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元末明初越与吴派的文学思想
被引量:5
- 1
-
-
作者
辛一江
-
机构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
出处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3期22-26,共5页
-
文摘
元末明初的越派和吴派是最有影响的两个文学流派,其文学思想代表和指导着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主要流向。吴派作家主张文学远离政治,强调发乎性情的自由创作。这一思想既表现了对文学本体的关注,又反映出身处乱世的知识分子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生活态度。而越派作家则与之相反,主张文学为社会政治服务,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这一思想既反映了元末明初知识分子希望恢复儒家文学传统、重建士人形象、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的普遍要求,同时也是对宋元以来的文学思想作了一次全面的总结。但文学与政治的联姻又使得越派的文学思想出现了他们自己也无法控制的理论倾斜和实践危害。如果说吴派作家的悲剧命运宣告了文学自由主义的破产,那么,越派作家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又最终失去了文学自身的价值。这种文学思想上的悖论恰好构成了元末明初文学递嬗的特色。
-
关键词
元末明初
文学思想
越派
吴派
儒家文学
文学派派
文学创作
-
分类号
I209.4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元好问曲
被引量:2
- 2
-
-
作者
辛一江
-
机构
昆明师专中文系
-
出处
《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48-52,共5页
-
文摘
本文以元好问的散曲为考察对象,深入探讨元好问在散曲创作中的重要贡献及其散曲作品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认为:元好问是词向散曲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其自度曲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元初曲坛上,首开了文人自度曲之风,对后世影响巨大;其散曲作品无论在学问品格,还是在语言文字等方面,都显出深厚和独到的造诣,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和境界.通过研究元好问的散曲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和分析从词到曲的嬗变演化过程.
-
关键词
元好问
散曲创作
文学创作
元代
-
分类号
I207.24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元代散曲的文体特性及其评价
被引量:1
- 3
-
-
作者
辛一江
-
机构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
出处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3期27-31,共5页
-
文摘
在元散曲的研究中,由于种种原因,在习惯上更关注其思想价值而忽略其文体特点,于是远离了这种文体与生俱来的内容和风格上的特性,忽略了这种文体的实用功能及作者在使用这种文体时的目的与创作心态,以致产生了许多曲解。散曲是歌词,而且是通俗歌曲的歌词,它的特性是:娱乐性、世俗性和谐谑性。只有充分认识和尊重这些特性,才能对作品作出准确的评价。
-
关键词
元散曲
文体特性
娱乐性
世俗性
谐谑性
-
Keywords
folk music verse in Yuan Dynasty
style characteristic
amusing
worldly
jokingly
-
分类号
I207.24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元好问在元初的文化活动
被引量:1
- 4
-
-
作者
辛一江
-
机构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87-94,共8页
-
文摘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县)人,13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13世纪初叶,中国北方业已出现蒙强金弱的形势,蒙古军队逐渐占领了金国的大片土地。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四月,蒙古速不台部进占汴京,元好问离开汴京,北渡黄河,次年金亡。金亡以前,他于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中进士,
-
关键词
元好问
文化活动
元初
13世纪
中国北方
文学家
蒙古
汴京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高文秀及其杂剧创作
被引量:1
- 5
-
-
作者
辛一江
-
机构
昆明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56-59,共4页
-
文摘
高文秀生于东平,得其地文化熏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的杂剧创作取材非常广泛,其中历史剧在其创作中占有相当比重,而尤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最为成功。高文秀的杂剧创作在艺术形式上也很有特色,这主要表现在剧本中的曲词与内容相协调,以及成功地运用了戏剧语言。
