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妥昔单抗相关间质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吕慧娟 董玲 +10 位作者 李维 侯芸 宋拯 李兰芳 立华 钱正子 周世勇 刘贤明 王华庆 张会来 付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91-297,共7页
目的:分析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患者行化疗或免疫化疗后发生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IP)与美罗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的相关性,并分析IP发生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 目的:分析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患者行化疗或免疫化疗后发生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IP)与美罗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的相关性,并分析IP发生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266例初治CD20^+B-NHL患者的病例资料,将所有病例分为美罗华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分析IP的发生与美罗华使用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的临床特点。结果:化疗联合美罗华组中IP的发生率9.6%(13/135)较单纯化疗组2.3%(3/131)高(P<0.05),与IP发生相关的临床特征包括老年、男性、初诊时淋巴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既往糖尿病史、病理亚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淋巴细胞绝对值超过正常范围(HR=14.685,95%CI:3.137~63.234,P=0.001)、糖尿病(HR=8.811,95%CI:1.907~40.720,P=0.005)、病理亚型为DLBCL(HR=0.078,95%CI:0.012~0.489,P=0.006)及美罗华的使用(HR=6.769,95%CI:1.359~33.710,P=0.020)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不需要特殊处理。结论:美罗华可导致IP的发生,可能与免疫力的降低及真菌感染相关,激素冲击疗法联合或不联合抗真菌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间质性肺炎 危险因素 治疗
下载PDF
M2型巨噬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含量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6
2
作者 徐原林 王华庆 +6 位作者 钱正子 宋拯 周世勇 张会来 立华 王先火 王平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50-455,共6页
目的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含量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并有完整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的92例DLBCL患者资料。以CD163作为M2型巨噬细胞标记,以Foxp3作为... 目的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含量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并有完整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的92例DLBCL患者资料。以CD163作为M2型巨噬细胞标记,以Foxp3作为Tregs细胞标记,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D163和Foxp3蛋白的表达,分析CD163和Foxp3蛋白的表达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CD163蛋白在DLBCL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59.8%,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5.2%,P=0.02)。Foxp3蛋白在DLBCL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41.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0.7%,P=0.04)。在DLBCL组织中,CD163蛋白与Foxp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2.012,P〈0.05)。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CD163和Foxp3蛋白的表达均与DLBCL的结外受侵有关。Cox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CD163和Foxp3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为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联合检测DLBCL组织中CD163和Foxp3蛋白的表达,进而评价M2型巨噬细胞和Tregs的含量可更准确地预测DLBCL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CD163 FOXP3 巨噬细胞 T淋巴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原文传递
原发性肝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被引量:15
3
作者 赵翠翠 王华庆 +3 位作者 钱正子 张会来 立华 周世勇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lymphoma,PHL)的临床特征、诊治要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肿瘤医院2005年4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6例PH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7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lymphoma,PHL)的临床特征、诊治要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肿瘤医院2005年4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6例PH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7岁,男女之比为2:1。首发症状主要为上腹部疼痛、发热。6例均经病理学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单纯手术治疗(术后失访)。5例术后行CHOP或CHOP样方案化疗,2例健在,2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PHL极罕见,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易误诊。