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电子鼻、HS-GC-IMS和HS-SPME-GC-MS对5种食用植物油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被引量:32
1
作者 袁桃静 +4 位作者 庞一扬 余远江 白云霞 孙宁 刘小玲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2-111,共10页
采用电子鼻、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对5种食用植物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油茶籽油、棕榈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法确定关键风味物质。结... 采用电子鼻、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对5种食用植物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油茶籽油、棕榈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法确定关键风味物质。结果表明:电子鼻检测发现花生油与油茶籽油气味轮廓相似,但花生油气味浓度大于油茶籽油,大豆油、玉米油和棕榈油整体气味差异相对较小且浓度较低;HS-GC-IMS共检出5种食用植物油56种化合物(其中定性24种),定性的共有风味化合物为戊醛(单体)、己醛(单体)、庚醛、1-戊醇(单体)、1-丙醇、2-丁酮(单体)、辛醛和丁醛(单体),并得到5种食用植物油差异图谱;HS-SPME-GC-MS鉴定出5种食用植物油86种化合物,共有关键风味化合物为己醛、壬醛和庚醛,花生油、大豆油和棕榈油特有关键风味化合物分别为吡嗪类化合物、(E,E)-2,4-庚二烯醛和6-甲基-5-庚烯-2-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挥发性成分 电子鼻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 顶空固相微萃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HS-GC-IMS和HS-SPME-GCMS分析五种水产原料的风味特征 被引量:25
2
作者 余远江 庞一扬 +2 位作者 袁桃静 刘小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06-117,共12页
采用电子鼻(Electronic Nose)、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HS-GC-I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 采用电子鼻(Electronic Nose)、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HS-GC-I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技术与感官评价相结合,对广西南美白对虾、禾花鱼、罗非鱼、金丝鱼及马氏珍珠贝五种优势水产原料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感官评价显示五种水产原料腥味较突出;电子鼻分析显示五种水产原料的整体气味主要是无机硫化物、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及甲基类;GCIMS共检出75种化合物(定性37种),共有的化合物为:正辛醛、苯甲醛(单体)、戊醛(单体)、2-戊酮(单体)、2-蒎烯、2-丁酮(单体)、丁醛(二聚体)、丙酸乙酯、正己醛(单体)、苯甲醛(二聚体)、庚醛(单体);GC-MS共鉴定出57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醇类、醛类及芳香族类化合物为这五种水产原料主要的挥发性化合物;1-辛烯-3-醇和壬醛为五种水产原料共有的关键性风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原料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气相色谱-质谱 关键风味成分
下载PDF
腌鱼腌制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庞一扬 余远江 +3 位作者 袁桃静 江虹锐 刘小玲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81-289,共9页
本文采用电子鼻和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对使用不同用量料酒腌制后的禾花鱼、罗非鱼和金丝鱼进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料酒添加量由0%增加至6%的过程中,三种腌制鱼鱼肉的整... 本文采用电子鼻和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对使用不同用量料酒腌制后的禾花鱼、罗非鱼和金丝鱼进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料酒添加量由0%增加至6%的过程中,三种腌制鱼鱼肉的整体风味轮廓变化相似,氮氧化合物、甲基类化合物和无机硫化物的响应值均呈增大趋势。在腌制过程中,利用GC-IMS鉴定出三种鲜鱼共同风味物质为正辛醛、壬醛、乙酸乙酯(单体)和正戊醇。料酒添加量为6%时,4℃下腌制4h后三种鱼出现的共同风味成分为乙酸乙酯(单体)、乙酸乙酯(二聚体),且鱼肉中的腥味成分如壬醛、正己醛和2,3-丁二酮等含量减少,表明料酒腌制对鱼肉脱腥具有积极作用,为深入探究料酒腌制过程挥发性有机物的变化规律和水产品加工过程中脱腥工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 腌制 风味
下载PDF
酸笋中具有抗炎活性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9
4
作者 秦雅莉 +2 位作者 沈圆圆 于福田 刘小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1-127,共7页
