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观测事实分析 被引量:91
1
作者 高文良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2-399,共8页
应用天气学、统计学原理,结合TRMM资料,分析了1998—2004年5—9月移出高原的低涡的活动特征。结果指出:6—8月是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影响中国东部天气的主要时段,它与高原低涡在高原上的活动特征及西南低涡移出高原特征均不同;移出高原的... 应用天气学、统计学原理,结合TRMM资料,分析了1998—2004年5—9月移出高原的低涡的活动特征。结果指出:6—8月是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影响中国东部天气的主要时段,它与高原低涡在高原上的活动特征及西南低涡移出高原特征均不同;移出高原的高原低涡的涡源主要在曲麻莱附近、德格附近,这与高原上产生低涡的涡源不同;移出高原的高原低涡的移动路径多数是随低槽的活动而向东、向东南移动,这与高原低涡在高原上多数是沿切变线移向东北不同,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后,不仅影响中国的范围广,还可能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后涡的强度、性质会有变化,在高原以东活动时间长(≥36 h)的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前多数为暖性低涡,移出高原后多数为斜压性低涡,低涡加强、多数可产生暴雨、大暴雨;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后移到海洋上,往往因下垫面不同而变化,出海后都有降水加强、多数位势高度下降的现象;移出高原后的高原低涡因东面海上热带气旋活动而少动,与其南面热带气旋活动相向而行,因季风低压少动而少动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移出高原 观测事实
下载PDF
青藏高原低涡活动的统计研究 被引量:66
2
作者 王鑫 李跃清 +1 位作者 蒋兴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4-71,共8页
利用1980-2004年5-9月逐日08时、20时(北京时,下同)两个时次的500hPa天气图资料,统计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简称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高原低涡的发生频次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年际和季节内变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 利用1980-2004年5-9月逐日08时、20时(北京时,下同)两个时次的500hPa天气图资料,统计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简称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高原低涡的发生频次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年际和季节内变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后低涡出现频次较之80年代有下降趋势,7月份是夏季高原低涡的活跃期;青藏高原上产生低涡的四个源地分别为:申扎-改则之间、那曲东北部地区、德格东北部和松潘附近;移出青藏高原的高原低涡在青藏高原上主要有四个涡源:那曲东北部、曲麻莱地区、德格附近和玛沁附近,也存在季节内变化,与青藏高原上产生低涡的涡源不同;部分高原低涡形成后,能在高原上生存36h以上并发展东移,移动路径主要有东北、东南和向东三条,其中向东北移动的低涡数量最多;而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后的路径与在高原上的移动路径并不相同,移出高原后的低涡多数是向东移动的,其次才向东北、东南移动;高原低涡移出高原时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为东北路径,主要移向河西、宁夏和黄土高原一带;另一条是东南路径,主要移向四川盆地附近,其中,移向黄土高原的低涡最多;移出低涡也表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内变化特征;高原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后,多数在12h内减弱消亡,有些可持续60h,极少数能存活100h以上,最长可达192h,不仅影响我国东部广大地区的降水,甚至可能影响朝鲜半岛和日本;高原低涡在青藏高原上初生时,暖性涡比斜压涡多近两倍,而移出青藏高原后12h内的低涡性质却发生了很大改变,以斜压涡居多;与60、70年代相比,80年代中期以后高原低涡的发生源地、移动路径和性质等特征都有所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低涡 低涡源地 移出低涡 发生频数 移动路径
下载PDF
青藏高原低涡活动对降水影响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57
3
作者 高文良 彭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2-604,共13页
