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在含有酸枣仁、黄芪的培养基中加入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Fr)进行液体发酵,观察其菌丝体和发酵液中转化的粗多糖和总皂甙含量变化。方法:将裂褶菌接种到含有酸枣仁和黄芪的液体培养基中,于25℃条件下发酵,分别于发酵第0、3...目的:在含有酸枣仁、黄芪的培养基中加入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Fr)进行液体发酵,观察其菌丝体和发酵液中转化的粗多糖和总皂甙含量变化。方法:将裂褶菌接种到含有酸枣仁和黄芪的液体培养基中,于25℃条件下发酵,分别于发酵第0、3、7、11天抽样测定每瓶发酵物中的生物量,分析裂褶菌菌丝体和发酵液中粗多糖和总皂甙的含量。结果:经过7~11d的发酵,酸枣仁组、黄芪组和合剂组的菌丝体生物量、粗多糖和总皂甙含量均比对照组有明显增加(P<0.05orP<0.01)。结论:利用裂褶菌液体发酵,可将酸枣仁和黄芪中的多糖和皂甙进行有效菌物转化,从而提高了菌丝体的有效生物量。试验还提示,在发酵第7天有效生物量出现明显拐点,建议第7天终止发酵。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在含有酸枣仁、黄芪的培养基中加入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Fr)进行液体发酵,观察其菌丝体和发酵液中转化的粗多糖和总皂甙含量变化。方法:将裂褶菌接种到含有酸枣仁和黄芪的液体培养基中,于25℃条件下发酵,分别于发酵第0、3、7、11天抽样测定每瓶发酵物中的生物量,分析裂褶菌菌丝体和发酵液中粗多糖和总皂甙的含量。结果:经过7~11d的发酵,酸枣仁组、黄芪组和合剂组的菌丝体生物量、粗多糖和总皂甙含量均比对照组有明显增加(P<0.05orP<0.01)。结论:利用裂褶菌液体发酵,可将酸枣仁和黄芪中的多糖和皂甙进行有效菌物转化,从而提高了菌丝体的有效生物量。试验还提示,在发酵第7天有效生物量出现明显拐点,建议第7天终止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