对肝脏占位性病变伴上腹部不适或发热者,应警惕PHL的可能。其最终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PHL病理类型主要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目前尚缺乏标准治疗方法。可选择包括手术、化放疗、生物治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肿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原文传递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特征和诊疗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立华 王华庆 +5 位作者 钱正子 李维 侯芸 孟祥睿 崔秀珍 郝希山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43-746,共4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PBL)的发病率、高发年龄和发病趋势、影像学特点、转移规律及不同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总结1960年1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49例PBL患者的资料,收集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乳腺钼靶X线及B超检查、转... 目的 探讨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PBL)的发病率、高发年龄和发病趋势、影像学特点、转移规律及不同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总结1960年1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49例PBL患者的资料,收集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乳腺钼靶X线及B超检查、转移部位等资料并分析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960年至2007年间天津市平均人121数中PBL的发病率为59/1000万,高发年龄30~59岁;自1960年至2007年每10年间该病的发病率分别为2/1000万、3/1000万、0、13/1000万和32/1000万,非霍奇金淋巴瘤占绝大部分(48例),乳腺钼靶X线、B超、冰冻病理检查不典型,随访显示脏器受累以骨髓(9/49)、肺(7/49)、脑膜(4/49)和卵巢(4/49)多见,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6.1%.根治术+化疗组患者预后均优于单纯肿物切除术+化疗组和全乳或区段切除术+化疗组(5年存活率分别为21.4%、0、0).结论 PBL是一组罕见的结外淋巴瘤,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易累及骨髓、肺、脑膜、卵巢,治疗方案以根治术联合化疗及局部放疗为佳,但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原发乳腺淋巴瘤 发病率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非霍奇金淋巴瘤继发第二肿瘤5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徐原林 王华庆 +6 位作者 钱正子 周世勇 张会来 立华 王先火 刘贤明 王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1426-1429,1433,共5页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继发第二肿瘤的临床特点、风险评估及预后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00~2010年间1 839例NHL患者临床资料,从中检索继发第二肿瘤的病例并分析继发肿瘤的相关风险及预后因素。结果:54例NHL患者在治疗后1~10...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继发第二肿瘤的临床特点、风险评估及预后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00~2010年间1 839例NHL患者临床资料,从中检索继发第二肿瘤的病例并分析继发肿瘤的相关风险及预后因素。结果:54例NHL患者在治疗后1~10年发生了第二种肿瘤,其中白血病19例,肺癌9例,结直肠癌9例,乳腺癌3例。多因素分析显示,初治年龄大于45岁的NHL患者发生各种继发肿瘤的风险更高。8周期以上的化疗仅增加白血病发生的风险、NHL的AnnArbor分期是继发肿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同时与继发第二肿瘤的潜伏时间相关。结论:初治年龄大于45岁以及接受8周期以上的化疗是继发肿瘤的危险因素。AnnArbor分期较晚的NHL继发肿瘤潜伏时间和生存时间均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继发第二肿瘤风险预后因素
下载PDF
帕洛诺司琼预防化疗引起胃肠道反应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立华 王华庆 +6 位作者 于壮 李丽 王湘辉 王顺金 孙国平 刘敏 张树才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6期2555-2557,共3页
目的探讨帕洛诺司琼预防化疗引起的急性和迟发性恶心、呕吐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自身交叉对照的研究方法。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计划人组160例,试验药为帕洛诺司琼(A药),对照药为托烷司琼(B药),患... 目的探讨帕洛诺司琼预防化疗引起的急性和迟发性恶心、呕吐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自身交叉对照的研究方法。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计划人组160例,试验药为帕洛诺司琼(A药),对照药为托烷司琼(B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和BA组,AB组第1周期应用A药,第2周期应用B药;BA组为相反顺序。对顺铂或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方案化疗后1~5d的恶心、呕吐程度、止吐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共人组155例,132例可评价疗效,AB组69例,BA组63例。合计中度和重度致吐性化疗A药组急性呕吐的完全控制率为54.55%,B药组为51.5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迟发性呕吐的完全控制率A药组为53.03%,B药组为38.64%,A药组完全控制率明显高于B药组(P=0.01)。不良反应分析,A组的发生率分别仅为4.90%,主要为头痛、头晕,且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帕洛诺司琼预防中重度致吐性化疗所引起的急性呕吐和迟发性呕吐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吐药 药物疗法 帕洛诺司琼 托烷司琼
原文传递
