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
作者 薛晓燕 +6 位作者 潘瑾 王墉 高志礼 逯艳婷 潘文超 马柯 马婷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817-2824,共8页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种复杂精神疾病,以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循环、交替、反复出现为症状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现有以心境稳定剂及抗精神药物为主的药理学及非药理学治疗方式效果欠佳且...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种复杂精神疾病,以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循环、交替、反复出现为症状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现有以心境稳定剂及抗精神药物为主的药理学及非药理学治疗方式效果欠佳且副作用多。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的中医疗法,恰契合因机体复杂性而引发疾病本质,在BD防治方面具备独特优势。本文总结归纳了BD的中医学认识、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药治疗BD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应用,详细阐述了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病因病机、治法治则、方药配伍,总结了情志护理、针灸疗法、八段锦、耳穴贴压、拔罐等多种特色疗法,发现中医药治疗BD均可获得良好效果,且不良反应率低。同时探讨了目前中医药治疗BD存在的弊端及不足,促使中医药治疗更加科学化、严谨化、多样化,为中医药临床提供更多选择,为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症 中药方剂 中医外治 传承创新
下载PDF
百合地黄汤现代方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潘文超 潘瑾 +6 位作者 薛晓燕 逯艳婷 王墉 马铭浛 周晓宇 马柯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84-1888,共5页
目的利用色谱-质谱(LC-MS)和高效液相分析技术(HPLC)对百合地黄汤现代方中有抗抑郁作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两种主要抗抑郁活性成分在不同水煎液中含量的测定。方法利用LC-MS、HPLC技术分析百合地黄汤化学成分,并对百合地黄汤以及单味... 目的利用色谱-质谱(LC-MS)和高效液相分析技术(HPLC)对百合地黄汤现代方中有抗抑郁作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两种主要抗抑郁活性成分在不同水煎液中含量的测定。方法利用LC-MS、HPLC技术分析百合地黄汤化学成分,并对百合地黄汤以及单味饮片中两种主要抗抑郁活性成分-毛蕊花糖苷和薯蓣皂苷进行定量测定。结果在百合饮片、生地黄饮片、百合地黄汤现代方鉴定出54种化学成分,毛蕊花糖苷、薯蓣皂苷经对照品比对定量分析测定发现,薯蓣皂苷在百合水煎液中的含量大于百合地黄汤,毛蕊花糖苷含量在百合水煎液、百合地黄汤、地黄水煎液中依次递减。结论该研究建立了由定性到定量、由非靶向到靶向这种能清晰、精准分析百合地黄汤现代方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较全面地阐明了百合地黄汤抗抑郁作用化学成分信息,定量测定出由单味饮片到混合现代方中两种主要抗抑郁活性成分的含量,为该方的质量控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以及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地黄汤 现代方 色谱-质谱联用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酸枣仁汤对氯苯丙氨酸诱导失眠大鼠模型治疗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昊 韩昌胜 +4 位作者 杨振霄 王祥宇 王新 马柯 《山东科学》 CAS 2021年第6期32-40,共9页
为探究经典名方酸枣仁汤对氯苯丙氨酸(PCPA)诱导失眠大鼠的作用机制,采用8周龄的雄雌性SD大鼠各20只,每10只大鼠(雌雄各半)为一组,将40只大鼠随机分成酸枣仁汤组、地西泮组、模型组和空白组,利用腹腔注射PCPA混悬液的方法构建失眠大鼠模... 为探究经典名方酸枣仁汤对氯苯丙氨酸(PCPA)诱导失眠大鼠的作用机制,采用8周龄的雄雌性SD大鼠各20只,每10只大鼠(雌雄各半)为一组,将40只大鼠随机分成酸枣仁汤组、地西泮组、模型组和空白组,利用腹腔注射PCPA混悬液的方法构建失眠大鼠模型,通过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价造模后大鼠睡眠行为、情绪的改变。给药两周后,通过血清学检测单胺类神经递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炎性细胞的变化。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PCPA诱导的失眠大鼠开臂停留时间百分比(t_(oc))和进入开臂次数百分比(N_(oc))均下降,其中t_(oc)显著下降,表明模型构建成功。与模型组相比,酸枣仁汤组5-羟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显著升高,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升高不明显,多巴胺(DA)、谷氨酸(Glu)含量显著降低;酸枣仁汤组促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含量显著降低,抗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含量显著升高。