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1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胃切除术后五种消化道重建术的比较 被引量:75
1
作者 希山 尹健 +2 位作者 柳建中 李伟 李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475-477,共3页
目的 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方法 对75 例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分别行 Braun 、袢式空肠代胃改良Ⅰ式(m Braun Ⅰ) 、Ⅱ式(m Braun Ⅱ) 、Ⅲ式(m Braun Ⅲ) 及顺行性间置... 目的 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方法 对75 例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分别行 Braun 、袢式空肠代胃改良Ⅰ式(m Braun Ⅰ) 、Ⅱ式(m Braun Ⅱ) 、Ⅲ式(m Braun Ⅲ) 及顺行性间置空肠代胃术( A J I)5 种消化道重建术。术后观察患者进食量、体重、血浆营养参数、全血细胞计数、代胃的储存及排空功能、预后营养指数( P N I) 、 Visick 指数等指标。 结果 与 Braun 术式相比,行m Braun Ⅰ、Ⅱ式消化道重建术者术后反流性食道炎发生率低;与m Braun Ⅰ、Ⅱ式相比,m Braun Ⅲ、 A J I术式术后体重恢复好,血浆营养参数和 P N I均较高。 结论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应构建代胃并保持摄入食物通过十二指肠。 A J I术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术 术式 AJI
原文传递
双向分化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组织微阵列研究 被引量:46
2
作者 希山 孙保存 +1 位作者 张诗武 赵秀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9期1298-1302,共5页
目的 探讨在双向分化肿瘤中是否存在肿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并模拟产生血管样通道而达到自身血液供应的方式 ,即血管生成拟态 (VM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PAS双重染色技术研究双向分化肿瘤内血管的生成模式 ,收集双向分化肿瘤恶性黑色素... 目的 探讨在双向分化肿瘤中是否存在肿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并模拟产生血管样通道而达到自身血液供应的方式 ,即血管生成拟态 (VM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PAS双重染色技术研究双向分化肿瘤内血管的生成模式 ,收集双向分化肿瘤恶性黑色素瘤 (高度恶性 30例、低度恶性 30例 ) ,滑膜肉瘤 (高度恶性 2 3例、低度恶性 13例 ) ,间皮肉瘤 (2 6例 ) ,上皮样肉瘤 (4例 )及具有双向分化倾向的腺泡型横纹肌肉瘤 (高度恶性 16例、低度恶性 16例 )共 15 8例 ,制作成组织芯片 ,进行CD31和PAS双重染色 ,通过网格计数法比较这些肿瘤中CD31和PAS阳性图案围成的管道面积 ,以其差异研究血管生成拟态。并且比较高度恶性肿瘤和低度恶性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差异。结果 双向分化肿瘤中CD31和PAS阳性图案围成的管道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同时观察到细胞异型性小的双向分化肿瘤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例数明显少于瘤细胞异型性大的双向分化肿瘤形成血管生成拟态例数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在明显具有血管生成拟态的点阵中见PAS阳性的血管样图案内无内皮细胞衬覆但有红细胞存在 ,并可见双向分化肿瘤的瘤细胞可表达CD31抗原和PAS阳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阵列 肿瘤血管组织 双向分化肿瘤 血管生成拟态 血液供应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活性碳吸附丝裂霉素C腹腔化疗预防进展期胃癌术后复发 被引量:57
3
作者 梁寒 王仆 +5 位作者 王晓娜 刘宁 岳欣 王殿昌 王家仓 希山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74-277,共4页
目的 探讨活性碳吸附丝裂霉素C(MMC)腹腔化疗治疗和预防进展期胃癌术后腹腔复发的效果。 方法 通过随机临床试验 ,将 12 4例进展期胃癌病例随机分为 2组 ,实验组于手术结束时腹腔内给予经医用活性碳吸附的MMC 5 0mg ,术后 3个月开始... 目的 探讨活性碳吸附丝裂霉素C(MMC)腹腔化疗治疗和预防进展期胃癌术后腹腔复发的效果。 方法 通过随机临床试验 ,将 12 4例进展期胃癌病例随机分为 2组 ,实验组于手术结束时腹腔内给予经医用活性碳吸附的MMC 5 0mg ,术后 3个月开始常规静脉化疗。对照组仅于手术后 3周开始静脉化疗。全部病例均采取根治性手术治疗。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总的 3、5年生存率分别为 70 16 % ,44 5 1%和 2 7 0 9% ,14 4 5 % ,P <0 0 1。实验组较对照组 3、5年生存率分别提高 43 0 7%及 30 0 6 %。 结论 活性碳吸附MMC腹腔化疗能提高进展期胃癌根治性手术后无瘤生存率。其作用仅限于杀死腹腔内游离的癌细胞和淋巴结内微转移癌灶 ,因此主要适用于经根治手术的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碳吸附丝裂霉素C 腹腔化疗 预防 进展期 胃癌 术后复发
原文传递
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 被引量:62
4
作者 希山 《医学与哲学》 2003年第3期7-8,共2页
关键词 人文精神 医学教育 人文社会科学
下载PDF
青年人胃癌 被引量:55
5
作者 李强 希山 +6 位作者 章德昆 卞守华 王殿昌 张高嘉 王家仓 孙涛 崔青皓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24-226,共3页