786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特征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春华 立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1290-1292,共3页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特征。方法:对6144例因有下消化道症状患者行结肠镜检查,记录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年龄、性别等资料,对大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1)结肠腺瘤性息肉占息肉患者...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特征。方法:对6144例因有下消化道症状患者行结肠镜检查,记录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年龄、性别等资料,对大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1)结肠腺瘤性息肉占息肉患者总数的41.72%,男性占55.34%,女性占44.66%;年龄>60岁患者占69.72%。临床症状中便血占66.28%。分布于左半结肠患者显著多于右半结肠患者(P<0.001);2)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息肉直径>2cm者占79.73%,分布于左半结肠患者也显著多于右半结肠患者(P<0.0001)。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率在腺瘤性息肉显著高于炎性息肉(P<0.001);且在三种腺瘤性息肉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结论:结肠镜检查大肠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较高,临床症状以便血最多。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息肉具有一定的结肠镜下特征表现并且和息肉的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镜 大肠息肉 不典型增生 癌变
下载PDF
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附16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宋腾 王华庆 +5 位作者 张会来 钱正子 周世勇 立华 李兰芳 宋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050-1055,共6页
目的:验证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免疫化疗后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68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采用NCCN—IPI和国际预... 目的:验证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免疫化疗后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68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采用NCCN—IPI和国际预后指数(IPI)进行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估。结果:全组患者中住年龄58(24—80)岁,男性92例(54.8%),AnnArbor分期Ⅲ-Ⅳ期94例(56.0%),ECOGPSi2分19例(11.3%);发病时LDH水平升高(〉245U/L)占71.4%。中位随访42(15~88)个月,3年和5年生存率(OS)分别为(75.9±3.4)%、(65.1±5.2)%。全组患者根据IPI评分系统,低危组占30.4%,中低危27.4%,中高危25.0%,高危17.3%;3年OS分别为91.8%、76.7%、67.9%和47.1%。根据NCCN—IPI评分,低危组19.0%,中低危38.1%,中高危31.5%,高危11.3%。3年OS分别为94.5%、85.4%、61.2%和38.1%。与IH评分相比,NCCN—IPI评分区分高危和低危患者的能力更强(NCCN—IPI:3年OS:94.5%眠38.1%;IPI:91.8%vs.47.1%)。结论:在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中,与IPI指数相比,NCCN—IPI更好地整合了年龄和LDH水平两个变量的预后作用,可作为DLBCL患者强有力的预后分层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国际预后指数 预后 利妥昔单抗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9
作者 周世勇 王华庆 +7 位作者 张会来 立华 钱正子 李维 侯芸 付凯 刘贤明 崔秀珍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154-1158,共5页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选择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选择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100μg/kg皮下注射一次,对照周期每日一次皮下注射rhG—CSF5μg/kg,直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在低谷后连续两次检查≥5.0×10^9/L。结果:入组78例患者,在76个试验周期和74个对照周期中,ANC〈1.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30-26%和21.16%,持续时间分别为2.34d和2.31d;ANC〈0.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3.8%和3.0%;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11.59%和9.60%(P均〈0.05)。试验药和对照药的不良反应均为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头晕等,发生率与严重程度相似。结论:PEG—rhG—CSF一次给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rhG—CSF多次给药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聚乙烯二醇类 临床试验 中性粒细胞减少 药物疗法
下载PDF
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激酶7和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的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0
10