与地西泮组相比,酸枣仁汤组DA含量降低更加显著,地西泮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比酸枣仁组降低更加显著,而5-HT、GABA、NE、Glu、IL-1β、IL-10含量变化趋势相同,且无显著差异。研究认为酸枣仁汤通过增加抑制性神经递质,降低兴奋性神经递质,恢复促炎性和抗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从而缓解失眠症状,为酸枣仁汤治疗失眠的功效机制及遣药组方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汤 失眠 大鼠模型 旷场实验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神经递质 炎性细胞因子
下载PDF
基于“脾肾-脑相通”理论从核心认知域视角分期论治卒中后认知障碍 被引量:8
4
作者 梁晓 +3 位作者 刘红喜 赵迪 石静资 张允岭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8-131,138,共5页
从“脾肾-脑相通”理论出发,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机进行探讨。提出脾肾亏虚、脑髓失充是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病的关键病机,痰瘀内阻、阻滞脑窍为主要病理环节。主张针对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功能、语言功能、视空间功能5个核心认知域从脾... 从“脾肾-脑相通”理论出发,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机进行探讨。提出脾肾亏虚、脑髓失充是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病的关键病机,痰瘀内阻、阻滞脑窍为主要病理环节。主张针对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功能、语言功能、视空间功能5个核心认知域从脾肾入手分期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波动期患者记忆力、注意力、语言功能核心认知域下降,病机为脾肾亏虚、痰瘀痹阻,重在扶正祛邪;恢复期患者执行能力、记忆力核心认知域下降,病机为脾肾亏虚、脑髓失充,重在健脾益肾。先后天同调、标本同治,则肾充脾健、痰消瘀化,可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认知障碍 认知域 健脾益肾 化痰消瘀
原文传递
百合地黄汤治疗阴虚内热型抑郁症的机制 被引量:11
5
作者 潘瑾 潘文超 +7 位作者 薛晓燕 高志礼 王墉 马铭涵 逯艳婷 马婷 马柯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1-38,共8页
目的建立阴虚内热型抑郁症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并论述模型评价的合理性,多维分析mRNA差异表达基因以期探究百合地黄汤治疗阴虚内热型抑郁症的分子机制-信号通路及关键作用靶点。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百... 目的建立阴虚内热型抑郁症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并论述模型评价的合理性,多维分析mRNA差异表达基因以期探究百合地黄汤治疗阴虚内热型抑郁症的分子机制-信号通路及关键作用靶点。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百合地黄汤组、知柏地黄丸组。以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CUMS)联合温热类中药造模方法构建阴虚内热型抑郁症模型,给予百合地黄汤治疗,氟西汀为阳性药,知柏地黄汤作为阴虚内热阳性药。通过检测各组大鼠的宏观基础状况、行为学表现和生化因子指标,综合评价模型构建。利用mRNA测序结果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并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绘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分析关键基因,探究百合地黄汤治疗阴虚内热型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结果从基础状况、行为学测试、能量代谢、内分泌激素、细胞因子、神经递质6个方面对比表明模型构建成功。百合地黄汤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炎症免疫系统相关通路明显改善阴虚内热型抑郁症,PPI网络关键基因为Fos,Epha8,Npy2r,Htr2c,Nr4a1。结论该实验在中医辨证论治及病因病机学说指导下,建立符合百合病情志症状表征的阴虚内热型抑郁症动物证候模型及评价体系。通过分析mRNA测序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模型构建的科学性及百合地黄汤干预阴虚内热型抑郁症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病 抑郁症 阴虚内热模型 百合地黄汤 机制研究
原文传递
基于文献考证及物质基准评价探讨中医经典名方现代化开发 被引量:10
6
作者 赵海军 +1 位作者 王媛 马柯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43-647,共5页
