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0
1
作者 孙兆忠 +2 位作者 建民 石琪 李瑞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2188-2191,共4页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骨科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院期间均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其一般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骨科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院期间均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其一般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83.4±36.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1.7±7.2)ml,未出现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与治疗前相比,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均明显下降,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9个月时,根据改良Mac Nab评价标准,优良率为83.3%(53/60)。[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对组织损伤小,符合现代骨科微创的操作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 髓核摘除术 高龄
原文传递
椎间孔镜TESSYS技术上关节突磨削程度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8
2
作者 李瑞 孙兆忠 +4 位作者 房清敏 任佳彬 王红艳 刘鑫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98-903,共6页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孔镜(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在建立工作通道时上关节突磨削程度对术后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9月~2013年8月共396例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孔镜(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在建立工作通道时上关节突磨削程度对术后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9月~2013年8月共396例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下同)患者。随访时间2年2个月~2年6个月,平均2年3个月,剔除67例失访者。分别于术前、术后行术区关节突关节三维CT+重建,根据上关节突磨削程度分为微量磨削组(磨削程度<25%)、少量磨削组(磨削程度25%~33%)、中量磨削组(磨削程度33%~50%)、大量磨削组(磨削程度>50%)共4组;采用VAS评分、JOA腰痛评分、临床改善率、腰椎不稳发生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术后即刻VAS评分分别为(1.33±0.57),(1.69±0.51),(1.81±0.67),(2.12±1.05),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年VAS评分分别为(1.26±0.35),(1.65±0.16),(3.72±0.65),(4.79±1.43),其中中量、大量磨削组VAS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术后两年JOA评分分别为(24.37±1.78),(24.81±1.88),(18.62±3.71),(19.57±4.16);术后2年临床有效率分别为微量磨削组93.42%,少量磨削组95.89%,中量磨削组77.78%,大量磨削组50.00%,中量、大量磨削组有效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腰椎不稳发生率:术后2年微量磨削组3.29%,少量磨削组4.79%,中量磨削组44.44%,大量磨削组75.00%,中量、大量磨削组腰椎不稳发生比例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手术中,上关节突磨削程度超过33%时可影响腰椎稳定性,并出现相应症状,应尽量减少对上关节突的磨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上关节突 腰椎间孔镜TESSYS技术 腰椎不稳
原文传递
经皮颈椎后路内窥镜术安全性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11
3
作者 孙兆忠 +2 位作者 李瑞 任佳彬 刘鑫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52-656,共5页
[目的]通过应用解剖学方法探讨经皮颈椎后路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的安全性因素,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5具成人尸体标本,观测侧块高度(a)、宽度(b);以关节突关节间隙后内侧缘交点(O点)为中心,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观测O点... [目的]通过应用解剖学方法探讨经皮颈椎后路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的安全性因素,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5具成人尸体标本,观测侧块高度(a)、宽度(b);以关节突关节间隙后内侧缘交点(O点)为中心,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观测O点与对应节段神经根下缘和硬脊膜外侧缘交点(A点)、下一节段神经根上缘与硬脊膜外侧缘交点(B点)的位置关系及各象限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O点与硬脊膜外侧缘的水平距离(e)、与椎动脉前壁的垂直距离(g)以及内侧壁的水平距离(j);椎动脉内侧壁与硬脊膜外侧缘的水平距离(d);神经根与下关节突交点和硬脊膜外侧缘的水平距离(c);上位椎弓根内下缘(G点)与下位椎弓根内上缘(H点)连线与O点的水平距离(f);AB间的距离(k)。所得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为(10.17±0.66)mm^(11.69±0.97)mm;b为(10.30±0.89)mm^(12.29±0.47)mm;e为(5.66±0.51)mm^(7.57±0.44)mm;g为(3.79±0.44)mm^(4.29±0.47)mm;d为(5.73±0.47)mm^(8.29±0.70)mm;c为(6.90±0.60)mm^(8.27±0.44)mm;f为(1.69±0.87)mm^(4.83±0.96)mm;j为(4.81±0.90)mm^(7.40±0.79)mm;k为(18.12±1.11)mm^(20.87±1.19)mm。[结论]PPECD中O点是更具临床意义的定位点,可作为手术入点标示开骨窗安全范围、准确定位病变部位并避免损伤椎管内外重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后路 内窥镜 应用解剖学
原文传递
