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183
1
作者 付萍 王连森 +4 位作者 陈江 白光大 徐粒子 王帅 郭云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70,共7页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大陆(除西藏)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暴发场所和原因食品等。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 ...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大陆(除西藏)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暴发场所和原因食品等。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 401起,累计发病21 374人,死亡139人。已知病因事件中,毒蘑菇导致的事件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6.2%(794/1 717)和60.3%(79/131),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最多(51.5%,7 861/15 250)。暴发的主要场所为家庭和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分别占50.9%(1 222/2 401)和43.8%(1 051/2 401),发病人数分别占22.6%(4 823/21 374)和68.9%(14 727/21 374);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蔬菜类和肉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1.1%(235/2 122)和10.5%(223/2 122),发病人数分别占14.5%(2 561/17 696)和15.6%(2 768/17 696)。结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毒蘑菇,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是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主要发生场所是家庭及餐饮服务场所,家庭误食毒蘑菇和对乌头加工不当(食用量或加热温度和时间)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监测网 中国大陆 致病因素 致死
原文传递
2005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105
2
作者 刘秀梅 陈艳 +1 位作者 郭云 王竹天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8年第6期506-509,共4页
目的研究2005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覆盖地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趋势和特征。方法对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5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14个监测地区共上报485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10179人,死亡45... 目的研究2005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覆盖地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趋势和特征。方法对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5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14个监测地区共上报485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10179人,死亡45人。在病原清楚的暴发事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分别占42.4%和58.2%;有毒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30.3%和25.6%;化学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3.2%和9.2%。结论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目前我国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副溶血性弧菌是最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 细菌 农药 化学
下载PDF
2013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104
3
作者 李薇薇 王三桃 +6 位作者 梁进军 刘长青 熊鹰 李宁 徐娇 刘秀梅 郭云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3-298,共6页
目的分析2013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3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001起,累计发... 目的分析2013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3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001起,累计发病14 413人,死亡90人,微生物性因素引起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2.0%(320/1 001)和49.7%(7 162/14 413),毒蘑菇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2.2%(47/90)。结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仍是引发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毒蘑菇中毒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 监测 致病因子 微生物 死因 中国
原文传递
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79
4
作者 付萍 刘志涛 +4 位作者 梁骏华 戴月 刘成伟 朱姝 郭云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8-634,共7页
目的分析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发生场所和引发因素。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目的分析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发生场所和引发因素。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480起,累计发病17 651人,死亡111人。已知原因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8.0%(437/1 151)和58.1%(8 181/14 093);毒蘑菇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6.5%(61/108);已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肉类和蔬菜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4.7%(186/1 265)和13.5%(171/1 265)。发生场所主要为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37.1%(549/1 480)和51.0%(9 008/17 651)。引发因素明确的事件中,主要引发因素为误食误用和对食品的加工不当,事件起数分别占31.1%(348/1 118)和27.3%(305/1 118)。结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食品安全问题,家庭误食毒蘑菇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宾馆饭店和集体食堂等餐饮服务场所对食品加工不当是引起暴发的常见原因,误食误用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致病因素 原因食品 发生场所 食物中毒 死亡 毒蘑菇