利用1998—2004年逐日08:00(北京时,下同)和20:00 500hPa高空图、日雨量和青藏高原低涡(下称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资料,统计分析了冬、夏半年不同生命史的高原低涡对我国和四川盆地东、西部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夏半年高原低涡以东... 利用1998—2004年逐日08:00(北京时,下同)和20:00 500hPa高空图、日雨量和青藏高原低涡(下称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资料,统计分析了冬、夏半年不同生命史的高原低涡对我国和四川盆地东、西部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夏半年高原低涡以东部涡占多数,6-10月有三分之一的东部涡能移出高原。冬半年高原低涡出现次数少,约占全年的五分之一,但也可造成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雨雪天气,特别是生命史超过36h以上的高原低涡有近半数可移出高原,造成高原区域暴雨雪,四川盆地中雨,半数可造成云南大雨雪或暴雨雪。夏半年,随着低涡生命史的增长,高原低涡影响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和我国其他地区的降水范围和强度在增大,生命史超过60h以上的高原低涡可造成高原暴雨、甘肃中雨以上、四川盆地暴雨或大暴雨及云南大部分地区大雨以上的降水,每年都有1~5次可影响到华中、华东地区产生大雨以上的降水。100°E以东的高原低涡,不论是否移出,均可造成四川盆地中雨以上的降水。影响四川盆地降水的高原低涡以偏东路径为主,但东南路径影响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低涡 移出高原 降水
下载PDF
四川盆地泥石流、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气象成因分析 被引量:51
4
作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0期83-89,共7页
通过对1991—2001年四川盆地泥石流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气象条件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认识,为泥石流滑坡预警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1)四川盆地泥石流滑坡主要发生在6~8月,以7月份为最多,多发区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其次是四川盆地中、东... 通过对1991—2001年四川盆地泥石流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气象条件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认识,为泥石流滑坡预警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1)四川盆地泥石流滑坡主要发生在6~8月,以7月份为最多,多发区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其次是四川盆地中、东部;岷江下游、沱江上中游是无泥石流滑坡区;在5~8月,有逐月从四川盆地东南部向西北推进到盆地西北部的趋势。(2)四川盆地泥石流、滑坡的气象成因是四川盆地多暴雨,为多发泥石流滑坡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条件;四川盆地西北、西南部在大暴雨情况下,盆地西南、中东部在大雨、暴雨情况下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可能性大;在不同地质、地貌条件下,不同等级降水诱发泥石流滑坡的可能性还与前期的降水情况有关。反映了强降水对诱发泥石流滑坡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泥石流滑坡 气象成因 暴雨
下载PDF
高原低涡东移出高原的平均环流场分析 被引量:51
5
作者 高文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6-212,共7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挑选出1998-2004年夏季高原涡移出高原多、少的年、月对它们的环流场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指出,6~8月是高原涡最易移出的月;当500hPa盂湾季风槽偏北,或西太副高明显西伸,高原东部...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挑选出1998-2004年夏季高原涡移出高原多、少的年、月对它们的环流场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指出,6~8月是高原涡最易移出的月;当500hPa盂湾季风槽偏北,或西太副高明显西伸,高原东部有切变线活动;当200hPa南亚高压东伸明显,高原东部为南亚高压脊前西北气流控制时,有利于高原涡东移出高原。为高原低涡暴雨预报的气候背景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原低涡 平均环流场
下载PDF
近年来影响我国东部洪涝的高原东移涡环流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47
6
作者 高文良 顾清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6-475,共10页
