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7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的临床技术应用探讨 被引量:148
1
作者 滕皋军 何仕成 +4 位作者 郭金和 方文 李国昭 丁惠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5-299,共5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在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中的技术操作问题。方法对 2 9例的 41个椎体病变共行 46侧PVP治疗 ,包括椎体转移瘤 16例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7例 ,椎体血管瘤 3例 ,骨髓瘤 1例 ,外伤性压缩性骨折 1例及不明原因...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在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中的技术操作问题。方法对 2 9例的 41个椎体病变共行 46侧PVP治疗 ,包括椎体转移瘤 16例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7例 ,椎体血管瘤 3例 ,骨髓瘤 1例 ,外伤性压缩性骨折 1例及不明原因骨破坏 1例。PVP在C形臂X线机或C形臂X线机 +CT组合机监视下进行 ,骨水泥 (PMMA)的粉、液比例为 3∶2 ,按椎体计算骨水泥用量为2~ 8ml。结果  46侧PVP成功 45侧 (97 8% )。本组疼痛完全缓解 (CR)者 19例 (19/ 2 9) ,部分缓解(PR)者 9例 (9/ 2 9) ,无效 (NR)者 1例 (1/ 2 9)。随访 2~ 11个月无复发。PVP术后无一例椎体塌陷加重或发生新的压缩 ,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PVP技术安全可行 ,对腰椎等多数椎体行PVP只要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即可 ,熟练地掌握PMMA使用方法是PVP技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脊柱骨折 镇痛 椎体加固 椎体转移性肿瘤 骨质疏松症
原文传递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105
2
作者 郭金和 滕皋军 +4 位作者 何仕诚 方文 朱光宇 邱海波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908-912,共5页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方法  1 3例经造影证实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 ,先于下腔静脉内放置滤器 ,后在监护下经患者足背静脉加压推注尿激酶进行持续溶栓治疗 ,尿激酶 (UK)用量...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方法  1 3例经造影证实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 ,先于下腔静脉内放置滤器 ,后在监护下经患者足背静脉加压推注尿激酶进行持续溶栓治疗 ,尿激酶 (UK)用量 90 0万U~ 1 60 0万U。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 :患者无症状 ,下肢造影示深静脉通畅 ;显效 :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下肢造影示深静脉回流畅 ,但壁不光滑 ,血管内径 >70 % ;有效 :症状有所缓解 ,造影示血栓残留 ,血管内径 <70 % ;无效 :症状及下肢造影均无改善。结果  1 3只下腔静脉滤器均展开良好 ,无移位。其中 :痊愈 2例 ,显效 9例 ,有效 2例 ,无效 0例 ,溶栓过程中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症状及出血现象。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患肢浅静脉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疗法 尿激酶 腔静脉滤器 治疗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恶性肿瘤 被引量:69
3
作者 何仕诚 +6 位作者 滕皋军 方文 郭金和 朱光宇 李国昭 丁惠娟 沈志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61-265,共5页
目的 通过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与疗效的相关因素,提高治疗技术。方法 1 73例次,2 39节椎体病变,经病史、影像学或病理证实椎体恶性肿瘤行PVP术,临床疼痛症状为Ⅰ级(轻度疼痛) 39例,Ⅱ级(中度疼痛) 84例... 目的 通过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与疗效的相关因素,提高治疗技术。方法 1 73例次,2 39节椎体病变,经病史、影像学或病理证实椎体恶性肿瘤行PVP术,临床疼痛症状为Ⅰ级(轻度疼痛) 39例,Ⅱ级(中度疼痛) 84例,Ⅲ级(重度疼痛) 5 0例。术后采用WHO标准观察1周~1个月,平均2周。结果 2 39节椎体穿刺失败1例1节椎体,技术成功率99.6 %,共1 97个椎体行术前造影检查:造影剂经肿瘤破坏区向椎体外渗漏5 7节椎体,6例6节椎体有造影剂进入相邻椎间盘;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剂量颈椎1 .5~2 .5ml,胸椎为2~4ml,腰椎为2~6ml;短期内疗效显示疼痛完全缓解5 4 .9%,部分缓解39.9%,总有效率94 .8%。术后CT证实PMMA向椎体周围组织渗漏6 3例,包括9例引流静脉、4例椎管内硬膜囊外和3例渗漏入相邻椎间盘,4 7例向椎体旁渗漏,仅1例瘫痪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加重。结论 PVP短期内可明显减轻脊椎恶性肿瘤所致的疼痛症状。术前对脊椎恶性肿瘤的准确评估,结合术中椎体内造影,严格掌握注射时机,可提高治疗疗效,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治疗 脊椎恶性肿瘤 骨水泥 转移瘤
