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旱地条件下不同地理来源小麦品种的产量与氮磷钾积累利用差异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淑靖 吴金芝 +7 位作者 黄明 王春平 李友军 汪洪涛 赵雯 黄修利 李文娜 李爽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9-140,共12页
为了研究旱地条件下不同地理来源小麦品种及同一来源高低产小麦品种的产量和氮磷钾积累利用差异,以来源于中国(58个)、CIMMYT(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42个)和国外其他地区(65个)的165个品种(品系)为材料,分析了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 为了研究旱地条件下不同地理来源小麦品种及同一来源高低产小麦品种的产量和氮磷钾积累利用差异,以来源于中国(58个)、CIMMYT(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42个)和国外其他地区(65个)的165个品种(品系)为材料,分析了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以及成熟期氮磷钾积累分配利用和需求特征。结果表明,与国外其他品种相比,CIMMYT品种的籽粒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以及氮、磷、钾生理效率分别显著提高21.3%,39.1%,26.4%,33.2%,22.6%,36.1%,中国小麦品种分别提高10.5%,18.1%,24.3%,29.4%,12.1%,24.3%,但二者的穗数,茎叶氮、磷、钾积累量,百千克籽粒需氮磷钾和干物质量均显著降低,且CIMMYT品种的增降幅均高于中国品种。同一地理来源下高产品种较低产品种,中国品种的产量、穗数、穗粒数和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122.4%,38.7%,39.3%和96.1%,CIMMYT品种的产量、穗数和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97.6%,68.2%和71.7%,国外其他品种的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157.2%,33.0%,43.6%,35.9%和76.4%;中国品种的地上部和籽粒氮磷钾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98.8%,101.0%,83.7%和118.8%,104.7%,131.2%,氮磷钾吸收效率显著提高93.6%,84.6%,70.3%,籽粒氮磷钾含量形成的养分需求量显著提高102.8%,109.5%,75.9%,但百千克籽粒需钾、干物质量显著降低16.8%,11.1%;CIMMYT品种的氮磷钾吸收效率显著提高68.5%,71.4%,63.6%,籽粒氮磷钾含量形成的养分需求量显著提高79.2%,81.7%,76.5%,但百千克籽粒需氮、磷量分别显著降低10.7%,10.3%;国外其他品种的氮磷钾生理效率显著提高34.7%,30.2%,60.6%,籽粒氮磷钾含量形成的养分需求量显著提高73.0%,110.8%,52.1%,但百千克籽粒需氮、磷、钾、干物质量显著降低26.7%,23.6%,36.8%,24.7%。综上,不同地理来源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氮磷钾吸收利用特征多表现出了显著差异,CIMMYT品种具有较高的穗粒数、千粒质量、收获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旱地 产量 养分吸收利用
下载PDF
干旱下小麦旗叶在灌浆期下午保持高光合速率的生理机制
2
作者 吴金芝 王荣荣 +6 位作者 黄明 汪洪涛 赵雯 李淑靖 黄修利 张振旺 李友军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3-584,共12页
为了研究干旱下小麦旗叶在灌浆期下午保持高光合速率的生理机制,2018—2021年度,在防雨棚池栽条件下,以强抗旱性品种‘晋麦47’(‘JM47’)和弱抗旱性品种‘偃展4110’(‘YZ4110’)为材料,采取测墒补灌的方法,设置重度干旱(W1)、中度干旱... 为了研究干旱下小麦旗叶在灌浆期下午保持高光合速率的生理机制,2018—2021年度,在防雨棚池栽条件下,以强抗旱性品种‘晋麦47’(‘JM47’)和弱抗旱性品种‘偃展4110’(‘YZ4110’)为材料,采取测墒补灌的方法,设置重度干旱(W1)、中度干旱(W2)、轻度干旱(W3)、适宜供水(W4)4个处理,测定了灌浆前期(EGFS)、中期(MGFS)和中后期(MALGFS)14:00—16:00的旗叶净光合速率(Pn)、相对含水量(RWC)、抗氧化特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成熟期的籽粒产量。结果表明,干旱导致小麦灌浆期下午旗叶Pn和籽粒产量降低且整体上‘JM47’灌浆期下午旗叶Pn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YZ4110’。从3年均值来看,与W4相比,干旱使灌浆期下午的旗叶生理特性整体上表现为RWC和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旗叶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SS)含量提高,且‘JM47’的变幅多优于‘YZ4110’。与‘YZ4110’相比,干旱下‘JM47’灌浆中期下午的旗叶RWC、POD活性、SS含量,灌浆中后期下午的旗叶RWC、POD活性、CAT活性和Pro含量显著提高,灌浆中期和中后期旗叶下午MDA含量显著降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灌浆前期下午‘JM47’旗叶CAT活性、SS含量和‘YZ4110’旗叶CAT活性,以及灌浆中期下午‘JM47’旗叶CAT活性外,灌浆期下午旗叶Pn与旗叶RWC、POD活性、CAT活性显著正相关,与旗叶Pro、SS和MDA含量显著负相关。综上,干旱会降低灌浆期下午旗叶Pn,干旱下强抗旱性品种‘JM47’旗叶在灌浆期下午具有较高的RWC、POD活性、CAT活性、Pro含量、SS含量,较低MDA含量是其维持高Pn的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灌浆期下午 光合速率 生理特性 产量
原文传递
深耕时间和方式对旱地麦-玉复种体系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汪洪涛 赵凯男 +7 位作者 张军 黄修利 赵雯 李淑靖 黄明 李友军 吴金芝 蒋向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9-148,共10页
