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糜子溶磷内生真菌的筛选及其鉴定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刚 余仲东 +2 位作者 赵世伟 郭威 李喆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4-132,共9页
[目的]从产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的不同糜子品种中分离、筛选出具有高效溶磷能力的内生真菌菌株并在糜子中接种,旨在评价其溶磷促生效果。[方法]采用溶磷圈和钼锑抗比色法测定糜子溶磷能力,同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其对糜子苗期生长、... [目的]从产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的不同糜子品种中分离、筛选出具有高效溶磷能力的内生真菌菌株并在糜子中接种,旨在评价其溶磷促生效果。[方法]采用溶磷圈和钼锑抗比色法测定糜子溶磷能力,同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其对糜子苗期生长、光合及磷素吸收累积的作用。[结果]从糜子种子内分离的内生菌株中有5株具有溶磷能力。其中,2株为来自甘肃省的LM1(Talaromyces sp.黄丝曲霉属),LM2(Talaromyces sp.),3株为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GM1(Talaromyces sp.),GM2(Penicillium sp.青霉属),GM3(Penicillium chrysogenum产黄青霉)。GM1,GM3号菌株溶磷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的比值(D/d)较大,分别达到了1.59,1.47;相同成分液体培养基中可溶性磷含量分别为264.75和323.48μg/ml,溶磷率分别达到5.26%和6.43%,显著(p<0.05)高于其他菌株;其pH值分别为2.88和3.63,显著(p<0.05)低于其他菌株。5个溶磷真菌的溶磷率与pH值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盆栽试验中,当磷用量减少75%和50%并接种溶磷菌GM3时,糜子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的一个参数)分别为20.63和21.46,净光合速率分别达为23.2和25.87μmol/(m2·s)。植株全磷含量分别为10.08和12.39 mg/盆,均显著高于对照(CK)(p<0.05),表明接种GM3对糜子促生作用表现明显。[结论] GM3为本试验得到的目标菌株,并且表现出良好的溶磷促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子 溶磷内生真菌 溶磷—促生效应
下载PDF
土壤内外力共同作用下溅蚀团聚体粒径分布及迁移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宋松松 胡斐南 +3 位作者 刘婧芳 郭威 涂坤 王金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26,共10页
为探究土壤内外力共同作用对降雨溅蚀过程的影响,通过调控不同降雨高度,采用不同浓度电解质溶液作为降雨材料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土壤内外力共同作用下溅蚀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及迁移特征。结果表明:1)随电解质浓度降低,土壤内力先... 为探究土壤内外力共同作用对降雨溅蚀过程的影响,通过调控不同降雨高度,采用不同浓度电解质溶液作为降雨材料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土壤内外力共同作用下溅蚀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及迁移特征。结果表明:1)随电解质浓度降低,土壤内力先急剧增大后保持稳定;团聚体稳定性先急剧降低后保持稳定;土壤总溅蚀量先急剧增大后保持稳定。表明土壤内力作用深刻影响团聚体稳定性和降雨溅蚀。2)在土壤内力作用下大团聚体破碎后形成的≤0.053 mm微团聚体含量最高;且随土壤内力的增大,≤0.053 mm微团聚体含量增加。3)随降雨高度增加,外力作用增强,土壤总溅蚀量增加,溅蚀团聚体中>0.053 mm团聚体含量增加。土壤总溅蚀量与颗粒间静电斥力表现出良好的指数关系(R^(2)>0.94)。4)当内力作用不变时,不同溅蚀距离处的溅蚀量随溅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且溅蚀物主要集中分布在0~10 cm的范围内;不同溅蚀距离内均以≤0.15 mm的土壤团聚体为主。同一距离处,随土壤内力作用的增大,团聚体破碎后释放的微团聚体数量越多,溅蚀量也越大。可见,降雨溅蚀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空间迁移受土壤内外力作用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溅蚀 土壤团聚体 静电斥力 水蚀 溅蚀距离 粒径分布 迁移
下载PDF
土粒表面电场对典型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喆 胡斐南 +3 位作者 杨志花 郭威 王子龙 赵世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1-66,75,共7页
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我国东北黑土区肥沃耕地资源健康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关键。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会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双重影响,因此研究土壤水分运动及其影响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通... 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我国东北黑土区肥沃耕地资源健康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关键。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会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双重影响,因此研究土壤水分运动及其影响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设置5个电解质溶液浓度梯度(1,0.1,0.01,0.001,0.000 1 mol/L)来定量调控土壤颗粒表面电场,研究不同电场强度下黑土团聚体的稳定性及水分入渗特性。结果表明:(1)随溶液电解质浓度的减小,土壤颗粒表面电位(绝对值)和电场强度均增大,从而导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表现出先急剧减小而后保持稳定的趋势,0.01 mol/L是团聚体稳定性发生变化的转折点。(2)在水分入渗过程中,随入渗溶液电解质浓度的减小、土粒表面电位(绝对值)和电场强度的增大,湿润锋运移位置、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均减小。土壤水分平均入渗速率和稳定入渗速率均随电解质浓度的降低表现出先急剧减小而后保持稳定的趋势。(3)土粒表面电场通过影响团聚体稳定性,改变土壤孔隙通道,进而影响水分入渗过程。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土粒表面电场对东北黑土区水分入渗及土壤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可为黑土区土壤水分高效利用及土壤侵蚀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电位 电场强度 团聚体稳定性 入渗速率 累积入渗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