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留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介词的调查 被引量:43
1
作者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2000年第2期100-106,共7页
关键词 留学生 学习汉语 使用汉语 介词应用 调查
原文传递
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前瑞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3-37,共5页
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陈前瑞,赵葵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67年S.P.Corder发表其经典论文TheSignificanceofLearner'sErrors开始的,虽然只有29年的历史,但已发展成为... 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陈前瑞,赵葵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67年S.P.Corder发表其经典论文TheSignificanceofLearner'sErrors开始的,虽然只有29年的历史,但已发展成为以揭示人们学习第二(第三、第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第二语言习得 《世界汉语教学》 教学与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汉语中介语 研究述评 偏误分析 语音偏误 汉语学习 语言学习
下载PDF
朝鲜时期汉语教材中“给”与“馈”的记音及其他——关于“给”读音的资料补充
3
作者 《方言》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6,共6页
本文全面考察朝鲜时期汉语教材文版中“给”和“馈”的记音,指出在这些对音文献中给与义“给”与“馈”当时读音完全不同:“给”现实音读[tçi],而“馈”为[kəi]。朝鲜文献对“给”记音的处理,还显示了当时学者对给予义“给”直承... 本文全面考察朝鲜时期汉语教材文版中“给”和“馈”的记音,指出在这些对音文献中给与义“给”与“馈”当时读音完全不同:“给”现实音读[tçi],而“馈”为[kəi]。朝鲜文献对“给”记音的处理,还显示了当时学者对给予义“给”直承中古缉韵见母“给居立切”的认识。不见于本土文献的给予义“馈”在朝鲜文献中分布也很不均衡,它应该是新兴的方言口语音(北京音)一时不被认知和接纳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汉对音 老乞大 朴通事 北京音
原文传递
明清北京官话文献中表给予义的“给[kei]”的读音 被引量:4
4
作者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9-326,共8页
本文考察"给与"义[kei](给)音由来问题。首先通过明清时期北京音文献及满汉、汉朝对音资料,确认了[kei]最早出现在十七世纪初(1606年),指出[kei]音的演变路径为kip→ki→kei,即由于先发生了双元音化而丧失了腭化机会,成为特... 本文考察"给与"义[kei](给)音由来问题。首先通过明清时期北京音文献及满汉、汉朝对音资料,确认了[kei]最早出现在十七世纪初(1606年),指出[kei]音的演变路径为kip→ki→kei,即由于先发生了双元音化而丧失了腭化机会,成为特殊音变。最后从语用角度解释这一音变例外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北京官话文献 给与义“给” 双元音化 音变例外 语用因素
原文传递
武汉方言中的两种问句 被引量:1
5
作者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51-52,48,共3页
在普通话中,把相应的陈述句的语调换成疑问语调,就变成了疑问句,句子后头多用语助词“吗”“吧”。把谓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在一起就构成正反问句。在武汉方言中,疑问句的表达与普通话有些不同,主要表现在:(一)没有语助词“吗”... 在普通话中,把相应的陈述句的语调换成疑问语调,就变成了疑问句,句子后头多用语助词“吗”“吧”。把谓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在一起就构成正反问句。在武汉方言中,疑问句的表达与普通话有些不同,主要表现在:(一)没有语助词“吗”,普通话中带“吗”的问句,在武汉方言中一般变为正反问句。(二)特殊的方言词“有”用于句尾表示疑问,有时是否定副词,构成正反问句。(三)武汉方言问句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语助词“p(?)(?)”,表达一种有所推测的疑问或一种客气的问候。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武汉方言的问句,没有语助词“吗”,普通话中带“吗”的问句,在武汉方言中转换为几种不同的正反问句,意义也有所不同。根据“吗”字句本身的句子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方言 正反问句 语助词 普通话 “吧” 疑问句 句式 “有” 语调 否定副词
下载PDF
幽默中的歧解妙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4年第3期22-18,共2页
歧解,是歧义研究中衍生出来的一个词,它是指对一个语义信息,在特定的语境下,没有作出正确的信息理解。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交际双方话题不唯一,双方的预设心理不同,或是一方主观上为了某种目的,故意为之,都可能造成歧解。在一般情况... 歧解,是歧义研究中衍生出来的一个词,它是指对一个语义信息,在特定的语境下,没有作出正确的信息理解。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交际双方话题不唯一,双方的预设心理不同,或是一方主观上为了某种目的,故意为之,都可能造成歧解。在一般情况下,歧解会妨碍正常的交际活动,然而在幽默这一独特的语言样式中,歧解往往被巧妙运用,成为幽默中举足轻重的“文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解 交际双方 语言样式 巧妙运用 信息理解 文眼 交际活动 语义信息 手术室 歧义
下载PDF
浅析是非问句应答方式的语言共性 被引量:6
7
作者 陈前瑞 《汉语学习》 CSSCI 1998年第3期33-35,共3页
浅析是非问句应答方式的语言共性*陈前瑞赵葵欣一请先看吕叔湘先生用过的例子①。太阳打东边儿出来吗?Doesthesunriseintheeast?——对,打东边儿出来。——Yes,itdoes.太阳打西边儿出来吗?Do... 浅析是非问句应答方式的语言共性*陈前瑞赵葵欣一请先看吕叔湘先生用过的例子①。太阳打东边儿出来吗?Doesthesunriseintheeast?——对,打东边儿出来。——Yes,itdoes.太阳打西边儿出来吗?Doesthesunrisein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是非问句 应答方式 应答语 语言教学研究 构成方式 教学与研究 语言共性 汉语 语序 语言心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