目的 探讨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1968 年1 月~1993 年1 月25 年间经手术治疗、病理诊断的青年人胃癌312 例,占同期收治胃癌的5.1% 。将所有病例以年龄组划分为4组:≤35 岁组,36 ~50 岁组... 目的 探讨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1968 年1 月~1993 年1 月25 年间经手术治疗、病理诊断的青年人胃癌312 例,占同期收治胃癌的5.1% 。将所有病例以年龄组划分为4组:≤35 岁组,36 ~50 岁组,51~65 岁组,≥66 岁组。对≤35 岁青年人胃癌与各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青年人胃癌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组织病理学类型以低分化腺癌(49.2% ) 、粘液细胞癌(26 .6 % )为多,83 .3% 的病例TNM 分期为Ⅲ期和Ⅳ期。结论 临床晚期癌多、病理组织学分化差是青年人胃癌预后差的重要原因。提高对青年人胃癌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病理学 诊断 治疗 青年人
原文传递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新型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研 被引量:53
6
作者 希山 李强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24-425,共2页
目的 探讨理想的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 对 1995~ 1999年经病理证实行全胃切除术胃癌 2 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 (FJI) 78例 (33 .2 % ) ,“P”型Roux -en -Y空肠代胃术 (PR) 15 7例 (6 6 .8% )... 目的 探讨理想的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 对 1995~ 1999年经病理证实行全胃切除术胃癌 2 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 (FJI) 78例 (33 .2 % ) ,“P”型Roux -en -Y空肠代胃术 (PR) 15 7例 (6 6 .8% )。随访 2年 ,比较其术后的并发症、Visick指数、体重变化。结果  89%的FJI术后病人的Visick指数为Ⅰ -Ⅱ ;PR的Roux -en -Y滞留综合征 (RSS)发生率为 42 .7%。倾倒综合征、返流性食管炎分别为 16 .7%、2 6 .5 %。结论 FJI保持了重建消化道神经 -肌肉功能的连续性 ,恢复食物经过十二指肠通道 ,对于减少全胃术的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是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胃癌
原文传递
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探讨 被引量:54
7
作者 张秀敏 希山 高树民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年第3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高等医学教育 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 专业能力 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
下载PDF
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6
8
作者 希山 李强 张忠国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更加符合生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对235例经病理证实为胃癌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FJI)78例(33.2%)、“P”型Roux-en-Y空肠代胃术(PR)93例(39.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更加符合生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对235例经病理证实为胃癌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FJI)78例(33.2%)、“P”型Roux-en-Y空肠代胃术(PR)93例(39.6%)、“P”型Roux-en-Y空肠间置代胃术(PIR)64例(27.3%)。随访2年或2年以上,89.2%的FJI术后患者的Visick指数为Ⅰ~Ⅱ级;Roux-en-Y滞留综合征在FJI、PR、PIR3组中总发生率分别为0、31.3%、15.6%。结论FJI保持了重建消化道神经-肌肉功能的连续性,恢复食物经过十二指肠生理通道,对于减少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全胃切除术后一种较为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临床研究 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原文传递
恶性实体瘤患者自体CIK细胞的体外大量扩增与生物学指标检测 被引量:36
9
作者 于津浦 任秀宝 +3 位作者 张澎 安秀梅 张乃宁 希山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15-216,共2页
关键词 恶性实体瘤 CIK细胞 体外扩增 生物学指标 过滤免疫治疗
下载PDF
1526例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分析(附1996~2004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随机抽样报告) 被引量:46
10
