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2
1
作者 +3 位作者 马迅 钟英斌 王浩 陈祺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47-1151,共5页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与传统手术方法的比较。方法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52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被纳入研究。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7例,爆裂型骨折35例,其中男37例,女15...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与传统手术方法的比较。方法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52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被纳入研究。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7例,爆裂型骨折35例,其中男37例,女15例;年龄18-59岁,平均46.5岁。T4骨折1例,T7骨折2例,T8骨折1例,T10骨折3例,T11骨折5例,T13骨折14例,L1骨折16例,L2骨折9例,L3骨折1例。影像学检查示:椎管内占位〈1/3,突人椎管骨块均匀完整,无碎裂及翻转。患者依次纳入研究,分为两组,其中20例患者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其他32例患者采用经椎旁肌间隙人路,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节段、受伤至手术时间及随访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肌间隙入路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两组间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至2009年10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时间21.5个月(12-36个月),所有患者伤椎椎体高度均无丢失,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完整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和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手术方法,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脊柱骨折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与保守治疗轻中度中青年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8
2
作者 晓峰 +2 位作者 范志峰 周润田 关海山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9-46,共8页
目的比较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LICS)评分≤4分的中青年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与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收治且获得随访的219例TL... 目的比较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LICS)评分≤4分的中青年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与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收治且获得随访的219例TLICS评分≤4分的胸腰椎骨折中青年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手术组(126例,行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保守组(93例,保守治疗)。手术组:男65例,女61例;年龄18~37岁;TLICS评分:1分38例,2~4分88例。保守组:男48例,女45例;年龄19~38岁;TLICS评分:1分29例,2~4分64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胸腰椎X线、CT及MRI检查,治疗后均定期复查胸腰椎X线。分别计算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下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较术前的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伤椎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结果手术组和保守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手术组随访24~72个月;治疗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2.5±1.2)分、(2.3±0.8分)]较术前[(6.8±2.1)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未发生严重的手术并发症。保守组随访30~65个月;治疗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3.9±1.9)分、(3.5±0.9分)]较术前[(6.2±2.0)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下肢神经症状3例,发生褥疮4例,肺部感染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8%(11/93)。手术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均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TLICS评分≤4分的中青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效果优于保守治疗,尤其体现于术后腰背痛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固定术 保守治疗
原文传递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开门侧不同固定方式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2
3
