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19篇文章
< 1 2 2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致密油气发展特征与方向 被引量:227
1
作者 孙龙德 邹才能 +4 位作者 贾爱林 位云生 朱如凯 吴松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15-1026,共12页
系统梳理中国致密油气发展历程,提升总结勘探开发理论认识,客观对比中美地质条件及开发技术,明确了中国致密油气的勘探开发进展与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从理论技术、工艺方法、开发政策等方面对中国致密油气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近10年来... 系统梳理中国致密油气发展历程,提升总结勘探开发理论认识,客观对比中美地质条件及开发技术,明确了中国致密油气的勘探开发进展与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从理论技术、工艺方法、开发政策等方面对中国致密油气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近10年来,依靠勘探开发实践和科技、管理创新,中国致密油气取得重大突破,探索了致密油气形成与分布等成藏规律,形成了“多级降压”、“人工油气藏”等开发理论认识,创新集成了富集区优选与井网部署、提高单井产量及采收率、低成本开发等技术系列,推动了致密油气的储量与产量的快速上升。但受控于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中国致密油气相比于北美,储集层连续性差、开发难度大、经济效益差,在储集层识别精度和压裂改造工艺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未来中国应进一步优化资源评价方法,攻关高精度三维地震、人工油气藏、智能工程等关键工程技术,创新发展新一代提高单井产量与提高采收率理论技术,积极争取致密油气财税补贴政策,促进致密油气快速规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气 发展历程 理论技术进展 人工油气藏 提高采收率 发展方向
下载PDF
中国致密砂岩气开发现状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64
2
作者 贾爱林 位云生 +3 位作者 王国亭 孟德伟 黄苏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3-92,共10页
致密砂岩气(以下简称致密气)在世界各大含油气盆地广泛分布,是重要的非常规气类型之一,其中储层改造技术突破与开发成本的下降助推了致密气的规模化与工业化开发,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致密气产气国,2020年致密气年产量已达470×10^(8)m^... 致密砂岩气(以下简称致密气)在世界各大含油气盆地广泛分布,是重要的非常规气类型之一,其中储层改造技术突破与开发成本的下降助推了致密气的规模化与工业化开发,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致密气产气国,2020年致密气年产量已达470×10^(8)m^(3)。为评价中国致密气的开发前景,首先在简要分析全球致密气资源分布、开发历程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我国在20年的致密气开发实践中形成的系列关键技术,进而结合中国石油第四次资源评价结果,预测了我国致密气的开发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致密气资源较为丰富,约占全球资源量的10%,其开发可划分为开发评价和开发调整2个阶段;②开发评价阶段中的关键技术包括有效储层成因单元确立与富集区优选、开发指标评价、井网井型优化、储层改造、开发方案优化等技术;③开发调整阶段的核心是提高采收率,其最主要的技术手段为井网优化与加密,可提高采收率10%~20%,查层补孔、老井侧钻、二次压裂、排水采气及增压开采也是有效的技术手段。结论认为:①中国致密气仍具有较大的上产潜力与发展前景,已动用探明储量挖潜、未动用探明储量开发、新增探明储量有效开发是保障致密气中长期发展的3个重要方面,前二者可支撑致密气年产气量峰值(700~800)×10^(8)m^(3),达峰时间介于2030—2035年,稳产超过10年;②新增探明储量的持续开发将进一步支撑致密气产量稳产至2050—206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 储层改造 开发评价 开发调整 气藏特征 提高采收率 技术进展 储量 前景展望
下载PDF
大型致密砂岩气田有效开发与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为例 被引量:58
3
作者 冀光 贾爱林 +4 位作者 孟德伟 王国亭 程立华 赵昕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02-612,共11页