下载PDF
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 被引量:41
4
作者 何仕诚 滕皋军 +3 位作者 郭金和 方文 朱光宇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976-980,共5页
目的 研究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的价值及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意义。资料与方法 经选择性动脉DSA后明确消化道出血部位或原因共 57例。对非肿瘤性出血采用相应供血动脉栓塞或血管加压素局部灌注 ;肠道肿瘤及介入治疗止血不彻底... 目的 研究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的价值及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意义。资料与方法 经选择性动脉DSA后明确消化道出血部位或原因共 57例。对非肿瘤性出血采用相应供血动脉栓塞或血管加压素局部灌注 ;肠道肿瘤及介入治疗止血不彻底者行外科切除。结果 非肿瘤性出血 41例 ,肿瘤出血 1 6例。其中 44例经动脉栓塞或灌注血管加压素治疗 ,2 5例得到完全止血 ,1 4例止血不彻底 ,5例复发。共有 32例经外科切除后得到病理诊断 ,分别为贲门溃疡 1例 ,十二指肠溃疡 7例 ,小肠憩室炎 7例 ,小肠平滑肌瘤 8例和平滑肌肉瘤 7例 ,恶性淋巴瘤 1例 ,脾动脉真性动脉瘤 1例。结论 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对多数非肿瘤性出血应用选择性动脉栓塞可以得到完全止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介入疗法 血管造影 诊断 消化道出血
下载PDF
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对肝功能影响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4
5
作者 张成佳 何仕诚 +5 位作者 滕皋军 方文 郭金和 朱光宇 李国昭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原发性肝癌肝功能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126例。主要随访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病灶数目、有无假包膜、肝硬化CT分级、是否外科术后、术中碘油用量、超选择栓... 目的: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原发性肝癌肝功能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126例。主要随访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病灶数目、有无假包膜、肝硬化CT分级、是否外科术后、术中碘油用量、超选择栓塞肿瘤供血支与否、术后Child-Pugh分级及TACE次数等相关数据。术后1个月肝功能不能恢复至术前Child-Pugh分级者,被认为TACE对肝功能有影响。将以上12变量因素分别赋值,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包将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引入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Child-Pugh分级不能恢复至术前水平者为20.6%(26/12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假包膜、超选择栓塞肿瘤供血支与否、TACE次数及肝硬化CT分级这些变量与术后肝功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相关因素对术后肝功能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CE次数、栓塞血管支及有无假包膜等因素对TACE术后1个月患者肝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影响较大。结论: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安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1个月患者肝功能是能否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TACE次数、超选择栓塞肿瘤供血支及有无假包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动脉栓塞化疗 肝功能 多元回归分析
下载PDF
食管内照射支架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35
6
作者 郭金和 滕皋军 +4 位作者 何仕诚 杜明华 方文 朱光宇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16-920,共5页
目的 探索食管内照射支架研制、临床使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方法 选择合适的覆膜或裸食管支架 ,于支架外周按一定的规律固定上特制的可容纳放射粒子的鞘 ,根据患者病变的范围通过治疗计划系统 (treatmentplansystem ,TPS)... 目的 探索食管内照射支架研制、临床使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方法 选择合适的覆膜或裸食管支架 ,于支架外周按一定的规律固定上特制的可容纳放射粒子的鞘 ,根据患者病变的范围通过治疗计划系统 (treatmentplansystem ,TPS)计算出放射粒子的剂量 ,将放射粒子装进上述鞘内即制成食管内照射支架。临床选择 15例食管癌患者 ,临床分级为Ⅱ~Ⅳ级 ,将放疗支架植入到患者病变食管内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15例患者内照射支架均释放到位 ,释放过程顺利 ,释放过程中未出现放射粒子脱落现象 ;全身γ射线显像 (ECT)复查未发现非靶器官显像 ;患者全身一般状况明显好转 ,血象和免疫指标亦未见明显变化 ,未出现如食管穿孔、出血等并发症 ;13例术后 1个月CT复查提示病灶的厚度较术前变簿 ,2例变大 ,3例随访近 8个月 ,CT复查病变厚度较术前明显变薄 ,胃镜检查并活检提示支架捆绑粒子部位肿瘤明显缩小 ,活检未发现肿瘤细胞生长。结论 食管内照射支架临床使用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内照射 支架 患者 临床应用 放射 CT复查 提示 过程 粒子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疼痛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9
