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分析室内无线信号传播特性和传统的室内定位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用BP神经网络来拟合室内无线信号传播模型,避免了对无线信号传播模型中参数A和n的不精确估计.在训练完成的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输入接收信号强度值RSSI(Received Sign...在研究分析室内无线信号传播特性和传统的室内定位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用BP神经网络来拟合室内无线信号传播模型,避免了对无线信号传播模型中参数A和n的不精确估计.在训练完成的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输入接收信号强度值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在输出层即可得到对应的距离值,再利用泰勒级数展开法确定盲节点的坐标位置.最终通过Matlab仿真和ZigBee平台实验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展开更多
目的运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real world study,RWS)探讨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和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ASS)对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院住院部收治的先兆流产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药情况、给药途径、...目的运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real world study,RWS)探讨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和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ASS)对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院住院部收治的先兆流产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药情况、给药途径、孕酮数值、妊娠结局等信息进行登记和提取。根据患者的风险状态及其生物物理学表现,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本次妊娠宫颈管缩短或有复发性流产史)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使用黄体酮后的妊娠结局以及不同孕周、不同剂型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活产率比较:分娩孕周>34周观察组有527例(占55.5%),对照组有442例(占4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分娩孕周<34周观察组有92例(占9.7%),对照组有86例(占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自然流产率比较:观察组有171例(占18.0%),对照组有260例(占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妊娠10~24周使用黄体酮自然流产率最低(占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不同的黄体酮疗程结果比较,用药4周的患者,分娩孕周>34周的活产率达到71.5%,高于用药1周和2周的活产率(P<0.01)。3种剂型应用结果显示,肌注黄体酮治疗的患者最多,自然流产率最低(占12%),但不同给药途径对妊娠结局和症状缓解时间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体酮可降低本次妊娠宫颈管缩短或有复发性流产史的先兆流产患者的流产率,不同孕周给药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本研究为黄体酮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了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在研究分析室内无线信号传播特性和传统的室内定位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用BP神经网络来拟合室内无线信号传播模型,避免了对无线信号传播模型中参数A和n的不精确估计.在训练完成的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输入接收信号强度值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在输出层即可得到对应的距离值,再利用泰勒级数展开法确定盲节点的坐标位置.最终通过Matlab仿真和ZigBee平台实验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文摘目的运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real world study,RWS)探讨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和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ASS)对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院住院部收治的先兆流产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药情况、给药途径、孕酮数值、妊娠结局等信息进行登记和提取。根据患者的风险状态及其生物物理学表现,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本次妊娠宫颈管缩短或有复发性流产史)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使用黄体酮后的妊娠结局以及不同孕周、不同剂型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活产率比较:分娩孕周>34周观察组有527例(占55.5%),对照组有442例(占4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分娩孕周<34周观察组有92例(占9.7%),对照组有86例(占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自然流产率比较:观察组有171例(占18.0%),对照组有260例(占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妊娠10~24周使用黄体酮自然流产率最低(占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不同的黄体酮疗程结果比较,用药4周的患者,分娩孕周>34周的活产率达到71.5%,高于用药1周和2周的活产率(P<0.01)。3种剂型应用结果显示,肌注黄体酮治疗的患者最多,自然流产率最低(占12%),但不同给药途径对妊娠结局和症状缓解时间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体酮可降低本次妊娠宫颈管缩短或有复发性流产史的先兆流产患者的流产率,不同孕周给药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本研究为黄体酮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