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改良脉络膜上腔引流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高韶晖 小楠 +4 位作者 栗占荣 裴晗 赵朝霞 郭希让 李蕴随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 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MIV)联合改良脉络膜上腔引流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RRDCD)的疗效。 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RRDCD患者27例2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均为单眼。平均年龄(53.67&#... 目的 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MIV)联合改良脉络膜上腔引流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RRDCD)的疗效。 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RRDCD患者27例2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均为单眼。平均年龄(53.67±14.82)岁;平均眼压(8.20±2.10)mmHg(1 mmHg=0.133 kPa);平均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1.87±0.58。所有患眼均行23G MIV联合改良脉络膜上腔引流手术,手术中利用1 ml注射针头和23G穿刺套管进行微创脉络膜液体引流。手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手术后1、10 d,1、3个月的BCVA、眼压、视网膜复位率及手术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手术后1、10 d,1、3个月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1.62±0.67、1.51±0.63、1.39±0.54、1.32±0.56;平均眼压分别为(13.47±5.06)、(14.43±4.09)、(14.89±4.30)、(15.38±3.37)mmHg。与手术前logMAR BCVA、眼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19、15.21,P<0.05)。手术后1、10 d所有患眼视网膜均复位良好,占100.0%;手术后1、3个月,视网膜复位良好者为24、23只眼,分别占88.9%、85.2%。随访期间未发生感染性眼内炎、脉络膜上腔出血等严重手术并发症。 结论 MIV联合改良脉络膜上腔引流手术治疗RRDCD可提高患眼裂孔闭合率,改善视力;治疗RRDCD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外科学 玻璃体切除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小楠 金学民 +2 位作者 田磊 万文萃 王家良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4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 评价黄斑加固联合内界膜剥离、注气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10例10只眼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进行了黄斑加固、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离、玻璃体腔注气治疗.均有黄斑部视网膜脱离,眼轴长度均超过27... 目的 评价黄斑加固联合内界膜剥离、注气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10例10只眼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进行了黄斑加固、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离、玻璃体腔注气治疗.均有黄斑部视网膜脱离,眼轴长度均超过27.0 mm,均有黄斑全层破孔.视网膜已僵硬者排除在外.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 10只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全部复位.但1只眼1月后视网膜再次脱离,再次行玻璃体腔注气术后视网膜复位,黄斑孔未闭合.10只眼中有5只眼黄斑孔闭合;5只眼黄斑孔部分区域闭合,部分组织缺损(1个月后黄斑孔周围行激光封闭).术中未见医源性裂孔形成,术后1只眼玻璃体积血,2周后自行吸收.余术后无眼内出血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黄斑加固联合内界膜剥离注气术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能提高视网膜解剖复位率、黄斑孔闭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固 黄斑 剥离 内界膜 近视 高度 黄斑孔
原文传递
应用网络药理学探索丹参对近视的作用靶点及验证
3
