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唑来膦酸干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髋关节置换后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标志物的2年随访 被引量:18
1
作者 邱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3期5265-5272,共8页
背景: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外科治疗上取得很好的疗效。由于存在骨质疏松,术后内植物松动下沉、假体周围骨折等情况也成为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除手术治疗外,还需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以降低再... 背景: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外科治疗上取得很好的疗效。由于存在骨质疏松,术后内植物松动下沉、假体周围骨折等情况也成为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除手术治疗外,还需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以降低再发骨折或内植物松动的风险。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4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患者,均为女性,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治疗组22例术后使用唑来膦酸(每年1次,共输注3次),并规律口服骨化三醇及钙尔奇D抗骨质疏松治疗;对照组24例术后未使用唑来膦酸,仅以骨化三醇及钙尔奇D规律口服抗骨质疏松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6,12,24个月行骨密度检测和骨代谢标志物测定,骨形成标志物选取血清骨钙素,骨吸收标志物选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骨密度检测使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骨代谢指标采用ELISA法检测。结果与结论:①治疗后两组患者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治疗1年后治疗组的骨密度优于对照组(P<0.05);②骨形成标志物(骨钙素)水平伤后一过性升高,治疗组6个月后开始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6个月后维持在一定水平;在6个月后两组之间的差异即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骨吸收标志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水平伤后出现升高,治疗组治疗后逐渐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下降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差异在治疗后12,24个月出现显著性意义(P<0.05);④提示唑来膦酸可进一步辅助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在骨密度的提升、促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唑来膦酸 骨密度 骨代谢标志物
下载PDF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被引量:8
2
作者 孟增东 +3 位作者 刘伟 雷云坤 刘思波 廖永兴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年第8期759-760,共2页
目的分析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一期应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EvansⅢ、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2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本组33例获平均随访11个月,假体无松动... 目的分析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一期应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EvansⅢ、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2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本组33例获平均随访11个月,假体无松动下沉,关节功能重建良好。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1.9分,术后第6周平均93.1分。结论一期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高龄
原文传递
昆明地区绝经女性日照量与血清VitD水平及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孟增东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6-341,共6页
目的研究昆明地区绝经女性日照量与血清25(OH)D水平及骨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加强高原人群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法随机选取除外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90名年龄超过45岁的绝经女性,以每天日照量分3组,1组:〈30 min/d;2组:30-60 min/d;3组:... 目的研究昆明地区绝经女性日照量与血清25(OH)D水平及骨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加强高原人群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法随机选取除外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90名年龄超过45岁的绝经女性,以每天日照量分3组,1组:〈30 min/d;2组:30-60 min/d;3组:〉60 min/d。用Elisa法检测血清25(OH)D浓度,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测定腰1至腰4椎体及双侧股骨颈骨密度。比较3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3组之间T值有差异(P〈0.05),所测骨密度以骨量减少为主,骨质疏松检出率为34.81%;日照量与T值相关性不大。3组之间25(OH)D浓度有差异(P〈0.05),有48.89%的血清25(OH)D浓度处于最佳范围水平;日照量与25(OH)D浓度相关性较大。结论日光照射可促进25(OH)D生成,日照30~60 min/d对高海拔、低度缺氧所致骨量丢失有弥补作用。日照量对骨密度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日照量 骨密度 骨代谢标志物 维生素D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腓动脉穿支皮瓣术前穿支评估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董凯旋 张俊裕 +3 位作者 罗浩天 徐永清 何晓清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6-81,共6页
目的对比研究CTA和CDU在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2月-2016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骨科使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重建软组织缺损的47例患者完整资料,术前均行CTA及CDU检查,选取合适的穿支... 目的对比研究CTA和CDU在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2月-2016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骨科使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重建软组织缺损的47例患者完整资料,术前均行CTA及CDU检查,选取合适的穿支血管并记录其体表定位点和外口径,与术中实际观察、测量值进行比较,数据分析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DU检测术中拟用穿支位置符合率为97.87%,CTA检测术中拟用穿支位置符合率为95.74%,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支血管外直径术前CTA与CDU测量值与术中实际测量值相一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联合应用CDU定位的腓动脉穿支血管,术中探查血管位置符合率为100%。术后皮瓣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8个月,平均13.5个月。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无其他并发症,皮瓣质地优良,外形美观。结论CDU和CTA在腓动脉穿支皮瓣术前血管评估方面是一种可靠且有用的方法,且临床上可互补联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穿支皮瓣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彩色多普勒超声 穿支定位
原文传递
MIPPO技术LCP钢板固定治疗胫骨骨折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天鹏 雷云坤 +1 位作者 谢旭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2110-2111,共2页
胫骨骨折在临床比较常见,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传统的钢板内固定手术需要对其周围软组织和骨膜广泛剥离,复位时经常造成伤口软组织坏死、感染、骨折愈合不良等严重后果。近年来,
