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鼻疽诺卡菌NFA47650蛋白的鉴定与免疫原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范仕弘 吉兴照 +5 位作者 韩李超 徐帅 郑宁 王成玲 魏孔娇 李振军 《疾病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11-615,共5页
目的构建鼻疽诺卡菌NFA47650蛋白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及纯化NFA47650蛋白,并分析其免疫原性。方法根据鼻疽诺卡菌nfa-47650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通过PCR扩增基因片段并构建pET30a(+)表达载体,导入BL21大肠埃希菌诱导表达并纯化。制... 目的构建鼻疽诺卡菌NFA47650蛋白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及纯化NFA47650蛋白,并分析其免疫原性。方法根据鼻疽诺卡菌nfa-47650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通过PCR扩增基因片段并构建pET30a(+)表达载体,导入BL21大肠埃希菌诱导表达并纯化。制备NFA47650小鼠抗血清,通过Western Blot对NFA47650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和免疫原性研究。结果成功构建鼻疽诺卡菌NFA47650蛋白的原核重组表达载体,该蛋白在BL21大肠埃希菌中以包涵体的形式高效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FA47650蛋白主要存在于菌体培养上清中,能够被鼻疽诺卡菌抗小鼠和兔血清特异性识别。另外,该蛋白与巴西诺卡菌和盖尔森基兴诺卡菌抗小鼠血清均可发生血清交叉反应。结论鼻疽诺卡菌NFA47650蛋白是一种分泌性蛋白,可以与不同种的诺卡菌抗血清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免疫应答,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显性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诺卡菌 NFA47650蛋白 免疫原性 亚细胞定位
原文传递
鼻疽诺卡菌Nfa34810蛋白的抗原表位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1
2
作者 宋韩 李振军 +5 位作者 吉兴照 孙丽娜 徐帅 韩李超 郑宁 楼永良 《疾病监测》 CAS 2020年第6期540-546,共7页
目的制备鼻疽诺卡菌IFM10152的Nfa34810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进行B细胞抗原表位的筛选与鉴定。方法首先将Nfa34810蛋白截成相互重叠20个氨基酸的P1和P2,使用重组Nfa34810蛋白兔多抗血清与鼻疽诺卡菌IFM10152的鼠多抗血清,通过Western Blo... 目的制备鼻疽诺卡菌IFM10152的Nfa34810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进行B细胞抗原表位的筛选与鉴定。方法首先将Nfa34810蛋白截成相互重叠20个氨基酸的P1和P2,使用重组Nfa34810蛋白兔多抗血清与鼻疽诺卡菌IFM10152的鼠多抗血清,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1和P2,初步定位抗原表位,对初步确定表位所在片段的P2进行纯化,并使用纯化的P2和Nfa34810蛋白分别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 Blot方法鉴定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应用肽扫描法进一步用单克隆抗体对逐步截短表达的短肽进行筛选,从而确定Nfa34810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结果成功制备了5株针对Nfa34810完整蛋白和4株针对P2的单克隆抗体,抗体能与P2和重组Nfa34810蛋白发生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通过肽扫描法成功筛选到1个抗原表位和2个抗原表位区域。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Nfa34810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对抗原表位进行定位,为开展鼻疽诺卡菌病原学检测、流行病学研究等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诺卡菌 Nfa34810蛋白 B细胞抗原表位 单克隆抗体 重组表达
原文传递
盖尔森基兴诺卡菌GUH-2感染小鼠后细胞因子分泌特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韩李超 吉兴照 +5 位作者 徐帅 孙丽娜 范仕弘 宋韩 郑宁 李振军 《疾病监测》 CAS 2020年第7期637-641,共5页
目的了解盖尔森基兴诺卡菌感染小鼠后细胞因子的分泌特征,进一步阐明其致病机制,为诺卡菌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滴鼻感染BALB/c小鼠,采用平板计数法统计不同时间点小鼠肺上清及血清中的菌载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在... 目的了解盖尔森基兴诺卡菌感染小鼠后细胞因子的分泌特征,进一步阐明其致病机制,为诺卡菌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滴鼻感染BALB/c小鼠,采用平板计数法统计不同时间点小鼠肺上清及血清中的菌载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在不同时间点肺上清及血清中多种细胞因子的浓度。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鼠感染48 h后,98.35%的肺内盖尔森基兴诺卡菌被清除,在血清中没有检测到该菌。在感染早期,肺组织中IL-2、IL-4、IL-6、IL-10、IL-12、TNF-α、IFN-γ的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细胞因子的浓度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在血清中,IL-6(6~24 h)、IFN-γ(12~24 h)与IL-10(48 h)浓度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2(12~48 h)与IL-4(12 h)的表达受到抑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在肺中,各细胞因子的浓度与菌载量之间符合线性相关,且均呈正相关。结论在小鼠感染盖尔森基兴诺卡菌的过程中,机体会分泌IL-6、TNF-α、IL-12、IL-2、IFN-γ、IL-10、IL-4等细胞因子,尤其是IL-6、IL-12、IFN-γ和IL-10浓度较高。各细胞因子交互作用参与了清除盖尔森基兴诺卡菌感染的免疫效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尔森基兴诺卡菌 滴鼻感染 菌载量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唾液链球菌SB3和ICDC2对口腔微环境有益作用的研究
4
作者 郑宁 孙丽娜 +4 位作者 李振军 韩李超 范仕弘 车彦林 楼永良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531-537,共7页
目的本研究从中国健康儿童口腔分离得到2株唾液链球菌SB3和ICDC2,研究其对口腔微生态环境有益作用的机制,为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唾液链球菌K12作为标准益生菌株,具核梭杆菌作为阳性对照,通过共聚集试验、挥发性硫化... 目的本研究从中国健康儿童口腔分离得到2株唾液链球菌SB3和ICDC2,研究其对口腔微生态环境有益作用的机制,为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唾液链球菌K12作为标准益生菌株,具核梭杆菌作为阳性对照,通过共聚集试验、挥发性硫化物抑制试验及FaDu细胞感染试验,评价唾液链球菌SB3和ICDC2作为益生菌的潜能。结果共聚集试验中唾液链球菌SB3和ICDC2的5 min共聚率分别为62.5%和76.8%,3 h共聚率分别为75.0%和83.4%。唾液链球菌SB3和ICDC2均能抑制具核梭杆菌产生挥发性硫化物。FaDu细胞感染试验表明,唾液链球菌SB3或ICDC2与具核梭杆菌同时感染均能够显著降低IL-6水平(t=4.925,P=0.008;t=3.789,P=0.019)。唾液链球菌SB3能够显著升高IL-10水平(t=6.807,P=0.002),1 h预感染组IL-6水平降低较同时感染组更明显,2株菌均能够显著升高IL-10水平(t=14.540,P<0.001;t=22.030,P<0.001)。结论唾液链球菌SB3和ICDC2具有对具核梭杆菌的抑菌能力,有望成为适合中国人口腔微环境的益生菌,应用于口腔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链球菌 益生菌 具核梭杆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