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志怪、传奇传统与中国现代文学 被引量:23
1
作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9-86,共8页
志怪与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重要文类 ,同时也是中国小说重要的叙事传统。这种传统在以反传统为发端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并未消失 ,而是得到了相应地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在鲁迅的历史与神话题材小说、沈从文和后期浪漫派小说、左翼文学和... 志怪与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重要文类 ,同时也是中国小说重要的叙事传统。这种传统在以反传统为发端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并未消失 ,而是得到了相应地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在鲁迅的历史与神话题材小说、沈从文和后期浪漫派小说、左翼文学和解放区文学中 ,都存在着传奇与志怪的叙事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怪 传奇 传统 中国现代文学
下载PDF
现代文学叙事与空间意象营造 被引量:10
2
作者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15,共6页
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结构,从空间上看,是一个存在鲜明差距的两极性板快格局,即少部分由通商口岸演变成的现代都市与广大落后内陆农村同时并存,有人将此形象的比喻为“京海构造”。从时间上看,是部分地区和社会阶层较早地进入从传统社... 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结构,从空间上看,是一个存在鲜明差距的两极性板快格局,即少部分由通商口岸演变成的现代都市与广大落后内陆农村同时并存,有人将此形象的比喻为“京海构造”。从时间上看,是部分地区和社会阶层较早地进入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的社会转型阶段,而更广大的地区和阶层则较迟或者是尚未进入这样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叙事 空间意象 文学研究 革命文学 左翼文学 解放区文学 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 市民通俗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原文传递
启蒙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诉求及其悖论——以鲁迅的《故乡》为中心 被引量:17
3
作者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5-41,共7页
鲁迅小说《故乡》的主导叙事和主题,是对以"故乡"为代表的乡村世界以及以"故乡"为象征的传统的"老中国",进行"衰败与落后"的定位和批判性描绘,借以表达"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启蒙... 鲁迅小说《故乡》的主导叙事和主题,是对以"故乡"为代表的乡村世界以及以"故乡"为象征的传统的"老中国",进行"衰败与落后"的定位和批判性描绘,借以表达"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启蒙主义诉求。但是小说的现实批判性描绘中同时存在的对"故乡"往昔的回忆性描绘,乡村世界却呈现出自然、风俗与人事的美好和温馨,与现实中的"荒村"景象构成对立和悖反。在两个乡村世界的存在及其互相矛盾中,其实也存在深层的精神与文化联系,即现代性的启蒙主义和守成性的文化民族主义,在鲁迅的精神世界里"对立统一"地同时存在,并由此外化和投射于《故乡》的乡村叙事里,成为两个异质的乡村世界存在的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民族主义 《故乡》 鲁迅小说 启蒙主义 诉求 精神世界 乡村叙事 现实批判性
原文传递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15
4
作者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8-14,共7页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是近年学术界关注并引起争论的重要问题。本文对现代性的基本价值内含、现代性与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社会现代性与美学现代性的产生及其联系与区别、现代中国对西方现代性的歧异性理解引进与实践、如何理解...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是近年学术界关注并引起争论的重要问题。本文对现代性的基本价值内含、现代性与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社会现代性与美学现代性的产生及其联系与区别、现代中国对西方现代性的歧异性理解引进与实践、如何理解看待文学现代性等问题,分别作了阐述。其中着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联系理论与实际作出了较独特的阐释,认为不仅应该从文学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而且应该从文学文本之外的文学生产方式和体制、从中国现代化进程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来理解和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并对何谓文本内的现代性和文本外的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现代化 现代文学 文学现代性 文本
