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检视与完善: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标准化路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东南法学》 2017年第1期234-244,共11页
本文基于适用《行政诉讼法》第53条对规范性文件进行附带审查的裁判文书为分析样本,通过可视化的形式将该制度的实际适用情况予以分析,同时揭示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中存在的问题。首创性地提出了附带审查的标准化的意义及定位,为附带审... 本文基于适用《行政诉讼法》第53条对规范性文件进行附带审查的裁判文书为分析样本,通过可视化的形式将该制度的实际适用情况予以分析,同时揭示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中存在的问题。首创性地提出了附带审查的标准化的意义及定位,为附带审查标准化路径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在路径探索中厘清和明确规范性文件的性质及认定方法,总结出规范性文件应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总体有效性;二是主体特定性;三是内容限定性;四是内容合法性。从而分析附带审查的标准,明确附带审查的强度取决于以下三个要素:上位法的规定、相对人权利救济的必要性、法院的定位及专业性的规制。针对规范性文件内容所涉及的不同类型,设定了从弱尊重——中等尊重——强尊重三种不同梯度的审查强度规则,三种不同的审查强度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证明标准,即排除合理怀疑标准、明显优势证明标准、优势证明标准,同时以表格化的形式分类总结之,以最简明的方式让法官针对不同类型的规范性文件'对症下药',进而有效指导法官对该类案件的审理。最终,将研究成果转化,拟制《关于审理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建议稿)》,形成一种可反复适用、指引明确的标准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性文件 附带审查 性质识别 审查标准 审查强度
原文传递
民事推定在合同恶意串通案件中的适用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天津法学》 2017年第3期98-101,共4页
主观恶意及串通行为的推定是指受损这一前提事实得证的条件下,法官先不对基础事实作出认定,而对法律事实中的主观恶意及串通行为有无这一法律问题给出暂时性结论,即推定事实。本质上,证明责任是指在法官无法判断要件事实真伪时,当事人... 主观恶意及串通行为的推定是指受损这一前提事实得证的条件下,法官先不对基础事实作出认定,而对法律事实中的主观恶意及串通行为有无这一法律问题给出暂时性结论,即推定事实。本质上,证明责任是指在法官无法判断要件事实真伪时,当事人所需承担的败诉风险,是用以解决法律事实中事实问题。主观恶意及串通行为推定具有相同的正当性基础,但其在现行法律并未得到体现。从基本法学方法论入手,分析主观恶意及串通行为推定与举证责任分配之间的关系,继而提出"民事推定五步法",充分运用"民事推定"技术,完成原告请求权事实的证明,在此基础上,考察被告抗辩权基础,最终认定法律事实,据此作出判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同 无权处分 恶意串通 民事推定 无效
下载PDF
回溯与破局:基层法院法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构建——以KPI为视角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41-51,共11页
以20年来法官考评内容的发展变化为脉络,结合基层法院在司法改革背景下对法官考评进行的探索,以对全国55家基层法院及211名法官的调查问卷为样本,将具有代表性的全国各基层法院法官考评制度的运行情况予以展现分析,以揭示基层法院在考... 以20年来法官考评内容的发展变化为脉络,结合基层法院在司法改革背景下对法官考评进行的探索,以对全国55家基层法院及211名法官的调查问卷为样本,将具有代表性的全国各基层法院法官考评制度的运行情况予以展现分析,以揭示基层法院在考评方案设计及在微观运行中所产生的共性问题。通过多维度分析比较国内外法官考评制度,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得出四点可借鉴经验:考评机制须标准化、规范化、公开化;考评须有明确目的;考评方法和指标须符合法官职业特点;结果运用应须与考评目的一致。最后,运用管理学中KPI(关键业绩指标)理论,对我国基层法院法官考评机制进行了具体设计,以期为上级决策提供基层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法院法官 绩效考评 关键业绩指标
下载PDF
心证何以形成:论民事推定的适用方法
4
作者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47-51,共5页
主观恶意及串通行为推定是法律在已受损害这一前提事实获得证明的条件下,绕过法官对基础事实的认定,而对法律事实中的法律问题(主观恶意及串通行为有无)给出暂时性结论(推定事实)。证明责任本质上是要件事实真伪不明时当事人承担的败诉... 主观恶意及串通行为推定是法律在已受损害这一前提事实获得证明的条件下,绕过法官对基础事实的认定,而对法律事实中的法律问题(主观恶意及串通行为有无)给出暂时性结论(推定事实)。证明责任本质上是要件事实真伪不明时当事人承担的败诉风险,是对法律事实中事实问题的解决。主观恶意及串通行为推定具有相同的正当性基础,但其在现行法律并未得到体现。本文尝试从基本法学方法论入手,分析主观恶意及串通行为推定与举证责任分配之间的关系,继而提出"民事推定五步法",充分运用"民事推定"技术,完成原告请求权事实的证明,在此基础上,考察被告抗辩权基础,最终认定法律事实,据此作出判决。以期明晰此类案件的审理思路,为案件的正确裁判及文书撰写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同 无权处分 恶意串通 民事推定
下载PDF
注册制下证券虚假陈述中介机构民事责任边界研究——以120份裁判文书和60份行政处罚为样本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智潇 《金融法苑》 2021年第3期39-61,共23页