7
作者 黄昊 何仕诚 +6 位作者 方文 朱海东 郭金和 朱光宇 秦永林 滕皋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7期2119-2122,共4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PVP)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应用PVP治疗OVCFs随访1年以上并有完整CT影像资料142例患者195节椎体.PVP前后...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PVP)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应用PVP治疗OVCFs随访1年以上并有完整CT影像资料142例患者195节椎体.PVP前后定期评价VAS,术后3 dCT复查观察骨水泥分布和渗漏情况,在CT二维重建正中矢状面上分别测量术前、术后3d及术后1年椎体高度和Cobb角.比较各随访点VAS、椎体高度和Cobb角变化差异,椎旁骨水泥渗漏是否影响疗效.结果 所有PVP操作均成功,平均注入骨水泥量胸椎(4.5±1.1)ml,腰椎(6.0±1.2)ml,平均随访(17±6)个月.术后3 dCT显示椎旁骨水泥渗漏共38例43节椎体(22.1%),均无症状.142例术后24 h VAS平均下降了5.25,术后1个月进一步下降了1.12,均有显著变化,余各随访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VP后3d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及Cobb角分别恢复了1.55、1.38 mm及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3d和随访1年以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骨水泥椎旁渗漏组与无渗漏组的VAS评分、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和Cobb角的变化在各随访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VP可迅速缓解OVCFs患者的疼痛及提高多数椎体的高度并保持长期稳定;椎旁少量骨水泥渗漏对临床疗效和椎体稳定性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压缩骨折 骨水泥
原文传递
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囊腔样变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被引量:36
8
作者 何仕诚 滕皋军 +6 位作者 方文 郭金和 朱光宇 李国昭 沈志萍 丁惠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56-260,共5页
目的 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合并椎骨内囊腔样变的椎体压缩骨折关键技术、近期疗效及对椎体高度的恢复。方法 回顾分析4年来PVP治疗2 0 7例骨质疏松症并32 6节椎体压缩骨折,其中2 7例共32节椎体压缩为合并椎骨内囊腔样变。PVP... 目的 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合并椎骨内囊腔样变的椎体压缩骨折关键技术、近期疗效及对椎体高度的恢复。方法 回顾分析4年来PVP治疗2 0 7例骨质疏松症并32 6节椎体压缩骨折,其中2 7例共32节椎体压缩为合并椎骨内囊腔样变。PVP操作均在透视监视下经椎弓根行椎体穿刺,所有椎体均用非离子造影剂行椎体造影。术后1dCT观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分布状况和有无渗漏,测量PVP前后椎体高度,观察临床疗效和有无并发症。结果 PVP技术成功率1 0 0 %。椎体造影主要表现为造影剂注入压缩骨折椎体内后呈囊状分布并滞留。PMMA平均注入量为6 .8ml。CR、PR和NR分别为6 6 .7%、1 8.5 %、1 4 .8%,总有效率为85 .2 %。椎体前缘高度恢复2~1 5mm ,平均5 .38mm ,中央高度恢复3~1 6mm ,平均6 .4 1mm ,前缘和中央高度恢复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 ;后缘高度恢复0~1mm ,平均0 .0 6mm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CT证实椎体前侧旁PMMA渗漏3例,但无1例出现临床症状。结论 PVP治疗椎体内合并囊腔样变的压缩骨折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恢复压缩椎体高度,且发生PMMA渗漏的可能性更小。提高疗效的关键是抽去椎体内囊腔积液和尽可能多地充填PMMA ;椎体造影有助于预测注射PMMA在椎体内的分布状况和发生渗漏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骨折 椎骨内囊性变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被引量:33
9