下载PDF
废名乡土小说隐含的反现代性主题及其叙事策略 被引量:9
5
作者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1-35,共5页
在“追求现代性”的历史趋势和潮流的影响下,现代中国出现了肯定现代性与反对现代性的两种文化思潮和文学叙事。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即属于后者。他的作品不写乡村及乡村所隐喻的传统中国的衰败、凋零和落后,而极写乡村礼俗社会从自然... 在“追求现代性”的历史趋势和潮流的影响下,现代中国出现了肯定现代性与反对现代性的两种文化思潮和文学叙事。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即属于后者。他的作品不写乡村及乡村所隐喻的传统中国的衰败、凋零和落后,而极写乡村礼俗社会从自然到人事的美善、和谐、淳朴与情趣,充满所谓“牧歌情调”,与20年代乡土写实小说构成明显不同。这所谓牧歌情调的乡土小说虽然没有直接抨击现代性,但实际上隐含并构成了一种反现代性文学主题和叙事,是反现代性文学主题和叙事的独特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乡土抒情小说 反现代性 主题 叙事
下载PDF
理论与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述评 被引量:7
6
作者 李跃庭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4-268,共5页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述评 美学
原文传递
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工”形象及叙事 被引量:8
7
作者 苏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0-117,共8页
在现代商品经济冲击下,中国近代以来造成的城乡二元对立、旧有的乡村自然经济和生活方式日益遭到瓦解,迫使农民离开土地和乡村到城市谋生,这种社会现象引起文学的关注。从五四到30年代,出现描写农民背井离乡到城市谋生的作品,这些作品... 在现代商品经济冲击下,中国近代以来造成的城乡二元对立、旧有的乡村自然经济和生活方式日益遭到瓦解,迫使农民离开土地和乡村到城市谋生,这种社会现象引起文学的关注。从五四到30年代,出现描写农民背井离乡到城市谋生的作品,这些作品从经济、社会动荡和民族与阶级压迫的角度探究农民离乡的原因,叙写他们的城市遭际和心路历程。抗战爆发使描写乡村破败和农民被迫进城的文学暂时中断。建国后的30年里,严格的户籍身份制度和社会管束,堵塞了农民进城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后户籍制度的松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与社会的边缘与贫穷,使大批农民以民工的身份大量涌入城市谋生,他们是城市生活方式和文明的追求者、城市建设和社会需要的劳动力,又是城市的底层和牺牲者。当下文学对作为城市外来者的农民工进行了大规模的描写,形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系列,成为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农民工形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 城乡差别 城市化
下载PDF
文学视野中的小城镇形象及其价值 被引量:7
8
作者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3-5,共3页
熊家良先生提出了“小城文学”的构想 ,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我们俩对这样一个话题做了初步的讨论 ,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小城一头系着农村 ,一头连着都市 ,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村文学与都市... 熊家良先生提出了“小城文学”的构想 ,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我们俩对这样一个话题做了初步的讨论 ,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小城一头系着农村 ,一头连着都市 ,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村文学与都市文学之间 ,小城文学的存在也是客观的现实 ,她对于中国文学的走向现代化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 ,我组织了这组“小城文化与小城文学”的笔谈文章 ,意在支持熊先生的构想 ,并对这个话题做较为深入的讨论 ,希望引起文学研究界的关注杨剑龙  2 0 0 3年 7月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小城文学 鲁迅 人性 柔石 沈从文
下载PDF
论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的两种追求与风格 被引量:8
9
作者 《河北学刊》 2000年第1期70-75,共6页
关键词 端木蕻良 小说 宏大叙事 文学评论 现代
下载PDF
九十年代“抗战文学”的历史记忆与现实诉求 被引量:9
10
作者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09-117,共9页
关键词 抗战文学 抗日战争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 政治话语 文坛 戏剧 小说 年代 抗战胜利 七七事变
下载PDF
同时而异质的“东北”形象及其叙事 被引量:6
11