以致密气采收率影响因素及储集层地质特征分析为基础,从剩余气成因角度对苏里格气田已开发区致密气剩余储量进行分类,估算不同类型剩余气储量,并提出相应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苏里格气田致密气剩余储量可划分为4类:井网未控制型、水平... 以致密气采收率影响因素及储集层地质特征分析为基础,从剩余气成因角度对苏里格气田已开发区致密气剩余储量进行分类,估算不同类型剩余气储量,并提出相应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苏里格气田致密气剩余储量可划分为4类:井网未控制型、水平井漏失型、射孔不完善型和复合砂体内阻流带型,其中,井网未控制型和复合砂体内阻流带型井间未动用剩余气是气田挖潜提高采收率的主体,井网加密调整是主要手段。综合考虑储集层地质特征、生产动态响应和经济效益要求,建立定量地质模型法、动态泄气范围法、产量干扰率法、经济技术指标评价法4种直井井网加密技术,以及直井与水平井联合井网优化设计方法,论证气田富集区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合理井网密度为4口/km^2,可将采收率由当前的32%提高到50%左右。同时针对层间未动用型剩余储量形成老井挖潜、新井工艺技术优化、合理生产制度优化、排水采气、降低废弃产量5种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可在井网加密的基础上再提高采收率5%左右。研究成果为苏里格气田230×10~8 m^3/a规模长期稳产及长庆气区上产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 致密气 剩余储量 井网加密 提高采收率 配套技术
下载PDF
锌对镉胁迫下马蔺生长、镉积累及生理抗性的影响 被引量:41
4
作者 原海燕 黄苏珍 +1 位作者 韩玉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111-2116,共6页
通过溶液培养研究了不同浓度锌(Zn)对镉(Cd)胁迫下马蔺(Iris lactea var. chinensis)生长、Cd积累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1~100 mg·L^-1 Zn后,Cd胁迫下马蔺地上部Cd含量变化不大,而地下部Cd含量显著增加并... 通过溶液培养研究了不同浓度锌(Zn)对镉(Cd)胁迫下马蔺(Iris lactea var. chinensis)生长、Cd积累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1~100 mg·L^-1 Zn后,Cd胁迫下马蔺地上部Cd含量变化不大,而地下部Cd含量显著增加并呈先增后降的趋势;1 mg·L^-1 Zn处理下马蔺地下部Cd含量最高,比对照显著增加51.4%;Zn浓度高于1 mg·L^-1 后Cd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仍高于对照.与单独Cd处理(10 mg·L^-1 )相比,添加低浓度Zn(1~10 mg·L^-1)后,马蔺地上部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呈增加趋势,丙二醛(MDA)含量降低;在10 mg·L^-1 Zn处理下,叶绿素a、b含量达到峰值,分别增加5.21%和22.27%,MDA含量降低25.46%,表明低浓度Zn缓解了Cd对马蔺的毒害.随Zn浓度的增加,Zn对Cd毒害的缓解作用逐渐降低,当溶液中Zn达到一定浓度(100 mg·L^-1)时,马蔺毒害加重,其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均下降,MDA含量显著增加.在试验胁迫浓度范围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始终呈增加趋势,表明马蔺在受到Cd胁迫及Cd-Zn共存的条件下SOD和POD起着重要的抗氧化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蔺 生理抗性
下载PDF
Eu^(3+)摩尔浓度对Y_2O_2S:Eu^(3+),Mg^(2+),Ti^(4+)红色长余辉材料光谱的影响 被引量:38
5
作者 杨志平 +1 位作者 朱胜超 王文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506-1510,共5页
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Y2 O2 S :Eu3 + ,Mg2 + ,Ti4+ 红色长余辉材料。测量了该材料的余辉曲线 ,余辉时间为 1h以上 ;由X射线衍射得到晶体结构为Y2 O2 S。测量了不同Eu3 + 摩尔浓度下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得到从5DJ(J =0 ,1,2 ,3) 7FJ(J... 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Y2 O2 S :Eu3 + ,Mg2 + ,Ti4+ 红色长余辉材料。测量了该材料的余辉曲线 ,余辉时间为 1h以上 ;由X射线衍射得到晶体结构为Y2 O2 S。测量了不同Eu3 + 摩尔浓度下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得到从5DJ(J =0 ,1,2 ,3) 7FJ(J=0 ,1,2 ,3,4 ,5 )的发射谱线 ,并得到位于 2 6 0 ,345 ,4 6 8和 5 4 0nm激发峰。由于激活剂饱和效应 ,Y2 O2 S :Eu3 + ,Mg2 + ,Ti4+ 发射光谱中 5 13 6 ,5 4 0 1,5 5 6 4 ,5 87 3和5 89 3nm属于从5D2 ,5D1到7FJ(J =0 ,1,2 ,3,4 )跃迁的发射峰随Eu3 + 摩尔浓度的增加相对削弱 ;激发谱包括位于 35 0nm左右属于电荷转移态吸收 (Eu3 + —O2 -,Eu3 + —S2 -)的激发主峰和在可见光区位于 4 6 8,5 2 0和 5 4 0nm属于Eu3 + 离子 4 f 4 f吸收的激发峰。随着Eu3 + 摩尔浓度的增加 ,位于 4 6 8,5 2 0和 5 4 0nm的激发峰相对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3+ 摩尔浓度 可见光区 长余辉 发射光谱 发射谱 电荷转移 余辉时间 余辉曲线 激发光谱
