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波辐射合成对乙酰氨基酚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永红 +2 位作者 俞应华 赵启鹏 韦佳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92-194,共3页
以对氨基苯酚和乙酸酐为原料,以锌粉为抗氧化剂,以活性炭为脱色剂,以稀乙酸为反应介质,采用微波辐射技术合成对乙酰氨基酚。探索了不同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当n(对氨基酚)∶n(乙酸酐)为1∶1.3,反应介质稀乙酸体积浓度为4%,... 以对氨基苯酚和乙酸酐为原料,以锌粉为抗氧化剂,以活性炭为脱色剂,以稀乙酸为反应介质,采用微波辐射技术合成对乙酰氨基酚。探索了不同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当n(对氨基酚)∶n(乙酸酐)为1∶1.3,反应介质稀乙酸体积浓度为4%,微波辐射功率为500 W,反应时间为17 m in,反应温度为105℃时,产率可达8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乙酰氨基酚 微波辐射 合成
下载PDF
辣根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向辉 +4 位作者 谢灵杰 谷茂然 门睿 林强 朱林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62-1866,共5页
本文选用1,3-二溴丙烷、邻苯二甲酰亚胺钾、硫脲、二硫化碳及取代溴苄为原料,经5步反应合成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辣根素类化合物,通过核磁氢谱、碳谱及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选取大肠杆菌(DH5a)、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白色葡萄球... 本文选用1,3-二溴丙烷、邻苯二甲酰亚胺钾、硫脲、二硫化碳及取代溴苄为原料,经5步反应合成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辣根素类化合物,通过核磁氢谱、碳谱及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选取大肠杆菌(DH5a)、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白色葡萄球菌(ATCC8799)、藤黄八叠球菌(ACCC11001)、枯草芽孢杆菌(ATCC6633)、蜡状芽孢杆菌(ACCC11077)及四联球菌(ATCC35098)测试室内杀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合成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其中6a对藤黄八叠球菌的最小杀灭浓度仅为4μg·m 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根素 杀菌活性 取代溴苄
下载PDF
两种五加科园林植物染色体制片优化与核型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赵雁 杜康华 +2 位作者 李宛宣 张杰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83-89,共7页
以五加科的掌叶梁王茶和八角金盘未展开幼叶叶尖为试材,采用常规压片法制片,研究了优化染色体制片条件和核型分析,以期为供试物种的育种工作开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掌叶梁王茶的最佳预处液为0.002 mol·L-18-羟基喹啉和0.04%放线... 以五加科的掌叶梁王茶和八角金盘未展开幼叶叶尖为试材,采用常规压片法制片,研究了优化染色体制片条件和核型分析,以期为供试物种的育种工作开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掌叶梁王茶的最佳预处液为0.002 mol·L-18-羟基喹啉和0.04%放线菌酮混合液,八角金盘则为0.001 mol·L-18-羟基喹啉。2个物种其余的最佳制片方法相同,具体为09:00-09:30取样、V无水乙醇:V冰醋酸=3:1卡诺固定液处理12~24 h、V无水乙醇:V浓盐酸=1:1解离液处理13 min、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液处理10 min。掌叶梁王茶染色体核型为2n=48=28m+18sm+2st,不对称系数61%,2B核型;八角金盘为2n=48=34m+14sm,不对称系数60%,2A核型。与已报道的五加科植物核型进行比较,2个物种进化程度不高,研究结果丰富了对供试物种遗传组成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叶梁王茶 八角金盘 染色体 制片优化 核型分析
原文传递
N-(2-氯乙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的合成条件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伍媛媛 +2 位作者 李冬雪 赵杰思 王向辉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13年第6期56-58,共3页
采用盖布瑞尔合成法合成N-(2-氯乙基)邻苯二甲酰亚胺。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四丁基溴化铵为催化剂,邻苯二甲酰亚胺钾盐与二氯乙烷在70℃下反应2 h,收率为87.3%。
关键词 盖布瑞尔合成法 N-(2-氯乙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合成
下载PDF
2-(苯并异噻唑啉-3-酮-2-基)芳香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向辉 林强 +2 位作者 郭智芳 朱林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9-362,共4页
通过取代苯甲酸与N-羟乙基苯并异噻唑啉-3-酮反应,制备了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2-(苯并异噻唑啉-3-酮-2-基)芳香酯类化合物,其结构均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及元素分析确认。采用比浊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革兰氏阳性菌(枯草芽孢杆菌... 通过取代苯甲酸与N-羟乙基苯并异噻唑啉-3-酮反应,制备了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2-(苯并异噻唑啉-3-酮-2-基)芳香酯类化合物,其结构均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及元素分析确认。采用比浊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革兰氏阳性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us)及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及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抑菌能力。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表现出优良的生长抑制活性,其半数抑菌浓度(MIC50)约为4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羟乙基苯并异噻唑啉-3-酮 合成 抑菌活性
下载PDF
