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利用方式对缙云山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25
1
作者 李鉴霖 江长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695-4704,共10页
土壤团聚体对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等有很大的影响,是水、肥保蓄与释供功能的物质基础.通过湿筛法,将缙云山林地、撂荒地、果园和坡耕地这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进行粒径分组,得到大团聚体(>2 mm)、中间团聚体(0.25~2 mm)... 土壤团聚体对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等有很大的影响,是水、肥保蓄与释供功能的物质基础.通过湿筛法,将缙云山林地、撂荒地、果园和坡耕地这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进行粒径分组,得到大团聚体(>2 mm)、中间团聚体(0.25~2 mm)、微团聚体(53μm^0.25 mm)以及粉+黏团聚体(<53μm)的质量分数,测定各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并计算0~60 cm土壤深度内各粒径土壤团聚体的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具有重要影响.林地的开垦行为会导致大团聚体的破碎化,果园及坡耕地>0.25 mm的大团聚体含量分别为44.62%和32.28%,分别比林地降低38.58%(P<0.05)和91.52%(P<0.05),土壤结构趋于恶化;而坡耕地闲置为撂荒地后,则会促使粉+黏团聚体向粒径大的微团聚体及中间团聚体转化,使土壤结构趋于改善.在0~60 cm土层内,果园及坡耕地土壤颗粒的MWD(平均质量直径)和GMD(几何平均直径)值均显著低于林地(P<0.05),而坡耕地撂荒后,MWD和GMD值均显著升高(P<0.05),表明林地开垦为果园和坡耕地导致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容易被水分散,而坡耕地弃耕撂荒会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提高土壤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60 cm的土壤深度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表现为: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林地(14.98Mg·hm-2)>撂荒地(8.71 Mg·hm-2)>果园(5.82 Mg·hm-2)>坡耕地(2.13 Mg·hm-2),中间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35.61 Mg·hm-2)>林地(20.38 Mg·hm-2)>果园(13.83 Mg·hm-2)>坡耕地(6.77 Mg·hm-2),微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22.44 Mg·hm-2)>林地(10.20 Mg·hm-2)>果园(6.80 Mg·hm-2)>坡耕地(5.60 Mg·hm-2);粉+黏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22.21 Mg·hm-2)>林地(17.01 Mg·hm-2)>果园(16.70 Mg·hm-2)>坡耕地(9.85 M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土壤有机碳 缙云山
原文传递
苏州市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季节变化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03
2
作者 王念飞 陈阳 +6 位作者 王欢博 杨复沫 赵晴 薄宇 贺克斌 姚玉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482-4489,共8页
2015年在苏州市城区采集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共87套,用重量法分析了PM_(2.5)的质量浓度,离子色谱法分析了颗粒物中F-、Cl-、NO_3^-、SO_4^(2-)、Na^+、NH_4^+、K^+、Mg^(2+)和Ca^(2+),共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观测期间,苏州市PM_(2.5... 2015年在苏州市城区采集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共87套,用重量法分析了PM_(2.5)的质量浓度,离子色谱法分析了颗粒物中F-、Cl-、NO_3^-、SO_4^(2-)、Na^+、NH_4^+、K^+、Mg^(2+)和Ca^(2+),共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观测期间,苏州市PM_(2.5)的年均质量浓度为(74.26±38.01)μg·m-3,其季节特征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9种水溶性离子的总质量浓度为(43.95±23.60)μg·m^(-3),各离子的浓度高低顺序为NO_3^->SO_4^(2-)>NH_4^+>Na^+>Cl^->K^+>Ca^(2+)>F->Mg^(2+);SNA(SO_4^(2-)、NO_3^-和NH_4^+三者的简称)是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SO_4^(2-)、NO_3^-和NH_4^+三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它们在PM_(2.5)中主要是以NH_4NO_3和(NH_4)_2SO_4的结合方式存在.苏州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源、燃烧源、二次过程和建筑土壤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离子 PM2.5 苏州 季节变化 来源