作者 侯芸 王华庆 +7 位作者 傅凯 张会来 钱正子 立华 李维 周世勇 李兰芳 郝希山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11-915,共5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激酶7(Cdc7)和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的表达以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6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Cdc...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激酶7(Cdc7)和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的表达以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6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Cdc7和MCM2基因的表达,分析Cdc7和MCM2基因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外周血Cdc7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38.3%和65.4%(P=0.001),骨髓Cdc7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37.2%和75.5%(P=0.032),外周血MCM2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44.0%和68.2%(P=0.025),骨髓MCM2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39.0%和63.4%(P=0.007)。外周血和骨髓中Cdc7和MCM2基因高表达是DLBCL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Cdc7和MCM2的表达与传统预后指标相结合可以准确预测DLBCI.患者的预后,靶向调控Cdc7和MCM2通路可能成为治疗难治性DLBCL患者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激酶7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 预后
原文传递
化疗相关性腹泻发生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春华 立华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5年第11期998-1000,共3页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以5-FU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引起化疗相关性腹泻(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CID)发生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测定CID患者的菌群分布,记录并分析年龄、性别、体质状况评分、肿瘤类型、临床分期、不同化疗方案、...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以5-FU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引起化疗相关性腹泻(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CID)发生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测定CID患者的菌群分布,记录并分析年龄、性别、体质状况评分、肿瘤类型、临床分期、不同化疗方案、腹泻发生时间、腹泻程度等临床资料。结果:CID发生率为6.33%。CID患者有76.47%发生菌群失调,68例CID患者男43例,女25例;平均年龄53.93岁。PS评分:0分9例,1分7例,2分24例,3分25例,4分3例。肿瘤类型:结肠癌21例,胃癌18例,食道-贲门癌13例,肝癌4例,胰腺癌3例,十二指肠癌2例,胆囊癌2例,直肠癌5例。腹泻发生时间最短0d,最长62d,平均10.13d。化疗方案:FOLFIRI方案20例,FORFOX方案9例,DLF方案4例,TDLF方案5例,HDLF方案16例,NDLF方案9例。GDLF方案5例。腹泻发生程度:Ⅰ度1例,Ⅱ度6例,Ⅲ度60例,Ⅳ度1例。结论:CID患者绝大部分发生菌群失调,不同体质状况评分、不同化疗方案影响CID发生时间,而年龄、性别、肿瘤类型、临床分期、不影响CID发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相关性腹泻 相关因素
下载PDF
消化道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的菌群分布及治疗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春华 立华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6年第2期89-90,共2页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分布改变在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CID)中的作用,评价普乐拜尔在CID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革兰氏染色,测定CID患者及同期化疗无腹泻者的菌群分布情况,对腹泻者试验性应用普乐拜尔治疗。结果68例消化道CID患者有76....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分布改变在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CID)中的作用,评价普乐拜尔在CID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革兰氏染色,测定CID患者及同期化疗无腹泻者的菌群分布情况,对腹泻者试验性应用普乐拜尔治疗。结果68例消化道CID患者有76.47%发生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率55.9%,真菌感染率35.3%。普乐拜尔治疗该种腹泻有效率85.62%。与治疗前相比,患者腹泻症状缓解,Karnofsky评分改善,体重增加。结论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真菌感染在化疗相关性腹泻中占重要地位。普乐拜尔是治疗该种腹泻安全有效的药物,并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相关性腹泻 细菌学 治疗
原文传递
以骨髓转移为首发表现的4例胃癌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莉 王华庆 +3 位作者 刘贤明 张会来 立华 钱正子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931-933,共3页
关键词 胃癌 骨髓转移 化学治疗
下载PDF
干扰素及三氧化二砷诱导淋巴瘤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梁彦 魏熙胤 +3 位作者 李凯 牛瑞芳 李兰芳 立华 《肿瘤防治杂志》 2002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 :分析梯度浓度的干扰素 (IFN α)及三氧化二砷 (As2 O3 )对EB病毒感染的Burkitt淋巴瘤Raji细胞株和EB病毒阴性Burkitt淋巴瘤Daudi细胞株直接作用。方法 :以MTT法测定梯度浓度的IFN α/As2 O3 对淋巴瘤细胞株增殖作用的影响 ,以膜... 目的 :分析梯度浓度的干扰素 (IFN α)及三氧化二砷 (As2 O3 )对EB病毒感染的Burkitt淋巴瘤Raji细胞株和EB病毒阴性Burkitt淋巴瘤Daudi细胞株直接作用。方法 :以MTT法测定梯度浓度的IFN α/As2 O3 对淋巴瘤细胞株增殖作用的影响 ,以膜联蛋白V(Annexin V)法、DNA末端标记法、流式细胞术 ,电镜观察测定IFN α对Raji、Daudi细胞株增殖周期的影响及凋亡诱导作用。结果 :低浓度IFN α对Raji、Daudi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 ,高浓度IFN α(10 0 0 0U/mL)可显著抑制 2种细胞增殖 ,且有时间相关性。IFN α作用细胞 2 4~ 4 8h ,G0 /G1期细胞显著增多 ,S期细胞减少 ,72~ 96h细胞凋亡细胞明显增多 ,IFN α和As2 O3 有显著协同作用 ,EB病毒感染的Raji细胞对IFN α/As2 O3 的敏感性强于Daudi细胞。结论 :IFN α/As2 O3 可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 ,使细胞阻滞在G0 /G1期 ,进一步诱导凋亡坏死 ,IFN α/As2 O3 作用有显著时间 ,剂量依赖性 ,对EB病毒感染的Raji细胞作用强于Daudi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类 药理学 淋巴细胞 砷剂 氧化物 细胞周期
