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媒介文学的发展态势及其文化形态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9-143,156,共6页
新媒介文学的繁荣发展推动了文学产业化的进程,激发了民间书写的巨大热情,满足了各种层次的文学需求,重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积极的互动关系。但由于对市场效益的内在诉求,新媒介文学也同样面临审美性的缺失、优秀文学传统的承续断裂、自... 新媒介文学的繁荣发展推动了文学产业化的进程,激发了民间书写的巨大热情,满足了各种层次的文学需求,重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积极的互动关系。但由于对市场效益的内在诉求,新媒介文学也同样面临审美性的缺失、优秀文学传统的承续断裂、自我认同的价值错位等诸多困境。新媒介文学生产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不仅是当代文化生态格局症候式的表达,同时,也为这个时代文化形态的健康重构提供了多元开放的可能。我们应该摒弃封闭的批评框架,把新媒介文学放置于更大的文化语境之中,从文化建构的角度正确理解新媒介文学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形态结构变迁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文学 生机 困境 青年亚文化
下载PDF
可疑的转向──对当下文化研究热的几点反思 被引量:1
2
作者 《学术论坛》 2003年第4期131-134,共4页
中国社会现实的巨大变化以及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 ,促使了文化研究热潮的出现。然而 ,在大规模学术转向的背后依然有很多潜在的问题 ,文章从四个方面做出了尝试性的反思 ,以期引起各方的注意 。
关键词 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 语境 学术规范 伪平民主义
下载PDF
从纯文学到文学性 被引量:3
3
作者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63-66,共4页
通过对当代文学发展中两个概念的简单梳理,提出了对与“文学本质”相关问题的看法,并指 出“文学性”概念对当下文学发展的意义,以期文学发展在与现实的充分对话中日益走向本身的“现代化”。
关键词 文学的本质 纯文学 文学性
下载PDF
文化类非营利组织培育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被引量:3
4
作者 《上海文化》 2014年第6X期11-21,共11页
文化类非营利组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主体,可以有效弥补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参与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国家战略任务的背景下,文化类的非营利组织有了长足的发展... 文化类非营利组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主体,可以有效弥补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参与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国家战略任务的背景下,文化类的非营利组织有了长足的发展,数量不断增加,作用和功能也日趋凸显,但还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健全的法制保障,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独立性不够,人才资源匮乏,内部管理和自律性差,社会资源和配套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基于这些存在的问题,文化类非营利组织要进一步加大培育和支持的力度,加强顶层设计,放宽文化类非营利组织的准入门槛,进一步完善政府层面的管理制度,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加快推进制订文化类非营利组织的培育扶持政策,在社会建设领域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的相关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类非营利组织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培育 文化主体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都市文化的生产 被引量:3
5
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7-113,共7页
作为都市社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都市文化的生产体现了社会精神生产在都市化阶段的新特点。由此可以把都市文化的生产放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更为宽广的视野中去审视。资本的介入使精神生产的特点发生重大转变,精神生产从非生产... 作为都市社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都市文化的生产体现了社会精神生产在都市化阶段的新特点。由此可以把都市文化的生产放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更为宽广的视野中去审视。资本的介入使精神生产的特点发生重大转变,精神生产从非生产性开始向生产性转变,精神生产也与劳动剩余价值的产生紧密联系。在大量的都市文化产品消费中,人们却找不到更为有力的精神资源,支撑起人的健康生存与发展,都市中的异化感成为都市人普遍的生存状态。都市文化是都市人之为都市人的生活方式,要充分发挥都市空间的文化功能,也就是要使都市空间真正成为都市人生存并得到充分发展的最佳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文化 精神生产 文化生产 异化 都市空间
下载PDF
人文经济学: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
6
作者 徐剑 肖伟光 +1 位作者 陈能军 《国际大都市发展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2期83-100,共18页
“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它蕴含着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辩证法。把握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共生共荣的协调关系,将人文要素转化为经济转型的推动力,已成为当前塑造城市发展新动能的大势所趋。在促进... “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它蕴含着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辩证法。把握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共生共荣的协调关系,将人文要素转化为经济转型的推动力,已成为当前塑造城市发展新动能的大势所趋。在促进人文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本土实践中,中国城市积累了不少做法和方案,迫切需要进行经验总结与路径提炼,以揭示人文经济的内在机理和时代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转型 人文经济学 本土实践 深度融合 人文要素 经验总结 共生共荣 发展新动能
