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三药联合方案初始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巢玲 谢璟 +1 位作者 徐烨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20期156-160,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接受三药联合方案(RCD方案)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预测无进展生存(PFS)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宜春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初诊MM患者70例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接受三药联合方案(RCD方案)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预测无进展生存(PFS)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宜春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初诊MM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RCD方案治疗,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组和<VGPR组,比较两组的NLR、PLR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血清NLR、PLR对疗效的预测价值,计算AUC、灵敏度和特异度;采用Kaplan-Meier法构建MM患者的3年PFS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曲线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VGPR组的NLR、PLR低于<VG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LR对治疗后疗效预测的AUC为0.802,灵敏度为70.5%,特异度为82.7%;PLR的AUC为0.794,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84.6%;NLR+PLR的AUC为0.843,灵敏度为61.5%,特异度为94.2%,联合检测的AUC、灵敏度、特异度最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β_(2)微球蛋白、NLR、PLR是影响治疗后3年PFS的相关因素(P<0.05),log-rank检验显示低NLR、PLR患者的3年PFS优于高NLR、PLR患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LR<2.55、PLR<143.88均是MM患者治疗后3年内PFS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MM患者的NLR、PLR与疗效相关,较高的NLR、PLR预示着MM患者较短的无进展生存时间。联合应用NLR、PLR可更好地评估初诊MM患者的预后,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及疗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无进展生存时间
下载PDF
PD方案联合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卢玉华 杨春燕 +2 位作者 谢春 王雪琨 《右江医学》 2022年第11期848-851,共4页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地塞米松(PD)方案联合沙利度胺(Tha)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MM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PD方案治疗,...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地塞米松(PD)方案联合沙利度胺(Tha)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MM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PD方案治疗,观察组采取PD方案联合Tha治疗,均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化疗效果;于治疗前、治疗4个疗程时,比较两组免疫功能(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期间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缓解率为93.54%,高于对照组的70.96%(P<0.05);治疗4个疗程时,两组CD3^(+)、CD4^(+)水平显著升高,CD8^(+)显著下降,且观察组CD3^(+)、CD4^(+)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方案联合Tha治疗MM患者,可提高总缓解率,利于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且毒副反应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地塞米松 沙利度胺 免疫功能
下载PDF
浅谈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观察
3
作者 钱丽鲜 庞元理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3期207-207,216,共2页
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式为西药西药治疗,观察组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结果:从治疗的总有效率反面来看,观察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0.05;且研究发现,这两组... 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式为西药西药治疗,观察组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结果:从治疗的总有效率反面来看,观察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0.05;且研究发现,这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治疗时,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显著,且用药的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性痴呆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