作者 何仕诚 滕皋军 +3 位作者 郭金和 方文 朱光宇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52-957,共6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适应证、椎体造影表现、关键技术、近期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资料与方法  4 3例骨质疏松症并 5 5节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在透视监视下经椎弓根行椎体穿刺 ,所有椎体均用非离...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适应证、椎体造影表现、关键技术、近期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资料与方法  4 3例骨质疏松症并 5 5节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在透视监视下经椎弓根行椎体穿刺 ,所有椎体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行椎体造影 ,注入粉 /液 /对比剂比例为 3∶2∶1的聚甲基丙烯酸甲脂 (poly methylmethacrylate,PMMA) ,术后CT观察PMMA分布状况和有无渗漏 ,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和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 PVP技术成功率 10 0 %。椎体造影主要有 4种表现 ,其中独特的征象是对比剂注入压缩骨折椎体内后呈囊状分布并滞留。PMMA平均注入量胸椎 3.3ml,腰椎 4 .5ml。随访 1~ 18个月 ,完全缓解 (CR)、部分缓解 (PR)和无效 (NR)分别为 74 .4 %、2 0 .9%和 4 .7% ,总有效率 95 .3%。CT证实椎体周围PMMA渗漏 5例 ,但无 1例出现临床症状。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可行 ;椎体造影有助于预测注射PMMA在椎体内的分布状况和发生渗漏的可能性 ;主要并发症为PMMA渗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手术治疗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适应证 并发症 预防
下载PDF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34
10
作者 席嘉元 吕梁 +11 位作者 杨珏 江勇 李纪康 曹新华 米岚 杨维新 龙毓灵 范红 杨朝良 朱君 杨正忠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 探讨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32例急性或慢性反复消化道出血患者 ,其中上消化道出血 2 6例 ,下消化道出血 6例 ,全部病例经Seldinger’s法靶动脉插管DSA或 /和PUCK造影。结果 定位诊断率为 84.38%... 目的 探讨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32例急性或慢性反复消化道出血患者 ,其中上消化道出血 2 6例 ,下消化道出血 6例 ,全部病例经Seldinger’s法靶动脉插管DSA或 /和PUCK造影。结果 定位诊断率为 84.38% (2 7/ 32例 ) ,与手术诊断的符合率为 78.95 % (15 / 19)。病变性质为 :肿瘤性病变 9例 ,血管性病变 15例 ,其中血管畸形 9例、肠小动脉瘤 2例、胆囊动脉瘤破裂出血 1例、动脉硬化 3例 ;非特异性炎症溃疡 3例 ,造影阴性 5例。直接显示出血征象(造影剂外溢 ) 2 3例 (71.87% )。结论 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的急慢性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价值 ,尤其对小肠和胆道出血病变的诊断更具独特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出血 血管造影 病理 诊断 介入性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的CT评价 被引量:33
11
作者 铁镔 何仕诚 +4 位作者 滕皋军 方文 郭金和 朱光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99-302,共4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和椎体转移瘤(VM)骨水泥渗漏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7年5月至2011年1月我院应用PVP治疗OVCF和VM且CT随访资料完整356例653节椎体,其中OVCF组251例共438节椎体,VM组...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和椎体转移瘤(VM)骨水泥渗漏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7年5月至2011年1月我院应用PVP治疗OVCF和VM且CT随访资料完整356例653节椎体,其中OVCF组251例共438节椎体,VM组105例共215节椎体.术前CT评估是否有椎体骨皮质碎裂或破坏,术后3d内CT复查观察骨水泥分布和渗漏情况.比较两组骨水泥注入量和各型渗漏的差异,评估骨水泥渗漏与骨皮质裂缝或破坏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PVP操作均成功,平均注入骨水泥量OVCF组(5.0 ±2.0)ml,VM组(4.0±1.7)ml(P<0.05);术后CT检查证实椎体周围骨水泥渗漏OVCF组有93节(21.23%),VM组有62节(2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无临床症状;椎旁静脉渗漏OVCF组有12节,VM组26节(P<0.01);椎间盘渗漏OVCF组有58节,VM组有16节(P =0.025);术前终板碎裂与椎间盘渗漏密切有相关性,OVCF组(r=0.29),VM(r=0.31);术前椎体周围骨皮质碎裂或破坏与椎旁软组织渗漏亦有一定的相关性,OVCF组(r=0.14),VM(r =0.27).结论 PVP治疗OVCF与VM后骨水泥少量渗漏是安全的;VM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显著高于OVCF,前者更容易发生椎静脉渗漏;终板和周围骨皮质碎裂或破坏是椎间盘和椎旁软组织渗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肿瘤转移 脊柱骨折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28