从柳州采集的3份酸笋发酵液样品中分离筛选得到46株疑似乳酸菌菌株,通过耐酸、耐胆盐、模拟胃肠道实验以及体外黏附HT-29细胞和NO实验进行益生特性和抗炎活性研究,筛选得到1株具有优良抗炎活性菌株SS-31,经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鉴定为... 从柳州采集的3份酸笋发酵液样品中分离筛选得到46株疑似乳酸菌菌株,通过耐酸、耐胆盐、模拟胃肠道实验以及体外黏附HT-29细胞和NO实验进行益生特性和抗炎活性研究,筛选得到1株具有优良抗炎活性菌株SS-31,经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鉴定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结果表明:菌株SS-31具有较强耐酸能力,0.1%牛胆盐处理3 h后活菌数为10^(7) CFU/mL,存活率高达90.02%;模拟人工胃液消化2 h后存活率为80.28%,模拟人工肠液处理2 h后存活率为3.63%;SS-31在体外对HT-29细胞有较高黏附性,黏附率为4.47%,略低于对照菌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LGG(4.95%);在体外脂多糖刺激RAW264.7细胞炎症中,与模型组相比,SS-31组显著下调炎性物质NO分泌量(P<0.05);此外,SS-31能显著下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的含量(P<0.05)。从酸笋发酵液中筛选得到1株具有优良益生特性的发酵乳杆菌SS-31,初步证明了乳酸菌SS-31在治疗炎症中具有潜在应用和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笋 分离鉴定 乳酸菌 抗炎活性
下载PDF
食源性抗炎活性肽对肠道炎症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沈圆圆 于福田 +1 位作者 刘小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05-316,共12页
炎症是机体对感染、伤害或化学刺激引起的防御反应。慢性炎症会反复破坏细胞和组织,从而诱发包括肠道炎症等多种疾病。食源性生物活性肽具有来源广泛、吸收速度快、安全性高等优点,近年来研究发现食源性生物活性肽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并... 炎症是机体对感染、伤害或化学刺激引起的防御反应。慢性炎症会反复破坏细胞和组织,从而诱发包括肠道炎症等多种疾病。食源性生物活性肽具有来源广泛、吸收速度快、安全性高等优点,近年来研究发现食源性生物活性肽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并对维持肠道健康起着积极作用,在炎症性肠病的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肠道炎症治疗现状,对目前国内外食源性抗炎活性肽的来源、制备、分离纯化、鉴定、抗炎活性评价及作用机制予以综述,并探讨了食源性抗炎活性肽的应用现状,对此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予以展望,旨在为肠道健康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及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抗炎活性肽 肠道炎症 炎症性肠病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纳豆菌液态发酵制备蚕蛹肽的工艺优化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沈圆圆 于福田 +4 位作者 秦雅莉 陈尚里 董诗瑜 刘小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2-171,共10页
为提高蚕蛹的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本研究以蚕蛹蛋白为原料,通过纳豆菌液态发酵制备蚕蛹肽。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发酵工艺条件;采用脂多糖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建立细胞炎症模型,对最佳发酵工艺参数组合下获得的蚕蛹... 为提高蚕蛹的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本研究以蚕蛹蛋白为原料,通过纳豆菌液态发酵制备蚕蛹肽。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发酵工艺条件;采用脂多糖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建立细胞炎症模型,对最佳发酵工艺参数组合下获得的蚕蛹肽进行体外抗炎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蚕蛹肽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接种量5.0 mL、蚕蛹蛋白添加量2.6 g、初始pH7.0、发酵温度37℃和发酵时间35.4 h,此条件下的多肽得率为14.58%。蚕蛹肽对RAW264.7巨噬细胞无毒性,并且对细胞有显著的增殖作用(P<0.05)。蚕蛹肽可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上清液中NO、IL-1β和IL-6的分泌(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该研究为蚕蛹的高值化利用和食源性抗炎活性肽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蛹 纳豆菌 液态发酵 抗炎活性
下载PDF
料酒腌制对油炸罗非鱼风味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秦雅莉 +2 位作者 沈圆圆 尹航 刘小玲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3-240,共8页
