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盂蘭盆之意——自恣日的“飯鉢”
被引量:
3
1
作者
辛
島
靜
志
裘雲青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14年第2期279-301,共23页
"盂蘭盆"一詞出自竺法護漢譯《盂蘭盆經》。一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都在探討"盂蘭盆"究竟意味着甚麽。一般引用唐代玄應在《一切經音義》中對該詞的解釋,即"盂蘭盆"意爲"倒懸"。自釋迦牟尼時代...
"盂蘭盆"一詞出自竺法護漢譯《盂蘭盆經》。一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都在探討"盂蘭盆"究竟意味着甚麽。一般引用唐代玄應在《一切經音義》中對該詞的解釋,即"盂蘭盆"意爲"倒懸"。自釋迦牟尼時代一直至3世紀,佛經是用口語流傳的。直至3世紀末,口傳佛典纔逐漸用梵文改寫。唐代玄應缺乏對於印度口語的理解,因此他對"盂蘭盆"的解釋極其牽强,毫無根據。"盂蘭"很有可能是來自梵文odana(米飯)的口語詞形olan(a)的音寫,這樣"盂蘭盆"就意味着"盛着米飯的鉢",《盂蘭盆經》就意味着"飯鉢經"。筆者認爲《盂蘭盆經》不是僞經,而是3—4世紀竺法護或其他某個譯者自一部印度原典所作的漢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盂兰
盂兰盆
盂兰盆经
竺法护
玄应
自恣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撰集百缘经》的译出年代考证——出本充代博士的研究简介
被引量:
3
2
作者
辛
島
靜
志
《汉语史学报》
2006年第1期49-52,共4页
在佛教经录及《大正大藏经》等大藏经中,把《撰集百缘经》(大正第4卷,No.200)记载为三国吴支谦的翻译。因此作为三国时代的语言材料经常被汉语史研究者引用。但是其词汇及形式并不那么古老。日本的佛教学专家早已认为,这部经典的译出应...
在佛教经录及《大正大藏经》等大藏经中,把《撰集百缘经》(大正第4卷,No.200)记载为三国吴支谦的翻译。因此作为三国时代的语言材料经常被汉语史研究者引用。但是其词汇及形式并不那么古老。日本的佛教学专家早已认为,这部经典的译出应该在五世纪以後。最近,出本充代博士详细地考证了,在六世纪初,它还没出现或者还没有为一般人所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撰集百缘经》
《贤愚经》
支谦
中古汉语
原文传递
《法華經》的文獻學研究———觀音的語義解釋
被引量:
2
3
作者
辛
島
靜
志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09年第3期199-229,共31页
观音菩萨,在中亚地区出土的5—6世纪《法华经》梵文残片中作Avalokitasvara(“见声者”),而在时间晚於此的梵文写本中作Avalokitesvara。通过对这一菩萨名汉译词的考察,我们发现其经历了从“阐音”、“见音声”、“光世音”、“观...
观音菩萨,在中亚地区出土的5—6世纪《法华经》梵文残片中作Avalokitasvara(“见声者”),而在时间晚於此的梵文写本中作Avalokitesvara。通过对这一菩萨名汉译词的考察,我们发现其经历了从“阐音”、“见音声”、“光世音”、“观世音”、“观音”等古汉译至“观世自在”、“观自在”等新汉译的变化。但是,Avalokitasvara的语义不甚明了。在犍陀罗语中,“svara”有“声,音”和“念”两种意思,因此,Avalokitasvara在犍陀罗语.中可以理解为“见念者”。但随着svara“念”的意思日渐模糊,後人很可能就按照梵文svara的字面意思把Avalokitasvara解释为“见声者”。漠译《法华经·普门品》韵文部分即把Avalokitasvara这一菩萨名理解为前者,而散文部分则又理解成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
观世音
观自在
法华经
犍陀罗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早期汉译佛教经典所依据的语言
4
作者
辛
島
靜
志
徐文堪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07年第1期293-305,共13页
为数不少的现存梵语佛典,原来是以中世印度语流传,经历若干世纪持续不断的梵语化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如果试图重构较早的和更加原始的佛教经典的面貌,不能局限于大多数始于十一世纪的现存梵语残卷,而应特别重视完成于公元二至六世...