作者 刘巍 希山 +12 位作者 陈勇 李海欣 王士杰 王培忠 范倩 晋颖 关丽云 宋丽楠 平育敏 孟宪利 王瑞 刘俊锋 王小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01-605,共5页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分析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及规律,探究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随机抽取1996年1月~200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病例1526例,建立患者临床资料Access数据库。选取年...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分析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及规律,探究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随机抽取1996年1月~200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病例1526例,建立患者临床资料Access数据库。选取年龄、肿瘤部位、肿瘤长度、病理类型、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周围器官受侵和标本残端8个临床特征因素,对每一因素进行分层,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部位包括胸腔和腹腔;胸上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和胸腔淋巴结转移;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呈上下双向;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食管旁淋巴结、贲门旁淋巴结和胃左动脉淋巴结转移,其转移率和转移度均显著高于胸上段和胸中段食管癌(P<0.0125)。贲门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程度显著高于胸段食管癌。贲门癌组贲门旁和胃左动脉淋巴结的转移率和转移度显著高于食管癌组(P<0.05);贲门癌胸腔食管旁淋巴结也易发生转移,转移程度与胸段食管癌相似。食管旁淋巴结的转移率和转移度在贲门癌和胸段食管癌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长度、浸润深度、脉管瘤栓、标本残端情况对淋巴结转移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胸上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及胸腔淋巴结转移,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呈上下双向转移,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胸腔、腹腔淋巴结转移,贲门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腹腔,食管旁淋巴结也易出现转移。胸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清扫应引起重视,胃左动脉淋巴结同样是清扫中最需要关注的,贲门癌食管旁淋巴结的清扫不容忽视。随着肿瘤长度、浸润深度的增加以及脉管瘤栓和残端癌细胞的出现,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贲门癌 淋巴结转移 LOGISTIC回归
下载PDF
CIK细胞-肿瘤过继免疫治疗的新希望 被引量:35
11
作者 于津浦 任秀宝 希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57-560,共4页
关键词 CIK细胞 肿瘤过继免疫治疗
下载PDF
恶性黑色素瘤血管生成拟态的研究 被引量:32
12
作者 孙保存 张诗武 +1 位作者 赵秀兰 希山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39-543,共5页
目的 探讨在恶性黑色素瘤中是否存在肿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并模拟产生血管样通道而获得自身血液供应。方法 收集恶性黑色素瘤中高度恶性组和低度恶性样本各 30例 ,制作成组织芯片 ,进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PAS双重染色 ,比较这两组... 目的 探讨在恶性黑色素瘤中是否存在肿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并模拟产生血管样通道而获得自身血液供应。方法 收集恶性黑色素瘤中高度恶性组和低度恶性样本各 30例 ,制作成组织芯片 ,进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PAS双重染色 ,比较这两组肿瘤中CD34和PAS阳性管道个数 ,以其差异研究血管生成拟态。结果 恶性黑色素瘤中高度恶性组CD34和PAS阳性计数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而低度恶性组CD34和PAS阳性计数之间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在高度恶性黑色素瘤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 ,即肿瘤细胞模拟机体血管生成而产生血液通路。肿瘤细胞通过该通路获得营养供应以满足其生长和扩散的需要 ,从而获得较高的侵袭能力和恶性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 血管生成 肿瘤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肿瘤侵袭 肿瘤生物学
原文传递
全胃切除术后不同代胃术式的评价 被引量:36
13