近年来,随着注册制改革日趋深入,中介机构“看门人”作用得到强化,证券市场责任追究机制发生转变,更加注重民事责任运用。在相关司法解释和业务规则出台的背景下,我国证券虚假陈述案件数量进一步增长,中介机构责任边界问题受到业内关注... 近年来,随着注册制改革日趋深入,中介机构“看门人”作用得到强化,证券市场责任追究机制发生转变,更加注重民事责任运用。在相关司法解释和业务规则出台的背景下,我国证券虚假陈述案件数量进一步增长,中介机构责任边界问题受到业内关注。本文首先对虚假陈述案件总况进行梳理,并分析新《证券法》及后《九民纪要》时代各中介机构履责风险。其次对虚假陈述中介机构民事责任划分及归责原则进行分析,指出应按照责任主体区分发行人与相关中介机构虚假陈述民事责任,中介机构应在审慎履职条件下勤勉尽责地提供专业化服务,进而分析了各中介机构间责任划分的法理基础及考量要素。最后分析中介机构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及归责原则,构建“先行赔付+按比例连带责任”责任承担新模式,厘清“重大性”司法认定与行政处罚的关系,从中介机构是否勤勉尽责地审查重点等四方面,绘制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的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介机构 证券虚假陈述 注册制 行政监管 司法联动
原文传递
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权配置模式研究——以审批事项设置标准为切入 被引量:2
6
作者 《中国应用法学》 2019年第4期54-72,共19页
本文首先从实证层面对基层司法实务中审批事项现状进行了反思,发现存在审批事项较多、部分审批事项存在的必要性存疑等方面的问题。接着,从两方面分析了如何正确理解对审判权运行机制“去行政化”;从院庭长行使审批权的基本原则、审批... 本文首先从实证层面对基层司法实务中审批事项现状进行了反思,发现存在审批事项较多、部分审批事项存在的必要性存疑等方面的问题。接着,从两方面分析了如何正确理解对审判权运行机制“去行政化”;从院庭长行使审批权的基本原则、审批权的内容、审批权的动态调整三方面分析了院庭长行使审批权的职权配置;从设计评价指标时需考量的八个维度、审批标准选取原则及衡量结果分类两个层面科学构划了正确行使审批权的相关制度。最后,结合上述指标对审批事项的必要性和合规性逐一展开鉴别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将审批事项分为“弱化管理类”“动态管理类”及“强化管理类”三个层次,列出审批权力清单,以划定审判监督管理权行使边界,为审判权运行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监督管理权 配置模式 审批事项 设置标准
下载PDF
金融改革创新背景下“名股实债”裁判思路研究——以衡平“股”“债”两种属性为切入
7
作者 《仲裁研究》 2023年第1期69-83,共15页
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创新,我国融资市场日益活跃,融资交易也日益频繁。但融资交易属于“加杠杆”。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研报显示,2020年我国实体经济杠杆率为243.7%,已至历史高点。而名股实债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方式,兼具债权和股权两种投资... 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创新,我国融资市场日益活跃,融资交易也日益频繁。但融资交易属于“加杠杆”。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研报显示,2020年我国实体经济杠杆率为243.7%,已至历史高点。而名股实债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方式,兼具债权和股权两种投资优点,既可实现“去杠杆”,降低融资企业资产负债率,又可实现投资方固定收益,被企业广为运用,但纠纷也随之产生。本文首先对名股实债案件总况进行梳理,并分析名股实债主要模式及各类风险的三大特点,即交易模式多样且变体繁多;具体操作过程中交易结构复杂且广泛使用金融工具;法律风险、刚性兑付风险等四种风险交织且法律手段防控乏力。接着,本文对名股实债裁判路径梳理及风险隐患进行分析,发现对回购条款的审判思路从无效到原则上有效,但对股/债判别仍存在三种不同认定。同时,本文指出裁判过程中存在过度强调外观主义而对“真意”审查不足、重在审查回购条款却回避法律性质认定两方面的风险隐患。最后,本文从确定效力时划定“杠杆套利”空间的审判思路,确定股/债性质时厘定“杠杆率”的审判思维,回购安排中“去杠杆”的审查重点三方面绘制了化解名股实债融资风险的裁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改革创新 名股实债 营商环境 风险防范
原文传递
回溯与破局:基层法院法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构建——以KPI为视角的实证分析
8
作者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 2019年第2期66-87,共22页
本文以20年来法官考评内容的发展变化为脉络,结合各院在司法改革背景下对法官考评进行的探索,以全国55家基层法院及211名法官调查问卷为样本。对相关问题通过可视化的形式,将具有代表性的全国各基层法院法官考评制度的运行情况予以展现... 本文以20年来法官考评内容的发展变化为脉络,结合各院在司法改革背景下对法官考评进行的探索,以全国55家基层法院及211名法官调查问卷为样本。对相关问题通过可视化的形式,将具有代表性的全国各基层法院法官考评制度的运行情况予以展现分析。同时,通过对相应各院法官的调查,揭示基层法院在考评方案设计及在微观运行中所产生的共性问题。接着,从考评主体、考评目的、考评内容、考评结果运用等维度分析美国、德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和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官考评制度。并结合我国实际,得出四点可借鉴经验:考评机制须标准化、规范化、公开化;考评须有明确目的;考评方法和指标须符合法官职业特点;结果运用须与考评目的一致。最后,运用管理学中KPI(关键业绩指标)理论,以对211名法官考评指标的预期设定值蓝本,打破原有大项范围,挑选14项关键业绩指标并对其进行赋值,从考评目的、考评内容及方法、考评结果运用及与有关机制衔接、配套机制角度对我国基层法院法官考评机制进行了具体设计,以期为上级决策提供基层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法院法官 绩效考评 KPI(关键业绩指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