原文传递
大气汞的来源、形态及环境过程研究现状 被引量:37
3
作者 方凤满 王起超 《环境导报》 2001年第2期18-21,共4页
对大气中汞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概述,包括大气汞的来源与释放量、大气反应与传输及大气一水、土、植物界面的交换等过程,并指出大气环境研究中需进一步完善的领域。
关键词 大气汞 污染源 形态分析 大气反应 交换过程 大气环境 大气污染
下载PDF
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 被引量:43
4
作者 李鉴霖 江长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733-3742,共10页
探讨了我国西南地区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下简称林地)、果园、坡耕地以及撂荒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SOC)组分含量及其分配比例的影响。采用物理分组技术,将SOC分为粗颗粒有机碳(cPOC)、细颗粒有机碳(fPOC)、微团聚体内颗... 探讨了我国西南地区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下简称林地)、果园、坡耕地以及撂荒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SOC)组分含量及其分配比例的影响。采用物理分组技术,将SOC分为粗颗粒有机碳(cPOC)、细颗粒有机碳(fPOC)、微团聚体内颗粒有机碳(iPOC)、微团聚体内粉+黏颗粒(s+c_m)有机碳及粉+黏颗粒(s+c)有机碳。研究结果表明:在0—60cm的土壤深度范围内,SOC、cPOC、fPOC、iPOC、s+c_m组分以及s+c组分有机碳平均含量均为林地(9.02、3.14、1.61、0.33、0.42、3.53g/kg)显著高于果园(3.27、0.93、0.27、0.10、0.24、1.73g/kg)和坡耕地(2.58、0.51、0.10、0.12、0.08、1.77g/kg),说明林地开垦会导致SOC及各组分的流失;而撂荒地上述SOC及其各组分含量分别为14.90、5.17、2.36、0.42、0.59和6.36g/kg,均显著高于坡耕地,表明耕地撂荒后SOC及其组分能得到有效的恢复和截存。在SOC的各物理组分中,iPOC的有机碳分配比例最低,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均为3%左右;cPOC和fPOC作为活性较强的非保护有机碳库,在林地和撂荒地中所占SOC分配比例最高,达到50%以上;而果园和坡耕地中<53um的粉+黏颗粒有机碳组成的化学保护有机碳库分配比例最大,分别为65.9%和71.6%,表明林地和撂荒地土壤有机碳的活性远远大于坡耕地及果园,支持更高的土壤肥力。在SOC及其组分中,fPOC可作为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库影响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缙云山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 物理分组
下载PDF
重庆市北碚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观测研究 被引量:41
5
作者 徐鹏 +5 位作者 吉东生 张军科 刘子锐 胡波 王跃思 江长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20-829,共10页
为了研究重庆市北碚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及其污染状况,采用全自动在线监测仪器对重庆市北碚城区大气污染物进行连续在线监测,分析了2012年1月~2013年2月的大气污染物观测数据.结果表明,除SO2以外,其它污染物均有超出国家新环境空... 为了研究重庆市北碚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及其污染状况,采用全自动在线监测仪器对重庆市北碚城区大气污染物进行连续在线监测,分析了2012年1月~2013年2月的大气污染物观测数据.结果表明,除SO2以外,其它污染物均有超出国家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情况出现,其中细粒子污染最严重.大气污染物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2012年春夏秋冬季各污染物平均浓度:O3为(36.1±19.2)、(48.8±32.6)、(29.8±28.6)、(18.2±15.8)μg·m-3,Ox为(77.6±20.6)、(91.3±37.6)、(77.5±30.6)、(69.4±18.2)μg·m-3,表现为夏高冬低;NO为(11.8±9.4)、(8.2±4.9)、(20.7±17.1)、(30.4±25.1)μg·m-3,NO2为(42.3±13.1)、(40.5±9.9)、(47.2±14.1)、(51.2±15.9)μg·m-3,NOx为(54.1±20.8)、(48.7±12.6)、(67.9±25.5)、(81.6±37.9)μg·m-3,均表现为冬高夏低;SO2为(50.5±23.3)、(26.3±16.7)、(38.8±18.4)、(53.7±23.4)μg·m-3,表现为冬春高而夏秋低;而PM2.5则为(61.4±28.5)、(68.1±32.5)、(61.9±27.1)、(89.6±44.2)μg·m-3,表现出冬季高而其它季节比较平稳的特征.O3、Ox、NO、NOx以及SO2浓度均为单峰型的日变化形式,其中O3和Ox的日变化峰值出现在午后16:00,而NO、NOx及SO2的日最大值则出现在08:00~11:00;NO2和PM2.5的日变化模态呈双峰型,有早晚两个峰值.O3和Ox在夏季日变化振幅最大,而其它污染物则冬季日变化振幅最大.