下载PDF
不同类型缓控释肥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稻田氮素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40
6
作者 刘红江 +3 位作者 郑建初 盛婧 张岳芳 陈留根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83-789,共7页
本研究以武运粳3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氮肥(N0)、当地水稻栽培农民习惯施肥量(N1)、氮肥减量18.2%(N2)、氮肥减量+脲酶抑制剂(N3)、硫包衣尿素(N4)、树脂包膜尿素(N5)、脲醛尿素(N6)、草酰胺(N7)等8个处理(N3处理~N7处理施氮量同N2处... 本研究以武运粳3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氮肥(N0)、当地水稻栽培农民习惯施肥量(N1)、氮肥减量18.2%(N2)、氮肥减量+脲酶抑制剂(N3)、硫包衣尿素(N4)、树脂包膜尿素(N5)、脲醛尿素(N6)、草酰胺(N7)等8个处理(N3处理~N7处理施氮量同N2处理),研究不同类型缓控释肥料对水稻产量及稻田氮素地表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N1处理相比较,氮肥减量的N3、N6和N7处理能够确保水稻产量。(2)N6和N7处理水稻生物产量相对较低,较高的经济系数是其产量不减的重要原因。(3)试验年度稻田共产生地表径流6次,累计地表径流水量为3.68×10~3m^3/hm^2。(4)稻季农田地表径流总氮流失量平均为11.34 kg/hm^2,氮肥减量条件下,通过不同缓控释肥的使用大部分能够显著降低稻季农田地表径流总氮质量浓度和总氮流失量。(5)氮肥减量的N4和N5处理使农田地表径流总氮素流失率显著降低。使用不同缓控释肥使水稻氮素偏流失率大部分得到显著降低。说明,氮肥减量条件下,脲醛尿素(N6)和草酰胺(N7)替代普通尿素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减少了农田地表径流氮素流失量,降低了水稻氮素偏流失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肥 水稻产量 地表径流 氮素流失
下载PDF
太湖地区氮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和氮素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39
7
作者 刘红江 +3 位作者 郑建初 陈留根 张岳芳 童红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13-718,共6页
为明确太湖地区高产稻田适宜施氮量,以减轻农田化肥过量投入所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本研究在调查农户稻田氮肥施用量的基础上,采用基肥机械深施和秸秆还田,设置不施氮肥(N0)为对照,当地习惯施氮水平360 kg·hm^(-2)(N1)以及在此基础... 为明确太湖地区高产稻田适宜施氮量,以减轻农田化肥过量投入所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本研究在调查农户稻田氮肥施用量的基础上,采用基肥机械深施和秸秆还田,设置不施氮肥(N0)为对照,当地习惯施氮水平360 kg·hm^(-2)(N1)以及在此基础上减少氮肥施用量的10%(N2)、20%(N3)、30%(N4)等5个处理,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和农田地表径流养分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2处理水稻产量与N1处理大致相当;N2处理水稻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经济系数较高;N2处理较N1处理地表径流总氮流失量减少9.2%;从N1到N4处理,减少氮肥施用量,减少了农田总氮流失率,但N2和N1处理差异不显著;从水稻氮素偏流失率来看,每生产百千克稻谷,N2处理的氮素流失量最少。认为通过基肥机械深施和秸秆还田,在太湖地区习惯施氮水平的基础上减氮10%,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减少了农田地表径流总氮流失量和水稻氮素偏流失率,并使稻田氮素流失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氮肥减量 水稻产量 地表径流 氮素流失
原文传递
施用猪粪有机肥对稻麦两熟农田稻季养分径流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38
8
作者 周炜 +1 位作者 陈留根 郑建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1-25,61,共6页