经典名方是中药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推进临床急需高效的古代经典名方的研发已刻不容缓。组成中药物关键信息文献考证是经典名方开发的首要工作,物质基准质量控制是经典名方开发的关键,作用机制研究是经典名方开发当下及未来的主要任务,... 经典名方是中药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推进临床急需高效的古代经典名方的研发已刻不容缓。组成中药物关键信息文献考证是经典名方开发的首要工作,物质基准质量控制是经典名方开发的关键,作用机制研究是经典名方开发当下及未来的主要任务,文章归纳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发布2年来对经典名方中关键药物文献考证、物质基准质量评价、运用中药整合药理学进行的作用机制研究三方面的内容,以期对经典名方的开发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药物文献考证 物质基准 质量评价
原文传递
防风治疗泄泻应用探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马柯 张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4-535,共2页
防风为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之要药,临床用于治疗外感表证、风寒湿痹、疮疡初起等证型,已为医者悉知,但对其治疗泄泻尚缺乏全面认识。故通过对古今配伍应用防风治疗不同病因导致泄泻的论述进行梳理研究,以探讨其作用特点与机理。认为防风... 防风为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之要药,临床用于治疗外感表证、风寒湿痹、疮疡初起等证型,已为医者悉知,但对其治疗泄泻尚缺乏全面认识。故通过对古今配伍应用防风治疗不同病因导致泄泻的论述进行梳理研究,以探讨其作用特点与机理。认为防风治疗泄泻主要具有祛风解表、祛湿止泻,风能胜湿、燥湿止泻,升发清阳、健脾止泻,散肝醒脾、缓急止泻,健脾利湿、消导止泻等方面特点,而散邪升阳散肝舒脾以止泻为其作用机理,临床治疗泄泻可通过合理配伍防风增强疗效,扩大其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 配伍应用 泄泻
下载PDF
中医“瘀毒”理论异病同治的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刘悦 梁晓 +4 位作者 魏竞竞 申伟 刘红喜 张允岭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825-2831,共7页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方法,系统梳理和分析与中医“瘀毒”理论相关的文献,探讨瘀毒理论当前的研究动态和热点,以期提供更多富有临床价值的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瘀毒”“毒瘀...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方法,系统梳理和分析与中医“瘀毒”理论相关的文献,探讨瘀毒理论当前的研究动态和热点,以期提供更多富有临床价值的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瘀毒”“毒瘀”“瘀毒证”“瘀毒互结”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2月。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EXCEL 2019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使用Cytoscape3.7.2绘图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共纳入526篇文献。近5年,“瘀毒”理论发文量达到高峰;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发文量最多的杂志是《辽宁中医杂志》;文献研究类型以综述和理论探讨为主;瘀毒理论涉及的现代疾病众多,其中研究热点疾病为肿瘤和心血管疾病;“虚瘀毒”为当前瘀毒理论体系下的主要研究内容。结论中医瘀毒理论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未来研究应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使理论探讨、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相互补充,共同阐释“瘀毒”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临床提供更多富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毒 文献计量 中医 异病同治
下载PDF
瘀毒互结证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6
9
作者 刘悦 姚明江 +7 位作者 梁晓 崔文强 申伟 魏竞竞 刘红喜 刘建勋 张允岭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72-78,共7页
目的:通过比较采用角叉菜胶(Ca)、角叉菜胶联合干酵母菌(Ca+Yeast)、角叉菜胶联合脂多糖(Ca+LPS)3种不同方式,筛选并建立瘀毒互结证动物模型。方法:将4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包括正常组、Ca组、Ca+Yeast组、Ca+LPS组... 目的:通过比较采用角叉菜胶(Ca)、角叉菜胶联合干酵母菌(Ca+Yeast)、角叉菜胶联合脂多糖(Ca+LPS)3种不同方式,筛选并建立瘀毒互结证动物模型。方法:将4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包括正常组、Ca组、Ca+Yeast组、Ca+LPS组。Ca组、Ca+Yeast组、Ca+LPS组于造模首日经腹腔注射Ca 10 mg·kg^(-1)。Ca+LPS组于第2天经腹腔注射LPS 50μg·kg^(-1),Ca+Yeast组于第2天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悬液2 mg·kg^(-1)。