将工作日与周末各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相比,成对t检验分析表明,NO并无明显差异(P=0.14),但N2O工作日显著高于周末(P=0.03),而O3则为工作日极显著低于周末(P<0.001).相关分析表明,O3浓度与气温和风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而NOx则与以上各气象要素的关系正好相反;PM2.5与气温和风速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SO2与各气象要素的关系在不同的季节表现不同.除此之外,风向也是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大气污染 03 NO SO2 PM2 5
原文传递
三江平原湿地土壤CO2和CH4排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王跃思 +2 位作者 宋长春 王毅勇 王明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46-851,共6页
在三江平原选择3种不同类型的湿地:永久积水的漂筏苔草沼泽、季节性积水的小叶章草甸和无积水的恢复湿地。从2002年7月到10月对漂筏苔草沼泽进行了土壤碳排放的观测,2002年8月中旬至10月对小叶章草甸和恢复湿地进行了土壤碳排放的观测... 在三江平原选择3种不同类型的湿地:永久积水的漂筏苔草沼泽、季节性积水的小叶章草甸和无积水的恢复湿地。从2002年7月到10月对漂筏苔草沼泽进行了土壤碳排放的观测,2002年8月中旬至10月对小叶章草甸和恢复湿地进行了土壤碳排放的观测。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湿地类型下土壤CO2和CH4排放具有明显的差异,同段时期内(2002年8月中旬到10月底)土壤CH4排放通量为小叶章草甸(14.3mg·m-2·h-1)>漂筏苔草沼泽(7.9mg·m-2·h-1)>恢复湿地(-0.015mg·m-2·h-1),CO2排放速率表现为小叶章草甸(384.9mg·m-2·h-1)>恢复湿地(345.6mg·m-2·h-1)>漂筏苔草沼泽(117.6mg·m-2·h-1)。温度是导致漂筏苔草沼泽和小叶章草甸土壤CO2和CH4的排放季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也是恢复湿地土壤CO2排放季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但对其CH4氧化吸收影响不明显。地表积水深度与漂筏苔草沼泽以及小叶章草甸土壤CO2和CH4排放均呈负相关,温度和积水深度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漂筏苔草沼泽和小叶章草甸土壤CO2和CH4排放的季节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湿地土壤 CO2 CH4
下载PDF
垦殖对沼泽湿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2
7
作者 王跃思 +1 位作者 宋长春 江长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417-3426,共10页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化低平原,同时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剧烈的区域之一.选取三江平原两类典型湿地-常年积水的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pa)沼泽和季节性积水的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草甸及其垦殖水田和旱田为研究对象,...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化低平原,同时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剧烈的区域之一.选取三江平原两类典型湿地-常年积水的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pa)沼泽和季节性积水的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草甸及其垦殖水田和旱田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进行CH4和N2O的田间原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垦殖导致沼泽湿地CH4排放量大幅度降低,而N2O排放量有所升高.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水田、旱田的CH4排放量分别为329.56、94.82 kg·hm^-2·a-1和-1.37 kg·hm^-2·a-1,N2O排放量分别为1.93、2.09 kg·hm^-2·a-1和4.90 kg·hm^-2·a-1.沼泽湿地垦殖使CH4和N2O的综合温室效应降低,在20a到500a的时间尺度上,水田综合GWP为沼泽湿地的30.8%~37.9%,旱田综合GWP仅为沼泽湿地的6.0%~28.7%.垦殖同时也改变了沼泽湿地对大气CO2的源汇功能,2004年,小叶章草甸、水田和旱田碳排放量分别为-3.08、1.79 t·hm^-2和3.35 t·hm^-2,沼泽湿地垦殖为旱田后碳源的功能较水田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湿地 垦殖 CH4 N2O
