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巢湖杭埠河流域湖相沉积物多指标揭示的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 被引量:8
1
作者 周慧 吴立 +9 位作者 马春梅 管后春 孙小玲 曙光 尚广春 汪勇 徐仪红 徐军 陈晔 鲍远航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69-1881,共13页
在巢湖杭埠河流域中的古湖盆中心——三河圩区获取28.6 m长的湖相岩芯(SZK1507孔),利用AMS 14 C测年技术建立可靠的地层年代序列,通过对SZK1507孔738 cm以上段湖相沉积物平均粒径、磁化率、总氮(TN)、总有机碳(TOC)及C/N的综合分析,高... 在巢湖杭埠河流域中的古湖盆中心——三河圩区获取28.6 m长的湖相岩芯(SZK1507孔),利用AMS 14 C测年技术建立可靠的地层年代序列,通过对SZK1507孔738 cm以上段湖相沉积物平均粒径、磁化率、总氮(TN)、总有机碳(TOC)及C/N的综合分析,高分辨率重建了巢湖杭埠河流域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本区域的环境变化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阶段Ⅰ(约100509700 cal.a B.P.)与阶段Ⅲ(约92505300 cal.a B.P.)气候较为湿润,巢湖水位较高,平均粒径、磁化率值较低,TN、TOC、C/N也偏低;阶段Ⅱ(约97009250 cal.a B.P.)与阶段Ⅳ(约5300 cal.a B.P.以来)气候干燥,巢湖水量减少,水位降低,平均粒径、磁化率值、TN、TOC、C/N均较高.一些全球范围内显著发生的气候突变事件在SZK1507孔沉积记录中也有体现,如9.3、8.2和4.2 ka B.P.事件等.将巢湖杭埠河流域10000 cal.a B.P.以来的平均粒径、磁化率、TN、TOC、C/N沉积记录与全新世以来的北纬30°夏季太阳辐射量、太阳黑子数、火山喷发对大气中硫酸盐含量贡献率等进行对比,发现巢湖杭埠河流域全新世气候突变事件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变化、太阳活动以及火山活动等因素,并与它们之间复杂的响应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杭埠河流域 湖相沉积 全新世 环境演变
下载PDF
江汉平原湖相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记录揭示的12.8 cal. ka BP以来气候环境演变
2
作者 罗文菁 吴立 +4 位作者 朱诚 马春梅 曙光 李晨晨 李肖雪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290-305,共16页
以江汉平原JZ-2010湖相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AMS14C年代数据为框架,通过对湖相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进行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重建了江汉平原冰消期末至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过程,并探讨了区域气候变化的可能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 以江汉平原JZ-2010湖相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AMS14C年代数据为框架,通过对湖相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进行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重建了江汉平原冰消期末至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过程,并探讨了区域气候变化的可能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8—9.1 cal.ka BP,研究区气候总体上温凉偏干,但有逐渐向暖湿变化的趋势;9.1—6.3 cal.ka BP,气候温暖湿润,水热配置均匀;6.3—4.4 cal.ka BP,气候前期较为暖湿,后期有逐渐向干旱转变的趋势;4.4—1.3 cal.ka BP,气候经历4.2 ka冷干事件后逐渐向温暖湿润转变。硅铝率、CIA和Rb/Sr指标的变化趋势与太阳辐射量、北大西洋赤铁矿染色颗粒及底栖有孔虫壳体δ^(13)C记录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揭示出江汉平原12.8 cal.k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受控于北大西洋深水流的变化,同时,中晚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趋势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变化趋势较为吻合,太阳辐射主要通过季风环流间接影响区域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湖相沉积 元素地球化学 环境演变
下载PDF
巢湖湖相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揭示的全新世以来水文气候演变
3
作者 李晨晨 吴立 +8 位作者 马春梅 管后春 汪勇 徐仪红 池建宇 曙光 杨保东 胡晓思 罗文菁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53-1665,共13页
