和5.0 t·hm^(–2)。东西部生物量分布差异较大,东部温带落叶灌丛总生物量高于西部的荒漠灌丛。东部温带落叶灌丛中,东北地区的灌丛生物量稍低于华北地区。灌木的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不随水分和土壤养分变化,而叶-枝生物量比受水分影响,在干旱区域叶-枝生物量比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 生物量密度 地下-地上生物量比 叶-枝生物量比
原文传递
高光谱遥感在植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与趋势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艺伟 郭焱 +1 位作者 唐荣 唐志尧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467-2483,共17页
人类活动、极端气候、物种入侵等事件导致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剧,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切需要快速准确地收集陆地植物多样性信息。高光谱遥感的出现,为大空间尺度上的植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为群落和景观水平的生物多样性相关理... 人类活动、极端气候、物种入侵等事件导致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剧,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切需要快速准确地收集陆地植物多样性信息。高光谱遥感的出现,为大空间尺度上的植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为群落和景观水平的生物多样性相关理论的验证提供了契机。本文简要回顾了近年来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植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两类高光谱遥感反演多样性的手段,即直接反演和间接反演。直接反演手段以光谱变异假说为理论基础,从光谱曲线特征入手直接建立光谱信息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间接反演手段则通过植被指数将光谱信息关联植物多样性,或通过定量反演功能性状计算功能多样性指标,进而实现植物多样性的间接估测。论文进一步结合实例,论述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大尺度生物多样性相关研究中的应用,如物种入侵监测、物种分布及多样性格局制图、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最后分析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生态研究应用中的局限性。随着多源遥感技术的发展日渐成熟,高光谱遥感技术与地面通量监测、激光雷达、计算机可视化等其他技术的协同应用可能是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中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遥感 生物多样性 光谱多样性 植物功能性状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典型灌丛的分布特征及气候限制 被引量:6
6
作者 郭焱 艾尤尔•亥热提 +10 位作者 刘同彦 张艺伟 康慕谊 安尼瓦尔·买买提 刘鸿雁 马文红 王仁卿 于顺利 岳明 张峰 唐志尧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6-361,共16页
灌丛是中国北方常见的植被类型,随着全球变化进程加剧,全球和中国灌丛面积正逐年上升,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愈加重要的组分.研究灌丛的分布规律及其驱动因子有助于了解植物对自然胁迫的适应机制以及环境变化对植被动态的影响.本研... 灌丛是中国北方常见的植被类型,随着全球变化进程加剧,全球和中国灌丛面积正逐年上升,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愈加重要的组分.研究灌丛的分布规律及其驱动因子有助于了解植物对自然胁迫的适应机制以及环境变化对植被动态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400个灌丛群落的野外调查数据,利用k均值聚类以及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排序研究了中国北方灌丛类型与分布及其与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灌丛可以划分为分布区间、生境和结构差异显著的29种典型的灌丛群系,各群系平均物种丰富度、盖度随其分布区的平均年降水量增加而增加;CCA排序显示,第一、第二排序轴分别对应水分和热量因子,中国北方灌丛的分布体现了两个更替梯度:沿湿冷-干热梯度以及在较湿润条件下沿冷-热梯度的变化.水分可利用性调控了灌木的叶属性权衡,随水分可利用性增加,各灌丛类型指示种的叶厚度减小,而比叶面积增加.上述结果表明,相比于热量,水分条件在决定中国北方灌丛分布格局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影响灌丛群落结构,还通过筛选位于叶经济谱上的不同灌木来决定灌丛群系.本研究揭示了气候对中国北方灌丛的塑造过程,对中国北方灌丛的分类结果可以成为更广泛、全面的灌丛分类体系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分类 群落排序 地理分布格局 水分 热量 叶经济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