下载PDF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中硫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9
8
作者 王起超 王跃思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1-335,共5页
本文以三江平原的三种典型类型湿地:小叶樟(Calamagrostisangustifolia)草甸、毛果苔草(Carexlasiocarpa)沼泽、乌拉苔草(Carexmeyeriana)沼泽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中硫的含量在水平及垂直变化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自然环境下硫的分布特... 本文以三江平原的三种典型类型湿地:小叶樟(Calamagrostisangustifolia)草甸、毛果苔草(Carexlasiocarpa)沼泽、乌拉苔草(Carexmeyeriana)沼泽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中硫的含量在水平及垂直变化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自然环境下硫的分布特征。经过试验分析和数据处理,得出以下结论:总硫、水溶性硫、吸附性硫、盐酸可溶性硫、盐酸挥发性硫、有机硫含量均为小叶樟草甸<乌拉苔草沼泽<毛果苔草沼泽;别拉洪河、挠力河、鸭绿河、浓江是三江平原四条有代表性的沼泽性河流,流域土壤中的硫素含量为挠力河>鸭绿河>浓江>别拉洪河;在土壤层次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除盐酸挥发性硫以外,其余各硫组分自上而下含量呈递减趋势;在湿地土壤各形态硫中,有机硫是土壤总硫的主体,盐酸挥发性硫含量最低。总硫与有机硫相关性最显著,达极显著正相关(P=0.01),水溶性硫与盐酸可溶性硫的相关性最差。影响湿地土壤中硫素含量的因素为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物理粘粒及氧化-还原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湿地土壤 含量 分布特征 垂直变化
原文传递
我国煤炭开采和燃烧过程中的硫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7
9
作者 王其存 《新疆环境保护》 2001年第2期34-38,共5页
我国煤炭在开采和燃烧过程中形成的硫污染物主要是酸性矿井水和二氧化硫 ,由煤炭燃烧造成的硫的干湿沉降以及煤炭开采过程中形成的酸性矿井水使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从而对土壤造成严重的破坏。主要表现在造成土壤中可溶性硫酸... 我国煤炭在开采和燃烧过程中形成的硫污染物主要是酸性矿井水和二氧化硫 ,由煤炭燃烧造成的硫的干湿沉降以及煤炭开采过程中形成的酸性矿井水使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从而对土壤造成严重的破坏。主要表现在造成土壤中可溶性硫酸盐的大幅度升高 ;引起土壤的pH值下降 ;植物营养元素特别是K、Na、Ca、Mg等产生淋失 ;活性铝溶出量增加 ;有毒重金属活化 ;抑制土壤酶的活性等方面。可以通过脱硫除尘、加强绿化、建立合理的工业布局、加入土壤改良剂等措施来减少硫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改善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但总量控制是关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 土壤环境 酸雨 酸性矿井水 中国 燃烧过程 硫污染 大气污染 壤评价
下载PDF
三江平原湿地汞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6
10
作者 刘汝海 王起超 +2 位作者 吕宪国 方凤满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61-663,共3页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植物、地表水中的总汞含量较高 ,表层土壤汞含量平均为 88 4ng g,高于本地区耕地土壤 ,并具有从上到下逐渐减少的趋势 ;在草根层和泥炭层土壤中 ,总汞含量为毛果苔草沼泽 >乌拉苔草沼泽 >小叶樟沼泽 ,与积...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植物、地表水中的总汞含量较高 ,表层土壤汞含量平均为 88 4ng g,高于本地区耕地土壤 ,并具有从上到下逐渐减少的趋势 ;在草根层和泥炭层土壤中 ,总汞含量为毛果苔草沼泽 >乌拉苔草沼泽 >小叶樟沼泽 ,与积水条件一致 ;湿地开垦以后总汞含量明显减少 ,耕地土壤在开垦初期降低速率很快 .湿地植物汞含量较高 ,湿地水中的总汞含量春季为 58 4— 1 31 6ng L .初步认为三江平原湿地汞的主要来源为大气沉降 ,湿地是河流和水库中汞的重要来源 ,人类活动增强了湿地中汞的迁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湿地 地球化学特征 土壤 植物
下载PDF
重庆市北碚大气中PM2.5、NOx、SO2和O3浓度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徐鹏 +5 位作者 吉东生 张军科 刘子锐 胡波 王跃思 江长胜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39-1547,共9页
