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检疫性杂草假高粱与近缘植物种子的波谱鉴别方法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小慧 +1 位作者 印丽萍 郭水良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1-427,共7页
为便于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正确、快速地鉴别出假高粱[Sorghumhalepense(L.)Pers]及其近缘种,以石油醚作为溶剂,获取了假高粱、高梁[Sorghum bicolor(L.)Moenchi、黑高粱(Sorghum almum Parodi)和苏丹草[Sorghumsudanense(Pi... 为便于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正确、快速地鉴别出假高粱[Sorghumhalepense(L.)Pers]及其近缘种,以石油醚作为溶剂,获取了假高粱、高梁[Sorghum bicolor(L.)Moenchi、黑高粱(Sorghum almum Parodi)和苏丹草[Sorghumsudanense(Piper)Stapf]种子12份样品的浸提液,应用UnicamUV54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将狭缝设置成1nm,扫描速率0.5s,获得了200~400nm波长范围内每种植物种子在200个紫外波段上的吸光度.借助于SPSS16.0软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过滤掉差异性小的波段,明确了假高粱与近缘植物种子问存在显著和极显著差异的63个波段.对这63个波段上的吸光度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进一步筛选出了信息负荷量大的18个波段.以这18个波段上的吸光度数据为指标,以12个样品为对象,做出了它们的紫外光谱图、聚类图和二维排序图.上述方法能较好地将假高粱与其他3种近缘杂草种子鉴别开.为比较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后筛选的光谱数据对鉴别假高粱与其他3种近缘植物种子的效果,直接基于200个波长上的吸光度数据,应用相同的软件和参数,也做出了假高梁、高粱、黑高粱和苏丹草12个样品的紫外光谱图、聚类图和二维排序图,说明筛选出的这些敏感波段能够更简便、有效地识别假高梁和其近缘植物种子,为今后应用紫外光谱法鉴别假高粱与同属近缘的其他3种植物种子提供了技术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高粱 紫外光谱 单因素方差分析 排序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假高粱、黑高梁和高粱细胞学指标比较及其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娜 +1 位作者 郭水良 印丽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4期471-476,共6页
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 L. ) Pers.)是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黑高粱(S.almum Parodi)和高粱( S. bicolor( L. ) Moench)是假高粱的两种近缘种,其中黑高粱有入侵性,高粱则为栽培植物,不表现出入侵性.为了解影响植物入... 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 L. ) Pers.)是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黑高粱(S.almum Parodi)和高粱( S. bicolor( L. ) Moench)是假高粱的两种近缘种,其中黑高粱有入侵性,高粱则为栽培植物,不表现出入侵性.为了解影响植物入侵能力的生物学因素,比较了高粱属3种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染色体、细胞核、细胞大小和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结果表明,高粱染色体平均投影面积最大,其次是黑高粱,假高粱的最小;就细胞和细胞核大小而言,都是高粱最大、其次是黑高粱和假高粱;在25 -35℃的温度范围内,高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速率最低,假高粱的最高.3种植物的种子(颖果)以高粱最大,黑高粱和假高粱的显著小,幼苗相对生 长速率以高粱最小,假高粱的最高.3种植物的细胞分裂速率与其染色体、细胞核、细胞和种子大小存在显著相关,表明入侵性植物往往具有较小的分生组织细胞、细胞核和种子,但是有相对高的细胞分裂速率和幼苗相对干重.因此,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学指标在高粱属植物入侵能力评估上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高粱 黑高粱 高粱 细胞学指标 生态学意义
下载PDF
中国境内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形态变异及其遗传和地理背景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陆永良 +1 位作者 印丽萍 郭水良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7-235,共9页
采集了浙江、福建、江苏、湖南、湖北、四川、重庆、黑龙江、河南9个省的稗(Echinochloa crus-galli(L.)P.Beauv.)及其变种的33份种子,分别播种在相同的环境下,获得33个种群,测定了种群的16个形态性状,筛选出重复性好的9条ISSR引物,从3... 采集了浙江、福建、江苏、湖南、湖北、四川、重庆、黑龙江、河南9个省的稗(Echinochloa crus-galli(L.)P.Beauv.)及其变种的33份种子,分别播种在相同的环境下,获得33个种群,测定了种群的16个形态性状,筛选出重复性好的9条ISSR引物,从33个种群中扩增出了109个位点。基于这些形态性状和ISSR位点信息,对33个种群先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模糊均值聚类分析,探讨了它们的形态和遗传变化特点,及其与形态—遗传—地理背景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33个种群可以鉴别出形态性状相对一致的4组,能够识别出西来稗(E.crus-galli var.zelayensis(Kunth)Farw.)、无芒稗(E.crus-galli var.mitis(Pursh)Peterm.)、细叶旱稗(E.crus-galli var.praticola Ohwi);(2)基于109个位点信息对33个种群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6组,部分组与形态聚类分组有一定的对应性;(3)33个稗草种群的遗传分化受地理背景因素的影响(r=0.684,n=33,P<0.001);形态变异也有较明显的遗传背景因素(r=0.425,n=33,P<0.02)。在相对一致的稻田生境中,可能存在着形态上的趋同适应,使遗传上分化的组间在形态上又往往有交叉过渡,致使稗原变种(E.crus-galli var.crus-galli)、西来稗、无芒稗、短芒稗(E.crus-galli var.breviseta(D9ll)Podp.)在形态上难以区别;(4)基于遗传和形态数据分析,发现细叶旱稗无论在形态上,还是遗传上,均形成了明显的一组,推测与该种长期适应于干旱生境有关,建议将细叶旱稗提升为种的水平,并将其命名为Echinochloa praticola(Ohwi)Guo S L,Lu Y L,Yin L P&Zou M 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性状 ISSR 地理背景 变异 模糊均值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