萝卜硫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谷茂然 冯文 +3 位作者 宋煌旺 王向辉 林强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8-122,共5页
以邻苯二甲酰亚胺钾和1,2-二溴乙烷为起始原料,经5步反应制备4个萝卜硫素类化合物,采用核磁氢谱、碳谱和质谱对合成化合物进行结构确认。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四链球菌测试合成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同时对合成... 以邻苯二甲酰亚胺钾和1,2-二溴乙烷为起始原料,经5步反应制备4个萝卜硫素类化合物,采用核磁氢谱、碳谱和质谱对合成化合物进行结构确认。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四链球菌测试合成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同时对合成化合物的跟结线虫杀灭活性进行了测试。活性测试结果明白,合成化合物对测试菌种都有较好的生长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5a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制浓度为16μg·m L-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制浓度为32μg·m L-1;5a,5b对根结线虫的杀灭活性分别为36.3%和4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硫氢酸酯 合成 杀菌 根结线虫
下载PDF
硫醇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向辉 +2 位作者 张美娟 谷茂然 林强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52-54,共3页
硫醇类化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在医药、农药以及化工领域广泛应用.文章介绍了多种硫醇合成方法,同时报道一种以溴代物和硫氢化钠为反应原料,一步法高产率制得硫醇的新方法,进一步合成出9个重要的硫醚类化合物.并通过核磁和质... 硫醇类化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在医药、农药以及化工领域广泛应用.文章介绍了多种硫醇合成方法,同时报道一种以溴代物和硫氢化钠为反应原料,一步法高产率制得硫醇的新方法,进一步合成出9个重要的硫醚类化合物.并通过核磁和质谱确定硫醇和硫醚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醇 合成 硫醚
下载PDF
三芥子酸甘油酯类似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
8
作者 王向辉 +2 位作者 谢灵杰 门睿 林强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58-1062,共5页
以N-(2-溴乙基)邻苯二甲酰亚胺或N-(4-溴丁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和硫氢化钠为起始原料,通过取代、肼解、亲核加成等反应合成了10个三芥子酸甘油酯(erucin)类似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采用比浊法初步测试了其... 以N-(2-溴乙基)邻苯二甲酰亚胺或N-(4-溴丁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和硫氢化钠为起始原料,通过取代、肼解、亲核加成等反应合成了10个三芥子酸甘油酯(erucin)类似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采用比浊法初步测试了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藤黄八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和四联球菌等7种菌的生长抑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对测试菌种都表现出较好的生长抑制活性,其中苄硫乙基-1-硫代异硫氰酸酯(5e)和苄硫基丁基-1-硫代异硫氰酸酯(5j)活性最高,对大肠杆菌的最低生长抑制浓度仅为7.8μg/m 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生长抑制浓度也仅为15.6μg/m L和31.2μ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芥子酸甘油酯 合成 杀菌活性
原文传递
Mannich Base Derivatives of 1,2-Benzisothiazolin-3-one: Syntheses, Crystal Structures and Bioactivities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向辉 +1 位作者 伍媛媛 林强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9期1395-1400,共6页
Twelve Mannich base derivatives of 1,2-benzisothiazolin-3-one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1,2-benzisothiazol-3(2H)-one (BIT) with different amines and formaldehyde. All the compounds were characterized by ... Twelve Mannich base derivatives of 1,2-benzisothiazolin-3-one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1,2-benzisothiazol-3(2H)-one (BIT) with different amines and formaldehyde. All the compounds were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spectroscopy, MS and 1H NMR. The crystal structure for 2,2'-methylenebis(benzo[d]isothiazol-3(2H)-one) (3) has been determined by X-ray single-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Compound 3 (C15HIoN202S2) crystallizes in the mono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C2/c with a = 25.052(8), b = 4.510(1), c = 11.948(4) A, β = 100.992(4)°, V= 1325.2(7) A3, Mr = 314.37, Dc = 1.576 Mg.m-3, p = 0.25 mm-1, F(000) = 648, Z = 4, R = 0.034 and wR = 0.087. The preliminary biological test indicated that the compounds (2b, 2c) showed growth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the gram-positive and gram-negative bacte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benzisothiazol-3(2H)-one SYNTHESES crystal structure bioactiv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