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对1998—2004年间5次影响我国东部地区严重暴雨的高原东移涡过程的对流层中上层环流场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影响高原低涡东移出高原的四种天气系统类型:北槽南涡型、切变线、切变流场及西风槽前部;揭示了高原低涡... 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对1998—2004年间5次影响我国东部地区严重暴雨的高原东移涡过程的对流层中上层环流场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影响高原低涡东移出高原的四种天气系统类型:北槽南涡型、切变线、切变流场及西风槽前部;揭示了高原低涡东移出高原与500 hPa上的冷空气、副热带高压位置、200 hPa上的南亚高压及西风急流之间的关系;获取了高原低涡东移出高原的强信号,为高原东移涡暴雨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环境场特征
下载PDF
近13年青藏高原切变线活动及其对中国降水影响的若干统计 被引量:44
7
作者 高文良 彭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27-1537,共11页
利用1998--2010年逐日08:00、20:00(北京时)500hPa高空图、日雨量和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分别对近13年冬、夏半年高原切变线的活动情况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进行了天气诊断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冬、夏半年高原切... 利用1998--2010年逐日08:00、20:00(北京时)500hPa高空图、日雨量和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分别对近13年冬、夏半年高原切变线的活动情况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进行了天气诊断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冬、夏半年高原切变线是以横切变线为主,且以东部切变线占绝大多数。冬半年高原切变线主要出现在3、4月,4月有五分之一能移出高原;夏半年高原切变线主要出现在5—9月,8—9月有五分之一能移出高原。冬半年,24h以上活动时间的高原横切变线与12h以上活动时间的竖切变线可造成高原中雪天气。夏半年,高原切变线随着活动时间的增长,影响高原和中国其他地区的降水范围和强度在增大,24h以上活动时间的高原竖切变线可造成高原暴雨及其周边地区出现小雨以上的降水;还有一半以上年份,每年有1次可影响到中国中部并产生中雨到大暴雨。48h以上活动时间的高原横切变线在高原上可造成暴雨以上的降水,甘肃、四川盆地中雨以上的降水;绝大多数年份每年有1~3次移出高原的横切变线,可影响到中国西南部、中部产生暴雨以上的降水,有的可影响到华东、华南及华北产生暴雨或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切变线 横切变线 竖切变线 降水
下载PDF
冷空气对两例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43
8
作者 高文良 肖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6-103,共8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2年8月12~20日托勒涡及2003年7月12~14日诺木洪涡两例高原低涡在冷空气影响下移出高原的斜压性和温度平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受切变线影响的托勒低涡移出高原时主要受东北方冷空气不断伸入涡区的...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2年8月12~20日托勒涡及2003年7月12~14日诺木洪涡两例高原低涡在冷空气影响下移出高原的斜压性和温度平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受切变线影响的托勒低涡移出高原时主要受东北方冷空气不断伸入涡区的影响,西风槽前的诺木洪低涡主要受西北方冷空气伸入涡区的影响。(2)高原低涡是在600hPa以上涡柱内斜压性较强、500hPa涡区内斜压性加强情况下移出高原的。不同的是:托勒低涡移出高原,涡柱内对流层中上层斜压性、500hPa涡区内斜压性都比诺木洪低涡弱;托勒低涡涡柱内北冷南暖现象比诺木洪低涡强。(3)高原低涡是在低涡区内大部分受冷平流控制,涡区西部冷平流比东部强时移出高原的;低涡西部的冷平流加强将会使低涡发展加强,在高原以东持续。不同的是:受切变线影响的托勒低涡移出高原时低涡西部冷平流区强度比受西风槽前诺木洪低涡弱;而托勒低涡区冷平流区比诺木洪低涡移出高原时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冷空气作用 诊断分析
下载PDF
面雨量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2
9
作者 《四川气象》 2001年第3期3-5,共3页
