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秦万吨列车通道钢轨伤损发展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6
1
作者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30-33,共4页
分析大秦线及与其相关连的北同蒲线钢轨伤损的快速发展趋势,以及各类伤损情况和产生的原因,提出在伤损严重地段进行换轨大修的建议;根据伤损情况分析,明确适应重载运输条件下的探伤周期,并提出加强管理、提高设备维修养护质量、减少钢... 分析大秦线及与其相关连的北同蒲线钢轨伤损的快速发展趋势,以及各类伤损情况和产生的原因,提出在伤损严重地段进行换轨大修的建议;根据伤损情况分析,明确适应重载运输条件下的探伤周期,并提出加强管理、提高设备维修养护质量、减少钢轨伤损及故障应急处理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伤损 列车 大秦线 故障应急 重载运输 养护质量 探伤 发展分析 地段 对策和建议
下载PDF
双向奔赴: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族际友谊发展的实证研究——以西藏高校为例
2
作者 范琳俐 《民族论坛》 2024年第1期72-82,共11页
校园族际友谊发展是反映各族青年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表征。本研究结合西藏高校抽样问卷调查数据,直观呈现了西藏高校不同民族学生族际友谊获得情况,并采用序次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了族际友谊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学校生... 校园族际友谊发展是反映各族青年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表征。本研究结合西藏高校抽样问卷调查数据,直观呈现了西藏高校不同民族学生族际友谊获得情况,并采用序次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了族际友谊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学校生源民族构成差异影响学生族际友谊获得机会多寡;学生接触交往空间的生活化影响学生族际友谊获得机会,民族混合宿舍的学生相比民族单一宿舍的学生而言其族际友谊获得的机会更大;藏、汉族大学生的族际友谊获得无明显民族属性差异,族际友谊的“双向奔赴”特征明显。研究证明,近年来西藏高校通过生源多元化、学生生活空间互嵌化等促进各族青年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教育改革是富有成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际友谊 西藏高校 大学生
原文传递
对造成社会危机的政治安全行为的一种观念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曹亚斌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53-56,69,共5页
作为国家政治活动之一的政治安全行为,会对政治安全以外的其他领域造成影响。因为政治安全与社会安全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所以维护政治安全的行为有时会对社会安全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国家政治安全行为是以政治安全观为指导的,因此... 作为国家政治活动之一的政治安全行为,会对政治安全以外的其他领域造成影响。因为政治安全与社会安全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所以维护政治安全的行为有时会对社会安全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国家政治安全行为是以政治安全观为指导的,因此对社会安全造成严重冲击的最根本原因是国家对作为认知视角和决策理念集合体的政治安全观的选择不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安全行为 社会危机 政策失当 认知偏差
下载PDF
浅论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及其时代性挑战--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岳天明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0-205,共6页
主流社会学对于个人社会化的研究具有性别视角消隐的缺憾,但现实和理论都要求对女性角色和生活的边缘化和曲解得到较大改观。如今,女性社会学的受关注蕴含着对妇女社会化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的吁请,因此,对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问题作出全景... 主流社会学对于个人社会化的研究具有性别视角消隐的缺憾,但现实和理论都要求对女性角色和生活的边缘化和曲解得到较大改观。如今,女性社会学的受关注蕴含着对妇女社会化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的吁请,因此,对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问题作出全景式的分析和考察就实有必要。本文的论述集中在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的内涵和内容;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研究的现状及不足;并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就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面临的时代性挑战作出了相应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民族妇女 民族社会化 妇女研究
下载PDF
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学校社会工作合力作用模式初探——基于我国部分民族高校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范琳俐 《现代教育论丛》 2013年第5期60-64,78,共6页
学校社会工作以"人在环境"的理念为理论基点,其作用逻辑异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模式,但两者核心价值理念相容、工作目标一致。本文从分析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方法的实践及其困境入手,探讨心理教育咨询方法同学校... 学校社会工作以"人在环境"的理念为理论基点,其作用逻辑异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模式,但两者核心价值理念相容、工作目标一致。本文从分析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方法的实践及其困境入手,探讨心理教育咨询方法同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相结合以构建更为完善的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的可能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院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法 学校社会工作
下载PDF
“三包”政策背景下西藏牧区家庭对待子女入学教育的态度及行动的社会学透析——以西藏阿里地区P县H乡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84-88,共5页