下载PDF
女性身体的诱惑与恐惧──二三十年代上海漫画中的性别想象 被引量:2
7
作者 《济宁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2-15,共4页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漫画是都市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关于女性身体的描绘让我们更加形象地触摸到了那一时代的两性建构,而女性身体所带来的诱惑与恐惧,则为我们展现了普通市民对于迅速兴起的都市文化的复杂态度。
关键词 上海漫画 女性身体 诱惑 恐惧 都市文化
下载PDF
寻找“获救之舌”——于坚创作论 被引量:2
8
作者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4期26-29,共4页
于坚是当代诗坛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但长期以来对其偏狭的误读和冷漠的置之不理 ,导致了于坚写作意义的模糊。本文试图在解读于坚大量诗歌文本的基础上 ,阐释其独特的写作追求和诗歌理念 。
关键词 于坚 口语化 拒绝隐喻 恢复命名
下载PDF
当前城市文化政策的实践考察与问题反思 被引量:3
9
作者 《上海城市管理》 2016年第4期17-21,共5页
近年来,城市文化政策成为公共政策制定和出台的热点领域,在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文化多样性、保障基本文化民生、促进城市动力转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公共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从... 近年来,城市文化政策成为公共政策制定和出台的热点领域,在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文化多样性、保障基本文化民生、促进城市动力转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公共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最终目的诉求来看,城市文化政策与国家文化政策是高度吻合的,但是在文化发展的具体领域及各个城市的发展阶段,城市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又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目标诉求。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当前城市文化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在城市文化的规律性与公共政策的科学性的充分结合中,探索出一整套切实可行且科学合理的城市文化政策的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化 公共政策 文化权益 统筹协调
下载PDF
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难点及突破口 被引量:1
10
作者 《上海文化》 2013年第5X期63-68,共6页
当代中国从新世纪初期逐步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推进,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面临不少亟待突破的难点,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二分法有待完善和健全;二是文化生产体制的内... 当代中国从新世纪初期逐步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推进,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面临不少亟待突破的难点,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二分法有待完善和健全;二是文化生产体制的内在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正确发展方向有待进一步明确。面对这些问题和难点,我们应该引入非营利的文化发展理念,并完善与其相关的配套社会机制;理顺文化生产体制的内在运作机制;着力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培育和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体制改革 非营利 公共文化空间
原文传递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理论阐释(上)
11
作者 张政文 李凤亮 +3 位作者 雷磊 熊易寒 刘梁剑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28,177,共26页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迁,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全面阐释了加快构建中...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迁,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全面阐释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简称“三大体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对于当今中国的学术界而言,科学把握“三大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联系,深入挖掘“三大体系”建设的发展逻辑和发展规律,积极探索“三大体系”构建的方向与路径是时代交付的一项重大任务。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委托,《探索与争鸣》编辑部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展开专题研讨,成果将分为“理论阐释”和“路径探索”两辑刊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索与争鸣》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体系 专题研讨 知识变革 思想先导 话语体系 学科体系
原文传递
孤独的生存体验 执著的精神追求——陈染创作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S2期108-111,共4页