作者 郝喜荣 +3 位作者 陆向东 王永峰 晓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49-456,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2年6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21例,根据开门后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微型钛板固定组96例、丝线悬吊固定组66例... 目的探讨不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2年6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21例,根据开门后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微型钛板固定组96例、丝线悬吊固定组66例、锚钉悬吊固定组59例。临床疗效评价采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脊髓致压程度、颈椎活动度、开门角度、脊髓后移距离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三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2年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脊髓后移距离、脊髓致压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后的c,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比较,丝线悬吊固定组(12.1%)与锚钉悬吊固定组(11.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型钛板固定组(2.1%)明显低于以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6个月丝线悬吊固定组(65%、82%)与锚钉固定组(61%、82%)门轴侧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3、6个月门轴侧融合率(90%、98%)均明显高于以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丝线悬吊固定组和锚钉悬吊固定组术后6个月再关门发生率、颈椎总活动度丢失量、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再关门发生率、颈椎总活动度丢失量、轴性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以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微型钛板固定开门侧可以达到充分脊髓减压,获得满意神经功能改善率;与传统丝线或锚钉悬吊固定相比,微型钛板固定更有利于门轴侧骨性愈合以防止再关门,也可明显减少术后颈椎活动度的丢失,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压迫症 减压术 外科 手术后并发症 神经根病
原文传递
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并伤椎重建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27
4
作者 罗华云 +2 位作者 田江华 马迅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17-821,共5页
目的评价经后路矫形固定结合椎体撬拨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同时经椎弓根对骨折椎体进行撬拨,恢复椎体前、中柱高度,并行椎体内植骨治疗30例(34椎)胸腰椎骨折。男23例,女7例;年龄24... 目的评价经后路矫形固定结合椎体撬拨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同时经椎弓根对骨折椎体进行撬拨,恢复椎体前、中柱高度,并行椎体内植骨治疗30例(34椎)胸腰椎骨折。男23例,女7例;年龄24-77岁,平均40.8岁。所有患者均为外伤性骨折,其中6例合并骨质疏松。植骨材料分别采用Cem—Ostetic人工骨浆(3例)、自体骨(17例)和同种异体骨(10例)。随访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12-24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椎体前高分别平均为(15.5±3.8)mm、(23.3±5.7)mm和(22.5±5.1)mm;椎体后高分别平均为(25.8±3.4)mm、(28.6±2.0)mm和(28.3±2.2)mm;后凸角度平均分别为23.5°±7.6°、14.3°±7.1°和15.7°±7.5°;VAS分别平均为7.57±1.45、2.57±0.65和2.07±0.62。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等,骨折椎体密度等同或高于上、下邻椎体,部分行后外侧植骨融合病例亦达到临床融合标准。结论经后路矫形固定结合椎体撬拨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恢复和维持椎体高度,提高骨折椎体密度,增强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移植 内固定器
原文传递
颈椎病手术减压方式选择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马迅 小飞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07-609,共3页
目的依据影像学评价标准分析不同减压方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04年1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具有完整资料的235例颈椎病患者进行分析,根据影像学评价标准,采用前路或后路手术方式,前路采用1—3节段... 目的依据影像学评价标准分析不同减压方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04年1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具有完整资料的235例颈椎病患者进行分析,根据影像学评价标准,采用前路或后路手术方式,前路采用1—3节段椎间盘切除取髂骨植骨/Cage/钛网置入钛板内固定术,单或双椎体次全切取髂骨植骨/钛网置入钛板内固定术,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术;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等术式。按影像学评价、年龄、性别及病程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和术后平均改善率,评价不同减压方法的疗效。结果23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至3年,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前、后路手术组均可获得较高的平均改善率。前路不同减压方法之间、不同性别组之间术后平均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年龄组的平均改善率高于高年龄组,短病程组平均改善率高于长病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病均有显著疗效,关键在于手术适应证选择正确,减压彻底,融合固定可靠;对颈前路手术,依据影像学评价进行分类手术,选择1~3节段单纯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及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等手术方式,均可取得良好的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减压术 外科 JOA评分