造模后动态观察各组大鼠肛温变化情况;在造模后24 h,观察各组大鼠中医证候宏观评价指标舌象、脉象、黑尾长度,采用PeriCam PSI血流灌注散斑成像仪检测大鼠尾端血流灌注量,利用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检测各组大鼠全血黏度值及血浆黏度值,PL^(-1)2型血小板功能检测仪检测大鼠血小板聚集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6的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脑组织和肺组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3组模型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黑尾(P<0.05,P<0.01),尾端血流灌注量明显降低(P<0.05,P<0.01),舌象R、G、B值明显下降(P<0.05,P<0.01),且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升高(P<0.05,P<0.01)。Ca+Yeast组及Ca+LPS组脉搏幅度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P<0.01)。此外,与正常组比较,Ca+Yeast组在造模后24 h内的平均肛温显著升高(P<0.01);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及血浆黏度均明显升高(P<0.05,P<0.01);血浆炎症因子IL-6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Ca+Yeast组病理改变最为严重,可观察到小灶心肌纤维溶解断裂,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细胞增生;海马区局部神经元稀疏,神经元红色变性;小灶肺泡间质内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利用角Ca+Yeast能够成功建立瘀毒互结证动物模型,以中医四诊信息、西医微观指标及组织病理形态学为系统的模型评价体系值得研究者思考与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毒互结证 证候模型 角叉菜胶 干酵母菌 模型评价
原文传递
基于血浊理论从痰、瘀、毒论治缺血性脑卒中 被引量:5
10
作者 梁晓 +4 位作者 魏竞竞 刘悦 刘红喜 张允岭 《陕西中医》 CAS 2023年第7期917-921,共5页
血浊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病理基础,也是其进展、迁延、继发的致病因素。血浊与痰、瘀、毒作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又可相互兼夹、相互转化。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内皮损伤等... 血浊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病理基础,也是其进展、迁延、继发的致病因素。血浊与痰、瘀、毒作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又可相互兼夹、相互转化。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内皮损伤等微观指标赋予“血浊”理论具体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基于血浊理论从痰、瘀、毒角度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可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有机结合,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防治提供微观落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血浊
下载PDF
国家中药复方专利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红喜 梁晓 +5 位作者 申伟 魏竞竞 付国静 刘悦 张允岭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10期1764-1769,共6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国家专利数据库中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中药复方配伍规律,为VD的临床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思路。方法: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站建库至2022年5月1日治疗VD的中药复方专利数据,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国家专利数据库中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中药复方配伍规律,为VD的临床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思路。方法: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站建库至2022年5月1日治疗VD的中药复方专利数据,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对筛选出的中药复方进行药物频次统计、性味归经统计、功效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通过检索与筛选,共纳入符合标准的中药复方67首,涉及197味中药,药物总频次548次。药物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分别是川芎、石菖蒲、丹参、黄芪、三七、人参、当归、天麻、淫羊藿、远志。药物性味归经方面,药性以温性为主,其次为平性、寒性等;药味以甘味为主,其次为苦味、辛味等;归经以肝经为主,其次为心经、脾经、肺经、肾经等。药物功效以润肠通便、滋阴养血、强筋壮骨、祛风止痛、安神益智、活血祛瘀等使用频次较高。药物关联中高频药物组合有“川芎→黄芪”“黄芪→石菖蒲”“丹参→石菖蒲”“丹参→川芎”“远志→石菖蒲”等。药物聚类可将使用频次≥8次的18味高频中药聚类成6类。复杂网络分析筛选出治疗VD的核心组方为黄芪、川芎、丹参、三七、石菖蒲、远志、熟地、当归、地龙。结论:中药复方治疗VD多以“瘀、浊、虚”病机着手,注重补虚泻实、标本兼治、疏通脑窍,常用益气活血、滋阴养血、活血化瘀、化浊开窍、通络益智、润肠通便、扶正固本之品,可为VD的临床治疗与新药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中药复方专利
