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文山州丘北僰人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
1
作者 《文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21-24,共4页
文章在梳理古代文献有关僰人的记载及探析僰人分布格局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学术界对丘北僰人族源族属、风俗习惯、遗传基因等方面的研究状况,并提出几点初步研究设想。
关键词 丘北僰人 研究回顾 展望
下载PDF
文化融合与祖先记忆——滇南孔姓彝族人的个案考察 被引量:3
2
作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59,共6页
明清时期,滇南地方社会儒家文化兴盛,与各民族传统文化发生融合,并对各民族间的交流、互动产生影响。代表中央王权的临安府与彝族纳楼土司的政治角力亦相伴始终。清乾隆年间,彝族尼苏人中的一支由普姓"恢复"为孔姓,建构孔子... 明清时期,滇南地方社会儒家文化兴盛,与各民族传统文化发生融合,并对各民族间的交流、互动产生影响。代表中央王权的临安府与彝族纳楼土司的政治角力亦相伴始终。清乾隆年间,彝族尼苏人中的一支由普姓"恢复"为孔姓,建构孔子祖先记忆。文章依据口述记忆、碑刻墓志铭及田野调查资料,简要勾勒出孔姓彝族人孔氏祖先记忆的社会历史脉络,分析其改姓的行动逻辑,指出这一现象与滇南地方社会发展进程紧密相关,是文化多样性交融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南 彝族 孔氏家族 祖先记忆 文化融合
原文传递
彝族孤人支系族群认同与“僰人后裔”身份建构 被引量:2
3
作者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9-84,共6页
20世纪60年代民族识别后,分布在云南东南部的孤人被划入彝族。孤人集体记忆、语言、服饰有其文化独特性,在地方性的族群互动情境中建构孤人族群认同意识,并对彝族身份感到疑惑。民族识别后的50年,体现国家权力的制度安排使部分孤人已经... 20世纪60年代民族识别后,分布在云南东南部的孤人被划入彝族。孤人集体记忆、语言、服饰有其文化独特性,在地方性的族群互动情境中建构孤人族群认同意识,并对彝族身份感到疑惑。民族识别后的50年,体现国家权力的制度安排使部分孤人已经接受彝族支系的身份认同。孤人在认同彝族与认同孤人之间表现出层次性和情境性。近年来,孤人被地方精英发明为"古代僰人后裔",孤人认同意识又得以强化。孤人的个案反映出国家族属认定、族群自我表述、社会变迁因素对族群认同建构的影响,可为今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支系族群与尚未识别族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人 社会变迁 文化认同 族群认同 僰人
下载PDF
彝族十月年的历史与变迁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0年第1期32-36,共5页
彝族十月年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与彝族十月太阳历有着密切联系。自古以来,彝族十月年期间彝族人民拜祖、祈福、迎新、拜年等节日活动使十月年成为彝族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彝族十月年的参与主体、仪式程序发生了... 彝族十月年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与彝族十月太阳历有着密切联系。自古以来,彝族十月年期间彝族人民拜祖、祈福、迎新、拜年等节日活动使十月年成为彝族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彝族十月年的参与主体、仪式程序发生了显著变迁,国家权力和市场因素的介入使其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十月年 历史 变迁
下载PDF
三七种植与乡村社会文化——以云南建水宁寨彝族村为个案 被引量:2
5
作者 《文化遗产》 CSSCI 2014年第2期38-44,共7页
三七,作为近年进入云南南部山区宁寨彝族村的农作物,它带来的影响渗透到当地乡村社会与文化的多个面向。以三七种植为中心,宁寨村民从原有的亲属制度中再生产出了一种基于姻亲亲属关系的三七地合作经营模式,同时也建立了与村寨外界互动... 三七,作为近年进入云南南部山区宁寨彝族村的农作物,它带来的影响渗透到当地乡村社会与文化的多个面向。以三七种植为中心,宁寨村民从原有的亲属制度中再生产出了一种基于姻亲亲属关系的三七地合作经营模式,同时也建立了与村寨外界互动、交往的新的社会关系网络。与三七有关的仪式、歌谣、药膳、行话等文化事象随之被创造或习得。当地人对财富梦想也有了新的诠释。三七种植、交易中存在的风险将可能对农户的生产、生活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当下值得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三七 彝族 农村社会 文化 变迁
下载PDF
女性丧葬习俗与姻亲亲属实践——以云南异龙湖沿岸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191-199,共9页