原文传递
上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寰椎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4
6
作者 关哲 马迅 +4 位作者 梁凯恒 郭媛 牛建鹏 张泓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30-534,共5页
目的:建立上颈椎(C0-C3)的三维有限元模型(FEM),通过此模型对寰椎进行初步的生物力学分析。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1例健康成年男性上颈椎的空间结构信息,利用Mimics软件及Ansys软件建立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分别在完整的上颈椎模型及单独应... 目的:建立上颈椎(C0-C3)的三维有限元模型(FEM),通过此模型对寰椎进行初步的生物力学分析。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1例健康成年男性上颈椎的空间结构信息,利用Mimics软件及Ansys软件建立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分别在完整的上颈椎模型及单独应用模型中的寰椎分析头颅位于中立位、屈曲位以及后伸位等条件下寰椎所受应力的变化情况。结果:(1)所建上颈椎的有限元模型外形逼真,几何相似性好,共包含110105个节点,91469个单元;(2)应用上颈椎模型(C0-C3)在枕骨上加载面压力,模拟头颅位于中立、前屈、后伸位时,寰椎前弓受力最大,其次是后弓及侧块;(3)单独应用寰椎模型,直接在寰椎上关节面加载力,模拟头颅在中立、前屈、后伸位时寰椎最大应力集中于前弓,次级应力集中区域为侧块及后弓与侧块的交界处;直接在后弓加载力模拟头部过度后伸时,最大应力集中于后弓与侧块交界处。结论:应用CT扫描获取上颈椎空间结构信息建立的上颈椎模型可用于生物力学实验,无论头颅位于屈曲位、中立位或者后伸位,当受纵向作用力时,寰椎前弓是应力最集中的部位;头部过度后伸时,后弓与侧块交界处是应力最集中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上颈椎 寰椎 骨折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延长至C1,2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上颈椎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永峰 +3 位作者 陆向东 晓峰 卫鑫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98-604,共7页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应用范围延伸至寰枢椎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收集2013年02月至2015年09月16例进行颈椎后路手术治疗的上颈椎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1例,女5例;年龄51~76岁,平均62.8岁.16例...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应用范围延伸至寰枢椎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收集2013年02月至2015年09月16例进行颈椎后路手术治疗的上颈椎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1例,女5例;年龄51~76岁,平均62.8岁.16例中合并C1椎管狭窄4例,行C1~7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合并C2椎管狭窄12例,行C2~7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根据患者影像学资料(X线片、CT扫描以及MR检查)评估其手术前后颈椎稳定性、内固定位置及脊髓受压情况;术前及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手术前后疼痛情况;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评估颈脊髓功能,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应用Frankel分级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情况.结果 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3个月,平均11.6个月.影像学检查中,X线片示:16例术后无内周定松动、断裂及相关内固定并发症出现,C1、C2无不稳表现;MR检查T2WI中C1~7范围内的脊髓周围脑脊液信号恢复连续;术前VAS评分平均6.7分,术后1.8分;术前JOA评分平均(8.3±1.6)分,术后(14.6±1.4)分;术前Frankel分级D级,术后为E级;术后随访神经功能改善率优7例,良7例,可2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为91.6%.结论 对于合并上颈椎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可采用一期C1~7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可安全解除颈髓神经压迫,重建上颈椎后方结构的稳定,手术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管狭窄 颈寰椎 枢椎
原文传递
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结核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浩 +3 位作者 晓峰 王晓明 许帆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旁肌间隙外科技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后路椎旁肌间隙外科技术治疗胸、腰椎结核29例:T8,9结核2例,T9,10结核6例,L1,2结核8例,L2,3结核10例,L4,...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旁肌间隙外科技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后路椎旁肌间隙外科技术治疗胸、腰椎结核29例:T8,9结核2例,T9,10结核6例,L1,2结核8例,L2,3结核10例,L4,5结核3例。男12例,女17例;年龄28~53岁,平均40.78岁。9例患者伴有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29.67°。(19°~39°),2例患者为结核术后复发,术前Frankel分级为C级。术前所有患者均规范口服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葡醛内酯2~4周。手术方法均采用经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一期完成前方病灶清除,后方椎弓根钉内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变化,术后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所需时间,神经症状改善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为3~4h,平均3.3h;手术出血量为300~600ml,平均434ml。手术后引流250~450ml,平均340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6.56个月(6~36个月)。X线及CT重建复查无内固定松动,植骨融合。患者无窦道形成及结核复发,无内固定失效及相关并发症。术后平均4.22个月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2例结核复发患者术前Frankel分级为C级,术后1例恢复至D级,1例E级;术后Cobb角平均为10.33°(9°~12°),末次随访时为12.22°(11°~14°)。结论经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一期行胸、腰椎结核清除加内固定术是可行、有效的,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结核 脊柱