原文传递
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77
5
作者 陈艳 郭云 +5 位作者 王竹天 刘秀梅 刘弘 戴月 唐振柱 闻剑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1-334,共4页
目的分析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收集的2006年食源性疾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18个监测地区共上报594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13849人,死亡67人。在病因清楚的事件中,... 目的分析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收集的2006年食源性疾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18个监测地区共上报594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13849人,死亡67人。在病因清楚的事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分别占48.3%和63.3%;化学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4.8%和15.5%;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3.5%和17.7%。结论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发现,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今后仍然需要强化食源性疾病的报告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疾病暴发 监测网
原文传递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与落实现状分析 被引量:71
6
作者 李宁 杨大进 +1 位作者 郭云 赵云峰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8,共4页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依照《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依照《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并实施了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2010年首次在全国31个省和新疆建设团范围内开展了食品中化学性污染物及有害因素、食源性致病菌、食源性疾病的风险监测,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的有效落实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风险监测
原文传递
中国安徽阜阳劣质婴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的污染 被引量:66
7
作者 刘秀梅 裴晓燕 郭云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5年第1期10-12,共3页
20 0 4年中国安徽阜阳劣质婴儿配方粉事件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调查婴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的污染状况 ,根据美国FDA和加拿大实验室的方法 ,建立了婴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的分离鉴定技术。从 87份阜阳劣质奶粉样品中检测到 1... 20 0 4年中国安徽阜阳劣质婴儿配方粉事件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调查婴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的污染状况 ,根据美国FDA和加拿大实验室的方法 ,建立了婴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的分离鉴定技术。从 87份阜阳劣质奶粉样品中检测到 11份阪崎肠杆菌阳性样品 ,污染阳性率为 12 .6 %。用API 2 0E和QualiconBAX○R 系统鉴定了 11株阪崎肠杆菌。这是国内首次从婴儿配方粉中分离到阪崎肠杆菌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杆菌 阪崎 婴儿食品 奶粉 婴儿配方 食品污染
下载PDF
2019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63
8
作者 李红秋 郭云 +9 位作者 宋壮志 马永忠 陆冬磊 袁秀娟 郭晚花 邹晶 刘继开 李薇薇 韩海红 付萍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0-656,共7页
目的分析2019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9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 目的分析2019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9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除西藏自治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6 390起,累计发病38 797人,死亡134人。在病因明确的3 572起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导致的发病人数最多,占52.01%(12 738/24 491);毒蘑菇导致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4.96%(1 606/3 572)和57.60%(72/125);在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场所中,餐饮服务场所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49.95%(3 192/6 390)和70.00%(27 156/38 797);家庭的死亡人数最多,占80.60%(108/134)。结论餐饮服务场所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微生物性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毒蘑菇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该结果提示应加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健康教育力度,对重点食品、重点场所和主要致病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并加以控制,降低食源性疾病的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暴发 监测 致病因子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2021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60
9
作者 李红秋 贾华云 +7 位作者 赵帅 宋柬 刘志涛 付萍 刘继开 李薇薇 韩海红 郭云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16-821,共6页