作者 希山 李强 尹健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3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对459例行全胃切除术并随访1年以上的胃癌(除外Ⅳ期)病人,以6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消化道重建,分别为襻式吻合、改良BraunⅠ式、改良BraunⅡ式、Roux鄄en鄄Y式、“P”型空肠间置和功...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对459例行全胃切除术并随访1年以上的胃癌(除外Ⅳ期)病人,以6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消化道重建,分别为襻式吻合、改良BraunⅠ式、改良BraunⅡ式、Roux鄄en鄄Y式、“P”型空肠间置和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式。对各组病人以术后并发症、体重、营养状况、预后营养指数(PNI)、血红蛋白水平、代胃半排空时间及Visick指数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各组比较以功能性空肠间置组在防反流方面和血清白蛋白水平上明显优于其他组(P<0.01)。“P”型空肠间置与功能性空肠间置食糜流经十二指肠,其体重维持、各项营养参数(PNI)均高于不间置组(P<0.05)。结论:消化道重建保持食物流经十二指肠,又保护好代胃空肠神经,生理功能完整,是选择代胃方式的基本原则;功能性空肠间置是值得推荐的代胃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全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手术方式
下载PDF
青年人胃癌 被引量:36
14
作者 梁寒 希山 +1 位作者 王家仓 王殿昌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40岁以下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年间收治的304例41岁以下青年人胃癌病例。结果40岁以下病例占同期全部病例的4.9%,其中36岁以下患者占2.4%。病理分类中以弥漫型癌多见,占196例,肠型胃癌98例;肿瘤的TNM... 目的探讨40岁以下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年间收治的304例41岁以下青年人胃癌病例。结果40岁以下病例占同期全部病例的4.9%,其中36岁以下患者占2.4%。病理分类中以弥漫型癌多见,占196例,肠型胃癌98例;肿瘤的TNM分期中Ⅳ期病例占53.9%,进展期病变占全部的83.2%;手术切除率为73.9%,根治手术率为56.0%。全组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28.7%和24.9%。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远处转移、肿瘤病理分期以及肿瘤的根治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青年人病例类型以弥漫型癌占多数,进展期病变占绝大多数,手术切除率较低。年龄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但是30岁以下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青年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胃癌
原文传递
723例结肠癌患者术后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15
作者 梁寒 希山 +5 位作者 王晓娜 李景武 马杰 王仆 王家仓 王殿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43-348,共6页
目的:通过对723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析,探讨影响结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对10年间手术治疗的723例结肠癌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723例结肠癌中,R0(病理根治)术550例,占76.07%;R1(镜下切端阳性)25例,占3.46... 目的:通过对723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析,探讨影响结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对10年间手术治疗的723例结肠癌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723例结肠癌中,R0(病理根治)术550例,占76.07%;R1(镜下切端阳性)25例,占3.46%;R2(大体阳性)148例,占20.47%。手术死亡率为0.55%。278例患者于术后107个月内死于复发和转移。其中肝转移16例,肺转移7例。平均生存时间为(80.19±1.87)个月。根治术后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4.69%、76.07%、67.48%。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式、肿瘤根治度、围手术期输血、病理类型、肿瘤直径、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肝转移、肺转移及病理分期均为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肿瘤根治度、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肿瘤的病理分期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影响结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仅为肿瘤的根治度、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病理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外科疗法 预后 多因素分析
下载PDF
乳腺癌保乳手术安全范围的研究 被引量:36
16
作者 刘君 方志沂 +2 位作者 于泳 赵晶 希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856-860,共5页