原文传递
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9
作者 范彦鑫 陆向东 +6 位作者 晓峰 王文轩 陈先维 王智权 《实用骨科杂志》 2020年第8期712-715,共4页
骨质疏松症可导致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轻微的外力就可引起老年人四肢及胸腰椎骨折[1],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的进一步扩大,我国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 骨质疏松症可导致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轻微的外力就可引起老年人四肢及胸腰椎骨折[1],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的进一步扩大,我国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发病率日益增加。临床上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老年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45%[2-4]。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已广泛应用于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是目前治疗OVCF最成功和最有效的微创技术[5]。本文将对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理论基础、应用方式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胸腰椎骨折 骨量减少 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人口
下载PDF
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原杰 +5 位作者 王智权 王少伟 陆向东 王永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4-51,共8页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术(TLIDF)治疗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5年6月我院采用TLIDF治疗28例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患者,术前口服抗布鲁杆菌药物3周,27例采用TLIDF,1例采用TLIDF+前路腰大肌...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术(TLIDF)治疗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5年6月我院采用TLIDF治疗28例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患者,术前口服抗布鲁杆菌药物3周,27例采用TLIDF,1例采用TLIDF+前路腰大肌脓肿清除术。术后继续规律口服抗布鲁杆菌药物6周,定期随访。从临床及影像学评价手术疗效,临床评价包括:术前、术后1周内、末次随访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术前、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影像学评价包括:定期行腰椎X线片、CT及MRI检查,通过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CT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MRI评估感染椎体、椎管及椎旁脓肿清除及炎症愈合情况。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局部窦道形成,无脊髓、马尾或神经根损伤发生。术前ESR为39.3±24.9mm/h,CRP为36.2±27.6mg/L;术后1周ESR为49.8±21.6mm/h,CRP为53.1±22.1mg/L,较术前显著性增高(P<0.05)。末次随访时ESR为9.4±5.8mm/h,CRP为6.1±3.4mg/L,与术前和术后1周相比ESR与CRP显著性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性改善(6.28±1.36 vs 2.53±1.26、6.74±2.83 vs 2.05±1.35、37.59±5.85 vs 7.59±2.17,P<0.05)。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TLIDF可有效清除布鲁杆菌脊柱炎病灶、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在配合抗布鲁杆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杆菌脊柱炎 腰椎 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减压融合与保存脊柱后方的解剖结构 被引量:6
11
作者 靳鑫杰 陆向东 +3 位作者 晓峰 齐德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4401-4407,共7页