下载PDF
毒邪致病在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运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红喜 申伟 +6 位作者 魏竞竞 刘悦 石静资 付国静 梁晓 张允岭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244-252,共9页
神经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系统疾病,包含疾病种类众多,临床病症表现繁杂,如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脑卒中、血管性痴呆、乙型脑炎、帕金森病、癫痫、阿尔茨海默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神经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系统疾病,包含疾病种类众多,临床病症表现繁杂,如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脑卒中、血管性痴呆、乙型脑炎、帕金森病、癫痫、阿尔茨海默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其具有明显的复杂性与疑难性。随着全球人口老年化进入加速期,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与患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了较重的疾病负担,临床防治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前,神经系统疾病多以西医药物治疗为主,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服用及病程进展,存在一定的药物不良反应、停药易复发、药物依赖、耐药性等潜在风险。中医学论治疾病善于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对疾病的治疗具有全程管理,综合干预的特点,善于抓住疾病病因病位病机本质,整体施策,在改善疾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治疗优势。中医学历史悠久,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与治疗归属于中医脑病范畴,其基于临床实践与理论指导的不断融合,认为毒邪是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其包含外受之毒如虫兽毒、食毒、六淫毒、疫毒,内生之毒如痰毒、湿毒、瘀毒、火毒、浊毒,诸邪蕴结,化变为毒,毒邪致病,变证多端,毒骤发善变,发病起病快,毒酷烈火热,发病进展快,毒依附从化,病症多样化,毒顽固多发,病情反复化,毒损络正损,易耗损正气,而神经系统主导机体生理功能,对应中医脑府,其为奇恒之府,精明之府,元神之府,统宰全身,若毒损脑络,脉络受损,髓损窍阻,气血失调,阴阳失衡,则神机受损,元神失灵,功能失调,辨治当解毒祛邪,异病同治。当前,毒邪对神经系统的致病与防治,已成为众多医家学者的研究重点,该文系统整理了近年国内外文献库中有关毒邪致病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邪致病 神经系统 中医脑病 临床运用
原文传递
心脑血管疾病瘀毒互结证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悦 梁晓 +4 位作者 魏竞竞 申伟 刘红喜 张允岭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37-941,共5页
瘀毒互结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证型,也是疾病迁延和恶化的关键病机。笔者对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了心脑血管疾病瘀毒互结证的证候特点及活血解毒法的临床实践基础,从现代医学角度剖析了心脑血管疾病瘀毒互结证的生物学基... 瘀毒互结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证型,也是疾病迁延和恶化的关键病机。笔者对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了心脑血管疾病瘀毒互结证的证候特点及活血解毒法的临床实践基础,从现代医学角度剖析了心脑血管疾病瘀毒互结证的生物学基础。提出未来研究应规范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借助多学科优势探索证候生物学基础及建立稳定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等观点,以期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思路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瘀毒互结证 生物学基础 诊断标准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髓海理论运用填精益髓法辨治中医脑病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红喜 路梦颖 +6 位作者 梁晓 魏竞竞 刘悦 陈云梦 付国静 张允岭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877-1884,共8页