重庆是我国西南工业重镇,但长期受大气污染困扰.利用全自动在线环境监测仪器,于2012年1月—2014年2月,对重庆市北碚区大气中的典型污染物PM2.5、NO_x、SO_2和O_3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北碚大气首要污染物为PM2.5,2012和2013年平... 重庆是我国西南工业重镇,但长期受大气污染困扰.利用全自动在线环境监测仪器,于2012年1月—2014年2月,对重庆市北碚区大气中的典型污染物PM2.5、NO_x、SO_2和O_3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北碚大气首要污染物为PM2.5,2012和2013年平均浓度分别为(67.5±31.9)和(66.6±37.5)μg·m^(-3),是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35μg·m^(-3)的1.9倍,两年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分别为119和126 d,年超标率均大于1/3;两年NO_x,SO_2及O_3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57.1±24.6)和(55.1±36.6),(43.1±24.0)和(35.0±21.9)及(31.1±24.9)和(48.5±37.4)μg·m^(-3).大气污染物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PM2.5和NO_x冬季污染最为严重,两年冬季平均值分别比两年年平均值高33.6%、59.6%和43.2%、8.5%;O_3表现为夏高冬低;SO_2春季最高且污染最轻.大气污染物日变化显示PM2.5和NO_x浓度呈双峰日变化形式,有早晚两个峰值,与城市交通高峰相对应.SO_2和O_3浓度呈单峰日变化,前者峰值出现在午前10∶00—12∶00大气对流层被打破之后,而后者峰值出现在午后16∶00局地光化学最强之时.消减各种污染源的颗粒物直接排放,消减气态污染物SO_2和NO_x的工业排放,消减机动车NO_x和VOCs等的排放,才有可能使重庆北碚的大气污染状况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PM2.5 NOx SO2 O3
原文传递
湿地甲烷排放研究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4
12
作者 王跃思 +2 位作者 江长胜 王长科 王明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0-175,共6页
甲烷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 ,天然湿地是全球目前已知的最大排放源 ,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CH4约占全球CH4排放量的 2 1 %。本文就天然湿地甲烷排放研究的若干问题 ,包括研究方法、影响因素以及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异性进行了探讨 ,最... 甲烷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 ,天然湿地是全球目前已知的最大排放源 ,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CH4约占全球CH4排放量的 2 1 %。本文就天然湿地甲烷排放研究的若干问题 ,包括研究方法、影响因素以及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异性进行了探讨 ,最后对有关湿地甲烷排放模型进行了简单介绍 ,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甲烷排放
下载PDF
垦殖对沼泽湿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27
13
作者 江长胜 +1 位作者 宋长春 胡必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4539-4548,共10页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化低平原,同时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剧烈的区域之一。选取三江平原两类典型湿地-常年积水的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pa)沼泽和季节性积水的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草甸及由其垦殖的水田和旱田为研究对象...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化低平原,同时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剧烈的区域之一。选取三江平原两类典型湿地-常年积水的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pa)沼泽和季节性积水的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草甸及由其垦殖的水田和旱田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小叶章草甸与毛果苔草沼泽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形式相同,为单峰型,在夏季出现排放峰值,而冬季呼吸速率最低。沼泽湿地垦殖为旱田后,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形式未发生变化,但垦殖为水田后,土壤呼吸速率排放峰值的时间延后在秋季出现。毛果苔草沼泽、小叶章草甸、旱田及水田通过土壤呼吸释放的碳量分别为(3.1±0.4)、(4.8±0.7)、(2.8±0.4)、(2.2±0.3)tC.hm-2.a-1。