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传统腰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近年来,脊柱内镜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手段,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术后疼痛... 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传统腰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近年来,脊柱内镜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手段,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术后疼痛少、出血量少等优点,在具有适应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值得推广。目的:文章回顾了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的发生发展、优势、局限及发展趋势等。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万方数据库中2010-2022年出版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endoscopic lumbar fusion,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minimally invasive spine”;中文检索词为“内镜下腰椎融合术、腰椎退行性疾病、脊柱微创”。排除重复、质量较差及不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腰椎退行性疾病是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体滑脱等疾病的病理基础,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主要病因。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一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微创技术。(2)近年来,内镜下腰椎手术已经从单纯减压发展到同时减压融合,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短期结果。镜下融合和灵活的麻醉方式是该项技术的最大亮点,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少、恢复快、保存脊柱后方结构的优点,但由于术中需反复透视,外科医生及患者承受的辐射量相对较高,而且对外科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3)相较于传统手术,目前认为使用内镜下经椎间孔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新型治疗手段。既往对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的研究有一定的不足,术中使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手术部位造成隐性失血,这些隐性失血量无法计算,这一点在相关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腰椎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脊柱微创 综述
下载PDF
颈椎穹顶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6 位作者 陆向东 晓峰 范彦鑫 王晓楠 周润田 靳元璋 齐德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04-612,共9页
目的探讨颈椎穹顶式椎管扩大成形术式的可行性,并进行其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共16例于我院采用颈椎穹顶式椎管扩大成形术式治疗的颈椎椎管狭窄所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 2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 目的探讨颈椎穹顶式椎管扩大成形术式的可行性,并进行其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共16例于我院采用颈椎穹顶式椎管扩大成形术式治疗的颈椎椎管狭窄所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 2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57.3±1.7)岁。16例的病程7~48个月,平均病程(17.75±1.90)个月。5例为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11例为后纵韧带长节段骨化。16例全部行颈椎C3~7穹顶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根据患者影像学资料,包括X线片、CT扫描及MRI检查,评估其手术后内固定物位置、稳定性以及脊髓受压情况。术前及术后颈部及上肢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表评估颈脊髓功能,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应用Frankel分级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5~110 min,平均(65±12) min,出血量100~220 ml,平均(110±20) ml。本组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0.9±1.4)个月。术后椎管横截面积及椎管正中矢状径较术前均明显增大。影像学检查示:16例患者术后内固定均无松动、断裂出现,无再关门现象发生;MR扫描T2WI示C3~C7范围椎管内脑脊液信号恢复连续。术前VAS评分平均为(7.3±0.9)分,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为(1.6±0.4)分;术前JOA评分平均为(6.9±1.1)分,末次随访JOA评分平均为(13.4±1.3)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7.23±3.81)%;术前Frankel分级D级,术后Frankel分级E级。结论颈椎穹顶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操作简便,椎管扩大充分,临床疗效满意,同时可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管狭窄 脊髓压迫症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颈椎椎板成形术结合维生素B12治疗合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鹏鹏 +3 位作者 陆向东 王永峰 晓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05-310,共6页
目的探讨颈椎椎板成形术结合维生素B12治疗合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0例脊髓型颈椎病合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患者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32-73岁,平均46岁;8... 目的探讨颈椎椎板成形术结合维生素B12治疗合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0例脊髓型颈椎病合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患者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32-73岁,平均46岁;8例病程在6个月内,2例超过6个月。10例患者均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内固定术,并肌内注射或口服维生素B12。