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危重儿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朱绿绮 陈霞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57-158,共2页
为了解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在小儿重症监护室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对286例危重儿中发生的173例SIRS患儿作了临床分析。按Saez-Liorens和McCracken综述提出的小儿SIRS的诊断标准和发展阶... 为了解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在小儿重症监护室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对286例危重儿中发生的173例SIRS患儿作了临床分析。按Saez-Liorens和McCracken综述提出的小儿SIRS的诊断标准和发展阶段,把患儿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再分为Ⅰ~Ⅵ期。结果显示,危重儿中SIRS的发生率为6049%,病死率为1907%,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无显著性差异。随着SIRS连续恶化,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死亡机会随之增加。因而及时诊断和治疗S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性 炎症反应综合征 发生率 病死率 儿童
原文传递
小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死亡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徐南平 +1 位作者 谢鹏芳 华学明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06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 探讨小儿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病因、死亡因索与临床对策。方法 统计分析我院135例MODS患儿的原发病、脏器衰竭数及各器官功能障碍分布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135例MODS患儿均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以婴儿多见(68.... 目的 探讨小儿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病因、死亡因索与临床对策。方法 统计分析我院135例MODS患儿的原发病、脏器衰竭数及各器官功能障碍分布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135例MODS患儿均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以婴儿多见(68.1%),且原发性MODS多于继发性MODS。与成年人不同,病死率为33.3%,以2~3个器官功能障碍占多数(82.2%)。其病死率与年龄、性别、感染和非感染因素无关(P〉0.05),原发病因以感染性疾病和捂热综合征多见(44.4%、36.3%)。累及最多的脏器是脑、心、肺(84.4%、72,6%、69.6%),而且随着器官功能障碍数目增加,发生率逐渐减少,病死率却逐渐升高。结论 SIRS与MODS关系密切。积极控制过度的炎症反应,阻止SIRS向MODs发展,重视对脑、心、肺等重要脏器的维护和支持,减少器官功能衰竭数量,对降低MODS的病死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病死率 死亡因素
原文传递
谷氨酰胺对失血性休克幼兔肠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饶小平 朱绿绮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66-70,共5页
目的谷氨酰胺(Gln)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作用的“条件必需氨基酸”,研究表明Gln在危重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其对多脏器尤其是胃肠道的特定保护作用。该文通过建立幼兔失血性休克模型,探讨胃肠给予不同剂量谷氨酰胺是否对幼... 目的谷氨酰胺(Gln)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作用的“条件必需氨基酸”,研究表明Gln在危重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其对多脏器尤其是胃肠道的特定保护作用。该文通过建立幼兔失血性休克模型,探讨胃肠给予不同剂量谷氨酰胺是否对幼年动物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失血性休克时是否有肠道细菌移位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以及Gln可否抑制SIRS的进程。方法18只幼兔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小剂量Gln组(LGln)、大剂量Gln组(HGln)。对照组自由进食,而小、大剂量Gln组除自由进食外,通过胃管分别补充Gln,小剂量每日0.5g/kg,大剂量每日1.0g/kg,7d后通过股动脉放血造成失血性休克模型。在休克前、复苏成功后2,6,24h取外周血,测定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含量及血清白介素8(IL8)水平;取距回盲部近端5cm处回肠组织进行光镜组织形态学观察,淋巴细胞分布和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计数,并测量回肠绒毛高度、宽度和表面积。