为筛选适于旱地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体系中冬小麦高产的深耕时间和方式,于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豫西典型的旱作麦-玉复种轮作种植区设置夏深翻(SP)、夏深松(SS)、秋深翻(AP)和秋深松(AS)4个处理,研究了2个试验年度的小麦产量、产量构成... 为筛选适于旱地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体系中冬小麦高产的深耕时间和方式,于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豫西典型的旱作麦-玉复种轮作种植区设置夏深翻(SP)、夏深松(SS)、秋深翻(AP)和秋深松(AS)4个处理,研究了2个试验年度的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和穗部性状,以及2020-2021年度的小麦群体茎蘖数、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特性。深耕时间和方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穗部性状、茎蘖数、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均有显著影响。与夏深翻相比,秋深松的冬小麦产量、穗数、返青-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总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开花-成熟期氮素积累总量、花前氮素转运量、灌浆中后期旗叶SPAD值和抽穗-灌浆后期旗叶净光合速率分别显著提高18.38%~19.55%,16.85%~26.05%,15.33%~20.28%,16.47%,20.43%,26.11%~33.81%,36.49%,5.24%~9.69%和5.55%~23.70%。秋深松能够增加小麦的茎蘖数、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改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特性,最终在增加穗数的同时稳定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显著提高籽粒产量,是适宜于旱地麦-玉复种体系小麦生产的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体系 旱地 耕作时间 耕作方式 产量 光合特性 积累转运
下载PDF
返青后补灌与氮肥用量对旱地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凯男 吴金芝 +10 位作者 黄明 李友军 汪洪涛 黄修利 吴姗薇 张军 赵志明 赵雯 李淑靖 李爽 李文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3383-3398,共16页
【目的】基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旱地麦田灌溉条件,但小麦季通常仅能进行一次灌溉的生产实际,探索返青后补灌与氮肥互作对旱地小麦生产力、水氮利用以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为旱地小麦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 【目的】基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旱地麦田灌溉条件,但小麦季通常仅能进行一次灌溉的生产实际,探索返青后补灌与氮肥互作对旱地小麦生产力、水氮利用以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为旱地小麦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于2019—2022年,在黄土高原与黄淮海平原交汇处的典型旱地小麦种植区,设置两因素裂区试验,灌溉水平为主处理,分别为全生育期不灌溉(I0)和返青后补灌(I1,小麦返青后0—40 cm土层首次出现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时,补灌至田间持水量的85%,全生育期仅灌溉一次)。施氮量为副处理,分别为0(N0)、120(N120)、180(N180)和240 kg N·hm^(-2)(N240)。分析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以及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结果】与I0相比,I1优化了小麦产量构成要素,增加了氮素吸收能力,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3年平均分别显著提高55.8%和34.7%,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显著降低11.6%。随着施氮量增加,I0水平下小麦产量、穗数、穗粒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以N180处理最高;而I1水平下表现为先增加后保持稳定,N180和N240处理均保持较高水平。两种灌溉水平下,增加施氮量均显著降低了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但N180处理下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与N120相比无显著降低(2021—2022年度I1除外)。无论灌溉与否,增加施氮量均提高了成熟期麦田土壤硝态氮残留量,I0水平下各施氮处理硝态氮主要富集在0—60 cm土层,且N180和N240处理在0—200 cm土层出现逐年累积效应;而I1较I0显著降低了0—6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0—200 cm土层仅在N240处理下出现硝态氮累积。从互作效应看,3年试验中,I1N180和I1N240组合均具有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I1N180较I1N240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青后补灌 氮肥用量 旱地 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硝态氮残留
下载PDF
夏闲季不同耕作方式对豫西旱地小麦旗叶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赵雯 黄明 +8 位作者 李友军 吴金芝 赵凯男 张军 李淑靖 汪洪涛 黄修利 李爽 李文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5-185,共11页