术后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手术前后颈椎稳定性、内固定物位置及脊髓受压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表对颈脊髓功能进行评分,并计算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对手术前、后的维生素B12水平及体感诱发电位数值变化情况进行对比;采用生活质量评价SF-36量表对各维度术前、术后的评分变化进行对比;对术前、术后JOA评分与维生素B12水平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门诊随访,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影像学检查示10例患者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及相关内固定并发症;MRIT2WI示C3-7脊髓周围脑脊液信号恢复连续;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6±2.04)分改善至术后平均(14.7±2.04)分;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为20%-80%,其中优4例、良5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10);维生素B12水平由术前(78.30±42.82)pg/ml,提高至术后(176.50±85.77)pg/ml;ASIA评分由术前C级4例、D级6例改善至术后c级2例、D级5例、E级3例;体感诱发电位均有所恢复;手术前、后的维生素B12水平变化与神经功能评分有相关性。结论合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脊髓型颈椎病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解除颈脊髓压迫,并为脊髓恢复创造空间,同时肌内注射或口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维生素B12缺乏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原文传递
灌洗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与闭式冲洗联合应用治疗胫骨感染性骨外露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陆向东 +1 位作者 晓峰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S1期41-43,共3页
下肢高能损伤发病率逐年增加,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尤为常见,常合并有骨、关节、肌腱、血管、神经的损伤和外露,如不进行及时的组织修复与覆盖,则深部组织将发生进一步的坏死、感染。胫骨感染性骨外露治疗较复杂,应用传统的方法治疗周期... 下肢高能损伤发病率逐年增加,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尤为常见,常合并有骨、关节、肌腱、血管、神经的损伤和外露,如不进行及时的组织修复与覆盖,则深部组织将发生进一步的坏死、感染。胫骨感染性骨外露治疗较复杂,应用传统的方法治疗周期长,感染复发率高,医疗费用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外露 负压封闭 应用治疗 VSD 负压引流 皮瓣切取 引流技术 感染性
下载PDF
腰椎单侧与双侧内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特征比较 被引量:8
15
作者 陆向东 +2 位作者 王少伟 晓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86-1890,共5页
背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是目前临床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可以很好地评价椎弓根固定系统稳定性,利用有限元分析法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的应力分析成为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选择。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单侧及... 背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是目前临床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可以很好地评价椎弓根固定系统稳定性,利用有限元分析法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的应力分析成为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选择。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单侧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时人体腰椎弯曲运动时的应力、位移变化,为实际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借鉴。方法:基于志愿者腰椎CT数据建立腰椎三维模型,与志愿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利用Abaqus软件模拟实际腰椎受力情况,对单侧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时腰椎的弯曲运动进行有限元分析,观察2种固定方式下腰椎椎体、椎间盘、椎弓根钉的受力大小和位移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双侧固定下左侧螺钉受力为22.2 MPa,右侧螺钉受力为21.14 MPa,远远小于单侧固定时螺钉所受应力79.19 MPa;椎间盘在单侧固定下应力值比双侧固定时大87%;椎体在双侧固定时,要比单侧固定所受应力小72%;②从位移情况来看,双侧固定时,螺钉、椎间盘与椎体的位移要比单侧固定分别小53%,55%以及62%;③因此从力学角度分析,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时受力小,要比单侧固定对人体更加友好,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弓根螺钉 双侧内固定 单侧内固定 应力分析
下载PDF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与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
16
作者 程浩天 晓峰 +7 位作者 陆向东 范志峰 齐德泰 王晓楠 周润田 靳鑫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99,共7页