作者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作家和文人、特别是身在东北和关内的东北籍作家以及主要以他们为主构成的东北作家群,对广袤而神奇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少有描写的东北的历史、现实、自然、土地、人民、生活、社会,进行了比较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作家和文人、特别是身在东北和关内的东北籍作家以及主要以他们为主构成的东北作家群,对广袤而神奇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少有描写的东北的历史、现实、自然、土地、人民、生活、社会,进行了比较集中的叙述与书写,在这些叙述和书写中,其实构筑和呈现了一个鲜明的、包含着多重色彩和意义与价值的东北的形象,这个形象第一次以如此的规模和色调出现在中国文学中。与此同时,在所谓的“满洲事变”之后,在日本国内和伪“满洲”,一些日本的文化人和知识者以及非文化人的人士,陆续写作和出版了一批兼有游记、考察和文化民俗调查成分的“满洲风土记”之类的作品和著作,对东北(满洲)的历史与地理、自然与社会、民生与风俗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略不一的记述和书写。还有随着日本对东北的移民而出现的所谓“开拓文学”,也对东北的自然和移民生活作了描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作家群 形象 中国文学史 移民生活 叙事 异质 文化人 民俗调查 满洲 书写
原文传递
重读《荷花淀》 被引量:8
12
作者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9-53,共5页
关键词 《荷花淀》 孙犁 小说 人物塑造 主题思想 民族气节 伦理道德 女性解放
原文传递
鲁迅小说中的“医学”内容和叙事 被引量:5
13
作者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51-255,共5页
青少年时期父亲的疾病和后来的学医经历 ,使鲁迅与医学产生了某种联系。这种联系经过思想与审美转化 ,渗透和积淀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 ,对人物性格和精神特征的塑造与揭示 ,对人物之间心理和社会关系的确定与描绘 ,对改造国民性主题的深... 青少年时期父亲的疾病和后来的学医经历 ,使鲁迅与医学产生了某种联系。这种联系经过思想与审美转化 ,渗透和积淀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 ,对人物性格和精神特征的塑造与揭示 ,对人物之间心理和社会关系的确定与描绘 ,对改造国民性主题的深化和叙事模式的形成 ,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预制”。医学和文学双重视野的扭结 ,使文学化的医学内容及其叙事表现 ,构成了鲁迅小说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小说 医学内容 叙事模式 人物性格 精神特征 创作手法 隐喻 明喻 文学叙事
原文传递
流亡者的歌哭——论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 被引量:6
14
作者 《文学评论》 1986年第3期75-83,共9页
三十年代初、中期,伴随着“九一八”事变这场巨大的民族灾难,一群年轻的东北作家从大野风尘中走来。他们带来的一批浸透着血与泪、充满着剑与火、弥漫着民族情与故乡情的作品,在文坛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他们被称为... 三十年代初、中期,伴随着“九一八”事变这场巨大的民族灾难,一群年轻的东北作家从大野风尘中走来。他们带来的一批浸透着血与泪、充满着剑与火、弥漫着民族情与故乡情的作品,在文坛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他们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同任何文学史现象的产生一样,东北作家群的崛起也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比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作家群 三十年代 文学作品 流亡者 文学创作 骆宾基 民族斗争 现代意识 新文学 近代文学
原文传递
论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和审美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苗丽芬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77-85,共9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解放区文学中大批出现的女性形象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解放区独特的政治、制度、历史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政治和制度文化支配下解放区文学观念、审美观念的巨大变移和创作主体的...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解放区文学中大批出现的女性形象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解放区独特的政治、制度、历史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政治和制度文化支配下解放区文学观念、审美观念的巨大变移和创作主体的自觉追求密不可分。由于上述因素的决定和渗透,导致解放区文学中大批女性形象的出现,也导致解放区文学的女性形象具有较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和审美蕴涵,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对解放区文学中女性形象及其文化与审美价值的分析开掘,会加深我们对解放区文学及其成就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区文学 女性形象 文化及审美价值 意义
下载PDF
地域文化与乡土叙事的“方志性”——赵本夫乡土小说特色论 被引量:7
16
