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辐射平衡分量特征 被引量:77
1
作者 卞林根 陆龙骅 +5 位作者 陈彦杰 高志球 刘辉志 张宏升 陈家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77-588,共12页
利用1998年夏季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TIPEX)获得的改则、当雄和昌都三个热源观测站的数据和相关资料,统计和分析了高原夏季辐射平衡分量和热源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地面总辐射平均强度以西部最强,中部次之,东部最小... 利用1998年夏季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TIPEX)获得的改则、当雄和昌都三个热源观测站的数据和相关资料,统计和分析了高原夏季辐射平衡分量和热源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地面总辐射平均强度以西部最强,中部次之,东部最小。6月中旬后随着雨季到来,地表反射率均有所降低,中部和东部的辐射强度明显减弱,西部雨季降水和云量都比较少,辐射强度变化不明显。高原中部和东部的净辐射在6月中旬有明显的突变现象,西部突变期出现在7月上旬.以中部的辐射加热强度最大,东部次之,西部最小。湿期随着地面长波辐射的减少,热源强度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总辐射 反射率 长波辐射 热源强度 土壤热通量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昌都地区近地层湍流输送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60
2
作者 卞林根 陆龙骅 +4 位作者 程彦杰 姚展予 徐祥德 陈联寿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3,共13页
利用我国 1 998年第 2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 (TIPEX)昌都的湍流观测资料 ,初步分析了三维风速、温度和湿度湍流谱、归一化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湍流通量和整体输送系数 .结果表明 ,白天标准化的湍流谱大多数满足 2 /3次方定律 .风速... 利用我国 1 998年第 2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 (TIPEX)昌都的湍流观测资料 ,初步分析了三维风速、温度和湿度湍流谱、归一化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湍流通量和整体输送系数 .结果表明 ,白天标准化的湍流谱大多数满足 2 /3次方定律 .风速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在不稳定条件下基本服从 1 /3次方定律 ,但水平风速方差比垂直速度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离散 .中性层结下的 A、B值比平原地区大 ,与起伏地形的值接近 ,C值与平原地区和起伏地区的差异不大 .温度和湿度方差与不稳定层结的关系基本满足 1 /3次方定律 ,而在稳定层结下的关系均无明显规律 .湍流通量在干湿期转换中有突变现象 ,干期的动量和热量通量均大于湿期 ,热源强度以感热为主 ,占 80 % .湿期热源强度明显增大 ,其中以潜热为主 ,占热源强度的 60 % .整体输送系数与稳定度的关系明显 ,拟合得到的中性层结条件下的 CDN和 CH N分别为 4.40× 1 0 - 3和 4.70×1 0 - 3,其结果大于高原中、西部的同期观测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象科学试验 涡旋相关法 湍流结构 整体输送系数
下载PDF
城市下垫面空气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被引量:58
3
作者 高志球 卞林根 +3 位作者 陆龙骅 王金星 汪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U01期26-33,共8页
为了定量描述北京城市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特征 ,为模式提供准确的下垫面参数。利用气象塔大气湍流观测资料 ,结合Martano(2 0 0 0 )由单层超声风速、温度资料估算非均匀下垫面空气动力学参数的方法 ,计算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 为了定量描述北京城市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特征 ,为模式提供准确的下垫面参数。利用气象塔大气湍流观测资料 ,结合Martano(2 0 0 0 )由单层超声风速、温度资料估算非均匀下垫面空气动力学参数的方法 ,计算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象塔附近的下垫面空气动力粗糙度z0 和零平面位移d ,即z0 为 1 .75m和d为 40 .1 2m。该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的比较结果表明 :最近的 8年内 ,该处的零平面位移和空气动力粗糙度明显增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观测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 零平面位移 北京 城市下垫面
下载PDF
拉斯曼丘陵的短期气候特征 被引量:34
4
作者 卞林根 薛正夫 +2 位作者 陆龙骅 贾朋群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8年第1期37-46,共10页
利用中山站1989年以来的气象资料,对拉斯曼丘陵的短期气候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拉斯曼丘陵的气候特点与东南极沿岸其它绿洲区相似,共同受大尺度气候过程的影响,同时还具有许多局地气候特征。
关键词 拉斯曼丘陵 中山站 气候特征 短期气候 南极
下载PDF
北京市秋季城区和郊区大气边界层参数观测分析 被引量:26
5
作者 王欣 卞林根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3年第4期475-484,共10页
应用 2 0 0 1年 9月北京城区和郊区同步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 ,对大气边界层热力和动力参数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 :北京市秋季 ,逆温出现的时间城区滞后于郊区 ;逆温层高度城区大于郊区 ,2 0 0m通常为郊区的逆温层顶和城区的逆温层底... 应用 2 0 0 1年 9月北京城区和郊区同步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 ,对大气边界层热力和动力参数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 :北京市秋季 ,逆温出现的时间城区滞后于郊区 ;逆温层高度城区大于郊区 ,2 0 0m通常为郊区的逆温层顶和城区的逆温层底部 ;逆温层强度城区弱于郊区 ;城市热岛强度为 3℃ ;城区感热通量的输送大于郊区 ;城区下垫面粗糙度远大于郊区 ;郊区总辐射和紫外辐射的强度明显大于城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温层 城市热岛 大气边界层 热力参数 动力参数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1985—2008)和中山站(1989—2008)地面温度变化 被引量:28