12
作者 郭金和 +1 位作者 何仕诚 滕皋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3-376,共4页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性骨折 微创治疗 后凸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进展
原文传递
长球囊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8
13
作者 秦永林 +4 位作者 郭金和 何仕诚 方文 朱光宇 滕皋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23-327,共5页
目的观察长球囊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对2007年1至6月收治的21例重症下肢缺血患者,根据病变范围,选择合适长度的球囊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成形,相临近多处短段病变也尽可能采用长球囊一次成形;... 目的观察长球囊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对2007年1至6月收治的21例重症下肢缺血患者,根据病变范围,选择合适长度的球囊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成形,相临近多处短段病变也尽可能采用长球囊一次成形;观察术中及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技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通过随访,判断治疗的初始通畅率、再次通畅率、救肢率和生存率。结果21例患者早期技术性的并发症2例(9.5%),均为穿刺点假性动脉瘤。狭窄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100%;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再通的总的成功率为88.9%,其中采用内膜下成形(5例)技术成功4例;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55.6%、28.6%和25.0%。未出现影响血流的夹层。临床成功率为9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 d。术后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为95.2%;再次通畅率和救肢率均为100%。结论对于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长球囊PTA后无影响血流的夹层瘤出现,初始技术和临床成功率都很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症 下肢缺血 支架 球囊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64层CT血管造影与DSA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李光超 +7 位作者 秦永林 杨明 靳激扬 李国昭 丁慧娟 沈志萍 吴旻 滕皋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36-339,共4页
目的对照DSA,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A检查,检查后2周内行DSA。CT数据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DSA采用步进跟踪... 目的对照DSA,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A检查,检查后2周内行DSA。CT数据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DSA采用步进跟踪造影技术或分段DSA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将CTA与DSA结果比较。结果在216个动脉节段中,2种检查方法狭窄程度显示一致的有157个,被CTA高估13个,低估6个。CT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50%诊断的灵敏度为98.21%,特异度96.15%,准确率97.22%,阳性预测值96.49%,阴性预测值98.04%。结论64层CT血管造影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评估的可靠方法,可为制订介入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CT DSA 血管造影术 下肢动脉闭塞症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脑苷肌肽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陈奇翰 林丹 +2 位作者 周键 龚江标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261-1264,共4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脑苷肌肽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与试验组37例。对照组予以静脉滴注脑苷肌肽注射液10 m L,qd;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静脉滴注依达拉奉30 mg,bid...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脑苷肌肽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与试验组37例。对照组予以静脉滴注脑苷肌肽注射液10 m L,qd;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静脉滴注依达拉奉30 mg,bid。