下载PDF
R-GemOx与RICE方案二线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会来 王华庆 +6 位作者 付凯 侯芸 李维 周世勇 立华 钱正子 刘贤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107-1110,共4页
目的:对比美罗华联合奥沙利铂和吉西他滨(R-GemOx)与RICE方案二线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选取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R-GemOx方案和RICE方案化疗。R-... 目的:对比美罗华联合奥沙利铂和吉西他滨(R-GemOx)与RICE方案二线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选取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R-GemOx方案和RICE方案化疗。R-GemOx组方案为:美罗华,375 mg/m^2静脉滴注,d0,吉西他滨(GEM)1 000 mg/m^2,静脉滴注,d1、8;奥沙利铂(L-OHP)130 mg/m^2,静脉滴注,d1;21天为1周期。RICE组方案为:美罗华,375 mg/m^2,静脉滴注,d0;异环磷酰胺(IFO)1 g/m^2,静脉滴注,d1~d3;Mesna解救400mg,静脉滴注q8h,d1~d3;卡铂(CBP),AUC=5,静脉滴注,d2;依托泊苷(VP-16)100mg/m^2,静脉滴注,d1~d3。21天为1个周期。每2周期进行疗效及毒性评价。结果:65例患者中,R-GemOx方案组,完全缓解(CR)4例(12.5%),部分缓解(PR)17例(53.1%),稳定(SD)6例,进展(PD)5例,总有效率(CR+PR)为65.6%,临床获益率(CR+PR+SD)达到84.4%。RICE组CR 4例(12.1%),PR 16例(48.5%),SD 7例,PD 6例,总有效率60.6%,临床获益率81.8%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其中R-GemOx组白细胞下降Ⅲ度5例,Ⅳ度2例;贫血Ⅲ度2例;血小板下降Ⅲ度4例,Ⅳ度2例。RICE组白细胞下降Ⅲ度16例,Ⅳ度5例;贫血Ⅲ度2例;血小板下降Ⅲ度5例,Ⅳ度3例。胃肠道反应RICE组较R-GemOx组为重,其中Ⅲ度2例,Ⅳ度1例。比较两组毒副反应,R-GemOx组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消化道反应方面明显好于RICE组(P<0.05)。而RICE组未出现一例末梢神经毒性。结论:R-GemOx方案是二线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较为安全且有效的化疗方案,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美罗华 吉西他滨 奥沙利铂
下载PDF
美罗华联合CTOP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3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韩霞 王华庆 +6 位作者 刘贤明 立华 张会来 钱正子 李维 崔秀珍 郝希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38-341,共4页
目的:评价美罗华联合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TOP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经病理证实为CD20+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R-CTO... 目的:评价美罗华联合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TOP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经病理证实为CD20+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R-CTOP方案化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性别、年龄、疾病分期、病理类型、LDH水平及IPI评分等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35例患者中33例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17例(51.5%),部分缓解(PR)11例(33_3%),有效率(CR+PR)84.8%。23例初治患者中,CR13例(56.5%),PR8例(34.8%),有效率(CR+PR)91_3%;10例复发难治患者中,CR4例(40%),PR3例(30%),有效率70%。疗效与性别、疾病分期、病理类型、LDH水平及IPI评分等因素无显著相关,年龄对疗效有一定影响(P=0.012)。35例患者中无治疗相关死亡,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Ⅲ~Ⅳ度白细胞下降32.1%),心脏毒性和脱发较轻,主要为Ⅰ~Ⅱ级反应。其它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可耐受。结论:R-CTOP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有效率高且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特别是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非霍奇金淋巴瘤 化疗
下载PDF
那米鸡早期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胡瑀 邓俊 +4 位作者 立华 范新阳 黄静 王荣平 苗永旺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9-234,共6页
【目的】研究那米鸡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选用Gompertz、Logistic和Von Bertalanffy 3种常用的非线性曲线模型对那米鸡0~210日龄体质量进行了生长曲线拟合与分析。【结果】那米鸡体质量的累积生长曲线呈现"S"形,表明其生... 【目的】研究那米鸡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选用Gompertz、Logistic和Von Bertalanffy 3种常用的非线性曲线模型对那米鸡0~210日龄体质量进行了生长曲线拟合与分析。【结果】那米鸡体质量的累积生长曲线呈现"S"形,表明其生长发育正常;表现为60日龄之前生长速度较慢,60~120日龄阶段为该鸡的生长旺盛期,120日龄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缓。60日龄以前,公鸡、母鸡的体质量累积生长曲线基本一致,60日龄以后,公鸡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母鸡。3种曲线模型均能较好的拟合公、母鸡的生长发育,拟合度均达0.99以上,其中Gompertz模型对公鸡的拟合值与实际值最为接近,Von Bertalanffy模型对母鸡的拟合值与实际值最接近,表明Gompertz模型对那米鸡公鸡体质量的拟合度更高(R~2=0.998),Von Bertalanffy模型对母鸡体质量的拟合度更高(R~2=1.000)。【结论】本研究揭示了那米鸡的生长发育规律,表明运用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模型对那米鸡进行生长曲线的拟合与分析是可行的,可为那米鸡的饲养管理及选育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米鸡 生长发育 生长曲线 拟合度