在建立巢湖西岸古湖盆中心SZK1507孔湖相岩芯可靠地层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对钻孔地球化学元素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主成分F1反映了流域侵蚀能力的强弱程度,主成分F2对流域化学淋溶强弱程度反应敏感,主成分F3则指示了湖泊水位的高低... 在建立巢湖西岸古湖盆中心SZK1507孔湖相岩芯可靠地层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对钻孔地球化学元素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主成分F1反映了流域侵蚀能力的强弱程度,主成分F2对流域化学淋溶强弱程度反应敏感,主成分F3则指示了湖泊水位的高低,并结合Rb/Sr值环境代用指标重建了区域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水文气候演变。结果表明,水文气候演变过程可以分为7个阶段,阶段Ⅰ(约10.8 cal.ka B.P.—9.9 cal.ka B.P.)、阶段Ⅲ~V(约9.3 cal.ka B.P.—4.2 cal.ka B.P.)气候较为湿润,巢湖水位较高;阶段Ⅱ(约9.9 cal.ka B.P.—9.3 cal.ka B.P.)与阶段VI(约4.2cal.ka B.P.—2.3 cal.ka B.P.)整体上降水减少,湖面收缩,水位降低,气候偏干;阶段VII(约2.3 cal.ka B.P.以来)区域气候波动较大,干湿交替,总体呈现变干的趋势;9.3 cal.ka B.P.、8.2 cal.ka B.P.和4.2 cal.ka B.P.气候突变事件在此沉积记录中也有体现。将巢湖湖相沉积11 cal.ka B.P.以来的Ti元素强度、主成分F1和Rb/Sr值与全新世以来的30°N夏季太阳辐射量、Cariaco盆地Ti含量、ENSO活动指数等进行对比,发现研究区全新世气候突变事件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热带辐合带(ITCZ)平均纬度以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活动频率等因素。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降低,ITCZ南移,ENSO活动频率增加,夏季风势力减弱,促使了9.3 cal.ka B.P.等干冷事件的发生。研究结果将为理解东亚季风区全新世以来季风和水文气候演变的关系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湖相沉积 元素地球化学 全新世 环境演变
下载PDF
长江中游荆州―公安段洪水滞流沉积物特征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周慧 吴立 +4 位作者 朱诚 李枫 李林英 曙光 孙小玲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6-63,共8页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长江中游荆州―公安段学堂洲、文村夹和二圣洲三处1998年洪水滞流沉积物地层剖面进行了样品采集和粒度、磁化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洪水滞流沉积物中黏土成分较少,含量波动于3.38%~15.66%之间,主要成分为粉砂和砂...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长江中游荆州―公安段学堂洲、文村夹和二圣洲三处1998年洪水滞流沉积物地层剖面进行了样品采集和粒度、磁化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洪水滞流沉积物中黏土成分较少,含量波动于3.38%~15.66%之间,主要成分为粉砂和砂;文村夹中、下部砂的含量较高,分别为79.9%和80.32%,其他点组分都以粉砂为主;2)各采样点不同深度层位的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主要呈现两段式,普遍缺乏推移质组分,学堂洲下部和二圣洲中部虽呈现三段式,但推移质的含量非常小;3)洪水滞流沉积物的粒度组成不仅受形成时的水动力条件影响,还受其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各采样点下部层位沉积物粒径普遍大于上层,文村夹点各层沉积物粒径大于其他两个采样点;4)三个采样点洪水滞流沉积物磁化率变化范围为67.41~299.59SI,学堂洲和文村夹两处的磁化率远高于二圣洲,各采样点地层剖面下部磁化率均高于上部,同一采样点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具体表现为粒径越大,磁化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滞流沉积 粒度 磁化率 长江中游
原文传递
安徽明清时期地震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5
作者 邵宇萌 吴立 +3 位作者 管后春 曙光 李晨晨 孙小玲 《安徽地质》 2024年第3期246-251,264,共7页
依据历史文献记载中有关地震的史料,从地理学的角度定量探讨安徽历史上地震的高发期——明清时期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明朝中后期安徽地震的发生越来越频繁,1491—1510 A.D.、1531—1550 A.D.和1631—1650 A.D.分别出现三个高... 依据历史文献记载中有关地震的史料,从地理学的角度定量探讨安徽历史上地震的高发期——明清时期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明朝中后期安徽地震的发生越来越频繁,1491—1510 A.D.、1531—1550 A.D.和1631—1650 A.D.分别出现三个高峰期,其中明清过渡时期(1631—1650 A.D.)达到最高,清朝时期则出现1751—1770 A.D.与1851—1870 A.D.两个高峰期。地震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安徽中部向南北递减的规律。从地震发生的范围来看,除淮北市以外,安徽省各市县都发生过地震,安庆、滁州、合肥、宣城、宿州、池州、马鞍山、铜陵和黄山等市发生地震县数比都达到100%。从地震年数来看,皖中地区地震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皖北和皖南地区。整体上,皖西南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区以及皖北东部地区年均地震县数比较高,说明这些区域地震的发生频率高,分布范围广。从发生地震年数较高区域的地理位置来看,滁州、安庆、六安、合肥等市都位于安徽中部的郯庐断裂带附近,远离该断裂带的市区则地震年数较低,如淮北、淮南、黄山和亳州等市;此外,宣城地区位于铜陵-宁国构造变形带上,故发生地震年数也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安徽 明清时期 时空分布 地质构造
下载PDF