结果LGln和HGln两组在复苏成功后6h,24h血中DAO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IL8水平(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补充Gln组较对照组血中肠黏膜PMN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P<0.01或P<0.05);对照组回肠绒毛上皮脱落、萎缩,高度降低、表面积减少,(P<0.01或P<0.05),3组绒毛宽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小、大剂量Gln组之间各检测指标以及组织形态学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在有效剂量范围内,胃肠补充Gln对幼年动物失血性休克后肠屏障功能都具有保护作用,可能对SIRS的进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 二胺氧化酶 白介素8 失血性休克 幼兔 肠屏障功能
下载PDF
儿童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50例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朱绿绮 +2 位作者 饶小平 朱友荣 徐南平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6-68,共3页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PICU 危重儿 主要死因 MODS 儿童 分析报告
原文传递
NF-κB活化阻断剂对盲肠结扎穿刺所致豚鼠急性肺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守明 刘志勇 +8 位作者 李岚 陈霞 汪庆余 张淑正 邹音 吴熙 朱绿绮 李翠昌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89-92,I0002,共5页
目的观察NF-κB活化阻断剂是否对盲肠结扎穿刺所致豚鼠急性肺损伤具有防治作用,探讨NF-κB活化阻断剂防治肠源性肺损伤的机制。方法用盲肠结扎穿刺(CLP)法建立豚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同时经口给予布洛芬167mg/kg和肌内注射维生素E174m... 目的观察NF-κB活化阻断剂是否对盲肠结扎穿刺所致豚鼠急性肺损伤具有防治作用,探讨NF-κB活化阻断剂防治肠源性肺损伤的机制。方法用盲肠结扎穿刺(CLP)法建立豚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同时经口给予布洛芬167mg/kg和肌内注射维生素E174mg/kg预防和治疗,结合动脉血气分析、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肺湿重/下重比值(W/D)及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方法研究肺组织NF-κB的活化。结果CLP组动物在6h后开始缓慢出现症状,呼吸急促100~110次/min(正常呼吸80~95次/min),蜷缩,对外界刺激敏感;16h有少量泡沫状分泌物由鼻腔溢出,呼吸变得窘迫,倦怠,卧伏,不喜活动;24h呼吸窘迫十分显著,泡沫状分泌物(带血性)由鼻腔溢出明显增多,呼吸频率为100-140次/min;CLP24h内死亡率可达10%,24-40h死亡数可达30%,40~56h死亡数可达80%。动脉血氧分压(PaO2)在12h开始明显下降,24h以后有恶化趋势,PaO2持续低于10kPa,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从12h开始降低,24h明显降低。术后24h已经表现出急性肺损伤。肺组织NF-κB表达活跃。动物于2d左右出现大量死亡;给药组动物治疗和预防症状有缓解,预防组的最终死亡率为40%,治疗组为60%,肺组织NF-κB表达程度均较模型组低。结论在肺损伤早期联合应用NF-κB活化阻断剂进行预防,有助于提高ALI的存活率,能减缓肠源性肺损伤的发生和进展,减轻急性肺损伤症状,进而发挥阻止病程向多器官功能衰竭发展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活化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F-κB活化阻断剂 肺损伤 败血性 豚鼠 盲肠结扎穿刺
下载PDF
血小板计数异常与疾病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林敏 +2 位作者 朱绿绮 徐南平 章武强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73-74,77,共3页
目的 探讨血小板计数 (PC)在炎性疾病中的消长规律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调查自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2年 12月入住江西省儿童医院PICU的 78例测定二次以上的血小板计数异常儿 ,把PC <10 0× 10 9/L归入PC减少组 ,PC... 目的 探讨血小板计数 (PC)在炎性疾病中的消长规律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调查自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2年 12月入住江西省儿童医院PICU的 78例测定二次以上的血小板计数异常儿 ,把PC <10 0× 10 9/L归入PC减少组 ,PC >35 0× 10 9/L归入PC增高组 ,调查其原发病 ,了解PC异常与病程以及预后的关系 ,观察PC与WBC、RBC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78例中 6 5例为PC升高组 ,最高为 2 0 0 0× 10 9/L ,13例为PC减少组 ,最低为 2 0× 10 9/L ,二组各死亡 2例 ,死亡率分别为 3.0 7%和 30 .76 % ,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PC升高组的死亡儿均死于不可逆的原发病 ,似于PC升高的炎性反应无关 ;PC减少组均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 (MODS) ,2例在短时间内下降 >5 0 % ,而存活儿的PC均升至 10 0× 10 9/L以上。未见PC、WBC和RBC三者之间的消长规律。结论 PC升高提示炎性反应 ,在危重儿中PC常降低 ,猜测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DIC时消耗增加以及在内脏器官中扣押 ,其下降的程度和速度以及再次升高的快慢与预后有关 ,PC易监测、价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疾病 儿童