目的 分析2021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2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1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 目的 分析2021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2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1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除西藏自治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5 493起,累计发病32 334人,死亡117人。在病因明确的3 275起事件中,毒蘑菇导致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9.13%(1 609/3 275)和67.86%(76/112);微生物性致病因子导致的发病人数最多,占53.05%(11 585/21 839);在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场所中,家庭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54.00%(2 966/5 493)和92.31%(108/117);餐饮服务场所的发病人数最多,占65.59%(21 208/32 334)。结论 家庭是毒蘑菇死亡事件发生最多的场所;微生物性致病因子是餐馆和学校食堂的主要致病因素。建议各地根据不同类别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特点,在高发季节、高发地区、重点场所做好监测预警、食品安全监管、健康教育和医疗救治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暴发 监测 致病因子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中国2010—2016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52
10
作者 张晶 李薇薇 +2 位作者 杨淑香 郭云 付萍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79-1382,共4页
目的分析中国2010-2016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家庭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中2010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报告的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相关数据,对发病时间、地区、致... 目的分析中国2010-2016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家庭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中2010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报告的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相关数据,对发病时间、地区、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引发环节等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中国2010-2016年共发生5197起家庭食源性疾病,累计发病数29210例,平均每年发病数约为4173例,死亡780例,病死率为2.7%;2010-2016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数从2010年的1873例增加到2016年的7842例,5-10月发病数最多且聚集在南方地区,发病数以云南省居首位;2010-2016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一级致病因素主要为菌类(9438例,32.3%)和生物性污染(8277例,28.3%),2010-2013年生物性污染是最主要的一级致病因素,2014-2016年以菌类居首位;致病微生物中,沙门氏菌引起发病数最多(3891例,59.2%),2012年后逐渐减少;原因食品中,菌类食品导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病数最多(9592例,32.8%),其次是肉类(4854例,16.6%);引发环节以多环节为最多(7901例,27.0%),其次是误食误用(7647例,26.2%)。结论中国5-10月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数较多且聚集在南方地区,菌类是导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家庭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伏马菌素B_1免疫检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4
11
作者 郭云 刘秀梅 刘江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38-240,共3页
本研究建立了用于检测粮食、饲料中伏马菌素B1(FB1)的快速、灵敏、简便的免疫检测方法—建立在单克隆抗体基础上的直接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DC—ELISA法);其最低检出浓度为10ng/ml,线性范围在10ng... 本研究建立了用于检测粮食、饲料中伏马菌素B1(FB1)的快速、灵敏、简便的免疫检测方法—建立在单克隆抗体基础上的直接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DC—ELISA法);其最低检出浓度为10ng/ml,线性范围在10ng~5μg/ml。对新疆、安徽、黑龙江、哈尔滨四省市玉米样品中的FB1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56份样品中有34份检出FB1,阳性率为21.79%,含量在0.18~31.32μg/g范围内,平均含量为12.04μ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马菌素B1 单克隆抗体 免疫检测
下载PDF
中国部分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41
12
作者 李薇薇 王晓英 郭云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9-243,共5页
目的了解中国部分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测定从中国部分水产品中分离的192株副溶血性弧菌是否携带毒力基因tdh、trh,及种特异性基因tlh、toxR。结果192株实验菌株tdh全阴性,4株trh阳性,毒力基... 目的了解中国部分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测定从中国部分水产品中分离的192株副溶血性弧菌是否携带毒力基因tdh、trh,及种特异性基因tlh、toxR。结果192株实验菌株tdh全阴性,4株trh阳性,毒力基因携带率2.08%;而tlh、toxR的携带率均为100%。结论中国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分离株毒力基因携带率非常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溶血素类
原文传递
我国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毒力基因和药物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39
13
作者 庄子慧 何丽 +3 位作者 郭云 裴晓燕 付萍 王晓英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8-201,共4页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的毒力基因携带特点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食源性食物中毒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PCR方法对2011年我国不同地区收集的238株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10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的毒力基因携带特点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食源性食物中毒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PCR方法对2011年我国不同地区收集的238株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10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抗生素敏感性。结果溶血素BL基因、肠毒素T基因和细孢毒素K基因是我国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的主要毒力基因,至少携带一个毒力基因的菌株达到检出菌总数的87.4%;蜡样芽孢杆菌对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为100%,对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克林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88.8%、90.2%、99.6%、87.1%,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噻肟的敏感率仅为0.4%和5.4%。结论我国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蜡样芽孢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的敏感性差,不应作为经验用药和预防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毒力基因 药物敏感性