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缩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孙兆忠 朱锴 +2 位作者 李瑞 刘鑫 《中国医院统计》 2018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以缩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方法根据六西格玛管理方法,通过DMAIC流程,探讨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住院日延长的原因,寻找高度相关且可控的因素,明确影响住院日的关键点,制定针对性的解决... 目的探讨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以缩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方法根据六西格玛管理方法,通过DMAIC流程,探讨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住院日延长的原因,寻找高度相关且可控的因素,明确影响住院日的关键点,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进行改进。结果研究显示影响平均住院日的关键点有院内会诊、节假日等待、治疗方案、高龄、术后并发症等。针对可控措施我科进行了改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由原来的(8.83±4.23)天下降到(7.12±3.16)天。结论应用六西格玛的管理方法,找出关键问题,优化住院后诊疗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可以缩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平均住院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西格玛管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 平均住院日 质量管理
下载PDF
PPECD与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初期疗效对比 被引量:4
5
作者 刘鑫 孙兆忠 +3 位作者 李瑞 任佳彬 孙宁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82-185,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颈椎后路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初期临床疗效。方法选2014... 目的比较经皮颈椎后路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初期临床疗效。方法选2014年3月—2014年9月43例于我科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其中PPECD(A组)治疗23例患者,ACDF(B组)治疗20例。观察并统计两组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参数;分别抽取患者术前及术后相同时间末梢静脉血,检测两组患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浓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法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1d、2d、3d切口疼痛及术前、术后1月、3月、6月、12月进行颈痛及上肢放射痛评分。对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均行影像学检查。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颈痛及上肢放射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两组间比较A组术后1月低于B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月、6月、12月随访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中失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等参数A组患者明显低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d、2d末梢静脉血CK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两组间比较,A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d切口疼痛VAS评分均不同程度下降,两组间比较A组评分明显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随访均显示手术部位准确,效果满意。结论与ACDF相比,PPECD作为一种新技术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经皮颈椎后路内窥镜术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MIS-TLIF与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初期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孙兆忠 任佳彬 +3 位作者 房清敏 李瑞 朱锴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436-440,共5页
目的对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术后初期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于我科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共48例。其中应用MIS-TLIF技术治疗患者23例,应用PLIF技术治... 目的对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术后初期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于我科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共48例。其中应用MIS-TLIF技术治疗患者23例,应用PLIF技术治疗2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前1d及术后1d血清肌酸激酶(CK)含量,并且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进行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变节段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CK水平、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MIS-TLIF组手术时间少于PLI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1d血清CK水平均低于PLIF组(P<0.05);两组VAS及ODI评分术后各时间段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MISTLIF组术后3d、1个月及3个月时VAS评分低于PLIF组(P<0.05),但6及12个月随访时VAS评分与P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3、6、12个月)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随访均显示手术效果满意,在随访期内均获得较好的融合。结论与传统开放PLIF术式相比,MIS-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间孔腰椎融合 微创 后路腰椎融合 临床疗效 腰椎滑脱症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应用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3
7
作者 《临床研究》 2016年第12期254-256,共3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的疾患之一[1],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损伤小、出血少、对脊柱破坏小等优点[2],适应症广泛.P...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的疾患之一[1],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损伤小、出血少、对脊柱破坏小等优点[2],适应症广泛.PELD经历了从YESS[3]到TESSYS[4]的发展,由间接减压方式发展至直视下减压.国内也发展出多种手术技术,如周跃的靶向技术,张西峰的简氏技术,白一冰的BEIS技术等,这些新技术丰富了PELD的内涵.系统的应用解剖学数据库、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可以提高术中定位精度,减少暴露时间,降低术中并发症,是该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本文查阅近些年来椎间孔镜技术相关区域的应用解剖学及影像学方面的研究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 解剖学 影像学 关节突关节 椎间孔