髓海理论是中医脑病辨治的指导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内涵与临证价值。整理近年发表的基于髓海理论辨治常见脑病的临床研究文献,从中风、眩晕、不寐、头痛、郁证、痴呆、颤证、痿证八方面对现有研究的治法、疗效进行总结,并结合相关基础研... 髓海理论是中医脑病辨治的指导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内涵与临证价值。整理近年发表的基于髓海理论辨治常见脑病的临床研究文献,从中风、眩晕、不寐、头痛、郁证、痴呆、颤证、痿证八方面对现有研究的治法、疗效进行总结,并结合相关基础研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认为髓海亏虚是中医脑病的共同病机,在填精益髓法的指导下运用填精益髓方药进行辨治,可有效改善疾病症状,延缓疾病病情进展,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髓海理论为指导,采用填精益髓,扶正祛邪的方法,可发挥中医药疗效优势,为脑病的中医诊疗和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病 神经系统疾病 髓海 填精益髓 中医药疗法
原文传递
抗肺纤维化药物尼达尼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海红 杨军 +3 位作者 陈召慧 王栋 朱庆均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31-1135,共5页
尼达尼布是一种口服三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临床前研究发现它能够有效抑制博莱霉素诱导的大、小鼠肺纤维化病变,临床Ⅱ期、Ⅲ期研究表明,口服尼达尼布150mg,bid能有效减缓轻、中度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肺功能下降速度,延缓病情发展。本文... 尼达尼布是一种口服三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临床前研究发现它能够有效抑制博莱霉素诱导的大、小鼠肺纤维化病变,临床Ⅱ期、Ⅲ期研究表明,口服尼达尼布150mg,bid能有效减缓轻、中度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肺功能下降速度,延缓病情发展。本文对尼达尼布的作用机制、药效学、临床试验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达尼布 特发性肺纤维化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药效学 临床试验 安全性和耐受性
原文传递
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血瘀证模型再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悦 姚明江 +8 位作者 付国静 樊雪鸣 杜琬晴 高云霄 张震 刘红喜 刘建勋 张允岭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05-2009,共5页
目的建立血瘀证动物模型,构建血瘀证动物模型更加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角叉菜胶(carrageenan,Ca)低、中、高剂量(5、10、20 mg/kg)模型组,模型组分别腹腔注射相应剂量Ca,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 目的建立血瘀证动物模型,构建血瘀证动物模型更加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角叉菜胶(carrageenan,Ca)低、中、高剂量(5、10、20 mg/kg)模型组,模型组分别腹腔注射相应剂量Ca,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在造模后的24 h和48 h,对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黑尾长度、尾端血流灌注量、舌象、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率进行观察和检测,同时留取各组大鼠尾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分析。结果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鼠在造模后24 h和48 h出现活动减少,进食减少,皮毛疏松无光泽,毛发直立,耳郭脉络紫暗等体征。造模后24 h,模型低、中、高剂量组均出现黑尾,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黑尾长度显著增长(P<0.01);造模后48 h,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黑尾长度明显增长(P<0.01或P<0.05)。造模后24 h及48 h,模型组各剂量组较正常组尾端血流量显著降低(P<0.01),模型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在造模后24 h及48 h舌象R、G、B值较正常组显著下降(P<0.01或P<0.05)。造模后24 h及48 h,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全血黏度(低、中、高切)显著升高(P<0.01或P<0.05)。造模后24 h及48 h,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或P<0.05)。尾组织病理显示低剂量组可见少量炎性细胞;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组织间隙水肿,管壁较薄,红细胞溢出。结论中剂量(10 mg/kg)及高剂量(20 mg/kg)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血瘀证模型在造模后24 h和48 h呈现更稳定、更典型的血瘀征象;构建了涉及中医血瘀证候宏观表征、现代医学微观指标及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模型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瘀证 角叉菜胶 证候模型 模型评价