为数不少的现存梵语佛典,原来是以中世印度语流传,经历若干世纪持续不断的梵语化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如果试图重构较早的和更加原始的佛教经典的面貌,不能局限于大多数始于十一世纪的现存梵语残卷,而应特别重视完成于公元二至六世纪的汉译佛经。本文列举各个方面的具体例证,说明如何通过批判性的汉梵比较,以探索早期汉译佛经所依据的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印度语
佛教梵语
早期汉译佛经
汉梵比较
原文传递
题名
盂蘭盆之意——自恣日的“飯鉢”
被引量:
3
1
作者
辛
島
靜
志
裘雲青
机构
日本創價大學佛教學高等研究所
出处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14年第2期279-301,共23页
文摘
"盂蘭盆"一詞出自竺法護漢譯《盂蘭盆經》。一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都在探討"盂蘭盆"究竟意味着甚麽。一般引用唐代玄應在《一切經音義》中對該詞的解釋,即"盂蘭盆"意爲"倒懸"。自釋迦牟尼時代一直至3世紀,佛經是用口語流傳的。直至3世紀末,口傳佛典纔逐漸用梵文改寫。唐代玄應缺乏對於印度口語的理解,因此他對"盂蘭盆"的解釋極其牽强,毫無根據。"盂蘭"很有可能是來自梵文odana(米飯)的口語詞形olan(a)的音寫,這樣"盂蘭盆"就意味着"盛着米飯的鉢",《盂蘭盆經》就意味着"飯鉢經"。筆者認爲《盂蘭盆經》不是僞經,而是3—4世紀竺法護或其他某個譯者自一部印度原典所作的漢譯。
关键词
盂兰
盂兰盆
盂兰盆经
竺法护
玄应
自恣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撰集百缘经》的译出年代考证——出本充代博士的研究简介
被引量:
3
2
作者
辛
島
靜
志
机构
日本创価大学国际仫教学高等研究所
出处
《汉语史学报》
2006年第1期49-52,共4页
文摘
在佛教经录及《大正大藏经》等大藏经中,把《撰集百缘经》(大正第4卷,No.200)记载为三国吴支谦的翻译。因此作为三国时代的语言材料经常被汉语史研究者引用。但是其词汇及形式并不那么古老。日本的佛教学专家早已认为,这部经典的译出应该在五世纪以後。最近,出本充代博士详细地考证了,在六世纪初,它还没出现或者还没有为一般人所知。
关键词
《撰集百缘经》
《贤愚经》
支谦
中古汉语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法華經》的文獻學研究———觀音的語義解釋
被引量:
2
3
作者
辛
島
靜
志
机构
日本創價大學佛教學高等研究所
出处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09年第3期199-229,共31页
文摘
观音菩萨,在中亚地区出土的5—6世纪《法华经》梵文残片中作Avalokitasvara(“见声者”),而在时间晚於此的梵文写本中作Avalokitesvara。通过对这一菩萨名汉译词的考察,我们发现其经历了从“阐音”、“见音声”、“光世音”、“观世音”、“观音”等古汉译至“观世自在”、“观自在”等新汉译的变化。但是,Avalokitasvara的语义不甚明了。在犍陀罗语中,“svara”有“声,音”和“念”两种意思,因此,Avalokitasvara在犍陀罗语.中可以理解为“见念者”。但随着svara“念”的意思日渐模糊,後人很可能就按照梵文svara的字面意思把Avalokitasvara解释为“见声者”。漠译《法华经·普门品》韵文部分即把Avalokitasvara这一菩萨名理解为前者,而散文部分则又理解成后者。
关键词
观音
观世音
观自在
法华经
犍陀罗语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K879.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早期汉译佛教经典所依据的语言
4
作者
辛
島
靜
志
徐文堪
机构
上海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出处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07年第1期293-305,共13页
文摘
为数不少的现存梵语佛典,原来是以中世印度语流传,经历若干世纪持续不断的梵语化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如果试图重构较早的和更加原始的佛教经典的面貌,不能局限于大多数始于十一世纪的现存梵语残卷,而应特别重视完成于公元二至六世纪的汉译佛经。本文列举各个方面的具体例证,说明如何通过批判性的汉梵比较,以探索早期汉译佛经所依据的语言。
关键词
中世印度语
佛教梵语
早期汉译佛经
汉梵比较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盂蘭盆之意——自恣日的“飯鉢”
辛
島
靜
志
裘雲青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14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撰集百缘经》的译出年代考证——出本充代博士的研究简介
辛
島
靜
志
《汉语史学报》
2006
3
原文传递
3
《法華經》的文獻學研究———觀音的語義解釋
辛
島
靜
志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0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早期汉译佛教经典所依据的语言
辛
島
靜
志
徐文堪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07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