作者 小楠 李杰 +3 位作者 安广琪 刘珍慧 梁春雨 戴淑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2-328,共7页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丹参在近视中的作用靶点并验证。方法采用TCMSP数据库提取丹参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DisGeNET、Malacard和OMIM数据库提取近视相关靶点并取交集。选取交集靶点提取对应中药活性成分,采用Cytosc...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丹参在近视中的作用靶点并验证。方法采用TCMSP数据库提取丹参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DisGeNET、Malacard和OMIM数据库提取近视相关靶点并取交集。选取交集靶点提取对应中药活性成分,采用Cytoscape构建中药药理调控网络。采用String数据库对关键靶点基因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图,选取相关蛋白从PubChem数据库下载活性成分的三维结构,采用AutoDock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选取清洁级3周龄三色豚鼠12只,右眼采用透镜离焦诱导型近视(LIM)进行实验性近视诱导,采用计算机随机数法将其分为生理盐水组和丹参素钠组,每组6只,分别在LIM维持同时每天球周注射1 ml生理盐水或丹参素钠,对侧眼为阴性对照。实验第0、14、28天采用A型超声测量眼轴长度,采用带状光检影镜检测屈光度。为规避个体差异,采用相对等效球镜度数(处理眼等效球镜度数-对侧眼等效球镜度数)、相对眼轴长度(处理眼眼轴长度-对侧眼眼轴长度)比较。实验第28天,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筛选出近视与源自丹参的中药成分靶点交集关键靶点16个,构建以丹参为候选药物的中药网络药理图和蛋白质互作图,筛选出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 2)、TGFB 1、MMP 9靶点基因的对应蛋白可与木犀草素、丹参素、丹参酮ⅡA等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诱导后14 d,丹参素钠组和生理盐水组相对等效球镜度分别为(-4.67±1.03)和(-6.30±1.22)D,相对眼轴长度分别为(0.67±0.26)和(1.08±0.34)mm,丹参素钠组近视程度加深较轻,眼轴长度增长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2,P=0.039;t=2.750,P=0.049)。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丹参素钠组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0±0.01、1.29±0.05和0.63±0.02,TGF-β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3±0.05、0.25±0.01和0.7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巩膜重塑 网络药理学 丹参 缺氧
下载PDF
Nd:YAG激光内界膜切开治疗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被引量:2
4
作者 晁炜静 小楠 +2 位作者 尹黎 左志高 汪洋 《武警医学》 CAS 2016年第7期669-671,共3页
目的探讨Nd:YAG激光内界膜切开治疗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总结Valsalva视网膜病变接受治疗的10例10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行Nd:YAG激光内界膜切开术,激光初始能量为3.0~4.8 m J。观察记录患者术前... 目的探讨Nd:YAG激光内界膜切开治疗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总结Valsalva视网膜病变接受治疗的10例10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行Nd:YAG激光内界膜切开术,激光初始能量为3.0~4.8 m J。观察记录患者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及眼底情况。结果患眼视力由术前的手动(6例)或指数(4例)提高到术后第1天的0.1~0.5,最后视力稳定在0.8~1.2。随诊期间眼压稳定,未发现并发症。结论 Nd:YAG激光内界膜切开治疗Valsalva视网膜病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LSALVA视网膜病变 ND:YAG激光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前积血
下载PDF
YAP1基因新发致病性变异致孤立性眼组织缺损一家系
5
作者 李杰 郭晓红 +2 位作者 邢亚斯 小楠 戴淑真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44-548,共5页
目的确定并观察1个孤立性眼组织缺损(MAC)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与临床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MAC一家系1例患者和3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家族史,并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 目的确定并观察1个孤立性眼组织缺损(MAC)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与临床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MAC一家系1例患者和3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家族史,并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B型超声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兄长的外周静脉血行Trio全外显子组测序,进行致病基因筛查;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验证相关变异。同时观察患者眼部及全身临床特征。结果先证者男,首次就诊时3岁。双眼眼球水平钟摆样震颤。竖椭圆形小角膜(水平直径约8.0 mm);虹膜下方缺损,呈"锁孔"状。首次就诊时(3岁)屈光度:右眼-4.00 DS/-0.50 DC×105°,左眼-3.50 DS/-1.25 DC×80°;随访3年后(6岁)屈光度及BCVA:右眼-6.50 DS/-2.00 DC×110°→0.05,左眼-6.00 DS/-1.50 DC×80°→0.2。AL:4岁10个月,右眼、左眼分别为24.62、23.92 mm;5岁7个月,右眼、左眼分别为25.24、24.36 mm.B型超声检查,双眼眼球组织缺损。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包括视盘的下方脉络膜广泛缺损。OCT检查,双眼视盘形态结构异常,周围可见片状脉络膜缺损,缺损区神经上皮结构紊乱、变薄;左眼可见神经上皮劈裂。先证者父母及兄长表型正常。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YAP1基因6~9号外显子存在一个新的杂合缺失变异:YAP1,chr11:102080247-102100671,NM_001130145,loss1(EXON:6-9);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为致病变异。父母及兄长为野生型。结论发现并证实YAP1基因6~9号外显子杂合缺失为本家系的致病变异;可引起眼前节发育异常、脉络膜缺损、轴性近视加深,缺损累及黄斑与视网膜劈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眼组织缺损 YAP1基因 基因型 表型
