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游观与入境:从乐郊园看张南垣的创作意图
- 1
-
-
作者
郭润滋
江滨
-
机构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
-
出处
《湖南包装》
2024年第2期29-31,43,共4页
-
基金
上海市艺术科学项目(YB2023-A-005)。
-
文摘
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乐郊园及其相关绘画,探讨明代造园大师张南垣的造园经验和创作意图。文章首先聚焦张南垣创建的乐郊园,从游观体验、入境感受以及构园如画3个维度详细解析了他的造园哲学。张南垣将宋元时期的绘画技艺融入园林设计之中,创造出一种动静结合的游园体验。在他的园林中,静观山水画的经验与游赏园林的动态体验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由景入境审美体验,为现代园林设计奠定了重要的理念基础。张南垣园林设计中静态观赏与动态游览的结合不仅丰富了园林的观赏维度,也构成了中国文人园林美学体验的核心。通过对乐郊园的细致考察,文章旨在揭示张南垣园林艺术的深层次意涵,展现其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并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启示和灵感。
-
关键词
张南垣
乐郊园
园林设计
造园经验
审美体验
-
Keywords
Zhang Nanyuan
LeJiao Garden
Garden Design
Gardening Experience
Aesthetic Experience
-
分类号
TU986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
-
题名从爱俪园看古典私家园林在近代中国的嬗变
被引量:3
- 2
-
-
作者
郭润滋
-
机构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
出处
《上海文化》
CSSCI
2020年第8期72-82,126,共12页
-
文摘
伴随着文化和时代的变革,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功能与形式在近代发生了嬗变,这一嬗变是中国园林美感体验的集中反映。本文以爱俪园为例,分析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在近代功能与形式上的嬗变,探讨近代私家园林在与西方现代文化不断地撞击、磨合和交融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胶葛,进而追溯中国近代私家园林在嬗变过程中反映出的中国园林审美意趣转变的现象。
-
关键词
爱俪园
私家园林
审美意趣
嬗变
-
分类号
TU986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
-
题名从《止园图》册浅析明代文人的园林文化
被引量:2
- 3
-
-
作者
郭润滋
-
机构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
出处
《今传媒》
2020年第7期144-146,共3页
-
文摘
以园林为题材的绘画是明代山水画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展与当时文人的生活需求和社会流行的造园风尚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今,止园已不复存在,但我们可以通过明代画家绘制的《止园图》册探究园林中所表现的文人生活,并进一步分析明代文人的园林文化。
-
关键词
《止园图》册
明代文人
园林文化
-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
-
题名狮子林中的禅宗思想意境
被引量:2
- 4
-
-
作者
郭润滋
-
机构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
出处
《今传媒》
2020年第8期148-150,共3页
-
文摘
苏州古典名园狮子林从1342年建园始,至今历经了近七百年的历史更迭,在此期间,屡易其主,几乎每一个朝代的主人都对狮子林有所增建和改造。现如今,虽然已失去了初建时的样貌,但我们依然能从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对狮子林的赞美文本和画家的绘画中窥探到当年的风貌。本文通过分析狮子林的历史发展进程、狮子林的绘画以及狮子林中所体现的禅宗思想来探究狮子林独特的造景手法和艺术要素,希望能对当代景观园林设计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
关键词
狮子林
狮子林的绘画
禅宗思想
-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
-
题名广富林博物馆建筑造型研究
被引量:1
- 5
-
-
作者
郭润滋
-
机构
上海大学电影学院
-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20年第11期99-100,103,共3页
-
基金
该文系2016年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重点项目。
-
文摘
该文主要回溯上海松江广富林博物馆的设计过程,解读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对建筑造型与功能结合、建筑造型与场域结合以及建筑造型中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运用,继而分析广富林博物馆对当代博物馆建筑造型设计的深远影响。
-
关键词
广富林博物馆
建筑造型
新材料
新技术
新结构
-
分类号
TU242.5
[建筑科学—建筑设计及理论]
-
-
题名纸上造园:大观园与明清文人园林的审美理想
- 6
-
-
作者
郭润滋
刘旭光
-
机构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上海大学文学院
-
出处
《中国美学》
2022年第2期147-160,共14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近代以来艺术中的审美理论话语研究”(20ZD28)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中国明清时期的小说中有很多对纸上造园的刻画,《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纸上造园的典型。本文从《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的大观园工程告竣之后,贾政带众清客和贾宝玉游园,并为各处建筑及景观题写匾额对联着手,解读大观园的构成、体制和功能,通过分析游园过程中的大观园美感体验进一步描述大观园与造园的艺术追求,进而探究中国明清文人园林的审美理想。
-
关键词
纸上造园
大观园
匾额对联
审美理想
-
Keywords
Garden on Paper
The Grand View Garden
Plaques Couplet
Aesthetic Ideal
-
分类号
TU986.1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
-
题名文征明园林绘画中的山水精神
- 7
-
-
作者
郭润滋
-
机构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
出处
《今传媒》
2020年第6期141-143,共3页
-
文摘
明代吴门画派是在继承元四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代山水画主要是以描摹自然山水为主,而吴门画派的山水画在元四家的传承上追求可游、可居的林泉之境,形成了以园林、庭院为绘画题材的山水画创作。在笔法上笔简意浓、用笔秀润、设色淡雅;在情感上师造化的同时,追求宁静淡雅、意境清幽的审美情趣。文征明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本文以文征明园林绘画作品为线索,探讨其作品中体现的山水精神。
-
关键词
文征明
园林绘画作品
山水精神
-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
-
题名汉代图案瓦当的艺术之美
- 8
-
-
作者
郭润滋
-