2018—2022年度,在豫西典型旱作区洛宁县梅窑村,采用大区设计于夏闲季设置传统翻耕(CP)、一次深翻(DP)、免耕覆盖(NT)和改进深松覆盖(OST)4种耕作方式,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蓄水量、小麦不同灌浆时期旗叶生理特性、籽粒产量及其构... 2018—2022年度,在豫西典型旱作区洛宁县梅窑村,采用大区设计于夏闲季设置传统翻耕(CP)、一次深翻(DP)、免耕覆盖(NT)和改进深松覆盖(OST)4种耕作方式,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蓄水量、小麦不同灌浆时期旗叶生理特性、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夏闲季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水分及旗叶生理特性和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但对旗叶生理特性的影响效应因灌浆时期而异。与CP相比,DP、NT和OST播种~成熟期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蓄水量分别显著提高4.1%、6.2%和13.2%。OST的旗叶净光合速率(P_(n))较CP、DP和NT增加6.3%~114.4%。OST的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其他处理分别增加0.3%~39.8%,10.3%~66.7%和5.6%~46.2%,但旗叶可溶性糖(SS)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分别显著降低4.1%~31.8%和3.5%~53.4%。与CP相比,DP、NT和OST的4年小麦平均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8.5%、11.5%和35.3%,且OST利于提高穗数和千粒重,DP利于提高穗粒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旗叶生理参数的相关性因生长季、灌浆时期和测定指标而异,增加灌浆期旗叶CAT活性,以及灌浆中期、中后期旗叶P_(n)和SOD活性,降低灌浆期旗叶SS和Pro含量利于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综合来看,麦收后14 d左右深松并结合秸秆覆盖的耕作方式可提高播种时和生育期内土壤蓄水量,改善旗叶光合特性,提高抗性,进而提高籽粒产量,是利于旱地小麦高产的夏闲季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夏闲季 耕作方式 产量 生理特性 豫西旱地
下载PDF
秋季耕作方式对旱地麦-玉二熟区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6
作者 黄修利 黄明 +8 位作者 赵凯男 汪洪涛 吴姗薇 张军 李淑靖 赵雯 赵志明 吴金芝 李友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15-1224,共10页
为明确秋季耕作方式对旱地麦-玉二熟体系小麦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豫西典型旱作麦-玉二熟区的洛阳市孟津区小浪底镇明达村,选择前茬夏玉米免耕的田块,设置秋深松、秋免耕和秋旋耕3种耕作方式,分析了不同秋季耕... 为明确秋季耕作方式对旱地麦-玉二熟体系小麦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豫西典型旱作麦-玉二熟区的洛阳市孟津区小浪底镇明达村,选择前茬夏玉米免耕的田块,设置秋深松、秋免耕和秋旋耕3种耕作方式,分析了不同秋季耕作方式下两个试验年度的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穗部性状以及2020-2021年度的小麦群体茎蘖数、孕穗后的旗叶净光合速率(P n)和干物质积累转运特性。结果表明,秋季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穗部性状、旗叶P n和干物质积累转运特性均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秋旋耕相比,秋深松的小麦茎蘖数除返青期外均显著增加,穗数增加5.74%~16.06%;秋深松虽然对小麦旗叶P n无显著影响,但提高灌浆中后期的旗叶SPAD值,显著改善了干物质积累转运特性,从而使千粒重增加,其中2019-2020年度使穗长和小穗数分别提高7.50%和9.42%,最终使籽粒产量提高9.77%~19.09%。秋免耕后,小麦孕穗和抽穗期的叶片P n、返青至开花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也较秋旋耕均显著降低,而花后干物质对籽粒产量贡献率提高7.35个百分点,从而保证了籽粒产量无显著下降。与秋免耕相比,秋深松下不同生育时期的茎蘖数均显著增加,孕穗至灌浆中后期的叶片P n,灌浆中后期的旗叶SPAD值,返青-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转运效率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分别提高7.16%~18.41%、10.27%、12.25%~19.97%、42.19%、4.02个百分点和11.95个百分点,其中2019-2020年度穗长和小穗数分别增加7.50%和8.41%,穗数和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6.74%~17.63%和10.31%~23.63%。综上,秋深松不仅可增加小麦穗数,而且可改善旗叶光合及干物质积累转运特性,进而提高籽粒产量,是旱地麦-玉二熟区实现小麦高产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耕作方式 籽粒产量 净光合速率 干物质积累
下载PDF
多尔的"4R"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我国当代课程的启示
7
作者 赵雯 《科教导刊》 2021年第3期3-4,共2页
多尔以众多优秀学者的思想理论为基础,创造性的提出了"后现代课程观"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以"4R"理论为核心,涵盖了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的知识观、课程观等.本文将对多尔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多尔以众多优秀学者的思想理论为基础,创造性的提出了"后现代课程观"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以"4R"理论为核心,涵盖了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的知识观、课程观等.本文将对多尔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旨在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尔 4R 课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