6
作者 卞林根 马永锋 +1 位作者 陆龙骅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共9页
利用长城站1985—2008年和中山站1989—2008年逐月气温资料,分析了两站短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评估了两站地面温度观测资料的代表性。结果表明,长城站和别林斯高晋站同期的年平均温度均为-2.1℃,温度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27℃/10a.和... 利用长城站1985—2008年和中山站1989—2008年逐月气温资料,分析了两站短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评估了两站地面温度观测资料的代表性。结果表明,长城站和别林斯高晋站同期的年平均温度均为-2.1℃,温度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27℃/10a.和0.33℃/10a,呈现出南极半岛具有明显的气候变暖趋势。中山站和戴维斯站的同期温度变化速率分别为0.12℃/10a.和0.07℃/10a,显示的气候变暖趋势不明显。两站温度变化趋势与邻近站相比基本相似,表明两站观测的温度资料具有南极乔治王岛和东南极沿岸区的代表性。长城站四季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且秋季增温速率最大,冬季次之,其它季节不明显。中山站春季和冬季具有降温趋势,秋季和夏季具有升温倾向,其中以秋季升温趋势和冬季降温趋势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长城站 中山站 地面气温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近20年来中国极地大气科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7
作者 陆龙骅 卞林根 +2 位作者 效存德 武炳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72-691,F003,共21页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的 3大气候敏感地区 ,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考察研究 ,分别始于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 ,起步较晚 ,但近 2 0余年来有较大的进展。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的 3大气候敏感地区 ,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考察研究 ,分别始于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 ,起步较晚 ,但近 2 0余年来有较大的进展。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讫今为止 ,中国已组织了 2 0次南极考察和 3次北极考察 ,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等 3个常年科学考察站 ;进行了常规地面气象、Brewer大气臭氧、近地面物理、高层大气物理、冰雪和大气化学等观测 ,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极地大气科学第一手资料 ;开展了有关极地与全球变化的研究 ,取得了新的进展。南极地区大气温度、臭氧和海冰的气候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多样的。南极地区的增暖主要发生在南极半岛地区 ,在南极大陆主体并不明显 ,近 10余年来还有降温趋势。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此外 ,还揭示了南极半岛西侧和罗斯海外围的海冰变化具有“翘翘板”特征 ,由此定义的南极涛动指数可用来讨论南极海冰状况和海冰关键区的活动 ;用实地考察资料研究了极地不同下垫面的近地面物理和海 -冰 -气相互作用特征 ,给出了边界层特征参数 ;讨论了极地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征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 大气科学 南极 海冰 中山站 北极 大气化学 气候 半岛地区 鹅种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1985—2008)和中山站(1989—2008)风和降水等要素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23
8
作者 卞林根 马永锋 +1 位作者 陆龙骅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1-333,共13页
利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降水、风、湿度、气压和云量等高质量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两站基本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城站年降水量为503mm,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变化速率为-27mm/10a。长城站和中山站年降水日数均呈... 利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降水、风、湿度、气压和云量等高质量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两站基本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城站年降水量为503mm,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变化速率为-27mm/10a。长城站和中山站年降水日数均呈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2.9d/10a和-12.1d/10a。长城站和中山站年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88%和58%。长城站年平均湿度总体上呈不明显下降趋势,中山站没有趋势。长城站盛行风向为西北风,中山站为偏东风,年平均风速分别为7.3m/s和7.1m/s。