本文介绍了计算面雨量的等值线法、数值法、算术平均法。以三种方法计算了 1998年 8月逐日面雨量 ,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得出如下几点看法 :1 气象上计算面雨量使用算术平均法优于三角形法。 2 算术平均法计算面雨量的误差与站... 本文介绍了计算面雨量的等值线法、数值法、算术平均法。以三种方法计算了 1998年 8月逐日面雨量 ,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得出如下几点看法 :1 气象上计算面雨量使用算术平均法优于三角形法。 2 算术平均法计算面雨量的误差与站点密度密切相关 ,站点密度越大 ,计算误差越小。 3 算术平均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雨量 计算方法 比较分析 等值线法 数值法 算术平均法 洪水预报
下载PDF
长江上游暴雨对1998年长江洪峰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34
10
作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6-57,F003,共3页
通过对1998 年长江上游四川境内暴雨、雨量水文资料、卫星云图等分析,归纳出了1998 年长江上游暴雨的基本特点,认识到长江上游暴雨、高原天气系统与四川云团的活动对1998 年长江洪峰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暴雨 洪峰 影响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持续性暴雨特征分析 被引量:32
11
作者 何光碧 曾波 +2 位作者 张虹娇 陈永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65-874,共10页
长江上游的暴雨是造成该区域和长江中下游洪涝的主要因子,研究长江上游的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持续性暴雨特征对防灾减灾有着重要意义。应用历史天气图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气候整编降水资料... 长江上游的暴雨是造成该区域和长江中下游洪涝的主要因子,研究长江上游的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持续性暴雨特征对防灾减灾有着重要意义。应用历史天气图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气候整编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和天气学方法,分析了1961 2011年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持续性暴雨特征。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局地持续性暴雨通常持续3~4天,持续时间最长的暴雨发生在湖北武汉,为10天。整体上,高原地区较周边地区暴雨发生率相对低,局地持续性暴雨有4个降水高频中心,西藏东南部降水高频中心的波密发生频次最高,为15次;四川西部至中东部暴雨高频区持续性暴雨发生范围最广;另2个高频区为云南南端及湖北中东部地区。青藏高原东侧的西南地区区域持续性暴雨以持续3天为主,7月发生频率最高,21世纪以来,暴雨中心有向东移动的趋势。通常持续性暴雨过程伴随高原低值系统活动,其中西南低涡是最主要的影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 持续性暴雨 暴雨发生率 高原低值系统
下载PDF
副高活动与四川暴雨 被引量:30
12
作者 肖洪 《四川气象》 2003年第2期8-12,共5页
通过对 1980年~ 1998年副高特征及四川暴雨的关系分析 ,得结论可为四川暴雨落区、强度预报提供依据。 1 影响四川暴雨的副高有不连续西伸北抬和突然加强西伸或北抬与突然东撤的现象 ;2 影响四川暴雨的副高型式有 4种 :北部阻塞型 ,中... 通过对 1980年~ 1998年副高特征及四川暴雨的关系分析 ,得结论可为四川暴雨落区、强度预报提供依据。 1 影响四川暴雨的副高有不连续西伸北抬和突然加强西伸或北抬与突然东撤的现象 ;2 影响四川暴雨的副高型式有 4种 :北部阻塞型 ,中部阻塞型、纬向阻塞型、纬向东移型 ,它们对暴雨落区、强度有预示意义 ;3 1998年长江二度出梅之前、后 ,副高影响四川暴雨的型式是明显不同的 ,出梅之前经纬向东移型为主 ,出梅之后以经向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高活动 四川 暴雨落区 暴雨强度 经向型 北部阻塞型 中部阻塞型 纬向阻塞型 纬向东移型
下载PDF
冷空气对高原低涡移出青藏高原的影响 被引量:31
13
作者 肖玉 高文良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37-747,共11页
在对1998—2004年冷空气影响高原低涡移出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观测事实分析的基础上,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2年8月12—14日托勒低涡移出高原的位涡进行诊断分析,并通过数值试验揭示了托勒低涡移出高原的冷空气侵入特征和影响机理... 在对1998—2004年冷空气影响高原低涡移出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观测事实分析的基础上,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2年8月12—14日托勒低涡移出高原的位涡进行诊断分析,并通过数值试验揭示了托勒低涡移出高原的冷空气侵入特征和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这次托勒低涡是受我国东北冷空气影响,有高位涡空气伸入低涡区,使冷空气迫近暖湿空气,低涡处在斜压不稳定增强情况下移出高原的。在低涡区域没有冷空气或我国东北不存在冷温度槽情况下,将会使伸向高原东北部的冷空气主力偏东、减弱,使低涡受到我国东北冷空气影响减弱,斜压不稳定减弱,从而使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速度减慢,低涡强度减弱,尤其是我国东北冷温度槽的影响更为明显,在我国东北没有冷温度槽存在的情况下,低涡24 h内西退,在高原边缘徘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冷空气作用 诊断分析 数值试验