下载PDF
腰骶椎侧前方内固定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孙兆忠 任佳彬 +3 位作者 程艳 李瑞 刘鑫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2089-2092,共4页
[目的]对尸体标本行解剖学观测,评估腰骶椎行侧前方内固定手术的可行性,为提高该手术的安全性提供帮助。[方法]分别在12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腰骶椎侧前方重要血管神经的走行及毗邻关系,并测量出左髂总静脉到L_5椎体上、下缘后侧及S1椎... [目的]对尸体标本行解剖学观测,评估腰骶椎行侧前方内固定手术的可行性,为提高该手术的安全性提供帮助。[方法]分别在12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腰骶椎侧前方重要血管神经的走行及毗邻关系,并测量出左髂总静脉到L_5椎体上、下缘后侧及S1椎体上缘后侧距离V1、V2、V3;L_5神经根前支内侧缘到骶骨岬前外侧缘水平距离EF;骶骨岬前外侧缘到第1骶前孔上缘切线垂直距离AB;以及腰交感干分别到L_4/L_5,L_5/S_1椎间孔前上缘垂直距离C_1、C_2。然后将腰骶椎侧前方操作空间视为一直角梯形,分别测量出结扎牵拉动静脉前、后的梯形底边长及高度,根据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出原始面积S1及牵拉后有效面积S2。[结果]V1、V2、V3分别平均为(43.20±0.9)mm、(40.91±0.6)mm、(30.59±0.6)mm,L_4动静脉在椎体侧方走行较恒定,L_5动静脉走行变异较大;L_5神经根前支紧贴骶骨翼前方走行,位置恒定,EF平均为(15.72±2.03)mm,AB平均为(28.85±2.41)mm,C_1、C_2分别平均为(27.43±2.10)mm、(26.80±2.31)mm。S_1为(31.02±1.7)cm^2,S_2为(33.40±1.3)cm^2,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骶椎侧前方初始有一定的操作空间,可允许进行侧前方内固定手术,且周围重要的血管神经走行有一定规律性,术中可通过有效结扎、牵拉避开这些结构后获得更为充足的手术空间,并可减少手术的并发损伤,提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椎 侧前方 内固定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腰椎斜外侧椎体间融合术与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创伤反应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鑫 孙兆忠 +3 位作者 李瑞 任佳彬 李璐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85-88,93,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斜外侧椎体间融合术(OLIF)与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创伤反应。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于某院治疗的5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其中OLIF手术(A组)治疗者17例,PLIF手术(B组)治疗者35例... 目的探讨腰椎斜外侧椎体间融合术(OLIF)与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创伤反应。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于某院治疗的5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其中OLIF手术(A组)治疗者17例,PLIF手术(B组)治疗者35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相关围手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d及术后12、24、48h抽取末梢静脉血检测的C反应蛋白(CRP)及肌酸激酶浓度(CK),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于术后第1、2、3天评估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情况,并同时评估术前及术后1、2、3d腰腿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方面A组患者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血清CRP及CK浓度均较术前不同程度的增高;两组间比较,A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d切口疼痛VAS评分均不同程度下降,两组间比较A组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LIF与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但OLIF有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机体创伤应激反应更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腰椎斜外侧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创伤反应
下载PDF
76例指黏液囊肿手术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世孝 李旭 +2 位作者 高翔 陈居文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分析囊肿切除加骨赘切除方法治疗指黏液囊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9年5月收治的76例(80指)指黏液囊肿患者,采用囊肿切除加骨赘切除方法治疗,观察其效果。结果:术后囊肿均无复发,指甲畸形得到改善。其中1例术后出现切口感... 目的:分析囊肿切除加骨赘切除方法治疗指黏液囊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9年5月收治的76例(80指)指黏液囊肿患者,采用囊肿切除加骨赘切除方法治疗,观察其效果。结果:术后囊肿均无复发,指甲畸形得到改善。其中1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给予切口换药10d后切口愈合,其余均Ⅰ期愈合。术后3周开始关节功能训练,3个月内关节活动范围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囊肿切除加骨赘切除治疗指黏液囊肿可有效防止复发,是一种效果确切的手术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黏液囊肿 远节指间关节 骨赘 切除术
下载PDF
两种冲洗方法在腰椎后路手术中临床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兆忠 +3 位作者 任佳彬 李瑞 刘鑫 刘康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脉冲和常规倾倒两种冲洗方法在腰椎后路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某院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而行单节段后路椎间融合手术治疗的患者186例,其中应用脉冲冲洗器冲洗者104例(实验组),应用常规倾倒冲洗者82例(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 目的探讨脉冲和常规倾倒两种冲洗方法在腰椎后路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某院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而行单节段后路椎间融合手术治疗的患者186例,其中应用脉冲冲洗器冲洗者104例(实验组),应用常规倾倒冲洗者82例(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冲洗时间、术后引流总量、术后第2天引流液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术后第5天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SR及CRP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伤口引流总量方面,脉冲冲洗组明显高于常规冲洗组。术后早期患者伤口引流液炎性因子脉冲冲洗组显著低于常规冲洗组。结论脉冲冲洗是一种能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手术切口内局部炎性反应、安全有效的切口清理方法,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 腰椎后路 术后引流 炎症因子
