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nRH-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雌激素反向添加治疗的个体化 被引量:25
1
作者 朱冬琴 周德兰 +3 位作者 陈珊 王秀丽 韩素萍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670-1672,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联合反向添加不同剂量戊酸雌二醇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后血清雌二醇(E2)升高情况及反添加治疗的个体化意义。方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9例,于确诊后或手术后的月经第1天肌肉注射GnRH-a,此后... 目的探讨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联合反向添加不同剂量戊酸雌二醇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后血清雌二醇(E2)升高情况及反添加治疗的个体化意义。方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9例,于确诊后或手术后的月经第1天肌肉注射GnRH-a,此后根据病情每28天注射1次。随访期间,每4周测一次血清E2浓度,当血清E2<110pmol/L或出现围绝经期症状时给予反向添加戊酸雌二醇至疗程结束,根据血清E2水平调整剂量,控制血清E2于110-165pmol/L。统计每増加1mg戊酸雌二醇患者血清E2升高的程度,观察血清E2升高程度与体重指数(BMI)及体表面积的关系。结果 (1)39例患者中,34例(87.2%)肌肉注射GnRH-a 8周后血清E2降至低于110pmol/L。(2)为维持血清E2浓度在110-165pmol/L,33例补充戊酸雌二醇患者中,12例需补充0.5mg;3例需补充0.75mg;15例需补充1mg;2例需补充1.5mg;1例需补充2mg。(3)每添加1mg戊酸雌二醇,血清E2值升高幅度<50pmol/L者6例,50pmol/L~者7例,100pmol/L~者10例,150pmol/L~者9例,≥200pmol/L者1例。(4)添加戊酸雌二醇后,血清E2升高幅度与个体BMI及体表面积无明显线性关系。结论反向添加治疗时间及药物剂量需根据应用GnRH-a后血清E2水平施行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子宫内膜异位症 反向添加疗法
原文传递
TMCO1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2
作者 陈珣 阮雪茹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1-580,共10页
背景与目的:跨膜和卷曲螺旋结构域1(transmembrane and coiled-coil domains 1,TMCO1)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内质网钙离子通道蛋白,已被发现与多种肿瘤的进展相关,但其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TMCO1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 背景与目的:跨膜和卷曲螺旋结构域1(transmembrane and coiled-coil domains 1,TMCO1)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内质网钙离子通道蛋白,已被发现与多种肿瘤的进展相关,但其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TMCO1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质粒转染宫颈癌HeLa细胞,获得稳定过表达TMCO1的细胞株和稳定敲减TMCO1的细胞株。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和EdU标记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并将稳定过表达TMCO1细胞与对照细胞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显示,宫颈癌HeLa细胞过表达TMCO1后,增殖能力显著增加(P<0.05);EdU标记实验显示,宫颈癌HeLa细胞过表达TMCO1后,进行活跃DNA合成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1)。宫颈癌HeLa细胞敲减TMCO1后,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7表达增加,组蛋白H3的磷酸化减弱;克隆形成实验显示,敲减TMCO1显著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P<0.001);EdU标记实验显示,宫颈癌HeLa细胞敲减TMCO1后,进行活跃DNA合成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 <0.05)。Transwell实验显示,宫颈癌HeLa细胞过表达TMCO1后,迁移能力显著增加(P<0.001);敲减TMCO1显著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的迁移(P<0.001)。稳定过表达TMCO1细胞中与细胞外基质-黏附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转导通路显著激活,而核糖体相关等通路受到抑制。结论:TMCO1过表达显著促进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敲减TMCO1显著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和迁移,TMCO1可能通过调节细胞的黏附及信号转导影响HeLa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TMCO1 增殖 迁移
下载PDF
脐带挤压和延迟脐带结扎对早产儿及产妇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庄丽娟 黄秀敏 +3 位作者 叶明珠 陈珣 冯骁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2年第3期431-436,共6页