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施用猪粪有机肥对稻麦两熟农田稻季养分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稻季径流水量可达2 285.10m3/hm2;常规施肥(T0)条件下,稻田径流流失全N(TN)和全P(TP)总量分别为4.71kg/hm2和154.08g/hm2,流... 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施用猪粪有机肥对稻麦两熟农田稻季养分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稻季径流水量可达2 285.10m3/hm2;常规施肥(T0)条件下,稻田径流流失全N(TN)和全P(TP)总量分别为4.71kg/hm2和154.08g/hm2,流失率分别为1.74%和0.23%,且水稻产量可达8 861.50kg/hm2;较常规施肥处理而言,秸秆还田(T1)处理显著减少TP径流流失总量达16.68%,显著降低TP径流流失率达16.68%。同时,有机肥50%替代氮肥(T3)处理可减少稻季TN径流流失量达5.49%,也可显著降低TP径流流失率达23.32%,且水稻产量未显著下降。然而,有机肥100%替代氮肥(T4)处理增加稻季TN径流流失量1.3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增加TP径流流失量和流失率,且极显著降低水稻产量达37.87%。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高产稳产条件下,猪粪有机肥50%替代氮肥措施的减排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有机肥 稻田 径流流失
下载PDF
锌对CaTiO_3∶Pr^(3+)发光亮度和余辉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杨志平 朱胜超 +1 位作者 王文杰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2期42-45,共4页
研究了Zn的不同掺入量、不同合成温度对CaTiO3∶Pr3+红色光致发光材料结晶、初试亮度和余辉时间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确定了材料的物相构成,Zn的掺入没有导致Ca2Zn4Ti15O36相的出现。发射光谱的峰值位于613nm,对应了Pr3+的1D2 3F4跃迁发... 研究了Zn的不同掺入量、不同合成温度对CaTiO3∶Pr3+红色光致发光材料结晶、初试亮度和余辉时间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确定了材料的物相构成,Zn的掺入没有导致Ca2Zn4Ti15O36相的出现。发射光谱的峰值位于613nm,对应了Pr3+的1D2 3F4跃迁发射,且受Zn掺入量的影响。激发光谱呈宽带,随Zn掺入量的不同而变化明显。同时,Zn的掺入量的增加可以显著降低材料的合成温度。适量的Zn的掺入,在适当的合成温度条件下,获得了具有高的初始亮度、余辉时间达1h左右的红色长余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CaTiO3∶Pr3+ 发光 红色 长余辉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石盒子组八段辫状河储层构型 被引量:37
10
作者 李易隆 贾爱林 +4 位作者 冀光 建林 王国亭 张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37-1050,共14页
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建立了辫状河构型模式,并利用测井、野外露头及气井动态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石盒子组八段(盒八段)辫状河储层进行构型解剖。在野外露头中识别出河道带,心滩与河道充填,单元坝与心滩内水道,大型倾斜层与中... 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建立了辫状河构型模式,并利用测井、野外露头及气井动态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石盒子组八段(盒八段)辫状河储层进行构型解剖。在野外露头中识别出河道带,心滩与河道充填,单元坝与心滩内水道,大型倾斜层与中型交错层,中型平行层与小型交错层共5级构型单元。运用所测量交错层系厚度资料推算露头剖面中心滩长为1 163~1 592 m,宽为282~390 m,该推算值与实际测量值相符合。对野外露头和苏里格气田密井网区盒八段储层构型解剖表明:河道带砂体、心滩砂体之间发育多成因的、连续的渗流屏障,连通性较差;心滩内部渗流屏障规模较小,因此可将心滩视为独立的储渗单元。运用成像测井资料推算出苏里格气田盒八段辫状河心滩长为602~1 243 m,宽为143~302 m,大部分心滩规模小于目前气田的井距和排距;气井动态资料也证明目前的井网密度下,有效储层井间连通性较差,因此苏里格气田具备加大井网密度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储层构型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 致密砂岩
原文传递
辫状河相致密砂岩气藏三维地质建模 被引量:34
11
作者 孙龙德 +1 位作者 贾爱林 卢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6-83,共8页