背景:椎间盘退变在临床上被认为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病因,但由于椎间盘退变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仍缺乏有效手段来延缓疾病进展。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对mRNA进行扩增和测序,揭示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强度,根据细胞的... 背景:椎间盘退变在临床上被认为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病因,但由于椎间盘退变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仍缺乏有效手段来延缓疾病进展。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对mRNA进行扩增和测序,揭示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强度,根据细胞的异质性发现组织中的不同细胞亚群,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目的:介绍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基本原理并综述了近年来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椎间盘退变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2012-2022年出版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sequencing technology”;中文检索词为“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椎间盘退变,测序技术”。排除重复、质量较差及不相关的文献,最终纳入70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鉴定了稳态软骨样细胞、肥大软骨样髓核细胞、纤维髓核细胞等新型细胞亚群,识别了这几种细胞亚群的标记基因、转录因子,并阐述了这几种细胞亚群在椎间盘退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及分化轨迹和细胞命运,同时提出了祖细胞概念,确定了具备祖细胞特性的细胞亚群,在小鼠体内验证了该细胞亚群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有效性。②识别了兼具软骨特性和纤维特性的纤维软骨样纤维环细胞和纤维环干细胞,并在体外结合纤维软骨诱导剂和丝素蛋白及透明质酸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水凝胶,通过小鼠体内实验验证了这种水凝胶既能修复纤维环组织也能恢复软骨基质,对于椎间盘退变有显著治疗效果。③在终板软骨组织中发现了调节性软骨细胞,其在椎间盘退变进展中出现2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并明确了2种命运中的差异基因,细胞间通讯分析表示调节性软骨细胞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椎间盘退变 发病机制 测序技术
下载PDF
经伤椎椎弓根椎体重建术的手术操作径线及重建范围 被引量:6
17
作者 +4 位作者 王永峰 陆向东 晓峰 陈琪 张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18-1222,共5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经椎弓根通道行椎体重建术的相关径线及重建范围。方法取30具新鲜人体胸腰椎标本T,旷k节段,行薄层CT扫描。将每节椎体扫描所得数据导人医学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0.0进行三维图像重建,测量每个椎体的椎弓根轴线长度,... 目的探讨胸腰椎经椎弓根通道行椎体重建术的相关径线及重建范围。方法取30具新鲜人体胸腰椎标本T,旷k节段,行薄层CT扫描。将每节椎体扫描所得数据导人医学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0.0进行三维图像重建,测量每个椎体的椎弓根轴线长度,椎弓根长度、宽度及高度,椎体高度,椎弓根人点在矢状面可变化角度(α)及椎弓根入点在横断面可变化角度(β);计算经单侧椎弓根通道行椎体重建术植骨的体积及经椎弓根椎体重建占相应椎体体积的比例。结果T10-L2椎体椎弓根轴线长度分别为平均(32.64±5.66)、(31.80±6.41)、(38.46±3.52)、(40.31±4.39)、(42.72±3.36)mm。椎弓根长度分别为(12.38±2.06)、(11.77±2.15)、(14.63±2.34)、(15.46±3.04)、(14.37±1.64)mm;椎弓根内径宽度分别为(5.09±0.26)、(5.79±1.10)、(7.35±1.87)、(7.17±0.69)、(7.14±0.84)mm;椎弓根内径高度分别为(9.76±1.43)、(10.83±0.77)、(11.16±0.78)、(11.33±1.26)、(11.16±0.96)mm。椎体高度分别为(18.12±0.88)、(19.48±1.02)、(21.25±1.27)、(22.88±0.68)、(23.20+0.93)mm。仅角分别为25.06°±3.84°、30.87°±7.28°、25.12°±5.18°、20.55°±1.54°及21.74°±2.58°;B角分别为43.60°±4.52°、49.48°±10.30°、41.97°±5.19°、40.29°±6.49°及42.85°±6.47°。植骨的体积分别为(1.02±0.36)、(1.30±0.43)、(1.96±0.67)、(1.84±0.48)、(1.94±0.41)cm3,占相应椎体体积的53.95%、55.68%、52.67%、49.53%、48.14%。结论经椎弓根通道可有效行终板下复位及椎体内空腔填充,完成椎体重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 生物力学 解剖学
原文传递
三叶加强型颈椎前路钉板系统的研制以及生物力学研究与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齐德泰 晓峰 +6 位作者 陆向东 杨旭 王晓楠 周润田 靳元璋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1496-1506,共11页
目的研制一种三叶加强型颈椎前路钉板系统(PRUNUS钉板系统)并测试其生物力学特性,通过临床初步应用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12具新鲜山羊颈椎标本,应用高精度数显光栅位移传感器系统,比较PRUNUS钉板系统与Atlantis钉板系统的稳定性、... 目的研制一种三叶加强型颈椎前路钉板系统(PRUNUS钉板系统)并测试其生物力学特性,通过临床初步应用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12具新鲜山羊颈椎标本,应用高精度数显光栅位移传感器系统,比较PRUNUS钉板系统与Atlantis钉板系统的稳定性、疲劳试验和抗拔出力。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2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cage或钛网植骨融合、PRUNUS钉板系统或Atlantis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的颈椎疾病患者,通过对比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颈椎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应用Frankel分级评价患者手术前后脊髓神经损害恢复情况,从而综合评价PRUNUS钉板系统的初步临床疗效。