毛果苔草沼泽土壤呼吸速率低于小叶章草甸是由沼泽湿地的积水环境差异造成的,而沼泽湿地垦殖为农田后土壤呼吸作用减弱,主要是由于垦殖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幅降低所致。相关分析表明,温度和土壤湿度(或积水深度)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重要因素,温度与小叶章草甸、毛果苔草沼泽以及旱田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指数关系,Q10值分别为2.1、2.5和1.8,沼泽湿地垦殖为旱田后温度敏感性指数降低,主要是由于土壤微生物营养源减少从而对微生物营养供应受限造成的。小叶章草甸、毛果苔草沼泽、旱田以及水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湿度/积水深度之间的关系可用线性或二次曲线方程来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 垦殖 农田 土壤呼吸
下载PDF
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的探讨与实践 被引量:25
14
作者 江长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期1720-1723,共4页
指出了环境工程专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分析和模式探讨,提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方法。并以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学科产学研合作实践为例,经过近10年的实践探索,证明了产学研合... 指出了环境工程专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分析和模式探讨,提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方法。并以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学科产学研合作实践为例,经过近10年的实践探索,证明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一种较好模式,体现了当前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培养的人才质量,教学质量和教师业务水平明显提高,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产学研各方互惠互利,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 环境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
下载PDF
重庆市北碚城区大气中VOCs组成特征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祁心 +5 位作者 吉东生 张军科 刘子锐 胡波 王跃思 江长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293-3301,共9页
2012年3月~2013年2月,使用特制的不锈钢钢瓶采集重庆市北碚城区大气样品,并采用三步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所采集的气体样品进行检测.本研究共检出78种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其中烷烃25种,烯烃15种,芳香烃2... 2012年3月~2013年2月,使用特制的不锈钢钢瓶采集重庆市北碚城区大气样品,并采用三步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所采集的气体样品进行检测.本研究共检出78种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其中烷烃25种,烯烃15种,芳香烃28种,卤代烃10种.结果表明,重庆市北碚大气中年均浓度最高的前7种VOCs分别为:二氯甲烷(3.08×10-9,体积分数,下同)、苯(2.09×10-9)、异戊烷(1.85×10-9)、甲苯(1.51×10-9)、丙烷(1.51×10-9)、间/对-二甲苯(1.43×10-9)、苯乙烯(1.39×10-9).北碚大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TVOCs)浓度为33.89×10-9,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季(42.57×10-9)>秋季(33.89×10-9)>冬季(31.91×10-9)>夏季(27.04×10-9).从组成来看,烷烃和芳香烃对TVOCs贡献最大,分别达到31.5%和30.7%;其次是卤代烃类,占27.4%;含量最少的组分是烯烃,所占比例仅为10.4%.采用臭氧生成潜势对VOCs组分活性分析结果表明,烯烃类和芳香烃类化合物是对北碚大气O3生成贡献最大的物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大气样品中VOCs来源进行分析,发现北碚大气VOCs主要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贡献比为50.41%.北碚大气中T/B年均值为0.73,表明大气中的苯类物质主要来源于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受溶剂挥发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碚 大气 VOCS 臭氧生成潜势(OFP) T/B
原文传递
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4