关键词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 胫骨近端外侧解剖 型锁定加压钢板 胫骨骨折
原文传递
踝关节结核合并窦道形成经不同术式治疗的临床结果与复发病例分析
6
作者 胡建华 +3 位作者 刘韦兵 杨召 张超 阙佳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23年第3期10-16,共7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结核合并窦道形成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病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并发窦道形成的踝关节结核病例17例,在术前予以规范化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一期病灶清除... 目的探讨踝关节结核合并窦道形成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病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并发窦道形成的踝关节结核病例17例,在术前予以规范化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一期病灶清除、关节融合或不融合。将行关节融合的定为一组,共10例;将未行关节融合的定为二组,共7例。两组术后均规律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定期随访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并测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术后随访12~56个月,平均(36.00±13.53)个月。一组术后2例再出现窦道,经二次清创治愈;二组术后1例再出现窦道,经二次清创后治愈。两组患者组内术前ESR、CRP、VAS评分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SR、CRP、VAS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任何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复发病例数与未复发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复发与未复发病例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时间点,两组间的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AOF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复查后足力线位(Saltzman位)X线片,均提示后足力线良好。结论关节结核合并窦道形成的患者术前经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在病灶清除的基础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复发与否和是否一期行关节融合并无直接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结核并窦道形成 一期手术 病灶清创 关节融合
下载PDF
16例上颈椎融合术的失败原因与翻修结果
7
作者 杨曦 +1 位作者 孟祥进 保毅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176-2179,共4页
[目的]对上颈椎融合固定术后翻修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翻修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021年本科收治的16例上颈椎融合失败翻修术的患者,分析翻修原因与翻修术的临床影像结果。[结果]翻修原因为,5例寰枢椎脱位未能完全复位;5例... [目的]对上颈椎融合固定术后翻修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翻修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021年本科收治的16例上颈椎融合失败翻修术的患者,分析翻修原因与翻修术的临床影像结果。[结果]翻修原因为,5例寰枢椎脱位未能完全复位;5例术后植骨不融合;3例减压不彻底;2例肿瘤患者均为术后肿瘤复发;1例手术后1周感染。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翻修手术,术中均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216.25±23.34)min,术中出血量(406.25±103.08)ml,术后切口愈合良好。1例肿瘤患者失访,余15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31.35±8.98)个月。随时间推移,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ASIA评级显著改善(P<005)。影像方面,翻修术后颈头对线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ADI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SAC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上颈椎翻修因素很多情况下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合理制定翻修手术方案和术中精准操作,翻修术仍可获得满意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内固定松动 植骨不融合 上颈椎翻修术
原文传递
不同地区光照量与人体维生素D水平及骨密度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38
8
作者 孟增东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3-187,165,共6页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受损,骨折危险性增加为主要表现的骨骼疾病。是体内体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维生素D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日光中的紫外线能够预防维生素D的缺乏和不足,其强度及量与机体内骨代谢、骨密度以及骨质疏松症的发...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受损,骨折危险性增加为主要表现的骨骼疾病。是体内体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维生素D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日光中的紫外线能够预防维生素D的缺乏和不足,其强度及量与机体内骨代谢、骨密度以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国不同海拔、不同日照量、不同地方,相同条件人群的骨密度有一定差异。适当的日照,不仅能改善骨代谢、骨密度情况,而且能够有效缓解骨质疏松的临床症状,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日照量 骨代谢 骨密度 维生素D
下载PDF
腰椎布鲁氏菌病临床治疗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高国玺 +5 位作者 刘韦兵 张俊 胡建华 雷云坤 杨召 张超 《大理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60-62,共3页
目的:腰椎布鲁氏菌感染比较少见,容易误诊,通过病例分析总结腰椎布鲁氏菌病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腰椎布鲁氏菌病的病例资料。结果:共11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目的:腰椎布鲁氏菌感染比较少见,容易误诊,通过病例分析总结腰椎布鲁氏菌病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腰椎布鲁氏菌病的病例资料。结果:共11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6.00±0.77)分,末次随访VAS评分为(0.64±0.50)分;术前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为(37.64±6.90)分,末次随访ODI评分为(13.73±4.0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布鲁氏菌病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布鲁氏菌感染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治疗分析
10
作者 胡建华 胡琪 +3 位作者 高国玺 杨召 张超 《大理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风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感染风险因素评估(RFS),根据是否发生感...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风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感染风险因素评估(RFS),根据是否发生感染的情况将患者分为非感染组(n=1481)和感染组(n=11),感染组患者行彻底清创、闭式冲洗引流及抗菌药物治疗。结果:两组患者R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经过清创、闭式冲洗引流及抗菌药物治疗后治愈6例,切口感染并发颅内感染死亡1例,反复清创、闭式冲洗及抗菌药物治疗取出内固定器感染治愈4例。结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术后早期切口感染发生率较低,彻底清创、闭式冲洗引流及抗菌药物治疗可治愈感染;长期口服激素且RFS>3分的患者需彻底清创后取出内固定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术 手术切口 深部感染 彻底清创 冲洗引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