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成都平原城市群2000-2019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
16
1
作者
王晶
侯兰功
+2 位作者
何小勤
刘涛
邓
莹
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0-368,共9页
[目的]分析与测度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成都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优化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以及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0—2019年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土地利用...
[目的]分析与测度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成都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优化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以及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0—2019年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生态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2000—2019年成都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面积呈现典型“四增两减”特征,其中增加和减少最多的分别为建设用地(增加1704.59 km^(2))和耕地(减少911.04 km^(2));此外,建设用地以及水域动态变化明显。(2)2000—2019年,林地是成都平原城市群最为重要的生态用地,其重要程度高达53.81%,而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的生态价值重要性均未超过2%;在城市扩展状态下,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及草地4类用地变动对该区域生态影响较大,合计用地变动生态价值贡献率为94.76%。(3)在研究期间,成都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指数呈先降后升的特征。总的来看,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着动态稳定,2015年后呈现相对上升的趋势。[结论]政府应该管控土地利用方式,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保护耕地质量、数量,着重落实保护林草地政策,恢复和改善成都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以便有效提升城市群发展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快速城镇化
成都平原
城市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成德绵城市带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邓
莹
佳
侯兰功
+1 位作者
刘涛
王晶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10-1920,共11页
定量研究与分析成都-德阳-绵阳城市带(成德绵城市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及其生态安全格局,对区域协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ESV当量法分析2010—2018...
定量研究与分析成都-德阳-绵阳城市带(成德绵城市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及其生态安全格局,对区域协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ESV当量法分析2010—2018年成德绵城市带ESV的时空变化;提取区域内99%、95%、90%置信水平ESV热点区域,识别生态保护核心“源”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选用高程、土地利用等8项重要阻力因子得到阻力面,构建区域生态廊道,识别城市带生态安全格局,对跨行政区生态网络空间布局提出优化建议。结果显示:2010—2018年,研究区ESV总量从1372.91亿元升至1519.93亿元,其中原材料、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废物处理、土壤形成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EVS增长速率高于10%。研究区生态安全水平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高安全及次高安全区面积占比为49.8%,集中在西北部、中南部等区域;中安全及低安全区面积占比为50.2%,主要集中在南部建设用地较多的低海拔城镇地区。识别生态“源”地24处,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3%,且呈带状分布;生态廊道53条,生态节点41个,整体呈现多中心环状,网络连通水平较好。基于研究结果,构建了西北密东南疏的“两轴、三带、四节点”生态网络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廊道
成德绵城市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藏高原东缘川西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化研究——以岷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
2
3
作者
侯兰功
王晶
+1 位作者
刘涛
邓
莹
佳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29-37,82,共10页
分析与测度地形过渡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化,揭示其空间演化规律,可为优化空间格局、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2000年、2010年和2019年3期影像数据为基础,运用GIS,RS技术、土地利用模型及景观格局指数,揭示了青藏高原东缘川西地...
分析与测度地形过渡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化,揭示其空间演化规律,可为优化空间格局、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2000年、2010年和2019年3期影像数据为基础,运用GIS,RS技术、土地利用模型及景观格局指数,揭示了青藏高原东缘川西地区土地利用在数量、空间上的演化特征及景观格局时空分布特征:(1)随高程、坡度增加以及阳坡转向阴坡,以人类活动主导的建设用地、耕地等用地类型逐渐过渡为以自然为主导的林草地。随时间变化,耕地和建设用地在各地形梯度分别呈减少和增加趋势,耕地、林草地梯度在低海拔、低坡度区域呈下降趋势,建设用地梯度呈相反趋势。(2)2000-2019年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均呈现减少趋势,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而未利用地呈先减后增的状态,且建设用地、水域及未利用地变动速率较快。(3)2000-2019年土地利用变化以稳定型为主,其次为前期变化型、后期变化型,变化型面积占比最少。(4)2000-2019年研究区斑块破碎化程度升高、景观形状不规则,景观蔓延度、聚合度下降,景观多样性均匀度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指数分布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过渡带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
时空演化
岷江流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成都平原城市群2000-2019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
16
1
作者
王晶
侯兰功
何小勤
刘涛
邓
莹
佳
机构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湖州师范学院
出处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0-368,共9页
基金
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促进浙江省养老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与对策”(2018C35063)