-
关键词
高文秀
杂剧创作
题材
艺术成就
-
分类号
I237.1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元遗山对词的开拓与贡献
- 6
-
-
作者
辛一江
-
机构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
出处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3期19-26,共8页
-
文摘
探讨元遗山在词的内容及风格上的开拓与革新。认为元遗山的词作 ,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思想观念 ,在词风上能推陈出新 ,自成特色。文章结合词例及有关背景材料 ,认真分析、研究了其丧乱词、山水词及爱情词中的民主倾向 ,探寻了词风形成的过程。文章不仅指出其现象 ,而且对其产生的条件、主客观因素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考评。认为这些都是词在发展历程中出现的新方向 ,对元明清词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 。
-
关键词
元遗山
文学风格
文学创作
比兴手法
题材
-
Keywords
Yuan Yishan
poetry
developing contribution
-
分类号
I207.2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漫谈先秦史学作品人物的思想特征
- 7
-
-
作者
辛一江
-
机构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
出处
《昆明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59-63,78,共6页
-
文摘
以《尚书》、《国语》、《左传》和《战国策》为论考对象,探寻先秦史学作品中人物的思想特征。认为:从作者方面看,其写人的意识是逐渐增强的;从作品人物方面看,则有一种自天子、诸侯逐步向一般贵族,进而向平民转化的趋势;有一种由畏天敬天到重民爱民,由倚托天命到相信人为、相信自己的实力才干的思想解放的轨迹;有一种由遵礼守义,到赤裸裸地追求个人名利的转化过程,并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证,阐述了先秦史学作品中人物思想特征所积淀的人格及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层内涵。
-
关键词
先秦
史学
人物
作品
思想特征
转化
-
分类号
I209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元好问的文学创作思想——兼谈其词的风格
- 8
-
-
作者
辛一江
-
机构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
出处
《昆明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60-63,共4页
-
文摘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的文学大家,其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与后世均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元好问文学创作思想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进行具体的论证与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其词作的独特风格。认为:元好问在创作理论上一方面主张刚健豪放、自然真淳的文风,另一方面又强调艺术上的精益求精,注重温婉含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他的词作呈现出一种“疏快之中,自饶深婉”,“刚健含婀娜”的独特风格。这对改变金元之际单一的风格。推动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
关键词
元好问
文学思想
词作风格
文学创作
-
分类号
I207.2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学习古典诗词的一点体会
- 9
-
-
作者
辛一江
-
机构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
出处
《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39-43,共5页
-
文摘
初学古典诗词,常常会因旨意难以准确把握而困惑.文章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实际情况,从阅读理解和鉴赏分析两个方面谈一谈学习古典诗词的体会,实用性较强,可供古典诗词的爱好者借鉴.
-
关键词
古典诗词
教学方法
鉴赏
学习体会
中国
-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I-4
-
-
题名谈元好问对文学后辈的培养
- 10
-
-
作者
辛一江
-
机构
昆明师专中文系
-
出处
《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37-42,共6页
-
文摘
文章以《元史》及有关别集为考察对象,对元好问培养文学后人的事迹进行论述.认为:元好问对元初文学家的培养,是对元代文学发展繁荣的直接贡献,且不说活跃在元初文坛上的诗文家多出于他的门下,仅就培养出白仁甫这样的文学姣姣者,其功绩便是无人能比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元好问不仅是雄居金元两代的文学大家,同时也是开创元初文学局面的风流人物.