2组患者一个周期均为28 d,共治疗2个周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脑水肿面积、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血红素加氧酶1(HO-1)、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红细胞比容(HCT)以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4.59%(35/37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08%(30/37例,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HCT分别为(44.30±5.19)%,(46.03±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治疗后的HCT为(40.15±4.44)%显著低于治疗前的(46.15±5.47)%(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脑水肿面积分别为(12.46±1.42),(18.46±1.96)cm2;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0.19±1.13),(13.57±1.52)分;血清GFAP分别为(6.54±0.67),(13.77±1.42)ng·L^(-1);S100β分别为(0.07±0.01),(0.09±0.01)μg·L^(-1),HO^(-1)分别为(4.73±0.49),(11.74±1.25)μg·L^(-1);MMP-9分别为(137.67±15.53),(167.65±17.53)g·m L^(-1);ESR分别为(3.01±0.33),(3.88±0.48)mm·h^(-1),且试验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GCS评分分别为(15.33±1.62),(9.63±0.98)分、ADL评分分别为(57.24±6.01),(46.35±4.72)分,且试验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不良反应以肝功能异常、恶心呕吐、皮疹症状为主,其发生率分别为18.92%和8.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脑苷肌肽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脑苷肌肽 重症颅脑损伤 安全性
原文传递
64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观察支气管动脉三维解剖结构 被引量:23
16
作者 徐秋贞 王钟江 +3 位作者 居胜红 吴旻 杨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CTA显示支气管动脉三维解剖结构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肺部疾病患者进行64层CT支气管动脉成像,以VR、MIP及MPR后处理技术显示支气管动脉解剖学特征。结果 35例患者中,共63支支气管动脉获得显示,右侧39支,左侧24支;支气管... 目的探讨64层CTA显示支气管动脉三维解剖结构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肺部疾病患者进行64层CT支气管动脉成像,以VR、MIP及MPR后处理技术显示支气管动脉解剖学特征。结果 35例患者中,共63支支气管动脉获得显示,右侧39支,左侧24支;支气管动脉正常起源34例,异常起源1例;4例有肺外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共10支血管,1例存在异常体循环动脉供血。最常见的支气管动脉类型为R1L1型(18/35)。27例支气管动脉增粗,直径2~5 mm。结论 64层CTA支气管动脉成像可无创、直观显示支气管动脉及肺外体循环动脉的形态解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食管内照射支架的研制及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郭金和 滕皋军 +3 位作者 朱光宇 何仕诚 方文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0-555,共6页
目的通过在食管支架上预置125I粒子探索食管内照射支架研制的可行性;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内照射支架的安全性。方法(1)食管内照射支架的研制:用模具以塑料为原料制成刚好装填1颗125I粒子的“弹匣”,并将其缝制在食管支架外周,即制成食管内... 目的通过在食管支架上预置125I粒子探索食管内照射支架研制的可行性;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内照射支架的安全性。方法(1)食管内照射支架的研制:用模具以塑料为原料制成刚好装填1颗125I粒子的“弹匣”,并将其缝制在食管支架外周,即制成食管内照射支架。(2)动物实验:选择实验用兔36只,分成4组。根据不同的照射剂量将实验组分为3组(单个粒子剂量×2颗粒子):A组22.2 MBq、B组44.4 MBq、C组66.6 MBq;D组为对照组,植入无放射粒子的支架。于术后2、4、8周分别取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兔3只,处死前行食管造影、CT等检查,观察支架、粒子移位情况;支架标本分别行肉眼、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下观察;观察指标包括食管及其周围肺、支气管、大血管的损伤及程度。结果(1)食管内照射支架的研制:125I粒子能被牢固地固定在支架外周,动物实验证明:放射粒子装填方便,支架释放简单,支架释放过程及术后随访未发现125I粒子丢失。(2)动物实验:8周时实验组粒子附近食管壁增厚最明显[A组(4.2±0.3)mm,B组(4.3±0.3)mm,C组(4.5±0.3)mm],与对照组[(3.1±0.1)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内径在上述观察期内实验组、对照组都表现为随时间的延长管腔逐渐变窄,8周时各实验组管腔直径[A组(5.7±0.2)mm,B组(5.6±0.3)mm,C组(5.6±0.3)mm]与对照组[(5.6±0.2)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内实验组支架周围的肺、气管、胸主动脉壁与对照组肉眼、光镜所见基本一致。但电镜下上述器官组织超微结构有轻微损伤。结论捆绑式食管内照射支架的设计、制作是可行的;动物实验表明:临床常用活度的125I放射粒子对食管周围肺、气管及大血管等正常器官组织造成的损伤是轻微的;125I放射粒子对支架引起的增生的食管黏膜无明显的抑制和刺激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支架 碘放射性同位素 近距离放疗 放射学 介入性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的疗效影响因素 被引量:22