两站年平均风速呈减小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09m/s/10a和-0.23m/s/10a。长城站平均大风日数为137d,记录的极大风速为37.2m/s。中山站平均大风日159d,记录的极大风速为50.3m/s。长城站和中山站年平均气压分别为990hPa和985hPa,变化速率分别为0.65hPa/10a和-0.80hPa/10a。其变化趋势相反,并与两站风速和大风日数及降水日数的变化倾向基本相同。长城站和中山站月平均云量分别为8.8和6.2,其差异显示了两站所处气候带的特点,即长城站地区全年阴天多、云量大,中山站则与此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长城站 中山站 气候特征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辐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卞林根 陆龙骅 +3 位作者 薛正夫 贾朋群 王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60-168,共9页
对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1993~1994年辐射资料的分析表明:两站辐射分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基本相似.但由于气候状况的差异,长城站到达地面的总辐射和吸收辐射分别为中山站的51%和42%.极昼期间(11~1月)中山站总辐射和... 对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1993~1994年辐射资料的分析表明:两站辐射分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基本相似.但由于气候状况的差异,长城站到达地面的总辐射和吸收辐射分别为中山站的51%和42%.极昼期间(11~1月)中山站总辐射和紫外辐射总量均超过了青藏高原夏季(6~8月)的总量,两站净辐射夏半年为正,冬半年为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辐射特征 季节变化 长城站 中山站
下载PDF
北冰洋浮冰站大气边界层结构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卞林根 陆龙骅 +2 位作者 张占海 程斌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2期87-97,共11页
利用2003年8月23日—9月3日我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冰洋浮冰站探测的50次大气廓线及相关资料,对北冰洋的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北冰洋(78°N附近,143°—148°W)浮冰区白天的对流边界层高... 利用2003年8月23日—9月3日我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冰洋浮冰站探测的50次大气廓线及相关资料,对北冰洋的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北冰洋(78°N附近,143°—148°W)浮冰区白天的对流边界层高度大于夜间的稳定边界层高度。大气边界层可分为稳定型、不稳定型和多层结构等几种类型。个例分析表明来自高空较强的暖湿气流与冰面近地层冷空气强烈相互作用,会形成强风切变和逆温、逆湿过程,有时100m高度内的风切变达10m/s,逆温达8℃。此种过程会导致北冰洋高纬度地区的大块海冰破裂,形成新的无冰海域,加强了海/冰/气的相互作用。该观测事实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北冰洋高纬度边界层特征及其影响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大气廓线探测 边界层结构
下载PDF
南、北极考察航线地面臭氧的观测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陆龙骅 卞林根 +2 位作者 程彦杰 汤洁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5期1311-1316,共6页
利用1999~2000年中国首次北极和第16次南极科学考察获得的资料,对“雪龙号”考察船航线上从75°N至 70°S地面臭氧随纬度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航线上,除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在考察期间地面臭氧的时... 利用1999~2000年中国首次北极和第16次南极科学考察获得的资料,对“雪龙号”考察船航线上从75°N至 70°S地面臭氧随纬度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航线上,除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在考察期间地面臭氧的时间变率较大外,在其他地区时间变率并不大;从总体上讲,北半球的平均地面臭氧浓度大于南半球,且地面臭氧浓度的相对高值区都出现在航迹接近大陆处;北半球地面臭氧浓度的平均日变化幅度大于南半球,低纬是考察航线上地面臭氧日变幅最大的地区,而在两极地区平均日变化幅度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考察航线观测 地面臭氧 变化特征 南极 时间变率 平均日变化幅度
原文传递
75°N~70°S UV-B辐射经向变化特征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陆龙骅 卞林根 +1 位作者 程彦杰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835-839,共5页
利用1999~2000年中国首次北极和第16次南极科学考察资料,对75°N~70°S B段紫外辐射(UV-B)经向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到达地面的UV-B随着纬度增加而减少,且北半球平均UV-B小于南半球;UV-B的日变化规律,基本上与到达地面的... 利用1999~2000年中国首次北极和第16次南极科学考察资料,对75°N~70°S B段紫外辐射(UV-B)经向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到达地面的UV-B随着纬度增加而减少,且北半球平均UV-B小于南半球;UV-B的日变化规律,基本上与到达地面的总辐射相同,在极地夏季地方时中午前后,冰雪表面反射率很大的地方,有时能观测到接近于赤道地区的最大UV-B辐照度(垂直太阳光线面上),在中山站附近海域,到达地面UV-B的增大与高层大气臭氧减少密切相关,而与地面臭氧浓度变化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 UV-B 经向变化 日变化 大气臭氧 B段紫外辐射 辐照度
下载PDF
近20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气象业务进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陆龙骅 卞林根 +1 位作者 何熙雯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8,共6页