结果生物力学测试表明:①应用PRUNUS钉板系统固定后的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ROM分别为1.02°±0.13°、1.32°±0.11°、0.96°±0.23°、1.03°±0.19°、1.37°±0.17°、1.05°±0.08°,Atlantis钉板系统固定后的ROM分别为0.99°±0.11°、1.08°±0.23°、0.83°±0.21°、0.82°±0.13°、1.18°±0.43°、1.17°±0.17°,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PRUNUS钉板和Atlantis钉板疲劳寿命分别为6.3×10^5、6.1×10^5,疲劳强度分别为512.72 Mpa、502.85 Mpa,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PRUNUS钉板系统的最大拔出力为(483.62±39.14)N,Atlantis钉板系统为(396.55±22.79)N,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应用:PRUNUS钉板系统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02.8±13.6)min,术中出血量(56.8±14.1)ml;Atlantis钉板系统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32.8±15.7)min,术中出血量(76.8±19.1)m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RUNUS钉板系统组VAS评分由术前(7.21±0.53)分下降至术后1周时(1.58±0.44)分,术前JOA评分(8.13±1.26)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为(14.71±1.16)分;Atlantis钉板系统组VAS评分由术前(6.94.±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枢椎有限元模型建立及齿突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马迅 +5 位作者 陈维毅 郭媛 田江华 牛建鹏 张彦男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92-396,共5页
目的 建立并验证枢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探讨齿突垂直和水平方向不同角度载荷下的损伤机制和骨折类型。方法对健康成年男性颈部进行CT扫描,层厚0.6mm,无间隔。将DICOM图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生成网格化的枢椎表面三维... 目的 建立并验证枢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探讨齿突垂直和水平方向不同角度载荷下的损伤机制和骨折类型。方法对健康成年男性颈部进行CT扫描,层厚0.6mm,无间隔。将DICOM图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生成网格化的枢椎表面三维图像,再经ANSYSICEM CFD处理,生成包括皮质骨和松质骨的实体模型。模拟体外生物力学试验验证模型。模型验证后,通过对齿突前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施加不同角度的载荷,分析各种条件下齿突的应力分布并探讨相应的骨折类型。结果(1)模型验证结果与体外生物力学试验的数据基本一致,后伸载荷下产生Ⅲ型齿突骨折,最大应力为123MPa;倾斜45。载荷下产生Ⅱ型齿突骨折,最大应力为121MPa,与皮质骨的屈服应力(138MPa)分别相差11%和12%。(2)齿突前部垂直和水平方向不同角度外力加载的应力分布图显示,应力集中区域可发生转变,预示骨折类型可能由Ⅲ型转变为Ⅱ型,且最大应力值逐渐增大。皮质骨承受主要应力。结论我们建立的枢椎有限元模型经过验证可以很好地模拟枢椎的生物力学特性,其中包括皮质骨和松质骨结构。两种力学加载模式的应力分布图显示随着作用力角度的变化,会出现齿突骨折类型的转变,预示外力作用的方向是决定齿突骨折类型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枢椎 齿突尖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后路经椎间隙脊髓环形减压治疗严重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被引量:5
20
作者 陆向东 +2 位作者 王永峰 晓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016-1024,共9页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间隙脊髓环形减压治疗严重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疗效。方法自2010年05月至2016年05月,21例严重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即椎管侵占率〉50%)患者行后路环形减压术,男12例,女9例;年龄42~71岁,平均...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间隙脊髓环形减压治疗严重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疗效。方法自2010年05月至2016年05月,21例严重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即椎管侵占率〉50%)患者行后路环形减压术,男12例,女9例;年龄42~71岁,平均(63.3±1.6)岁。术前均有严重脊髓压迫症状。手术取后正中入路,首先在需要减压的上、下两个节段置入椎弓根螺钉,然后分段采用"揭盖法"去除椎管的后壁完成后部减压;经上、下关节突关节处切除关节,向外侧推开肋间神经,显露椎体外间隙及椎间盘组织,切除椎间盘及后纵韧带骨化下椎体松质骨;分离硬膜囊前方粘连,应用自主研制手术工具切除后纵韧带上、下边缘,压塌,取出后纵韧带骨化块,经一侧或两侧完成脊髓前方的减压;最后椎间植骨,完成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后随访(平均38.5个月)行CT及MR扫描观察椎管通畅情况及内固定物状态。Frankel分级评价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11分法)评估脊髓神经功能,Otani评价系统评估手术疗效并计算临床优良率。结果19例术后即有恢复,1例术后即刻出现单侧下肢肌力一过性下降,经脱水、神经营养支持治疗后恢复正常;1例于术后当日出现双侧下肢运动、感觉一过性丧失,6 h后感觉恢复,48 h后运动恢复。手术时间180~300 min,平均(240±23)min;术中出血量150~270 ml,平均(168±12)ml。术后脊髓功能明显恢复,至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D级8例,E级13例。术前的平均JOA评分3.5,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3.5±0.98)分提高至(9.0±0.9)分,JOA评分改善率优14例,良5例,可2例。根据Otani评评价系统,优14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5.24%。3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术后随访期间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椎管狭窄 后纵韧带骨化 减压术 外科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