针对常规地质建模方法在辫状河相致密砂岩气藏适用性差的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为研究对象,提出"多期约束,分级相控,多步建模"建模方法。该方法采用测井约束地震反演自然伽马场,并在先验地质信息控制下建立自然伽马模... 针对常规地质建模方法在辫状河相致密砂岩气藏适用性差的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为研究对象,提出"多期约束,分级相控,多步建模"建模方法。该方法采用测井约束地震反演自然伽马场,并在先验地质信息控制下建立自然伽马模型;回归自然伽马模型与砂岩概率的关系,建立砂岩概率体,并通过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岩石相模型;然后建立岩石相、辫状河体系双重控制下的沉积微相模型;最后综合沉积微相、有效砂体规模、储集层参数分布等因素,建立有效砂体模型。建模中尽可能将地质约束条件加入地质模型,增强了井间砂体预测的精度,提高了三维地质模型的可靠性,为天然气开发提供更可靠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致密砂岩气 地质建模 岩石相模型 沉积微相模型 多期约束 分级相控
下载PDF
4种鸢尾属植物对铅锌矿区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和修复潜力 被引量:32
12
作者 原海燕 黄苏珍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18-1922,共5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地修复铅锌矿污染土壤试验,研究了铅锌矿区排污渠污水及底泥中Pb、Zn、Cu、Cd含量和分布特征以及4种鸢尾属植物马蔺(Iris lactea var.chinensis)、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溪荪(Iris sanguinea Donn ex Horn.)、...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地修复铅锌矿污染土壤试验,研究了铅锌矿区排污渠污水及底泥中Pb、Zn、Cu、Cd含量和分布特征以及4种鸢尾属植物马蔺(Iris lactea var.chinensis)、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溪荪(Iris sanguinea Donn ex Horn.)、花菖蒲(Iris ensata Thunb.)对Pb、Zn、Cu、Cd的积累能力和土壤修复效率差异。结果表明,离污染源越近,重金属污染越严重。Pb、Zn、Cu、Cd4种重金属均大部分沉积在排污水渠的底泥中,污水中Pb严重污染,超标达120倍,底泥中Pb、Zn、Cu、Cd质量分数分别超标1.5倍、1.7倍、1.6倍和1.7倍。排污渠岸土壤Pb、Zn、Cu、Cd质量分数也明显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土壤环境质量Ⅱ级标准1~5倍。种植4种鸢尾属植物后,土壤中Pb、Zn、Cu、Cd质量分数有所降低。其中,种植马蔺1个月后土壤Pb、Cu、Cd修复效率分别为8.13%、2.45%和22.3%。黄菖蒲和花菖蒲对Zn的修复效率相对较高。4种鸢尾属植物中马蔺对Pb、Cd的吸收能力最强,马蔺地上部(叶、茎)Pb质量分数达983mg·kg-1,且转运系数大于1,是一种潜在的Pb积累植物,黄菖蒲、溪荪和花菖蒲对Zn的吸收能力较强,且吸收的重金属主要积累在根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 鸢尾属植物 重金属 富集特征
下载PDF
稻麦两熟农田稻季养分径流流失特征 被引量:32
13
作者 肖敏 +1 位作者 陈留根 郑建初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22-1627,共6页
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江苏稻麦两熟农田稻季养分径流流失规律。结果表明:稻季径流水量可达5705.55m3·hm-2;常规施肥(T0)条件下,稻田径流流失全N(TN)、全P(TP)和速效K(AK)的总量分别为11.29、0.19和13.22kg... 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江苏稻麦两熟农田稻季养分径流流失规律。结果表明:稻季径流水量可达5705.55m3·hm-2;常规施肥(T0)条件下,稻田径流流失全N(TN)、全P(TP)和速效K(AK)的总量分别为11.29、0.19和13.22kg·hm-2,流失率分别为3.8%、0.21%和9.8%;径流水中全N和速效K质量浓度随距施肥时间的延长而呈逐渐下降趋势;较常规施肥处理而言,秸秆还田(T1)和还田减肥(T2)处理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径流水中TN、TP和AK质量浓度,而且能够减少稻季养分径流流失总量,分别减少13.48%、17.55%,25.00%、31.25%和22.69%、53.48%,并降低养分流失率,分别达13.16%、-2.63%,23.81%、14.29%和22.45%、41.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养分流失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辫状河体系带特征 被引量:32
14