巢湖碳氮地球化学沉积记录揭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吴立 李晨晨 +8 位作者 马春梅 管后春 王心源 张广胜 曙光 李肖雪 胡晓思 周迎秋 张红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728-6742,共15页
通过对巢湖湖泊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氮同位素(δ^(15)N)和粒度参数的研究,重建了全新世以来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变化,从而揭示了巢湖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历史。早全新世时期(10100—8200 cal a B... 通过对巢湖湖泊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氮同位素(δ^(15)N)和粒度参数的研究,重建了全新世以来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变化,从而揭示了巢湖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历史。早全新世时期(10100—8200 cal a BP),较高的TOC和TN、在波动中逐渐升高的δ^(13)Corg值以及高δ^(15)N值、高黏土(<4μm)含量指示了较高的湖泊初级生产力,反映气候温暖较湿;中全新世时期(8200—4200 cal a BP),TOC、TN、δ^(13)Corg值和黏土(<4μm)含量总体上较高但呈波动降低趋势,粉砂(4—64μm)含量升高,δ^(15)N值总体较低但变化幅度较大,指示初级生产力由较高水平开始逐渐降低,气候由温暖湿润逐渐向凉干方向发展;7300—5800 cal a BP和4300—3800 cal a BP的低δ^(15)N和高TN值可能受到固氮蓝藻的影响,分别对应着7500—7000 cal a BP和4200—4000 cal a BP气候事件时期夏季风强度的减弱;晚全新世前期(4200—2000 cal a BP),TOC、TN、δ^(13)Corg值、黏土(<4μm)含量的低值和较高的δ^(15)N值、高粉砂(4—64μm)含量代表初级生产力继续降低,气候环境进一步向冷干转变。全新世以来湖泊初级生产力的逐渐下降反映了季风的逐步减弱,而逐渐减少的30oN夏季太阳辐射是驱动季风减弱的主要因素。晚全新世后期(2000 cal a BP至今),各环境代用指标的变化表现出不同于全新世环境演化趋势的异常,说明湖泊环境及沉积物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全新世 湖泊沉积 环境变化 碳氮地球化学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房莉 方凤满 +3 位作者 余健 马康 曙光 林跃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05-1615,共11页
城市生态安全是保证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皖江城市带是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关键部位,为促进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采用D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与标准差系数... 城市生态安全是保证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皖江城市带是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关键部位,为促进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采用D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与标准差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空间变差模型与灰色GM(1,1)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特征、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随时间变化呈波动增长趋势,研究时段内,合肥生态安全指数年增长率最高,为1.14%,马鞍山年增长率最低,为0.77%;(2)南部的池州和宣城两`市总体生态安全等级较高,北部的滁州和合肥逐渐向理想安全等级转化,中部的沿江城市马鞍山、芜湖、安庆和铜陵的生态安全处于较差等级;(3)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格局演化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规律性,空间分异层次特征显著,整体上呈现出从“南部>北部>中部”向“北部>南部>中部”的空间演变格局;(4)驱动力与响应层指标对生态安全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5)预测结果表明,2020~2030年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重心将进一步向“西南-东北”格局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时空演变 趋势预测 皖江城市带 DPSR模型
原文传递
庐山森林土壤碳氮硫含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慧 吴立 +6 位作者 余健 曙光 孙小玲 方会玲 徐琛 刘帅 朱萧蒙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19年第7期660-669,共10页