原文传递
后节小眼畸形-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致病基因突变检测
6
作者 李杰 高韶晖 +2 位作者 邢亚斯 小楠 戴淑真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48-853,共6页
目的确定后节小眼畸形-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7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经临床及基因检查确诊的后节小眼畸形-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1例患儿(先证者)和3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采集其病史及家族史,绘制... 目的确定后节小眼畸形-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7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经临床及基因检查确诊的后节小眼畸形-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1例患儿(先证者)和3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采集其病史及家族史,绘制家系图谱;并行视力、视野、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视网膜电图(ERG)检查。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妹妹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基因突变位点。对可疑致病突变位点通过Sanger进行验证,并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基因突变位点的致病性。结果先证者10月龄时父母发现其视力差。至3岁时右眼、左眼矫正视力分别为0.3、0.4。眼前节未见异常。双眼极高度远视。眼轴长度分别为14.47、15.78 mm。双眼视盘偏小、潮红;黄斑区可见皱襞,未见明显色素紊乱。ERG检查,双眼视杆细胞反应、最大混合反应轻-中度降低,单闪视锥反应、30 Hz闪烁反应中-重度降低。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膜型卷曲相关蛋白(MFRP)基因第4、13外显子上分别存在c.363delC/p.Thr121Thrfs*16、c.1627C>T/p.Gln543Stop,37的复合杂合突变。前者为移码突变,编码16个氨基酸后终止;后者为无义突变,截断了37个氨基酸。两者均属于基因功能失活突变。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高致病性,并符合家系共分离。先证者母亲、妹妹携带c.363delC,父亲携带c.1627C>T。结论MFRP基因c.363delC/p.Thr121Thrfs*16、c.1627C>T/p.Gln543Stop,37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本家系的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眼 色素性视网膜炎 MFRP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六个白化病家系的致病基因筛查及表型分析
7
作者 李杰 邢亚斯 +2 位作者 栗占荣 小楠 戴淑真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36-540,共5页
目的观察分析6个白化病家系的致病基因类型及表型特征。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6个无血缘关系家系中6例白化病先证者和20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6例先证者中,临床表型符合眼皮肤白化病(OCA)特征5例,符合眼白化病(OA)特征1例。采... 目的观察分析6个白化病家系的致病基因类型及表型特征。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6个无血缘关系家系中6例白化病先证者和20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6例先证者中,临床表型符合眼皮肤白化病(OCA)特征5例,符合眼白化病(OA)特征1例。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运用全外显子组或Sanger测序技术进行致病基因筛查,重点分析白化病相关基因变异并分析其临床特征。 结果测序分析于4个家系中发现6个高致病突变,包括2个常染色体隐性复杂合突变[TYR(c.1037-7T>A,c.925c.926insC)、OCA2(c.2359G>A,c.587T>C)]和2个X染色体杂合突变[GPR143(c.11C>G)、GPR143(c.333G>A)];其中5个为新发突变。所有突变均由Sanger测序证实,分别代表了OCA1型、OCA2型以及OA1型3种亚型。其中一家系临床表型符合OCA特征,分子遗传学证实为OA1型;其余家系临床诊断与遗传学诊断符合。 结论6个白化病家系中4个家系具有6个高致病基因突变,分别代表OCA1型、OCA2型以及OA1型3种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化病 眼皮肤/遗传学 GPRl43基因 杂合子 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