16
作者 祁心 江长胜 +1 位作者 李鉴霖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816-3824,共9页
以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缙云山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下简称林地)、撂荒地、果园、坡耕地0~60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其MBC(微生物生物量碳)、MBN(微生物生物量氮)、DOC(可溶性有机碳)、DON(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探讨土地... 以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缙云山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下简称林地)、撂荒地、果园、坡耕地0~60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其MBC(微生物生物量碳)、MBN(微生物生物量氮)、DOC(可溶性有机碳)、DON(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MBC、MBN、DOC、DON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60 cm的土壤深度内,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MBC、MBN和DON含量的影响并不明显;撂荒地DOC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说明坡耕地撂荒能显著提高土壤DOC含量.在0~60 cm土层,林地、撂荒地、果园、坡耕地间MBN、DOC、DON分配比例均无显著差异,但坡耕地MBC分配比例显著高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表明坡耕地土壤有机碳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这可能是由于坡耕地施加绿肥以及粪肥等有机肥所致.各土地利用方式下DOC/DON最高,MBC/MBN次之,SOC/TN最低,说明可溶性有机质的生物固化作用最强,而土壤总有机质的矿化作用最明显.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SOC/TN、MBC/MBN及DOC/DON均为坡耕地最低,且比值都低于20,表明坡耕地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作用较强,容易造成土壤碳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可溶性碳氮 C/N 缙云山
原文传递
温室气体本底观测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周凌晞 张晓春 +2 位作者 张东启 温玉璞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6年第2期63-67,共5页
简要介绍了限排温室气体的源、汇特点及其影响,概述了国内外温室气体本底观测研究的沿革及发展趋势,阐述了在我国深入开展该领域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源汇 本底观测研究 综述
下载PDF
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睿 江长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429-3437,共9页
于缙云山阳坡同一海拔高度处选择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简称林地)、荒地、坡耕地和果园4种土地利用方式,在0~60 cm的土壤深度内每隔10 cm采集一个土壤样品,测定大团聚体(>2 mm)、中间团聚体(0.25~2 mm)、微团聚体(0.053~0.25 mm)以及粉... 于缙云山阳坡同一海拔高度处选择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简称林地)、荒地、坡耕地和果园4种土地利用方式,在0~60 cm的土壤深度内每隔10 cm采集一个土壤样品,测定大团聚体(>2 mm)、中间团聚体(0.25~2 mm)、微团聚体(0.053~0.25 mm)以及粉+黏团聚体(<0.053 mm)这4种粒径团聚体内的土壤活性有机碳(labile organic carbon,LOC)的含量,分析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团聚体LOC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粒径团聚体中LOC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呈现出明显的垂直递减性;在0~60 cm土壤深度的各土层上,基本上均表现为林地和撂荒地各粒径团聚体中LOC含量高于坡耕地和果园.采用土壤等质量方法计算LOC储量,显示大团聚体LOC储量为林地(3.68 Mg·hm-2)>撂荒地(1.73 Mg·hm-2)>果园(1.43 Mg·hm-2)>坡耕地(0.54 Mg·hm-2);中间和微团聚体LOC储量为撂荒地(7.77 Mg·hm-2和5.01 Mg·hm-2)>林地(4.96 Mg·hm-2和2.71 Mg·hm-2)>果园(3.55 Mg·hm-2和2.10 Mg·hm-2)>坡耕地(1.68 Mg·hm-2和1.35 Mg·hm-2);粉+黏团聚体LOC储量为撂荒地(4.32 Mg·hm-2)>果园(4.00 Mg·hm-2)>林地(3.22 Mg·hm-2)>坡耕地(2.37Mg·hm-2).