下载PDF
Pt掺杂TiO_2光催化CO_2/H_2O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岑涟 吴红军 《化学工程师》 CAS 2016年第10期16-17,8,共3页
用阳极氧化法制备TiO_2,光电沉积Pt进TiO_2中,考察掺杂前后TiO_2光催化CO_2/H_2O的效果。结果表明,掺杂Pt后TiO_2对光的吸收带边红移,提高了光响应电流,对CO_2/H_2O的催化能力更强,掺杂Pt后乙醇时空收率最高到9.15mg·(cm·h)^(... 用阳极氧化法制备TiO_2,光电沉积Pt进TiO_2中,考察掺杂前后TiO_2光催化CO_2/H_2O的效果。结果表明,掺杂Pt后TiO_2对光的吸收带边红移,提高了光响应电流,对CO_2/H_2O的催化能力更强,掺杂Pt后乙醇时空收率最高到9.15mg·(cm·h)^(-1),约是未掺杂的4.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PT掺杂 光电响应 CO2/H2O
下载PDF
经侧前方入路L_5椎体切除后腰骶部重建的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兆忠 程艳 +4 位作者 李瑞 任佳彬 房清敏 刘鑫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0-214,共5页
目的通过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研究,探讨经侧前方入路行L5病损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及钉棒内固定术式的可行性。方法将20具防腐尸体标本(男12具、女8具)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取侧前方入路行L5病变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及钉棒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 目的通过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研究,探讨经侧前方入路行L5病损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及钉棒内固定术式的可行性。方法将20具防腐尸体标本(男12具、女8具)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取侧前方入路行L5病变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及钉棒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前后联合入路行L5病变椎体切除及重建。术前实验组标本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骶骨钉(前排钉、后排钉)最大安全进钉角度及长度,术中测量实际进钉角度及长度,术后再次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观察骶骨钉位置。两组重建后标本行前屈、后伸、侧屈及垂直压缩生物力学测试。结果20具标本均顺利完成L5病变椎体切除重建。CT观测示,术前实验组前、后排钉最大安全进钉角度及最大进钉长度男女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后所有标本骶骨前排钉平均最大安全进钉角度为51.93°、平均最大进钉长度为47.88 mm,后排钉平均最大安全进钉角度为37.04°、平均最大进钉长度为46.28 mm。术后观察骶骨钉长度合适,未进入椎管内。生物力学测试显示,两组标本前屈、后伸、侧屈位移及垂直压缩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未累及后柱结构的L5病损,选择经侧前方入路行L5病损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及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安全、可行,重建椎体稳定性可靠,并且术中无需变换体位,减少了手术时间、切口数量及防止植骨块移位等优点,但有待临床应用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5病损 侧前方入路 影像学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经皮颈椎后路内窥镜术关节突关节安全磨除范围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石琪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通过应用解剖学方法探讨经皮颈椎后路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PECD)中关节突关节安全磨除范围,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5具成人尸体标本,观测侧块高度(a)、宽度(b);观测侧块内下端与椎板外下缘交点(O点)与切除上关节突后... 目的通过应用解剖学方法探讨经皮颈椎后路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PECD)中关节突关节安全磨除范围,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5具成人尸体标本,观测侧块高度(a)、宽度(b);观测侧块内下端与椎板外下缘交点(O点)与切除上关节突后神经根止点的水平距离(c)、与神经根后缘的垂直距离(d)、与上位椎弓根内下缘(G点)和下位椎弓根内上缘(H点)连线的水平距离(e)、与椎动脉内侧壁的水平距离(f)以及切除上关节突后显露出的神经根长度(g);所得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为(10.06±0.89~11.39±0.97)mm,b为(10.30±0.89~12.29±0.47)mm,c为(3.99±0.60~5.12±0.44)mm,d为(3.79±0.44~4.57±0.44)mm,e为(1.69±0.87~4.83±0.96)mm,f为(3.88±0.90~6.40±0.79)mm,g为(8.44±0.87~12.34±0.88)mm。结论PPECD中,自O点向外磨除关节突关节的安全有效范围:在C3~4向外磨除范围不宜超过对应关节突关节的38%,在C5~7不宜超过45%。此磨除范围可有效暴露病变位置,并减少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路 内窥镜 关节突关节 磨除范围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兆忠 +2 位作者 李瑞 任佳彬 刘鑫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408-410,459,共4页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2012年8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22例...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2012年8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22例因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ASD而行PTED的患者,比较分析22例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3、6、9个月的腰腿痛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术后9个月Macanb评分。结果 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4.4月。术后VAS评分以及ODI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MacNab标准,术后9个月随访时优者10例,良者9例,可者2例,差者1例,优良率81.8%(19/22)。结论 PTED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ASD短期内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腰椎融合术后 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