因婚姻交换产生的姻亲亲属关系在云南地区丧葬活动中的作用,较少受到亲属制度意义上的讨论与分析。通过对滇南异龙湖沿岸地区丧葬习俗的田野考察,从出嫁女性逝者原生家庭的亲属,即外家人的视角,对葬礼吊唁前的准备、家祭、灵前《绕棺花... 因婚姻交换产生的姻亲亲属关系在云南地区丧葬活动中的作用,较少受到亲属制度意义上的讨论与分析。通过对滇南异龙湖沿岸地区丧葬习俗的田野考察,从出嫁女性逝者原生家庭的亲属,即外家人的视角,对葬礼吊唁前的准备、家祭、灵前《绕棺花》献唱、出殡过程中的狮子舞和烟盒舞表演、'开堂点主'仪式,以及葬礼结束后的'道别'仪式等丧葬活动全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录和描述,指出葬礼中的姻亲亲属所具备的贵宾和外人的双重属性是血缘亲和性的反映,随着婚姻模式和家庭组织愈发呈现'双边化'的特征,姻亲亲属关系在民间习俗中的角色变化应得到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葬礼 姻亲关系 亲属制度 丧葬习俗 人生仪礼
原文传递
昆明北郊上坝村胜景寺庙会田野调查报告
7
作者 《昆明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84-87,共4页
胜景寺庙会是昆明北郊盘龙江上游上坝村宗教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逻辑将庙会的主要环节、仪式过程、人际交往、组织运作串联在一起,共同构成富含大量民俗文化事象的乡村集体生活文化。由于胜景寺坐落在松华坝水库... 胜景寺庙会是昆明北郊盘龙江上游上坝村宗教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逻辑将庙会的主要环节、仪式过程、人际交往、组织运作串联在一起,共同构成富含大量民俗文化事象的乡村集体生活文化。由于胜景寺坐落在松华坝水库保护区内,其庙会运行存在着一种公共水源保护与民间宗教活动于空间上的互动关系。寺庙方与水库方在水源保护意识的共同促使下,于库区内外采取互相协作的策略,从而达到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北郊上坝村胜景寺 庙会 田野调查 庙会仪式 水源保护 互动空间
下载PDF
如影随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人类学
8
作者 《美与时代(城市)》 2014年第6期113-114,共2页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与由孔德所开创,经涂尔干、韦伯、帕森斯等人而发展起来的注重对社会秩序与社会整合的理论路径不同,马克思主义更加强凋以社会批判为己任,强调不同阶级的冲突与斗争,具有明显的...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与由孔德所开创,经涂尔干、韦伯、帕森斯等人而发展起来的注重对社会秩序与社会整合的理论路径不同,马克思主义更加强凋以社会批判为己任,强调不同阶级的冲突与斗争,具有明显的激进倾向。虽然马克思主义不断遭遇挑战和批判,但事实上却影响了许多社会理论家。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类学 社会思想史 当代 社会批判 理论路径 社会整合 社会秩序
下载PDF
滇南地方社会、彝族祖先记忆与文化认同——基于地方志和彝汉文碑记的考察
9
作者 《地方文化研究》 2016年第3期48-55,共8页
藏缅语族、壮侗语族族群先民曾是历史上滇南的人群分布主体。元代以降,滇南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统辖,儒学随之兴起。地方志显示,明清两代,滇南儒家文化一度繁盛,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涵化影响较为显著。清乾隆年间,彝族尼苏人当中的一支... 藏缅语族、壮侗语族族群先民曾是历史上滇南的人群分布主体。元代以降,滇南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统辖,儒学随之兴起。地方志显示,明清两代,滇南儒家文化一度繁盛,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涵化影响较为显著。清乾隆年间,彝族尼苏人当中的一支,在族群精英的操持下,由普姓"恢复"为孔姓。《族谱明辨纪略》、《孔卓墓志铭》、《则旧孔氏汉彝文碑记》等彝汉文碑记成为孔姓彝族人建构孔子祖先记忆的重要资源。通过分析以上碑记资料,描述该族群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和维系彝族族群认同的努力。孔姓彝族人的个案是滇南地方社会文化多样性的真实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滇南 彝族 孔氏 儒家文化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民国时期《民俗》周刊作者群体的地缘性考述(1927-1943)
10
作者 刘珊 《地方文化研究》 2022年第5期98-106,共9页
民俗学作为学科名称提出,始于北大《歌谣》周刊。随着1926年北京学者南下,广州中山大学成为新的学术中心,在1927年至1943年的活动中,谱写了民俗学运动的续篇。《民俗》周刊作为广州民俗运动的重要刊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民俗学者。《民... 民俗学作为学科名称提出,始于北大《歌谣》周刊。随着1926年北京学者南下,广州中山大学成为新的学术中心,在1927年至1943年的活动中,谱写了民俗学运动的续篇。《民俗》周刊作为广州民俗运动的重要刊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民俗学者。《民俗》周刊的成功,得益于一批高质量的内容生产者和编辑人员。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条件,其作者群体下移,呈现出较为突出的地缘趋势。早期民俗学者的开创性学术工作,是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化发展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周刊 地缘性 民俗学 作者群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