下载PDF
基于历代本草文献探讨眩晕辨治思路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红喜 梁晓 +5 位作者 魏竞竞 申伟 付国静 刘悦 张允岭 《中医药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56-61,共6页
目的:探讨历代本草文献中关于眩晕辨治的思路,以指导临床辨治用药。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数据库中本草类的全部文献数据,收集整理眩晕辨治的本草信息。对筛选纳入的本草进行著作收录频次统计。以眩晕辨治病机要素进行分类统计,提取各... 目的:探讨历代本草文献中关于眩晕辨治的思路,以指导临床辨治用药。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数据库中本草类的全部文献数据,收集整理眩晕辨治的本草信息。对筛选纳入的本草进行著作收录频次统计。以眩晕辨治病机要素进行分类统计,提取各类本草的辨治论述内容。结果:在76部历代本草专著中,筛选出95味本草。在筛选本草被收录频次中,居前8位者,依次为菊花、防风、天麻、半夏、独活、钩藤、白术、贝母。在以眩晕辨治病机要素本草分类中,可划分为风、痰、湿、郁、虚五类病机要素。结论:眩晕辨治用药以祛风药、祛痰药、化湿药、解郁药、补虚药为主,且互相联合运用;邪扰、郁滞、正虚为眩晕辨治三大特点,符合眩晕邪气作祟、气机郁滞、正虚不足的生理功能紊乱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 眩晕 中华医典 辨治思路
下载PDF
基于从化理论探讨中风毒邪致病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红喜 梁晓 +5 位作者 魏竞竞 申伟 刘悦 付国静 张允岭 《中医药信息》 2023年第3期37-40,46,共5页
阐述中风毒邪致病相关问题,基于从化理论进行辨析溯源,分析邪从火化,以火热之邪为质变载体,蕴化成毒,毒邪酷烈亢盛,损正伤络,败坏形质,变生猝疾的过程。毒邪作为中风急性发作的催化剂,是促使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从量变到质变演化的核心要... 阐述中风毒邪致病相关问题,基于从化理论进行辨析溯源,分析邪从火化,以火热之邪为质变载体,蕴化成毒,毒邪酷烈亢盛,损正伤络,败坏形质,变生猝疾的过程。毒邪作为中风急性发作的催化剂,是促使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从量变到质变演化的核心要素,临证辨治当以清热解毒为法,祛除有形实邪,调理素体火热,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祛除诸邪,使正气来复,体质调和,从而发挥中医药治疗中风的优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化理论 邪气 火邪 毒邪 中风
下载PDF
《症因脉治》眩晕论治思想与辨治经验探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红喜 梁晓 +5 位作者 魏竞竞 申伟 付国静 刘悦 张允岭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第10期1832-1835,1839,共5页
阐述梳理明代医家秦景明《症因脉治》眩晕论治思想及辨治经验,将其眩晕论治思想探析为:眩晕当分表里,论治有序;眩晕当别病因,辨治有据;眩晕当论虚实,调治有基;将其眩晕辨治经验探析为外感六淫眩晕,辨因祛邪达表;气血亏虚眩晕,益气滋阴养... 阐述梳理明代医家秦景明《症因脉治》眩晕论治思想及辨治经验,将其眩晕论治思想探析为:眩晕当分表里,论治有序;眩晕当别病因,辨治有据;眩晕当论虚实,调治有基;将其眩晕辨治经验探析为外感六淫眩晕,辨因祛邪达表;气血亏虚眩晕,益气滋阴养血;痰饮内阻眩晕,化痰消饮祛湿;气火上冲眩晕,清火滋阴归元。通过探析归纳,并佐以现代临床运用研究,以传承发扬名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从而发挥中医药辨治眩晕的理论与临床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因脉治》 眩晕 秦景明
下载PDF
基于通补理论探讨脑梗死的辨治思路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红喜 梁晓 +5 位作者 魏竞竞 申伟 刘悦 付国静 张允岭 《中医药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11-14,共4页
本文通过阐述通补理论,结合脑梗死的相关发病机理,论述基于通补理论从“不通则梗、不荣则梗”辨治脑梗死,明析在脑梗死的不同病程阶段,应当根据疾病自身特点,综合分期论治,灵活运用通补之法,发挥通补联动之力,寓通于补,寓补于通,以通促... 本文通过阐述通补理论,结合脑梗死的相关发病机理,论述基于通补理论从“不通则梗、不荣则梗”辨治脑梗死,明析在脑梗死的不同病程阶段,应当根据疾病自身特点,综合分期论治,灵活运用通补之法,发挥通补联动之力,寓通于补,寓补于通,以通促补,以补促通,使不通得通,不荣得荣,以达通解血栓栓塞、补养血流灌注之目的,从而梗阻得通,气血得畅,脑窍得以濡养,功能得以康复,以发挥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的优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补理论 不通则梗 不荣则梗 脑梗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