除粉+黏团聚体LOC储量略低于果园外,林地和撂荒地其他粒径团聚体LOC储量均高于果园和坡耕地,表明林地开垦为果园和坡耕地会导致LOC的降低,而坡耕地撂荒则会促进LOC的增加.林地和荒地LOC主要分布在中间团聚体,而果园和坡耕地则为粉+黏团聚体内LOC储量最高,表明在土地利用的转变过程中,粒径较大的团聚体更容易积累或损失LOC.4种土地方式下各粒径团聚体中LOC分配比例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果园和坡耕地各粒径团聚体内LOC分配比例略高于林地和撂荒地,表明林地和撂荒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性质更稳定,更有利于碳在土壤中的留存,从而减少SOC矿化分解向大气的释放.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LOC含量与土壤团聚体总有机碳含量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缙云山
原文传递
缙云山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轻组及颗粒态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雷利国 江长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669-2677,共9页
选取缙云山阳坡同一海拔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下简称林地)、果园、坡耕地和撂荒地这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0~60 cm深度内每隔10 cm采集一个土样,测定土壤轻组有机碳氮(LFOC、LFON)和颗粒态有机碳氮(POC、PON)含量,并计算其分配比例和... 选取缙云山阳坡同一海拔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下简称林地)、果园、坡耕地和撂荒地这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0~60 cm深度内每隔10 cm采集一个土样,测定土壤轻组有机碳氮(LFOC、LFON)和颗粒态有机碳氮(POC、PON)含量,并计算其分配比例和碳氮比.结果表明,在0~60 cm土壤深度范围内,林地转变为坡耕地后,LFOC及LFON含量分别降低了71.42%和38.46%(P<0.05),转变为果园后变化不明显,坡耕地撂荒后其含量分别升高了3.77倍和1.38倍(P<0.05);林地转变为坡耕地或果园后,POC及PON含量均无明显变化,而坡耕地撂荒后其含量分别增加了4.12和1.25倍(P<0.05).林地转变为坡耕地后土壤LFOC及LFON分配比例显著降低,转变为果园后则明显升高,而POC及PON分配比例变化均不明显;坡耕地撂荒后,LFOC、LFON、POC、PON分配比例均显著增加.土壤SOC/TN为撂荒地(12.93)>林地(8.53)>果园(7.52)>坡耕地(4.40),LFOC/LFON为撂荒地(16.32)>林地(14.29)>果园(11.32)>坡耕地(7.60),POC/PON为撂荒地(23.41)>坡耕地(13.85)>林地(10.30)>果园(9.64).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开垦为果园或坡耕地后容易导致土壤轻组有机碳氮的损失,而坡耕地撂荒则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积累;林地转变为坡耕地减弱了土壤有机碳氮的活性,而林地转变为果园以及坡耕地撂荒均使土壤有机碳氮活性增强;林地转变为坡耕地和果园加剧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相对而言,坡耕地撂荒后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轻组有机质 颗粒态有机质 C/N 缙云山
原文传递
三江平原湿地CH_4排放通量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跃思 +3 位作者 宋长春 刘广仁 王毅勇 王明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4-199,共6页
2002年6月到10月在三江平原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不同土壤水分状况或积水深度的毛果苔草沼泽、小叶章草甸以及灌丛进行了CH4排放的测定,结果为毛果苔草沼泽CH4排放通量(11.9mg/m2.h)>小叶章草甸(8.5mg/m2.h)>灌丛(0.75mg/m2.... 2002年6月到10月在三江平原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不同土壤水分状况或积水深度的毛果苔草沼泽、小叶章草甸以及灌丛进行了CH4排放的测定,结果为毛果苔草沼泽CH4排放通量(11.9mg/m2.h)>小叶章草甸(8.5mg/m2.h)>灌丛(0.75mg/m2.h),差异达到高度显著水平(α=0.01),主要是由土壤水分状况不同而造成的。由于生境的差异,3种湿地类型CH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形式也不尽相同。温度、土壤Eh和毛果苔草生物量是影响CH4排放的重要因素,湿地CH4排放通量和箱内外温度或不同深度的地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小叶章草甸和毛果苔草沼泽分别与10cm及15cm的E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毛果苔草生物量和CH4排放通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湿地 CH4 排放通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