陈染是当代文学中一位重要而独特的女作家 ,她以自己大量的文本执著地探求着女性特殊的心理经验 ,体现了明显的现代性色彩 ,为 2 0世纪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精神资源。本文试图通过对陈染文本的整体性解读 ,揭示陈染创作的... 陈染是当代文学中一位重要而独特的女作家 ,她以自己大量的文本执著地探求着女性特殊的心理经验 ,体现了明显的现代性色彩 ,为 2 0世纪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精神资源。本文试图通过对陈染文本的整体性解读 ,揭示陈染创作的独特性以及为女性文学发展所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染 孤独 执著 死亡
下载PDF
新海派艺术的文化语境与理论重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上海艺术评论》 2022年第1期8-11,共4页
海派艺术是海派文化的具象呈现和艺术表达,海派艺术发展的时代嬗变见证了近代以来海派文化内涵和外延的不断变化,海派文化的内在精神价值规定了海派艺术的审美和样态。之所以提出新海派艺术的概念,一个主要的考量就是基于海派艺术在改... 海派艺术是海派文化的具象呈现和艺术表达,海派艺术发展的时代嬗变见证了近代以来海派文化内涵和外延的不断变化,海派文化的内在精神价值规定了海派艺术的审美和样态。之所以提出新海派艺术的概念,一个主要的考量就是基于海派艺术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新时代的语境之下,其存续和发展的定位方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与新时代海派文化相契合的审美规范和艺术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规范 海派文化 文化语境 艺术追求 内在精神 艺术表达 理论重构 时代嬗变
下载PDF
影像消费流行背后的叙事危机 被引量:2
14
作者 《文化艺术研究》 2008年第2期75-82,共8页
在当代消费文化的笼罩下,影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式,对于影像的消费开始取代以往的文学消费,这对文学叙事的内外部特征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文学叙事对影像叙事的寄生与迎合中,逐渐丧失了其独特精神内核和表达方式,... 在当代消费文化的笼罩下,影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式,对于影像的消费开始取代以往的文学消费,这对文学叙事的内外部特征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文学叙事对影像叙事的寄生与迎合中,逐渐丧失了其独特精神内核和表达方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文学与影像是两种不同的叙事样式,他们各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内在品质。如果文学叙事舍弃了文学性的追求,不仅不利于文学的发展,影像叙事的发展也丢失了一个重要的思想艺术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消费 文学叙事 影像叙事
下载PDF
从“文化沙漠”到“乐活都会”:文化创意助推城市永续发展——高雄城市转型的启示
15
作者 《上海文化》 2013年第1X期113-117,共5页
高雄从昔日的重工业污染城市逐渐转型为多元文化交融、充满活力的"乐活都会",文化创意在其间发挥了巨大的助推作用,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比较和借鉴。丰富的海洋、山林资源及多元族群的和谐共存,造就了高雄极具活力且多样化的... 高雄从昔日的重工业污染城市逐渐转型为多元文化交融、充满活力的"乐活都会",文化创意在其间发挥了巨大的助推作用,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比较和借鉴。丰富的海洋、山林资源及多元族群的和谐共存,造就了高雄极具活力且多样化的文化艺术内涵,通过对丰富文化资源的多元激活,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再造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联动效应,高雄逐步构建了独特的文化形象,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转型 本土文化 文化空间 文化创意
原文传递
文学本质和现代转型
16
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75-79,共5页
“五四”新文学所开启的文学的现代转型成为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文章试图从文学本质的角度 ,重新梳理现代转型之于文学现代性追求的作用以及对当下文学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文学 审美意识 人文精神 后现代主义 大众文化
下载PDF
审美现代性的追求与缺失——兼及对当下文学发展的一种批评
17
作者 《东方丛刊》 2004年第4期86-100,共15页
之所以会突然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一种阅读经验上深深的不满。在对当代文学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的长期关注中,我越来越感觉到一种麻木和文学经验的紊乱,我突然会在某些文本的阅读中丧失了判断优劣的能力,不知道是我的审美细... 之所以会突然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一种阅读经验上深深的不满。在对当代文学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的长期关注中,我越来越感觉到一种麻木和文学经验的紊乱,我突然会在某些文本的阅读中丧失了判断优劣的能力,不知道是我的审美细胞突然消失还是作品本身出了问题。我总是期望能在文本中得到一种基于现实的更为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发展 优劣 当代文学 文本 审美现代性 阅读经验 追求 知道 现实 感觉
原文传递
文学叙事的“非消费性”
18
作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5-120,F0003,共7页
关键词 文学叙事 消费性 文学作品 全球化时代 轰动效应 文化水平 “卖点” 媒体炒作
下载PDF
后知青时代的命运叙事——关于叶辛的《孽债Ⅱ》
19
作者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4-151,共8页
叶辛的长篇小说创作一直致力于命运叙事的书写,在命运的浮沉当中折射时代的变化。作为后知青时代的现实主义文本,通过两代人命运展开的参照、情感状态的变化以及文本历史感的建立,《孽债Ⅱ》为我们建构了知青下一代的当代命运变迁。时... 叶辛的长篇小说创作一直致力于命运叙事的书写,在命运的浮沉当中折射时代的变化。作为后知青时代的现实主义文本,通过两代人命运展开的参照、情感状态的变化以及文本历史感的建立,《孽债Ⅱ》为我们建构了知青下一代的当代命运变迁。时代经验与性格逻辑的自然契合,成就了文本自身独特的审美品格,却也遮蔽了某种内在的生存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孽债Ⅱ》 命运叙事 情感状态 历史感
下载PDF
当下文化研究潜在的危机和问题
20
作者 《理论与创作》 2003年第5期26-29,共4页
关键词 中国 文化研究 潜在危机 文学研究 现实语境 意识形态 文化批判 学术规范 伪平民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