目的 通过分析脐带挤压(UCM)与延迟脐带结扎(DCC)对于早产儿及产妇围生期各项指标的影响,探索脐带挤压及延迟脐带结扎对早产儿和产妇的意义。方法 以本院产科孕周28~37周经阴道分娩且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的240例新生儿及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 通过分析脐带挤压(UCM)与延迟脐带结扎(DCC)对于早产儿及产妇围生期各项指标的影响,探索脐带挤压及延迟脐带结扎对早产儿和产妇的意义。方法 以本院产科孕周28~37周经阴道分娩且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的240例新生儿及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分为脐带挤压组(UCM组)80例、延迟脐带结扎组(DCC组)80例及立即脐带结扎组(ICC组)80例,比较各组早产儿血红蛋白(Hb)水平和红细胞比容(HCT)、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及光疗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的发病率、早产儿体温的情况及低血糖的发病率、产妇产后出血(PHH)发病率及分娩前后血红蛋白(Hb)水平。结果 UCM组和DCC组新生儿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均高于ICC组(P<0.05),其中UCM组与DC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第3天及第5天UCM组和DCC组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高于ICC组(P<0.05),其中UCM组与DC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M组、DCC组、ICC组光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M组和DCC组新生儿生后30 min体温均高于ICC组(P<0.05),UCM组、DCC组生后低血糖发病率均低于ICC组(P<0.05);UCM组和DCC组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比例较ICC组减少(P<0.05),UCM组、DCC组、ICC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M组、DCC组、ICC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病率及分娩前、分娩后血红蛋白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脐带挤压和脐带延迟结扎在提高早产儿血容量、防止低体温、降低新生儿低血糖及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病率方面均有效果,且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早产儿光疗率及产妇分娩出血量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挤压 延迟脐带结扎 早产儿
原文传递
卵巢交界性肿瘤治疗及预后相关问题或因素讨论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珊 +2 位作者 孙玮 周德兰 韩素萍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1-234,共4页
卵巢交界性肿瘤(BOTs)是一组具有低度潜在恶性的特殊病理类型的卵巢肿瘤,占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的10% ~20%。与卵巢上皮恶性肿瘤比较,BOTs具有发病率低、病程进展缓慢、确诊时期别早、预后好、5年生存率高及较少的BRCA基因突变等特点。... 卵巢交界性肿瘤(BOTs)是一组具有低度潜在恶性的特殊病理类型的卵巢肿瘤,占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的10% ~20%。与卵巢上皮恶性肿瘤比较,BOTs具有发病率低、病程进展缓慢、确诊时期别早、预后好、5年生存率高及较少的BRCA基因突变等特点。BOTs中1/3发生于〈40岁女性,故治疗要考虑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是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全面分期手术是否适用于所有患者、术后补充治疗的适应证等问题一直在卵巢交界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存有广泛争议。本文将近年BOTs国际最新治疗研究进展及预后相关因素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 交界性肿瘤 治疗 预后因素
下载PDF
IL-1B基因多态性与宫颈高危HPV持续感染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1
5
作者 缪娟 +2 位作者 崔毓桂 周德兰 韩素萍 《江苏医药》 CAS 2015年第10期1141-1143,共3页
目的探讨IL-1BT-31C和C-511T基因多态性与宫颈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中国江苏部分地区高危HPV持续感染(A组,223例)和感染自我清除的汉族女性(B组... 目的探讨IL-1BT-31C和C-511T基因多态性与宫颈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中国江苏部分地区高危HPV持续感染(A组,223例)和感染自我清除的汉族女性(B组,186例)IL-1B T-31C、C-511T基因型分布。结果两组IL-1BT-31C和C-511T位点各基因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IL-1BT-31C和C-511T位点的基因频率与HPV持续感染遗传易感性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在中国江苏汉族女性人群中,IL-1B T-31C和C-511T基因多态性可能与高危HPV持续感染遗传易感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白细胞介素1B 单核苷酸多态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