下载PDF
大肠息肉1884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恶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春华 立华 《肿瘤防治杂志》 2005年第24期1888-1890,共3页
目的:了解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探讨息肉的恶变特征.方法:对6 144例有下消化道症状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记录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年龄、性别等资料,对大肠息肉的发生率、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结肠息肉患者1 884... 目的:了解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探讨息肉的恶变特征.方法:对6 144例有下消化道症状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记录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年龄、性别等资料,对大肠息肉的发生率、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结肠息肉患者1 884例,检出率30.66%.男性占61.68%,女性占38.32%.年龄>60岁者占64.12%.临床症状中便血占56.26%.息肉直径0.2~3.8 cm不等,恶变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息肉直径>2cm者占79.73%.息肉发生于左半结肠者占67.41%.癌变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息肉发生于左半结肠占85.42%(375/439).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42.00%,炎性息肉38.30%,错构瘤性息肉5.92%,增生性息肉6.45%,幼年性息肉7.40%.炎性息肉2例(2枚)癌变.腺瘤伴轻至中度不典型增生460枚占15.98%,重度不典型增生106枚占5.56%,癌变279枚占9.69%.腺瘤性息肉中管状腺瘤占37.46%(1 078/2 878),绒毛状腺瘤31.51%(907/2 878),混合性腺瘤31.03%(893/2 878).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率在上述三种腺瘤中分别为6.68%(72/1 078)、24.15%(219/907)和16.57%(148/893).结论:肠息肉临床症状以便血最多.多见于>60岁的男性.息肉分布于左半结肠者多见,癌变息肉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息肉也易发生于左半结肠,癌变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多发生于腺瘤性息肉.管状腺瘤发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率最低,绒毛状腺瘤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镜 大肠息肉 不典型增生
下载PDF
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 被引量:6
19
作者 闵琦 王华庆 +6 位作者 钱正子 张会来 周世勇 立华 宋拯 赵静 刘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239-1243,共5页
目的:观察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5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单药化疗(120 mg/m2,d1、2,每21天为1个周期),评价其近期疗效、无进展生... 目的:观察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5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单药化疗(120 mg/m2,d1、2,每21天为1个周期),评价其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与不良反应。结果:全组25例患者,共计化疗122个周期,中位5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CRu)6例,部分缓解(PR)13例,稳定(SD)3例,进展(PD)3例,总有效率(ORR)为76%,临床受益率(CBR)为88%。截至随访结束,13例患者出现PFS终点事件,中位疗效持续时间(DOR)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9个月。各亚组间无进展生存期的关系,主要与骨髓受累、血清LDH水平升高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感染,2例患者出现皮疹,1例患者用药5个周期后发生胃癌。结论: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可提高疗效,且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苯达莫司汀 B细胞惰性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耐药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立华 姜之馨 朱晓代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19-221,共3页
酪氨酸蛋白激酶是多种肿瘤最常见的生长因子受体 ,是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首要关键步骤。通过阻断酪氨酸激酶可破坏肿瘤细胞的信号传递 ,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近年来 ,有关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非常活跃 ,出现了诸如C2 2 5 ,CI10 33,P... 酪氨酸蛋白激酶是多种肿瘤最常见的生长因子受体 ,是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首要关键步骤。通过阻断酪氨酸激酶可破坏肿瘤细胞的信号传递 ,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近年来 ,有关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非常活跃 ,出现了诸如C2 2 5 ,CI10 33,PKI 16 6 ,OSI 774 ,ZD1839,STI5 71等一批新药。OSI 774和ZD1839已使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情减缓。C2 2 5可提高化、放疗的疗效 ,STI5 71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胃肠间质性肿瘤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成为抗肿瘤疗法中的一个新的有希望的侯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肿瘤 生物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