本研究采用感官评定、电子鼻和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探究不同料酒(啤酒、白酒、黄酒)腌制罗非鱼,比较其油炸后的风味差异,并对其挥发性物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感官评定显示,料酒腌制后的油炸罗非鱼相较于未腌制的样... 本研究采用感官评定、电子鼻和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探究不同料酒(啤酒、白酒、黄酒)腌制罗非鱼,比较其油炸后的风味差异,并对其挥发性物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感官评定显示,料酒腌制后的油炸罗非鱼相较于未腌制的样品,其酒香味、肉香味明显增强,金属味、中药味和土腥味明显减弱。电子鼻检测出氮氧化合物、甲基类和醛酮类是油炸罗非鱼的重要的挥发性物质,且不同料酒腌制的油炸罗非鱼挥发性成分明显不同。GC-IMS共检测出49种物质,鉴定出壬醛、呋喃、己醛、苯甲醛、2-己酮、1-辛烯-3-醇、丙酸乙酯、(E)-2-丁烯醛为所有样品的共有物质,总体呈现出油脂香、果香味、叶香味、土腥味。不同料酒腌制后的油炸鱼均能检测出壬醛、己醛、己酮和戊醇,酒香味和肉香味增强,腥味减弱。然而,具有辛辣味道的物质(E)-2-戊烯醛和4,4-二甲基庚烷仅在白酒腌制的油炸罗非鱼和黄酒腌制的油炸鱼检测出来,说明白酒腌制和黄酒腌制对油炸鱼的风味有负面作用。而啤酒腌制能够有效增强油炸鱼的肉香味,降低土腥味。结合感官评定分析,啤酒腌制对提升油炸罗非鱼风味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为改善油炸罗非鱼的加工工艺提供了数据基础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炸罗非鱼 料酒 风味物质 电子鼻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
下载PDF
食盐腌制对油炸罗非鱼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袁桃静 +2 位作者 庞一扬 余远江 刘小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66-272,278,共8页
为探究食盐腌制对油炸罗非鱼风味的影响,本研究以蛋白质、脂肪酸、游离氨基酸以及呈味核苷酸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感官评定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方法分析食盐腌制对油炸罗非鱼可挥发性风味物质以及风味组分间的影... 为探究食盐腌制对油炸罗非鱼风味的影响,本研究以蛋白质、脂肪酸、游离氨基酸以及呈味核苷酸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感官评定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方法分析食盐腌制对油炸罗非鱼可挥发性风味物质以及风味组分间的影响。结果表明,腌制前后的油炸罗非鱼风味变化明显,感官评价结果显示经过食盐腌制处理,油炸罗非鱼油脂味、肉香味增强,土腥味减弱;HS-SPME-GC-MS检测结果显示,食盐腌制过后油炸罗非鱼的可挥发性气味物质中1-辛烯-3-醇相对含量降至4.17%,ROAV值为5.70、(E,E)-2,4-癸二烯醛含量升为5.12%,ROAV值为100,肉香味和油脂味明显增强,土腥味明显降低;食盐腌制处理后油炸罗非鱼蛋白质与脂肪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游离氨基酸与脂肪酸的消耗量增加,分别为38.94 mg/100 g和2.37 mg/g,且呈味氨基酸的占比与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发生显著降低(P<0.05),提供鲜味的肌苷酸(Inosinic acid,IMP)和鸟苷酸(Guanylic acid,GMP)含量显著(P<0.05)降低。实验证明食盐腌制对油炸罗非鱼的风味物质及组分影响显著(P<0.05),显著降低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降解形成的挥发性物质显著提高,提高罗非鱼的油脂香、鲜味和肉香味,降低其土腥味和青草味,明显改善罗非鱼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官评定 罗非鱼 食盐腌制 风味 油炸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下载PDF
发酵乳杆菌SS-31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秦雅莉 于福田 +3 位作者 沈圆圆 董诗瑜 刘小玲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8-57,共10页
对分离自广西柳州酸笋发酵液中具有优良益生特性的发酵乳杆菌SS-31进行增殖培养基优化,并对其高密度发酵条件进行探索。通过单因素实验、响应面优化等方法,以发酵乳杆菌SS-31的活菌数为主要参考指标,对其发酵增殖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 对分离自广西柳州酸笋发酵液中具有优良益生特性的发酵乳杆菌SS-31进行增殖培养基优化,并对其高密度发酵条件进行探索。通过单因素实验、响应面优化等方法,以发酵乳杆菌SS-31的活菌数为主要参考指标,对其发酵增殖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探索。最终确定发酵乳杆菌SS-31最优培养基构成为:麦芽糖16.20 g/L、酵母浸粉20.16 g/L、磷酸氢二钾9.33 g/L、硫酸锰0.50 g/L、硫酸镁1.00 g/L、吐温80 1.00 g/L;最佳发酵条件为:SS-31接种体积分数为3%、初始pH为6.8,期间添加氨水保持发酵液pH稳定,在37℃下培养24 h后,活菌数可达到1.19×10^(10)CFU/mL,为其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乳杆菌SS-31 增殖培养基 发酵条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