原文传递
2011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35
14
作者 李薇薇 朱江辉 +6 位作者 甄世祺 梁效成 蒋玉艳 李宁 徐娇 刘秀梅 郭云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3-288,共6页
目的分析2011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09起,累计发病14 057人,死亡113人... 目的分析2011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09起,累计发病14 057人,死亡113人,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26.2%(212/809)和37.6%(5 292/14 057),化学性因素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39.8%(45/113)。结论微生物性因素是导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化学性因素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外,应不断加强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建设,增强报告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 监测 致病因子 亚硝酸盐 微生物 毒蘑菇 死因 中国
原文传递
市售鸡肉中沙门菌分离株多重耐药谱测定 被引量:35
15
作者 郭云 刘秀梅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5年第2期100-103,共4页
为了解我国市售鸡肉中沙门菌多重耐药状况及耐药程度 ,对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从市售鸡肉中分离到的 5 1株沙门菌进行耐药检测 ,并对多重耐药谱进行分析。利用NCCLS(NationalCommitteeofClinicalLaboratoryStandard)推荐的纸片法进行耐... 为了解我国市售鸡肉中沙门菌多重耐药状况及耐药程度 ,对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从市售鸡肉中分离到的 5 1株沙门菌进行耐药检测 ,并对多重耐药谱进行分析。利用NCCLS(NationalCommitteeofClinicalLaboratoryStandard)推荐的纸片法进行耐药检测 ,5 1株分离菌株全部对至少 3种以上的抗生素耐药 ,属多重耐药株 ,耐 5种抗生素的 9株 (17 6 % ) ,耐 6~ 9种抗生素的 12株(2 3 5 % ) ,耐 10种以上抗生素的 9株 (17 6 % )。 5 1株沙门菌对万古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都具有耐药性 (10 0 % ) ,对其它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是 :萘啶酮酸 (5 2 9% )、磺胺 (35 3% )、链霉素 (33 3% )、四环素 (2 9 4 % )、氨苄青霉素 (2 3 5 % )、羧苄西林 (2 1 6 % )、阿莫西林 (19 6 % )、吡拉西林 (19 6 % )、美唑西林 (17 6 % )、强力霉素 (17 6 % )、氯霉素 (13 7)和头孢噻吩 (9 8% )。有 3株菌对庆大霉素耐药 ,有 2株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和甲氧苄胺嘧啶耐药 ,有 1株菌对复方新诺明耐药。分离出 1株耐 15种抗生素的鼠伤寒沙门菌 ,其耐药谱与超级耐药鼠伤寒沙门菌DT10 4的耐药谱类似。从 8省市市售鸡肉中分离的 5 1株沙门菌均为多重耐药株 ,提示我国畜牧养殖业在使用抗生素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应加强对饲料添加剂使用的安全性管理 ,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菌 抗生素耐药 市售 多重耐药谱 药检 耐药程度 耐药情况 鸡肉 分离株 饲料添加剂
下载PDF
中国2002—2015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被引量:35
16
作者 马智杰 王岗 +4 位作者 李向云 李薇薇 杨淑香 付萍 郭云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00-1705,共6页
目的了解中国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2015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报告的全国各类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2—2015年全国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 目的了解中国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2015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报告的全国各类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2—2015年全国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054起,累计发病人数37 480例,住院18 492例,死亡11例;在致病因素明确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暴发事件数最多,占总事件数的34.54%;引起死亡的暴发事件首要因素是化学性因素,占总死亡人数的54.55%。蔬菜类、粮食类、肉类是引起暴发事件的主要食品,分别占总事件数的14.14%、12.71%、8.63%;中、小学校园是学校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高发场所,9月份是高发月份;加工不当及交叉污染是引起校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环节。结论微生物是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首要因素,应积极预防校园化学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以减少事件死亡人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 学校 预防
原文传递
2012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32
17
作者 李薇薇 朱江辉 +6 位作者 兰真 马晓晨 薛春洪 李宁 徐娇 刘秀梅 郭云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8-293,共6页