下载PDF
住院新生儿死亡动态分析
7
作者 刘辉 《江西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25-29,共5页
分析12年住院死亡2324例新生儿的动态变化,病死率由25.50%降至10.7%,说明了治疗水平的改进,其中部分感染性疾病死亡减少,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颅内出血和肺炎死亡逐渐增多。前五位主要死因为HIE(颅人出血)、肺炎、肺透明膜病(... 分析12年住院死亡2324例新生儿的动态变化,病死率由25.50%降至10.7%,说明了治疗水平的改进,其中部分感染性疾病死亡减少,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颅内出血和肺炎死亡逐渐增多。前五位主要死因为HIE(颅人出血)、肺炎、肺透明膜病(RDS)、破伤风和先天畸形,死亡的早产儿;足月儿由1:2.4变为1.9:1。LBW增多,生后3d以内死亡最多,3d以后逐渐减少,为了进一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认为要加强产程监护,特别是提高农村、基层和家庭接生人员的接生质量,提高孕期保健质量,预防早产,加强早产儿的监护和管理,重视改善危重新生儿的转运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疾病 死因 动态分析 疾病调查
下载PDF
危重患儿并发DIC治疗进展
8
作者 徐南平 李翠昌 +1 位作者 吴卫萍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5-186,共2页
近年来有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研究进展较快, DIC是以广泛内凝血被激活为特征,引起血管内纤维蛋白形成,以致中小血管被血栓闭塞,影响各器官的血液供应,产生血流动力学和代谢的紊乱而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获得性综合征 [1]. DIC是... 近年来有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研究进展较快, DIC是以广泛内凝血被激活为特征,引起血管内纤维蛋白形成,以致中小血管被血栓闭塞,影响各器官的血液供应,产生血流动力学和代谢的紊乱而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获得性综合征 [1]. DIC是危重儿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约占 ICU住院患儿的 7.8% [2].以往认为危重儿合并 DIC预后差,病死率高达 40%以上,近年来文献报告提示:危重患儿并发 DIC,若能在 DIC的早期(高凝期)给予抗凝治疗,预后大有改善,病死率下降,因此,国内外学者都强调 DIC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患儿 DIC 治疗进展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多脏器功能衰竭 血流动力学 严重并发症 纤维蛋白 血栓闭塞 中小血管 血液供应 性综合征 住院患儿 文献报告 抗凝治疗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危重儿 病死率 ICU 预后差 国内外
下载PDF
盲肠结扎穿刺致豚鼠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建立
9
作者 李守明 刘志勇 +7 位作者 李岚 徐薇曼 张淑正 邹音 钟华生 吴熙 朱绿绮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25-27,F002,共4页
目的 研究败血性急性肺损伤的动物模型 ,并探讨其在急性肺损伤研究中的意义。方法 用盲肠结扎穿刺(CLP)法的豚鼠急性肺损伤模型 ,结合动脉血气分析、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肺湿重 /干重比值 (W/D)及肺组织病理观察。结果 CLP模型中动物... 目的 研究败血性急性肺损伤的动物模型 ,并探讨其在急性肺损伤研究中的意义。方法 用盲肠结扎穿刺(CLP)法的豚鼠急性肺损伤模型 ,结合动脉血气分析、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肺湿重 /干重比值 (W/D)及肺组织病理观察。结果 CLP模型中动物的症状和表现缓慢出现 ,逐渐恶化 ,最后导致败血性休克 ,于 2d左右出现大量死亡。结论 用盲肠结扎穿刺的方法制作豚鼠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较大鼠内毒素性休克 ,表现更类似于人类的肠源性肺损伤 ,且症状缓慢发生 ,逐渐恶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症 肺损伤 动物模型 豚鼠
下载PDF
临床灌流评分表用于小儿早期休克评定及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敏 朱绿绮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4年第2期75-75,共1页
关键词 休克 临床灌流评分表 早期 儿童
下载PDF
细小砂粒吸入性肺炎并呼吸衰竭一例
11
作者 徐南平 朱绿绮 +1 位作者 李丰 《小儿急救医学》 2001年第4期251-251,共1页
关键词 细小砂粒 吸入性肺炎 并发症 呼吸衰竭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