作者 姚树义 《扬子江(评论)》 2007年第5期92-100,共9页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许多作家的写作总是离不开特定地域及其文化的影响,或者说,作家所来自的那块土地及其文化,已经内化为作家的叙事和写作的重要想象资源,成为作家文本世界的独特风景,如鲁迅、老舍、沈从文、张爱玲、赵树理、张伟、...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许多作家的写作总是离不开特定地域及其文化的影响,或者说,作家所来自的那块土地及其文化,已经内化为作家的叙事和写作的重要想象资源,成为作家文本世界的独特风景,如鲁迅、老舍、沈从文、张爱玲、赵树理、张伟、贾平凹、莫言等。赵本夫也是这样一位作家,并且他对乡土的书写可以用"专注"来形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乡土小说 徐州地区 普通话 乡土意识 中国作家 徐州方言 丰县 地方志 写作
下载PDF
新时期东北作家群研究述评 被引量:6
17
作者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66-76,共11页
对东北作家群的评论与研究,早在东北作家群出现不久即已开始。彼时正值三十年代初、中期,阶级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因而,作为一种国家民族濒难受厄时刻产生的、并展现了历史的真切变动和现实关系的东北作家群创作,几乎立即受到文坛的关... 对东北作家群的评论与研究,早在东北作家群出现不久即已开始。彼时正值三十年代初、中期,阶级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因而,作为一种国家民族濒难受厄时刻产生的、并展现了历史的真切变动和现实关系的东北作家群创作,几乎立即受到文坛的关注。鲁迅、茅盾、王统照、巴人、胡乔木、胡风、周扬、周立波、李健吾(刘西渭)等人,分别从各自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作家群 三十年代 新时期 综合研究 小说创作 作家作品 现代文学史 研究者 流亡文学 文学流派
原文传递
近现代东北的文化崛起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0-12,共3页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东北历史文化的发掘和现代文化的建设,同样不可忽略。本文简略地描述了东北历史文化的现象,认为在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漫长历史中,东北居于边缘;但现代以后,情况有所变化,特别是五十年代以科技、教育为代表的大...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东北历史文化的发掘和现代文化的建设,同样不可忽略。本文简略地描述了东北历史文化的现象,认为在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漫长历史中,东北居于边缘;但现代以后,情况有所变化,特别是五十年代以科技、教育为代表的大规模的文化建设,为东北工业基地的建成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和保证,并实际上支撑了东北五十年的社会发展。因此,如何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振兴和继续建设东北的文化并使之发展壮大,是影响到东北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文化 东北文学 东北作家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秧歌剧与审美意识形态 被引量:7
19
作者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57,共11页
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决策和向东北派遣部队和大批干部的战略部署下,1945年9月2日,由舒群任团长、沙蒙任副团长,延安鲁艺音乐系、戏剧系、美术系师生组成的"东北文艺工作团"(后改为东北文工一团)从... 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决策和向东北派遣部队和大批干部的战略部署下,1945年9月2日,由舒群任团长、沙蒙任副团长,延安鲁艺音乐系、戏剧系、美术系师生组成的"东北文艺工作团"(后改为东北文工一团)从延安向东北进发,他们辗转一个多月来到沈阳,以后扩展到本溪、辽阳、鞍山、大连等南满地区,负责接管东北广播电台、"满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战争时期 东北大学 审美意识形态 秧歌剧 向南防御 中共中央 向北发展 文艺工作
原文传递
殖民话语的裂痕与东北沦陷时期戏剧的存在态势 被引量:7
20
作者 孙晓平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6-183,共8页
东北沦陷时期,殖民统治者为了灌输殖民意识和维护统治,出台了《艺文指导纲要》等文艺"国策",从思想、政策和法律等各个方面对文艺予以整肃、压制和规范。但是,作为所谓"国策"的殖民话语及其统制,并非铁板一块,而是... 东北沦陷时期,殖民统治者为了灌输殖民意识和维护统治,出台了《艺文指导纲要》等文艺"国策",从思想、政策和法律等各个方面对文艺予以整肃、压制和规范。但是,作为所谓"国策"的殖民话语及其统制,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裂痕与矛盾。在沦陷初期,殖民者与进步戏剧和文艺存在着暂时宽松与不断走向高压的博弈期,在沦陷中后期,殖民者内部一方面存在着不同地域与文学意识的对立,一方面殖民者创作和导演的话剧《林则徐》、上演苏联话剧《怒吼吧中国》时动机和意识既非一致,更与中国人演员和观众的接受意图和效果与中国观众的读解南辕北辙。殖民的话语的裂痕,使得殖民者内部对文艺"国策"的理解和贯彻出现偏差与背离,使殖民者意图通过戏剧达到的"转移仇恨"、日满一体的政治和美学破产,也使东北沦陷区戏剧出现殖民语境及其裂痕下形成复杂曲折的意识与美学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话语 东北 沦陷区 戏剧 复杂性 美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