作者 贾爱林 +2 位作者 何东博 唐海发 刘群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7-204,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气藏石盒子组8段、山西组1段主体为河流相沉积,河道多期切割、叠置,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辫状河体系"。根据沉积条件和沉积特征的差异,可分为叠置带、过渡带和体系间3个辫状河体系带。研究深化并...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气藏石盒子组8段、山西组1段主体为河流相沉积,河道多期切割、叠置,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辫状河体系"。根据沉积条件和沉积特征的差异,可分为叠置带、过渡带和体系间3个辫状河体系带。研究深化并发展了辫状河体系带的概念及沉积内涵,建立了沉积相-辫状河体系-辫状河体系带的多级沉积格架,提出了辫状河体系带的多参数定量划分标准。综合分析岩心、测井、钻井等资料,认识到辫状河体系带对沉积微相展布和规模、砂体的叠置样式、有效砂体的类型和集中程度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是控制气田沉积、储层的关键地质因素。叠置带心滩发育频率高,规模大,砂体多期叠置,有效砂体富集,是气田开发的主力相带单元,过渡带河道充填发育,有效砂体以孤立型分布为主,辫状河体系间砂体零星发育,开发潜力较差。分别针对叠置带、过渡带建立了水平井地质目标优选标准,优化了井轨迹,为水平井随钻地质导向提供了更可靠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砂体 沉积微相 辫状河体系 致密砂岩气 苏里格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大型低渗-致密气田井网加密提高采收率对策——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为例 被引量:32
15
作者 贾爱林 王国亭 +3 位作者 孟德伟 冀光 程立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02-813,共12页
提高采收率是中国低渗-致密气田稳产期间面临的核心问题,确定合理的加密井网是提高储量动用程度的关键。通过明确苏里格气田有效储层规模尺度与4种空间组合类型,评价指出气田动静储量比仅为15.3%,储量动用程度低剩余储量规模大,划分出... 提高采收率是中国低渗-致密气田稳产期间面临的核心问题,确定合理的加密井网是提高储量动用程度的关键。通过明确苏里格气田有效储层规模尺度与4种空间组合类型,评价指出气田动静储量比仅为15.3%,储量动用程度低剩余储量规模大,划分出直井未动用、水平井遗留和井间剩余3种剩余储量类型。提出了井网加密是提高井间剩余储量动用程度的有效措施,构建了采收率、采收率增量、平均气井产量、加密井增产气量、产量干扰率等井网加密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合理加密井网需满足的标准。结合地质模型、数值模拟、密井网试验数据验证等手段综合评价认为,合理加密井网应与有效储层组合类型相匹配、与气价及成本条件密切相关。在目前气价波动范围及经济技术条件下,苏里格气田采用4口/km2的加密井网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致密气田 储量动用程度 剩余储量 提高采收率 井网加密 合理井网
原文传递
红色长余辉材料CaTiO_3:Pr^(3+)中两种电子陷阱的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杨志平 王文杰 +1 位作者 朱胜超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2-336,共5页
用高温固相法制得了钙钛矿结构的红色长余辉材料CaTiO3:Pr3+。其发射光谱峰值为612.3nm和614.7nm,激发光谱的峰值为342nm和400nm;在温度110~400K内有4个热释峰,峰值温度基本在153K、242K、279K和327K附近。在不同掺杂下热释光曲线的变... 用高温固相法制得了钙钛矿结构的红色长余辉材料CaTiO3:Pr3+。其发射光谱峰值为612.3nm和614.7nm,激发光谱的峰值为342nm和400nm;在温度110~400K内有4个热释峰,峰值温度基本在153K、242K、279K和327K附近。在不同掺杂下热释光曲线的变化表明,153K和242K的热释峰分别对应于O空位和Ti4+形成的电子陷阱。从不同样品的热释光曲线和余辉曲线变化情况可看到,这两种电子陷阱是影响材料余辉性能的主要因素。Zn2+的掺入改变了陷阱的分布状况,提高了材料的余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长余辉材料 CaTiO3:Pr^3+ 电子陷阱 热释光 余辉曲线 钙钛矿结构 夜光材料
原文传递
Pr^(3+)摩尔浓度对CaTiO_3:Pr^(3+)红色长余辉材料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杨志平 +1 位作者 王文杰 朱胜超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73-476,共4页