机构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
出处
《流行色》
2020年第7期34-35,共2页
-
文摘
器物是一个时代文化观念的反映。瓦当作为汉代重要的器物——建筑构件,承载了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精神内涵。本文以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对汉代的图案瓦当进行分析和整理,以图案瓦当的艺术语言为核心,从图案瓦当的纹饰和观念入手,对汉代图案瓦当的艺术之美进行重新诠释,深入挖掘瓦当的中国文化精神内涵,图案瓦当具有符号的演化性——实用性功能到审美性功能——这种演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和人们对世界的感知而发生变化。
-
关键词
图案瓦当
符号学
观念
艺术之美
-
分类号
K876.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34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当代建筑的时代性美学思想
- 9
-
-
作者
郭润滋
-
机构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20年第12期79-80,共2页
-
文摘
建筑是物质与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物质和文化面貌。当代建筑是现代物质与文化的集中映射。石上纯也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建筑师,其作品涉及建筑与艺术、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技术的多维领域,对当代建筑的设计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该文从对传统多米诺结构体系的继承和发展、超平面建筑、建筑的消隐和感知世界方式的转变四个方面着手,梳理石上纯也对当代建筑进程的认知,探讨当代建筑如何基于当下人类物质文化需求的背景表达建筑时代性美学思想。
-
关键词
当代建筑
建筑的消隐
感知方式
时代性美学
-
分类号
TU-80
[艺术—艺术设计]
-
-
题名凯文·罗奇 “与自然共生”的建筑大师
- 10
-
-
作者
郭润滋
江滨
-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出处
《中国勘察设计》
2018年第2期94-101,共8页
-
文摘
"在未完全理解建筑的本质之前不能专横地将它强归为某类艺术,而关于艺术谈得过多也将危险地将它混同于流行的时髦。"—凯文·罗奇凯文·罗奇(图1)[2],这位来自爱尔兰的美国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最负盛名的建筑师之一。
-
关键词
极少主义建筑
人寿保险
福特基金会
办公楼
建筑风格
总部大楼
现代主义建筑
共生关系
沙里宁
奥克兰博物馆
-
分类号
TU-86
[艺术—艺术设计]
-
-
题名从六三园看近代园林审美追求的转型
- 11
-
-
作者
郭润滋
刘旭光
-
机构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
出处
《都市文化研究》
2021年第2期244-254,共11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近代以来艺术中的审美理论话语研究”(20ZD28)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上海开埠后,中国园林受西方文化的浸染,古典园林艺术逐渐衰微,近代园林的类型发生转型,出现了租界园林、行商园林和纪念性园林等,营业性私园是行商园林的一种。营业性私园对上海近代园林的营造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以六三园为例,分析上海近代营业性私园在形式、构成和功能上的转变,探讨近代园林在西方思想的浸淫下所发生的变化,进而分析人们在园林生活中审美追求的转型。
-
关键词
六三园
近代园林生活
审美追求
转型
-
Keywords
Liu San Yuan
Modern garden life
Aesthetic pursuit
The transformation of garden
-
分类号
TU986.1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
-
题名汉斯·霍莱因 虔诚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 12
-
-
作者
郭润滋
江滨
-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出处
《中国勘察设计》
2017年第9期84-91,共8页
-
文摘
汉斯·霍莱因(图一^121),奥地利著名建筑师,被称为建筑设计界后现代主义旗手。他的建筑手法超越了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范畴,更关注建筑对人产生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作用。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代表作品有明兴格拉德巴赫市博物馆(1982年)(图2^131)、
-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建筑大师
代表作品
建筑设计
功能主义
理性主义
建筑手法
建筑师
-
分类号
TU201
[建筑科学—建筑设计及理论]
-
-
题名“感受世博、奉献铁路”活动启动
- 13
-
-
作者
曹丹
陶利平
杨阳
郭润滋
-
出处
《报林》
2010年第6期46-47,共2页
-
文摘
"感受世博文明,报效伟大祖国,争做学习型职工,建设现代化铁路,为创造人类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伴随着坚定有力的誓词和振奋人心的国歌,全国铁路"感受世博、奉献铁路"主题教育活动在上海正式启动。
-
关键词
坚定有力
上海铁路局
动车组列车
部长刘志军
全国铁路总工会
和谐之旅
共襄盛举
世博园区
博园
庄
-
分类号
F53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从弇山园看明代文人的园林生活
- 14
-
-
作者
郭润滋
-
机构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
出处
《流行色》
2020年第6期121-122,共2页
-
文摘
园林是文士阶层雅集社交的生活场所,也是文士阶层摆脱身心劳累与世俗烦扰的精神世界。事实上,早在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典故就已经体现了中国文士阶层在园林中的雅集、交游活动。这种山水园林文化的社交性活动标志着中国园林从宫廷皇家贵族走向民间文士阶层。到明代,随着文人园林的兴盛,园林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也在不断扩大,园林空间的建构体现了园主审美情趣的同时也彰显了园林生活的社会性。本文试图通过以明代造园风尚为背景,以文人王世贞的弇山园为例,探讨明代文人园林生活的社会性。
-
关键词
弇山园
文人园林
文士阶层
社会性
-
分类号
TU986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
-
题名关于回归本土建筑学思想的探究
- 15
-
-
作者
汪祺
郭润滋
-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出处
《居业》
2018年第1期25-27,共3页
-
文摘
本文主要通过对王澍建筑作品的解析,探讨其中蕴含的建筑学思想,主要从建筑的如画观法和建筑现象学两方面进行探究。王澍独特的建筑设计手法和对自然材质的解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当今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如何发展本土建筑学的设计方向值得我们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
关键词
王澍
美学思想
如画观法
建筑现象学
-
分类号
TU-86
[艺术—艺术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