为探究庐山森林土壤中N、C、S元素迁移转化的规律,本文在野外观察的基础上,选取了6个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的采样点进行样品采集,并对其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 庐山森林土壤中TN、TC、TS含量分别为0.03%~0.48%、0.18%~7.00... 为探究庐山森林土壤中N、C、S元素迁移转化的规律,本文在野外观察的基础上,选取了6个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的采样点进行样品采集,并对其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 庐山森林土壤中TN、TC、TS含量分别为0.03%~0.48%、0.18%~7.00%、0.02%~0.13%,TN、TC值变化幅度大,TS值变化幅度小;2) 除RZF采样点外,土壤剖面不同发生层TN、TC值随着深度的增加有显著的降低;RZF点分层不明显,故各层TN、TC值差异不显著;3) LL采样点因地形坡度大,土壤元素易被淋失,因此元素含量没有表现出与其他5处采样点相同的变化特征,即TN、TC值随着海拔上升而增加;4) 庐山森林土壤C/N值远小于适宜值25,也低于全国生态系统平均值,变化趋势与TN、TC一致;5) 土壤C/S值均小于200,有机硫矿化作用强。进一步讨论发现,庐山森林土壤生态系统中N、C、S元素的迁移转化主要受温度、地形、地表枯枝落叶量及植被类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 森林土壤 碳氮硫 有机质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人为灾害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9
作者 曙光 吴立 张广胜 《皖西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98-104,共7页
对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徽州地区人为灾害的定量化统计,探讨了人为灾害的时空地域分异特征、饥荒灾害的成因及其社会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徽州地区的人为灾害发生频次随时间呈波浪式变化特征,灾害的变化特征与中国整体上“明清自然... 对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徽州地区人为灾害的定量化统计,探讨了人为灾害的时空地域分异特征、饥荒灾害的成因及其社会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徽州地区的人为灾害发生频次随时间呈波浪式变化特征,灾害的变化特征与中国整体上“明清自然灾害群发期”相对应;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人为灾害发生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婺源、绩溪、歙县、黟县、祁门、休宁,其中,饥荒灾害的发生频次最高,主要分布在婺源和绩溪;徽州地区的自然条件是粮食短缺的重要原因,而粮食输入受阻等人为因素直接导致了饥荒灾害的发生;徽州地区的饥荒灾害与农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以及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灾害 时空分异特征 徽州地区 明清时期 社会响应
下载PDF
海外火电EPC项目保温材料采购地点差异化对比及分析
10
作者 秦洪飞 郑睿 曙光 《应用能源技术》 2019年第7期34-37,共4页
随着中国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我国承接的海外EPC电站项目越来越多。海外项目实施过程中,设备材料的采购实施模式与国内常规项目有很大的不同,面临着新的挑战。文中以巴西某火电EPC项目保温材料采购过程为例,探讨采购地点对海外EPC项... 随着中国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我国承接的海外EPC电站项目越来越多。海外项目实施过程中,设备材料的采购实施模式与国内常规项目有很大的不同,面临着新的挑战。文中以巴西某火电EPC项目保温材料采购过程为例,探讨采购地点对海外EPC项目采购实施模式的影响,对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和加强采购风险管控,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EPC 保温材料 采购 差异化
下载PDF
江淮东部平原晚更新世末植被演替及气候变化
11
作者 李晨晨 吴立 +7 位作者 朱诚 张文卿 孙小玲 曙光 李肖雪 张润泽 王斌斌 李如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5期454-462,共9页
在对位于江淮东部平原的江苏兴化蒋家舍地层剖面进行野外考察采样、AMS14C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研究区晚更新世末的植被演替及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27.9-13.5cal.ka BP,剖面中孢粉含量高,植物的科属也丰富。其中,27.9... 在对位于江淮东部平原的江苏兴化蒋家舍地层剖面进行野外考察采样、AMS14C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研究区晚更新世末的植被演替及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27.9-13.5cal.ka BP,剖面中孢粉含量高,植物的科属也丰富。其中,27.9-26.7cal.ka BP、14.5-14.2cal.ka BP时段研究区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较湿润,而26.7-14.5cal.ka BP期间地层出现沉积间断,气候寒冷干燥;14.2-13.5cal.ka BP时段草本植物含量较高,总体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气候温凉稍干。2)13.5-12.6cal.ka BP,剖面中孢粉含量较低,植物的科属也较贫乏,木本植物所占百分比较低,草本植物花粉含量相对较高。其中,13.5-12.8cal.ka BP为覆盖度趋低的针阔叶混交林或草原植被,气候向干冷发展,12.8-12.6cal.ka BP时段为针阔叶混交林植被,木本植物含量有所上升,反映气候稍暖湿。3)针叶乔木松属花粉和蕨类植物水蕨科植物孢子在剖面中自下而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类出现率较低,这种现象跟当地现代植被的植物组合略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东部平原 晚更新世 植被演替 气候变化 孢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