18
作者 刘文贵 何仕诚 +4 位作者 郭金和 方文 朱光宇 滕皋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9期2772-2775,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的中一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2005年3月至2009年12月间以相同的研究标准对131例OVCF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VisualAnaogScale(VAS)、Roland—MorrisDis...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的中一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2005年3月至2009年12月间以相同的研究标准对131例OVCF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VisualAnaogScale(VAS)、Roland—MorrisDisabilityQuestionnaire(RDQ)及患者的活动水平数据评价治疗效果并分析影响中一远期疗效的因素。结果患者术后的VAS、RDQ评分或活动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均P〈0.05);单、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单次骨折椎体数、术后活动水平及出现新发骨折均与中一远期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0.007、0.001和0.034)。结论PVP可快速缓解OVCF患者的疼痛并改善其生活质量,中一远期疗效主要与其年龄及基础病变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折 椎体成形术
原文传递
兔VX2肝癌模型的影像学表现和栓塞技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牛焕章 滕皋军 +6 位作者 陈晟 何仕诚 汪盛齐 卢勤 李国昭 陈龙桂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97-800,共4页
目的建立兔VX2肝癌模型,探讨其影像学表现和介入栓塞技术。方法将VX2瘤组织块种植于30只新西兰大白兔肝左叶,建立兔肝癌模型。行DSA前,将种植成功的兔子进行CT、MR检查,不同剂量碘油栓塞术后CT复查并观察各组生存情况。结果经剖腹探查... 目的建立兔VX2肝癌模型,探讨其影像学表现和介入栓塞技术。方法将VX2瘤组织块种植于30只新西兰大白兔肝左叶,建立兔肝癌模型。行DSA前,将种植成功的兔子进行CT、MR检查,不同剂量碘油栓塞术后CT复查并观察各组生存情况。结果经剖腹探查证实肝脏种植成功24只(成功率80%,24/30);肝种植两周后CT平扫肿瘤多呈等或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边缘环状强化;MRI上肿瘤实质部分T1WI与T2WI分别表现为均匀低信号和稍高信号,DWI上瘤灶呈明显高信号,境界清晰,坏死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影。DSA肝实质期可见肿瘤染色,栓塞时可见碘油在肿瘤部位充填、沉积,术后CT均能见瘤区有高密度碘油沉积,大部分为瘤周沉积。根据体重和超选择情况确定栓塞碘油剂量效果较好。结论兔肝VX2肿瘤模型的建立与复制成功率高。CT、MR和DSA有利于荷瘤兔的监测和筛选。暴露股动脉穿刺和用微导管超选择,可对肝脏荷瘤兔进行有效的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和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X2肿瘤 肝肿瘤 栓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及血管内栓塞化疗治疗椎体恶性肿瘤 被引量:20
20
作者 滕皋军 +5 位作者 何仕诚 郭金和 方文 朱光宇 李国昭 丁惠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PVP和血管内栓塞化疗术综合治疗椎体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2 9例患者 (男性 16例 ,女性 13例 )共 4 0个椎体 ,转移性肿瘤 2 8例 ,多发性骨髓瘤 1例 ,均表现为胸腰部疼痛 ,2例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PVP和血管内栓塞化疗术综合治疗椎体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2 9例患者 (男性 16例 ,女性 13例 )共 4 0个椎体 ,转移性肿瘤 2 8例 ,多发性骨髓瘤 1例 ,均表现为胸腰部疼痛 ,2例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 18例患者共 2 6个椎体单独行PVP治疗 ,11例16个椎体先后行PVP和 (或 )血管内栓塞化疗术。结果  2 9例患者经PVP和血管内栓塞化疗后症状完全缓解者 16例 (5 5 .1% ) ,部分缓解 13例 (44 .9% ) ,其中PVP不成功 1例 ,再经血管内栓塞化疗疼痛减轻 ,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椎体恶性肿瘤经PVP和 (或 )血管内栓塞综合治疗可获得很好的近期疗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 转移性肿瘤 栓塞 经皮椎体成形术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