目的:探讨适合中国女性保乳手术的安全切除范围。方法:对48例切缘阴性象限切除标本大切片观察乳腺内原发癌及癌旁病变累犯范围;并对62例全乳腺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癌和癌旁组织PCNA、p53、C-erbB-2等表达情况,分... 目的:探讨适合中国女性保乳手术的安全切除范围。方法:对48例切缘阴性象限切除标本大切片观察乳腺内原发癌及癌旁病变累犯范围;并对62例全乳腺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癌和癌旁组织PCNA、p53、C-erbB-2等表达情况,分析癌瘤向周边浸润及周围组织癌变趋向的规律。结果:随距原发癌越远,癌旁发生高危病变、PCNA、C-erbB-2及p53阳性的比例逐渐降低(P<0.05);近乳头端和肿瘤两侧癌旁危险因素阳性病变较远侧端范围广泛(P<0.05);癌旁不同范围危险因素比例与乳腺原发癌伴有广泛的导管内癌成分(EIC)、C-erbB-2及p53阳性有关(P<0.05);原发癌组织学I级者癌旁未见危险因素存在。结论:保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绝大多数(95.2%)在瘤缘外2cm以内存在,因此推荐以癌旁2cm作为保乳手术的安全切除范围,远离乳头端可缩小手术范围至癌旁1cm处;同时对原发癌EIC(+)、C-erbB-2和/或p53阳性表达者应扩大切除范围,达到切缘阴性,降低局部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乳手术 切除范围 分子病理
下载PDF
活性炭吸附丝裂霉素C腹腔化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8
17
作者 梁寒 唐贺文 +2 位作者 希山 孙慧 李雯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12-415,共4页
目的探讨活性炭吸附丝裂霉素C(MMCCH)腹腔化疗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建立人胃癌裸鼠模型,分别采取静脉注射MMC、腹腔注射水剂MMC及腹腔注射MMCCH的给药方式,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淋巴结、大网膜、血浆及腹腔液的... 目的探讨活性炭吸附丝裂霉素C(MMCCH)腹腔化疗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建立人胃癌裸鼠模型,分别采取静脉注射MMC、腹腔注射水剂MMC及腹腔注射MMCCH的给药方式,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淋巴结、大网膜、血浆及腹腔液的MMC浓度,分析不同给药方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结果MMCCH腹腔化疗可以在腹腔液、大网膜和淋巴结形成高药物浓度,并可维持24h以上,血浆药物浓度低。水剂MMC腹腔化疗可以形成短暂的腹腔液高药物浓度,但是不能在血浆、大网膜及淋巴结中形成高药物浓度。静脉MMC化疗可以在大网膜内形成短暂的高药物浓度,但是腹腔液和淋巴结药物浓度低,血浆药物浓度高。结论MMCCH腹腔化疗可以在腹腔液、大网膜和淋巴结内形成持续24h以上的高药物浓度,同时血药浓度非常低。MMCCH腹腔化疗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并可以达到淋巴化疗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丝裂酶素C 腹腔化疗 药代动力学 血药浓度 肿瘤
原文传递
不同输注途径对CIK细胞治疗后的体内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4
18
作者 岳欣 李慧 +2 位作者 于津浦 任秀宝 希山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4-228,共5页
目的探讨经不同途径输注后CIK细胞的体内分布和代谢情况。方法分别以同位素32P-αdATP和荧光染料CM-DiI标记CIK细胞,而后经尾静脉途径和腹腔途径注射入裸鼠体内,用放射性定量检测方法和荧光显微镜检测方法分析CIK细胞在各器官的动态分... 目的探讨经不同途径输注后CIK细胞的体内分布和代谢情况。方法分别以同位素32P-αdATP和荧光染料CM-DiI标记CIK细胞,而后经尾静脉途径和腹腔途径注射入裸鼠体内,用放射性定量检测方法和荧光显微镜检测方法分析CIK细胞在各器官的动态分布。结果CIK细胞输入裸鼠体内后,迅速分布至肝、脾、肾、肺、胃、肠等器官,其中肝、脾、肾的分布浓度最高;CIK细胞输入体内的早期,尾静脉注射途径中肺最先达到分布高峰,而腹腔注射途径中腹腔内器官率先达到分布高峰;CIK细胞在肝、脾的存活可达2周以上。结论CIK细胞体内分布的广泛性表明它可以用于身体各部位恶性肿瘤的治疗;血管输入途径可能更适于血供丰富器官肿瘤的治疗,而体腔输入途径也许更适合于体腔内恶性渗液或局限病灶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K细胞 输注途径 体内分布 肿瘤
下载PDF
CK19作为微转移癌检测基因标志的假基因干扰及解决方法 被引量:24
19
作者 冯玉梅 希山 +2 位作者 于泳 王立梅 李希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0-331,共2页
关键词 细胞角蛋白CK19 乳腺肿瘤 微转移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双向分化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分子机制初步观察 被引量:23
20
作者 希山 孙保存 +1 位作者 张诗武 赵秀兰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24-526,共3页
目的 研究肿瘤细胞分泌IV型胶原和过碘酸雪夫氏反应 (PAS)阳性物质在血管生成拟态 (VM)中的作用 ,以及VM对肿瘤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影响。方法 收集双向分化恶性肿瘤石蜡包埋样本 158例 ,制作成组织芯片 ,进行CD3 1... 目的 研究肿瘤细胞分泌IV型胶原和过碘酸雪夫氏反应 (PAS)阳性物质在血管生成拟态 (VM)中的作用 ,以及VM对肿瘤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影响。方法 收集双向分化恶性肿瘤石蜡包埋样本 158例 ,制作成组织芯片 ,进行CD3 1和VEGF双重染色及IV型胶原染色。通过网格计数法 ,比较CD3 1与PAS阳性图案围成的管道面积差别及分布特点 ,以及有VM的点阵和无VM的点阵VEGF表达的差别。结果 VM的基底膜样结构表现为PAS及IV型胶原阳性 ;无VM的双向分化肿瘤VEGF表达高于有VM者 ,其中在恶性黑色素瘤及腺泡型横纹肌肉瘤中 ,二者VEGF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PAS阳性物质和IV型胶原参与构建了VM的管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分化肿瘤血管生成拟态 分子机制 血管表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拟态 组织芯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