近 2 0年来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气象业务取得了长足进展。 1 985年在南极半岛建立了中国长城气象站 ;1 989年在南极大陆建成了中国中山气象台 ;2 0 0 1年与澳大利亚南极局合作在距中山站 1 6 0km的南极冰盖上安置了LGB 6 9自动气象站(A... 近 2 0年来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气象业务取得了长足进展。 1 985年在南极半岛建立了中国长城气象站 ;1 989年在南极大陆建成了中国中山气象台 ;2 0 0 1年与澳大利亚南极局合作在距中山站 1 6 0km的南极冰盖上安置了LGB 6 9自动气象站(AWS)。在长城和中山两站开展了常规地面气象观测、站区天气预报服务、气象卫星高分辨率图像传输资料 (HRPT)接收等业务 ;在中山站进行Brewer大气臭氧和紫外辐射 (UV B)等要素的观测 ;在赴南极考察的航渡期间进行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南极常规气象业务已为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积累了丰富资料 ,为航渡和站区考察项目的实施提供的气象服务保障 ,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提高南极气象业务水平 ,拓展气象业务和大气科学考察研究领域 ,是今后极地大气科学考察和研究的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业务 南极冰盖 大气科学 中山站 科学考察 南极大陆 地面气象观测 长城 重要任务 拓展
下载PDF
北冰洋浮冰区近冰层湍流通量计算方法比较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剑东 卞林根 +2 位作者 高志球 陆龙骅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8-375,共8页
利用2003年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获得的北冰洋浮冰区近冰层气象要素梯度观测资料,应用空气动力学的廓线法和总体输送法以及不同的普适函数,计算分析了2003年8月23日至9月4日浮冰区近冰层的摩擦速度、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结果表明:Holt... 利用2003年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获得的北冰洋浮冰区近冰层气象要素梯度观测资料,应用空气动力学的廓线法和总体输送法以及不同的普适函数,计算分析了2003年8月23日至9月4日浮冰区近冰层的摩擦速度、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结果表明:Holtslag普适函数的计算结果明显优于其它普适函数,总体输送法计算的不同层次湍流通量比廓线法更能够满足近冰层的常值通量层的假设,其结果可望为进一步优化北冰洋浮冰区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和提高计算精度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浮冰 廓线法 总体输送法 普适函数 湍流通量
下载PDF
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陆龙骅 卞林根 +2 位作者 效存德 武炳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3-755,共13页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多个国际科学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5年来有较大进展。中国气...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多个国际科学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5年来有较大进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参加了我国组织的23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3次北极考察;承担了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北极黄河站气象业务建设和维持,以及中-澳合作南极冰盖3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工作;进行了常规地面气象、Brewer大气臭氧、近地面物理、冰雪和大气化学等观测,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极地大气环境资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在极地天气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时空多样性、极地海冰变化和南极海冰涛动、极地近地面物理特征和海-冰-气相互作用、中山站臭氧变化特征及南极臭氧洞和大气化学、气候代用资料获取和古气候环境以及极地大气环境变化对东亚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中国极地大气科学正积极通过多学科交叉、走国际合作道路,努力提高对极地在全球变化中作用的认识水平,并积极探索极地变化对我国气候、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北极 大气科学 全球变化 科学考察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典型稻作区近地层二氧化碳等湍流通量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陆龙骅 程彦杰 +2 位作者 卞林根 丁国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51-759,共9页
利用 1999年和 2 0 0 0年长江三角洲近地层大气与农田生态系统综合观测试验资料 ,对常熟地区水稻插秧、拔节、抽穗等不同生长期近地层二氧化碳和感热、潜热、动量等湍流通量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平均而言在水... 利用 1999年和 2 0 0 0年长江三角洲近地层大气与农田生态系统综合观测试验资料 ,对常熟地区水稻插秧、拔节、抽穗等不同生长期近地层二氧化碳和感热、潜热、动量等湍流通量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平均而言在水稻各生长期 ,近地面为二氧化碳的汇 ,白天水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夜间则放出二氧化碳 ,抽穗期消耗的二氧化碳要多于拔节和插秧期 ;近地面为大气的热源 ,主要以潜热方式加热大气 ,尤其是在抽穗期 ,感热与潜热之比仅为 0 .0 5 8;二氧化碳等湍流通量的变化与辐射平衡各分量及气象要素有显著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湍流通量 稻田 近地层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北冰洋80°~85°N浮冰区对流层大气的垂直结构 被引量:10