本文以阿里地区一典型牧业乡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理论探讨牧区家庭对待子女入学教育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学校教育历史的缺失、传统家庭教育的拓展影响以及教育示范作用不强等一系列因素对牧区家庭教育态度和行为带... 本文以阿里地区一典型牧业乡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理论探讨牧区家庭对待子女入学教育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学校教育历史的缺失、传统家庭教育的拓展影响以及教育示范作用不强等一系列因素对牧区家庭教育态度和行为带来消极影响,以此提出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区家庭 教育 态度 行为
下载PDF
西藏藏汉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 实证研究——基于社会距离与姻亲关系相结合框架的考察
7
作者 索朗曲珍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32,162,共12页
构建和深化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实现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各民族深层次的接触交往对于缩减社会距离、密切关系有重要影响。以族际社会距离与社会网络相互进入为进路分析评估西藏藏汉族居民的交流交往交融... 构建和深化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实现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各民族深层次的接触交往对于缩减社会距离、密切关系有重要影响。以族际社会距离与社会网络相互进入为进路分析评估西藏藏汉族居民的交流交往交融状况,可以发现藏汉民族居民的社会距离指数处于较低水平,不同民族受访者对相互建立姻亲关系、友谊关系等亲密关系普遍持积极态度,两类群体私人领域亲密关系网络的相互进入亦有相当程度的发展。社会距离的缩减与族际亲密关系网络的生长既是西藏地区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表征,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思想和政策成功实践的重要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汉交往 社会距离 族际通婚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居民族际交往心理与族际友谊发展的实证研究
8
作者 范琳俐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0-140,218,219,共13页
各族人民日益亲密的交往交融与守望相助的情感发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深入民心的重要表征。文章以西藏自治区实地抽样调查数据为依据,描述、分析西藏城乡居民的族际交往心理与族际友谊发展情况,并结合族际接触理论框架讨论了族... 各族人民日益亲密的交往交融与守望相助的情感发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深入民心的重要表征。文章以西藏自治区实地抽样调查数据为依据,描述、分析西藏城乡居民的族际交往心理与族际友谊发展情况,并结合族际接触理论框架讨论了族际接触机会结构、交往心理与族际友谊获得三者的内在关联。文章认为,不同民族受访者在日常交往中的关系可总结为“相友且亲睦”,受访者对深化民族交往的社会价值有深切共识,对族际友谊持开放态度并普遍获得了族际友谊。西藏城乡居民的族际友谊获得与族际接触交往的机会结构密切关联,交往机会多寡与族际友谊发生比正相关,如民族构成多元的城市居民的族际友谊经验获得比要明显高于农牧区居民。受访者族际友谊经验有积极的社会扩散效应,相比于没有族际友谊经验的受访者,有族际友谊经验的受访者对区域社会的民族关系评价也更为积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族际交往 族际友谊
原文传递
区隔再生还是交融渐进?——藏族大学生的族际交往与族际友谊获得 被引量:9
9
作者 范琳俐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4-154,共11页
关于中国边疆地区多民族高校族际互动形态的判断大致有“区隔再生论”与“交融渐进论”两种声音。本研究以一所隶属于西藏自治区且在异地办学的高校为研究调查点,采取问卷调查法,从族际接触的机会结构视角考察了内地就读藏族学生的族际... 关于中国边疆地区多民族高校族际互动形态的判断大致有“区隔再生论”与“交融渐进论”两种声音。本研究以一所隶属于西藏自治区且在异地办学的高校为研究调查点,采取问卷调查法,从族际接触的机会结构视角考察了内地就读藏族学生的族际交往心理、交往行为及族际友谊获得机制,试图为理解中国校园族际交往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证素材。研究发现,伴随着族际接触机会的增加,学生涵养了积极的族际交往态度,发展了积极的族际关系。西藏自治区藏族大学生大多秉持开放、积极的族际友谊态度,受访学生中有87.5%的人表达了对获得族际友谊的积极期待,有84.07%的人报告了在大学中结交了其他民族的新朋友;族际接触机会与族际心理距离负相关,具有族际接触经验的学生尤其是获得族际友谊的学生对其他民族人群的友好感知评价更为积极;“族际友谊传递效应”在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中得以延续,中学阶段获得族际友谊经验的学生在大学阶段也更容易与其他民族学生交朋友。研究还发现,内地就读藏族大学生的族际友谊获得与族际接触时间的累计效应、日常生活空间的接近性效应、族际交往经验的传递效应密切相关,即影响学生族际友谊获得的关键原因是族际接触交流机会的多寡。因此,坚持贯彻深化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教育方针、增加各民族学生族际互动增量,对于推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大学生 族际交往 族际友谊
原文传递
系在边疆的家国:人类学视野下的族际交往 被引量:1
10
作者 牟海云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6-122,共7页
以日益密切的族际交往交流交融为表征的族际社会共同体生长,是国家长治久安和边疆稳定的重要社会基础,它既依赖于社会结构层面民族利益关系的协调整合,也依赖于日常生活层面族际社会关系网络的生长扩散。国家动员组织的社会力量与市场... 以日益密切的族际交往交流交融为表征的族际社会共同体生长,是国家长治久安和边疆稳定的重要社会基础,它既依赖于社会结构层面民族利益关系的协调整合,也依赖于日常生活层面族际社会关系网络的生长扩散。国家动员组织的社会力量与市场经济推动的社会力量共同促进了中国西藏边境地区族际社会关系网络的生长和扩散,推动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 族际交往 族际互动 族际整合
下载PDF
炕与灶:青藏高原烟火味生活技术中的文化交融
11
作者 范琳俐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82-89,共8页
本文以人类学与区域社会史的“草野历史”为研究视角,走进青藏高原多个区域农牧民日常生活文化场景,以火炕、灶以及灶炕结合技术的源流、分布和传播为线索,探寻了青藏高原农牧区烟火味生活技术与文化变迁进程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 本文以人类学与区域社会史的“草野历史”为研究视角,走进青藏高原多个区域农牧民日常生活文化场景,以火炕、灶以及灶炕结合技术的源流、分布和传播为线索,探寻了青藏高原农牧区烟火味生活技术与文化变迁进程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延伸讨论了烟火味生活技术与文化差异性的生成逻辑。研究认为青藏高原地区烟火味生活技术与文化变迁背后有两种驱动机制,一是民间族际交往推动的技术采借式传播机制,二是国家工程牵引的技术引入式传播机制,两个机制互动勾连涵育了多民族共享的烟火味生活技术与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灶炕 青藏高原 藏族 烟火味生活 技术 文化交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