下载PDF
水汽图像在高原天气预报中应用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9
14
作者 何光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0期75-82,共8页
通过对1998年8月4~5日那曲低涡和7月18~20日高原切变线活动的卫星水汽图像以及这次高原低涡形成前改进高原以南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湿度的数值试验的分析,分析指出:(1)水汽图像上水汽涡旋比天气图上高原低涡形成反映提前,且水汽涡旋... 通过对1998年8月4~5日那曲低涡和7月18~20日高原切变线活动的卫星水汽图像以及这次高原低涡形成前改进高原以南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湿度的数值试验的分析,分析指出:(1)水汽图像上水汽涡旋比天气图上高原低涡形成反映提前,且水汽涡旋对高原低涡活动有指示意义。(2)水汽图像上切变线水汽带比天气图上高原切变线形成反映提前,且切变线水汽带的变化对高原切变线活动有指示意义。在切变线水汽带范围变宽时,高原切变线稳定;切变线水汽带减弱时,高原切变线东南移。(3)水汽图像上高原以南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水汽输送会影响低值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水汽灰度梯度大值区的变化可预示强降水中心区的变化。(4)数值试验表明:利用水汽图像改进高原以南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湿度,可对数值预报有较大的改进。在高原地区天气预报中应重视水汽图像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卫星水汽图像 高原低涡 高原切变线
下载PDF
青藏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大尺度条件 被引量:29
15
作者 高文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76-1287,共12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分析了各类高原涡东移出与未移出高原的对流层中、上层多种合成物理量场。研究指出,高原低涡移出高原是受西风带天气系统与副热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对流层中层与上层的天气系统相互作用造成的。研究揭示了低...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分析了各类高原涡东移出与未移出高原的对流层中、上层多种合成物理量场。研究指出,高原低涡移出高原是受西风带天气系统与副热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对流层中层与上层的天气系统相互作用造成的。研究揭示了低涡东移出高原的大尺度条件及物理图像,还揭示了各类高原涡东移出高原的大尺度条件的主要差异。为预报高原涡移出高原的暴雨、洪涝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低涡 大尺度条件 物理图像
下载PDF
川东北涡暴雨的环境场及Q矢量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骆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70-77,共8页
通过对1973—1985年5—9月700 hPa上四川盆地东北部出现的低涡的分析,发现川东北涡是造成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的重要影响系统之一,尤其是切变类川东北涡,有利于川东北涡生成的环境场是500 hPa上盆地东北部处于高压脊前西北气流和副高外... 通过对1973—1985年5—9月700 hPa上四川盆地东北部出现的低涡的分析,发现川东北涡是造成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的重要影响系统之一,尤其是切变类川东北涡,有利于川东北涡生成的环境场是500 hPa上盆地东北部处于高压脊前西北气流和副高外围西南气流的交汇处,700 hPa盆地内有切变线通过。文中还对一次川东北涡暴雨过程进行了Q矢量分析,发现在川东北涡形成前12—24小时内盆地上空500 hPa维持—Q矢量辐合带,低涡发生在其生成前24小时内对流层中、低层Q矢量散度的辐合重叠区内,从而为预报低涡的生成、维持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 北涡 暴雨 环境场 Q矢量分析
下载PDF
对流层中上部水汽对高原低涡形成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25
17
作者 何光碧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53-559,共7页
