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竹枯梢病症状、病原形态与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黄建河 +2 位作者 黄炳荣 际朗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411-417,共7页
本文报道毛竹枯梢病的症状发生、病原形态与生物学特性的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枝枯、梢枯和株枯是宏观的病状表现形式,微观病症的产生部位具有特殊表现,棘状子实体产生于侵染点节叉处。竹喙球菌子囊壳扁球形,深埋在病组织中,黑色长... 本文报道毛竹枯梢病的症状发生、病原形态与生物学特性的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枝枯、梢枯和株枯是宏观的病状表现形式,微观病症的产生部位具有特殊表现,棘状子实体产生于侵染点节叉处。竹喙球菌子囊壳扁球形,深埋在病组织中,黑色长喙外露,从孔口溢出淡黄色子囊孢子角。分生孢子器扁圆形,大部分外露,顶部涌出黑色分生孢子丝。菌落在PDA加竹杆煮汁培养基生长最好,菌落白色,气生菌丝发达。菌体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最适pH值5—6。子囊孢子萌发与营养关系不密切,萌发具有自身抑制现象。子囊孢子室温干燥贮存15天即丧失萌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枯梢病 竹喙球菌 症状 生物学
下载PDF
毛竹枯梢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2 位作者 黄建河 黄炳荣 际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2期61-66,共6页
通过人工接种和野外定点试验,竹喙球菌(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在福建能以菌丝、子囊孢子及分生孢子三种形态越冬。1~3级感病侧枝上形成的有性子实体是主要的初侵染原。子囊孢子萌发后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当年新竹,它主要靠... 通过人工接种和野外定点试验,竹喙球菌(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在福建能以菌丝、子囊孢子及分生孢子三种形态越冬。1~3级感病侧枝上形成的有性子实体是主要的初侵染原。子囊孢子萌发后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当年新竹,它主要靠雨水溅散作用传播。在整个生长季节都能释放子囊孢子,以5~7月份释放量最多。温度、降雨量和降雨日是影响病害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6月下旬出现症状,8月上旬至9月上旬为发病盛期,10月下旬以后基体停止扩展,病菌进入越冬。毛竹枯梢病是一种具有多侵染点的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枯梢病 竹喙球菌 侵染循环 发病规律 症状
下载PDF
漳州地区松林疫情调查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寿铃 《福建林业科技》 1993年第1期44-48,共5页
漳州地区松林疫情调查表明:松毛虫(Dendrolimus panctatus)、额毛小蠹(Dryocoetes lu-teus)、松瘤小蠹(Orthotomicus erosus)和角胫象(Shirahoshizo coniferae)在该地区分布较广;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松针褐斑病(Lecanosti... 漳州地区松林疫情调查表明:松毛虫(Dendrolimus panctatus)、额毛小蠹(Dryocoetes lu-teus)、松瘤小蠹(Orthotomicus erosus)和角胫象(Shirahoshizo coniferae)在该地区分布较广;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 acicola)及部份外省检疫对象发现有危害;目前尚未发现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和松突圆蚧(Hemiberlesiapitysophila)的分布与危害,但已受到直接威胁,必须严加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林 疫情
下载PDF
文摘选
4
作者 《中国森林病虫》 1985年第4期53-53,共1页
招引大山雀试验初报(方美献,《浙江林业科技》,1985,3:38—40)衢州市森防站1981年开始招引大山雀(Parus major Linne)防治马尾松毛虫的试验,效果良好。鸟巢结构,以油毡巢箱为好,平均筑巢率33%,最高达49%,成本每只0.16元。挂箱高度以3—... 招引大山雀试验初报(方美献,《浙江林业科技》,1985,3:38—40)衢州市森防站1981年开始招引大山雀(Parus major Linne)防治马尾松毛虫的试验,效果良好。鸟巢结构,以油毡巢箱为好,平均筑巢率33%,最高达49%,成本每只0.16元。挂箱高度以3—5米为好,筑巢率为55—61%;巢口朝南或偏南为佳,筑巢率为50—76%;坡向以东坡筑巢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林业 竹秆 龄虫 马拉松 杉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