2019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点课题(19NDJC003Z)。
文摘
[目的]分析与测度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成都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优化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以及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0—2019年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生态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2000—2019年成都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面积呈现典型“四增两减”特征,其中增加和减少最多的分别为建设用地(增加1704.59 km^(2))和耕地(减少911.04 km^(2));此外,建设用地以及水域动态变化明显。(2)2000—2019年,林地是成都平原城市群最为重要的生态用地,其重要程度高达53.81%,而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的生态价值重要性均未超过2%;在城市扩展状态下,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及草地4类用地变动对该区域生态影响较大,合计用地变动生态价值贡献率为94.76%。(3)在研究期间,成都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指数呈先降后升的特征。总的来看,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着动态稳定,2015年后呈现相对上升的趋势。[结论]政府应该管控土地利用方式,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保护耕地质量、数量,着重落实保护林草地政策,恢复和改善成都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以便有效提升城市群发展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快速城镇化
成都平原
城市群
Keywords
land use change
eco-environmental effects
rapid urbanization
Chengdu Plain
urban agglomeration
分类号
X8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U412.14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成德绵城市带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邓
莹
佳
侯兰功
刘涛
王晶
机构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10-1920,共11页
基金
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2018C35063)
2019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点课题(19NDJC003Z)。
文摘
定量研究与分析成都-德阳-绵阳城市带(成德绵城市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及其生态安全格局,对区域协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ESV当量法分析2010—2018年成德绵城市带ESV的时空变化;提取区域内99%、95%、90%置信水平ESV热点区域,识别生态保护核心“源”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选用高程、土地利用等8项重要阻力因子得到阻力面,构建区域生态廊道,识别城市带生态安全格局,对跨行政区生态网络空间布局提出优化建议。结果显示:2010—2018年,研究区ESV总量从1372.91亿元升至1519.93亿元,其中原材料、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废物处理、土壤形成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EVS增长速率高于10%。研究区生态安全水平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高安全及次高安全区面积占比为49.8%,集中在西北部、中南部等区域;中安全及低安全区面积占比为50.2%,主要集中在南部建设用地较多的低海拔城镇地区。识别生态“源”地24处,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3%,且呈带状分布;生态廊道53条,生态节点41个,整体呈现多中心环状,网络连通水平较好。基于研究结果,构建了西北密东南疏的“两轴、三带、四节点”生态网络空间结构。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廊道
成德绵城市带
Keywords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ecological corridor
Chengdu-Deyang-Mianyang city belt
分类号
X17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东缘川西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化研究——以岷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
2
3
作者
侯兰功
王晶
刘涛
邓
莹
佳
机构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出处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29-37,82,共10页
基金
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2018C35063)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9NDJC003Z)。
文摘
分析与测度地形过渡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化,揭示其空间演化规律,可为优化空间格局、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2000年、2010年和2019年3期影像数据为基础,运用GIS,RS技术、土地利用模型及景观格局指数,揭示了青藏高原东缘川西地区土地利用在数量、空间上的演化特征及景观格局时空分布特征:(1)随高程、坡度增加以及阳坡转向阴坡,以人类活动主导的建设用地、耕地等用地类型逐渐过渡为以自然为主导的林草地。随时间变化,耕地和建设用地在各地形梯度分别呈减少和增加趋势,耕地、林草地梯度在低海拔、低坡度区域呈下降趋势,建设用地梯度呈相反趋势。(2)2000-2019年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均呈现减少趋势,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而未利用地呈先减后增的状态,且建设用地、水域及未利用地变动速率较快。(3)2000-2019年土地利用变化以稳定型为主,其次为前期变化型、后期变化型,变化型面积占比最少。(4)2000-2019年研究区斑块破碎化程度升高、景观形状不规则,景观蔓延度、聚合度下降,景观多样性均匀度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指数分布影响较大。
关键词
地形过渡带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
时空演化
岷江流域
Keywords
Topographic transition zone
Land use change
Landscape pattern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Minjiang river basin
分类号
TU982.2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成都平原城市群2000-2019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王晶
侯兰功
何小勤
刘涛
邓
莹
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成德绵城市带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邓
莹
佳
侯兰功
刘涛
王晶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青藏高原东缘川西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化研究——以岷江流域为例
侯兰功
王晶
刘涛
邓
莹
佳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