对 1 998年 8月 4日那曲低涡形成前的卫星监测水汽图像的分析 ,用η模式对该低涡进行的数值模拟 ,及对高原以南及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增加水汽的数值试验 ,得出 :印度洋阿拉伯海是这次高原低涡形成在对流层中上部一个重要的水汽源 ;印... 对 1 998年 8月 4日那曲低涡形成前的卫星监测水汽图像的分析 ,用η模式对该低涡进行的数值模拟 ,及对高原以南及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增加水汽的数值试验 ,得出 :印度洋阿拉伯海是这次高原低涡形成在对流层中上部一个重要的水汽源 ;印度西部 -阿拉伯海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水汽增加 ,可使高原上出现有利于低涡形成的高度场、温度场条件 ;用卫星监测的水汽图像改善在高原以南及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水汽条件 ,对数值预报结果有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 高魇低涡 数值试验 对流层 Η模式 水汽条件
下载PDF
高原低涡东移过程的水汽图像 被引量:24
18
作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9-204,共6页
通过对1998年8月3~5日水汽图像分析发现:(1)对流层中、上部水汽涡旋的出现、东移、消失对高原低涡的形成、东移、消失有指示意义。(2)与高原低涡相伴的水汽涡旋的东移、变化与贝加尔湖东南部低压所伴有的气旋水汽带的东... 通过对1998年8月3~5日水汽图像分析发现:(1)对流层中、上部水汽涡旋的出现、东移、消失对高原低涡的形成、东移、消失有指示意义。(2)与高原低涡相伴的水汽涡旋的东移、变化与贝加尔湖东南部低压所伴有的气旋水汽带的东移、变化是密切相关的。(3)高原低涡的形成与印度洋、阿拉怕海、印度有大范围强水汽向东北输送到高原有关。在向北输送的水汽减弱时,青藏高原地形对水汽输送的屏障作用是明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水汽图像 水汽涡旋 青藏高原 地形 屏蔽作用
下载PDF
诱发泥石流灾害的四川盆地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25
19
作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30-33,共4页
通过对 2 0 0 1年 9月 18~ 2 0日诱发泥石流灾害的四川盆地西、北部大暴雨过程的分析 ,得出几点认识 :(1)诱发泥石流灾害的暴雨与前期雨日、暴雨强度及地质、地貌有关 ,此类暴雨预报应以地质、地貌特征划分区域为妥。 (2 )这次华西秋... 通过对 2 0 0 1年 9月 18~ 2 0日诱发泥石流灾害的四川盆地西、北部大暴雨过程的分析 ,得出几点认识 :(1)诱发泥石流灾害的暴雨与前期雨日、暴雨强度及地质、地貌有关 ,此类暴雨预报应以地质、地貌特征划分区域为妥。 (2 )这次华西秋季大暴雨过程中前、后期 5 0 0hPa影响系统不同 ,这是一般暴雨所少见的。 (3)大暴雨发生在对流层中低层为气旋性涡旋、流场辐合加强、水汽通量增加、水汽通量辐合加强 ,并伴有高层较强辐散的情况下。 (4)Q矢量辐合带对暴雨有指示意义 ,尤其是在天气影响系统不明显的情况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泥石流 暴雨 Q矢量分析 水汽通量 天气过程分析
下载PDF
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后持续活动的典型个例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肖递祥 屠妮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3-54,共12页
利用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选取500 hPa分别为西风槽、切变线和切变流场影响背景下、移出高原后维持48 h以上的3次典型高原低涡个例,分析了低涡维持期间500 hPa环境场、主要影响系统、涡度与温度平流、200 hPa形势... 利用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选取500 hPa分别为西风槽、切变线和切变流场影响背景下、移出高原后维持48 h以上的3次典型高原低涡个例,分析了低涡维持期间500 hPa环境场、主要影响系统、涡度与温度平流、200 hPa形势场及垂直动力结构,并利用涡度方程对总涡源和各强迫项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西风槽影响时高原低涡移动路径受槽前西南气流引导,切变线影响时低涡沿切变线自西向东移动,切变流场影响时低涡移动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进退的影响,当西太副高出现明显西伸时,可导致低涡折向西退,3次个例均持续有正涡度平流和冷平流向涡区输送;(2)西风槽和切变线影响时南亚高压为东西带状分布,切变流场影响时南亚高压为北拱形;(3)高原低涡东移发展达到最强时,3次个例在200hPa均有低槽或低压叠加,从而形成深厚的正涡度柱;(4)500 hPa存在正涡度变率中心,低涡沿正涡度变率中心方向移动,高空槽和切变流场影响时正涡度变率主要来自水平输送项,切变线影响时主要来自辐合辐散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西风槽 切变线 切变流场 影响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