目的分析2012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2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17起,累计发病13 679人,死亡137... 目的分析2012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2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17起,累计发病13 679人,死亡137人。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暴发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27.81%(255/917)和50.03%(6 844/13 679),毒蘑菇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5.47%(76/137)。家庭和餐饮服务单位是主要发生场所,暴发事件起数分别占41.77%(383/917)和34.68%(318/917)。结论微生物性因素是导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毒蘑菇是导致食源性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 监测 致病因子 微生物 毒蘑菇 死因 中国
原文传递
2007-2009年中国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分离株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18
作者 李薇薇 梅玲玲 +7 位作者 唐震 杨小蓉 李秀桂 裴晓燕 王岗 付萍 吴永宁 郭云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4-52,共9页
目的 了解2007-2009年中国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分离株表型和基因型特征.方法 选取2007-2009年分离自浙江省、江苏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辽宁省,经生化鉴定为副溶血性弧菌的临床分离株作为研究对象,共135株.采用PCR方法对其进行毒力... 目的 了解2007-2009年中国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分离株表型和基因型特征.方法 选取2007-2009年分离自浙江省、江苏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辽宁省,经生化鉴定为副溶血性弧菌的临床分离株作为研究对象,共135株.采用PCR方法对其进行毒力基因耐热直接溶血素(tdh)、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溶血素(trh),种鉴定基因不耐热溶血素(tlh)、toxR、VPM、gyrB及“大流行菌群”标识基因(GS-PCR、PGS-PCR、orf8、HU-α)检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析菌株对8种抗菌素的耐药性;对实验菌株进行血清学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PFGE)对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35株临床分离株tlh、toxR、gyrB、VPM均为阳性,85.9% (116/135)的临床菌株tdh和(或)trh阳性,tdh、trh的携带率分别为85.2%(115/135)、3.0% (4/135),其中3株菌同时携带两种毒力基因.GS-PCR、PGS-PCR、orf8、HU-α的携带率分别为66.7% (90/135)、80.7% (109/135)、65.2% (88/135)、66.7% (90/135).135株临床株耐受至少1种抗菌素的占8.1% (11/135),其中,9株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2株对复方磺胺甲嗯唑耐药,1株对四环素耐药.所有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氯霉素均敏感.135株临床株检出29种血清型,以O3、O4、O1群为主,占89.6%(121/135),O3∶K6为优势血清型,占56.3% (76/135).我国“大流行菌群”包括O3∶K6、O4:K68、O1∶ K36、O1∶K25、O1∶K5、O3∶ K29等血清型.限制性内切酶SfiⅠ和NotⅠ的酶切图谱片段集中在30~700 kb之间,聚类分析各分为6个群和9个群,最低相似度分别为52.6%和58.7%,临床“大流行菌群”菌株分别位于C群和D群.结论 我国大部分副溶血性弧菌临床株携带毒力基因;“大流行菌群”尤其是O3∶K6血清型在我国呈流行趋势,GS-PCR、HU-a可作为判定“大流行菌群”标识基因.PFGE分型可靠且能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菌 副溶血性 血清分型 电泳 凝胶 脉冲场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2005年中国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趋势分析 被引量:29
19
作者 杨洋 付萍 +1 位作者 郭云 刘秀梅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3-186,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药物敏感和耐药性。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467株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对庆大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亚胺培南、红霉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头孢噻吩... 目的研究中国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药物敏感和耐药性。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467株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对庆大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亚胺培南、红霉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头孢噻吩、利福平、万古霉素、氯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酸、复方新诺明15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结果46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率为4.5%,主要耐受四环素和环丙沙星,四环素耐受最严重,耐药率达4.07%。在7类食品中,分离自蔬菜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耐药率最高,为10%。在14个省市中,吉林、湖北、河北的耐药率居前3位,分别为19.6%,9.1%,8%。结论中国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存在耐药株,分离自不同食品、不同省份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存在差异,应加强对预防用药和临床用药的重视,以减少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药物敏感性微量肉汤稀释法 李斯特菌 食源性疾病
下载PDF
婴幼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分离株的药敏分析 被引量:28
20
作者 裴晓燕 郭云 +1 位作者 徐进 刘秀梅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研究中国婴幼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了16株婴幼儿配方粉阪崎肠杆菌分离株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等6大类28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结果所有阪崎肠杆菌均对万古... 目的研究中国婴幼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了16株婴幼儿配方粉阪崎肠杆菌分离株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等6大类28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结果所有阪崎肠杆菌均对万古霉素、苯唑西林和青霉素G耐药,除1株阪崎肠杆菌之外,其他菌株同时也对头孢唑林和头孢泊肟耐药;所有菌株对13种以上的抗生素敏感。结论加强对预防用药和临床用药的重视,以减少阪崎肠杆菌多重耐药性的增加和经验用药的失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配方粉 阪崎肠杆菌 抗生素 药物敏感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