制备了不同Pr^(3+)摩尔浓度下的CaTiO_3:Pr^(3+)红色长余辉材料,测量了磷光体的的初始亮度、余辉曲线、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热释光曲线。研究发现CaTiO_3:Pr^(3+)合适的Pr^(3+)摩尔浓度为0.1%-0.2%,在该摩尔浓度下,材料具有较好初始... 制备了不同Pr^(3+)摩尔浓度下的CaTiO_3:Pr^(3+)红色长余辉材料,测量了磷光体的的初始亮度、余辉曲线、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热释光曲线。研究发现CaTiO_3:Pr^(3+)合适的Pr^(3+)摩尔浓度为0.1%-0.2%,在该摩尔浓度下,材料具有较好初始亮度和余辉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余辉 摩尔浓度 激发光谱 发射光谱 热释光 发光材料
原文传递
甲状腺癌诊治进展 被引量:27
18
作者 嵇庆海 王玉龙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06年第3期214-216,共3页
主要就甲状腺癌各种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的现状和进展予以叙述,并强调甲状腺癌诊治的规范化。
关键词 甲状腺癌 诊断方法 治疗措施
原文传递
CIK治疗耐药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观察 被引量:29
19
作者 谭晓华 +3 位作者 高锦 楼金星 刘晓东 何学鹏 《实用癌症杂志》 2006年第1期15-16,29,共3页
目的探讨CIK治疗耐药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效果。方法对5例经病理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且存在化疗耐药、多处结外器官侵犯的患者进行CIK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侵犯部位肿块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通过影像学复查显示肿瘤明显缩小,2例多发侵犯... 目的探讨CIK治疗耐药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效果。方法对5例经病理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且存在化疗耐药、多处结外器官侵犯的患者进行CIK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侵犯部位肿块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通过影像学复查显示肿瘤明显缩小,2例多发侵犯性患者治疗前后显示完全消失。结论CIK细胞治疗耐药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安全有效,为耐药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提供了1种新的有效的免疫治疗手段。应用CIK细胞将是难治性或耐药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的1个新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K 非霍奇金淋巴瘤 免疫治疗
下载PDF
Cd胁迫对马蔺和鸢尾幼苗生长、Cd积累及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7
20
作者 黄苏珍 原海燕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51-656,共6页
以2种耐性不同的鸢尾属植物马蔺(Iris lactea var.chinensis)和鸢尾(Iris tectorum)为试材,通过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了Cd胁迫对其幼苗生长、Cd积累及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Cd(5mg·L-1)和高Cd(50mg·L-1)胁迫下,马蔺和... 以2种耐性不同的鸢尾属植物马蔺(Iris lactea var.chinensis)和鸢尾(Iris tectorum)为试材,通过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了Cd胁迫对其幼苗生长、Cd积累及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Cd(5mg·L-1)和高Cd(50mg·L-1)胁迫下,马蔺和鸢尾干物质量均呈上升趋势。高Cd处理70天时马蔺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量分别是处理前的2.37、2.31倍,而鸢尾在Cd处理40天后出现严重毒害症状。2种鸢尾体内Cd质量分数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鸢尾地上部和根系Cd质量分数在低Cd处理后第30天时达到峰值,分别为220.5μg·g-1和1172.3μg·g-1,而马蔺根系Cd质量分数第40天时达到最大值1182μg·g-1,且地上部于第50天时达到峰值264.4μg·g-1。高Cd处理下,马蔺地上部和根系Cd质量分数均高于鸢尾。Cd胁迫还导致2种鸢尾属植物微量元素吸收代谢紊乱,对其根系Fe质量分数表现出"低促高抑"的效应,使地上部和根系Zn含量均下降,根系Cu含量增加,而对Mn吸收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蔺(Irislacteavar.chinensis) 鸢尾(Iristectorum) 微量元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