-
关键词
文学家
元代
元好问
文学后人
人才培养
-
分类号
K825.6
[历史地理—历史学]
I209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蒙古国接受儒学论考
被引量:1
- 11
-
-
作者
辛一江
-
机构
昆明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
出处
《昆明学院学报》
1992年第2期35-43,60,共10页
-
文摘
以《元史》为主要史料,从两个方面对蒙古国接受儒学的过程进行了论考,即传统儒学对蒙古国的渗透过程和蒙古统治者自身对儒学的接受过程。认为异族间的战争是民族文化互相渗透、融合的媒介,蒙古贵族经略中原的过程就是其逐渐接受汉文化的过程。而在征战中汉、蒙两族中的有识之士从不同角度为这一文化交融作出的种种努力,客观地促进了这一进程的实现,其历史功绩应予重视。蒙古游牧贵族征服中原以后,必然地要适应高度发展的中原汉族农业封建文明,这是13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
-
关键词
元代文史
蒙古
儒学
-
分类号
G4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论金词风格的成因
被引量:1
- 12
-
-
作者
辛一江
-
机构
昆明师专中文系
-
出处
《昆明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30-34,共5页
-
文摘
由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与南宋政权划疆而治,雄居北国近120年,其词章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本文从历史和文化背景两个方面,以作家作品为考证对象,对金词风格形成的原因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论证,认为:由于征服他人与被他人征服的历史特点,使金词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由于地域、民风、民族性格及审美取向的差异,又使金词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
关键词
金代文学
金词
独特风格
成困
-
分类号
I207.2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史记》的写人艺术
- 13
-
-
作者
辛一江
-
机构
昆明师专中文系
-
出处
《昆明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53-60,共8页
-
文摘
《史记》塑造的历史人物,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艺术性极高。较之先秦文章,不仅扩大了写人的范围,写谁象谁,绝不雷同,而且注意突出人物形象的个性与完整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本丈以《史记》人物传记为考察对象,对司马迁写人的成功艺术进行深入的探讨。从典型细节描写、矛盾冲突的场面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对比烘托描写、运用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等诸多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和分析,认为:正是司马迁成功地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才为我们塑造了如此光辉的历史人物画廊,使我们在阅读古代史书的同时,更能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
关键词
《史记》
人物塑造
个性化语言
心理描写
艺术形象
-
分类号
K204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浅说庄子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14
-
-
作者
辛一江
-
出处
《昆明学院学报》
1986年第2期142-151,共10页
-
文摘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代表庄子思想和文学成就的《庄子》一书,对后世的哲学、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谈到庄子的文学成就,必然要涉及到他的哲学思想、人生观等问题。限于篇幅和水平,本篇仅对相关本题旨意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的态度作一点简单的说明。庄子生活在社会斗争极其复杂和极其尖锐的社会变革时期。社会复杂而尖锐的斗争无情地逐渐破坏着社会生活的现状。庄子深刻地体察到了这一点。
-
关键词
庄子思想
文学成就
《逍遥游》
窍穴
战国时期
庄周
齐物论
曾子
藐姑射山
生活理想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南华之美,在无限
- 15
-
-
作者
辛一江
-
出处
《昆明学院学报》
1988年第2期56-61,共6页
-
文摘
庄子之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其深于比兴、深于取象的鲜明特征,其优美的境界,丰满的形象,精深的哲理,都为我们留下极深的印象。“南华秋水”之中,深深寄寓着庄子一生不懈的探索和追求,体现着庄子纯真、朴素的自然美学理想。“读《庄子》的人,定知道那是多层的愉快。你正在惊异那思想的奇警,在那踌躇的当儿,忽然又发觉一件事,你问那精微奥妙的思想何以竟有那样凑巧的,曲达圆妙的辞句来表现它,你更惊异;再定神一看,又不知道那是思想那是文字了,也许什么也不是,而是经过化合作用的第三种东西,于是你尤其惊异。这应接不暇的惊异,便使你倍加的愉快,乐不可支。这境界,无论如何,在《庄子》以前,绝对找不到,以后,遇着的机会确实也不多。”
-
关键词
庄子哲学
坐忘
无己
心斋
南华
《齐物论》
逍遥游
《逍遥游》
吾丧我
先秦诸子散文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论欧阳修的文学观及《醉翁亭记》
- 16
-
-
作者
辛一江
-
出处
《昆明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25-34,共10页
-
文摘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吸取宋初诗文革新先驱者的成就,针对西崑派的恶劣文风,展开了不屈的斗争,把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推向高峰,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拟就唐宋散文由“奇”而“常”的转化这一过程,窥探欧阳修文学观的特有价值。
-
关键词
《醉翁亭记》
古文运动
西崑派
柳开
艺术成就
梅圣俞诗集序
酒德颂
“唐宋八大家”
通变
神与物游
-
分类号
G4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