17
作者 马永锋 卞林根 +3 位作者 周秀骥 窦挺峰 汤洁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8-59,共12页
利用2008年夏季中国第3次北冰洋考察所获取的GPS探空资料对北冰洋(79°~85.5°N,144°~170°W)浮冰区对流层大气的垂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冰洋浮冰区对流层中部大气的平均温度递减率为6.47℃/km;对流层顶高度... 利用2008年夏季中国第3次北冰洋考察所获取的GPS探空资料对北冰洋(79°~85.5°N,144°~170°W)浮冰区对流层大气的垂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冰洋浮冰区对流层中部大气的平均温度递减率为6.47℃/km;对流层顶高度为8.0~10.7 km,平均为9.3 km,对流层顶温度为-59.4^-43.5℃,平均约-50.5℃;边界层中强逆温层层底高度、逆温强度和边界层高度均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强逆温层层底高度和边界层高度在夜间分别约为700和800 m,白天随着太阳辐射的加强在午后两者分别可抬升至850和1 000 m以上,逆温强度则由夜间向白天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热力学对流层顶 边界层高度 GPS探空
下载PDF
北冰洋浮冰上的能量分量的估算 被引量:9
18
作者 卞林根 陆龙骅 +3 位作者 高志球 程彦杰 李诗民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92-498,共7页
根据1999年8月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冰洋高纬度浮冰区联合冰站(75°02′N,160°51′W)获得的近冰层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通过通量-廓线方法和SiB2(Simple Biosphere model version 2)模式对冰面的能量平衡分量和湍流交换... 根据1999年8月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冰洋高纬度浮冰区联合冰站(75°02′N,160°51′W)获得的近冰层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通过通量-廓线方法和SiB2(Simple Biosphere model version 2)模式对冰面的能量平衡分量和湍流交换参数进行了估算和模拟。结果表明,北冰洋浮冰区在消融期间冰面释放的感热和融化有效耗热之和超过了冰面所吸收的净辐射,超出的部分热量主要来源于冰深层的热量向冰面传导。模拟的净辐射比实测值系统性高估18%,模拟的感热通量比计算结果系统性低估3%,模拟的冰面热通量误差较大,尽管观测资料序列不长,表明SiB2对北冰洋地区冰面的净辐射和感热通量模拟能力较好,对其他通量的模拟需作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北冰洋 浮冰 能量通量 估算 模拟 能量平衡
下载PDF
北极边界层物理过程的考察与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陆龙骅 卞林根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81-192,共12页
北极边界层物理过程的考察与研究是北极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北极边界层实地考察和研究始于上世纪 90年代 ,近 1 0余年来有较大的进展。本文从大气科学角度阐述了北极边界层物理过程考察与研究的意义 ,回顾了国内外北极... 北极边界层物理过程的考察与研究是北极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北极边界层实地考察和研究始于上世纪 90年代 ,近 1 0余年来有较大的进展。本文从大气科学角度阐述了北极边界层物理过程考察与研究的意义 ,回顾了国内外北极边界层物理过程考察与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北极边界层物理过程考察与研究的新进展 ,提出了北极边界层物理过程考察与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大气科学 边界层 考察 物理过程 年代 新进展 研究 现状 角度
下载PDF
北冰洋中心区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与海冰范围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6
20
作者 卞林根 丁明虎 +2 位作者 林祥 高志球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5-562,共8页
利用中国第4-6次北极考察获得的北冰洋中心区(80°-88°N))GPS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大气垂直结构、边界层参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海冰和温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10、2012和2014年夏季北冰洋中心区的对流层顶、... 利用中国第4-6次北极考察获得的北冰洋中心区(80°-88°N))GPS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大气垂直结构、边界层参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海冰和温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10、2012和2014年夏季北冰洋中心区的对流层顶、边界层高度、逆温强度及风速和风向的垂直结构均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1979-2014年9月温度与海冰范围变化的关系,解释了其差异的原因.2012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最小,减少了44%,具有明显的增温过程.2010年和2014海冰分别减少了22.6%和17%,出现的是降温过程.对比2种过程反映出海冰变化对大气边界层结构有重要影响.近30年北冰洋中心区(80°-90°N)1000和850hPa的温度变化呈显著的升温趋势,并与海冰范围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北极海冰的持续减少,会使地表至对流层中层持续增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中心区 大气边界层 北极海冰范围变化 大气增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