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关于长城形象的演变、记述与研究——一项“长城文化史”的考察 被引量:12
1
作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7-136,163,共10页
"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传教士、使团、探险家陆续进入中国,对长城印象深刻,将之视为中国文明的象征,不断记述与研究,逐渐廓清西方世界关于长城的神话想象,而勾勒出愈来愈清晰的长城形象。近代时期中国在西方国际地位呈现巨大... "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传教士、使团、探险家陆续进入中国,对长城印象深刻,将之视为中国文明的象征,不断记述与研究,逐渐廓清西方世界关于长城的神话想象,而勾勒出愈来愈清晰的长城形象。近代时期中国在西方国际地位呈现巨大沉浮,长城逐渐从优秀而开明的中华文化的象征,沦为封闭而落后的中华帝国的代名词。19世纪中叶以来,汉学家从历史与文物的角度,对长城的深入考察与研究,则再次扭转了西方长城的负面形象。近代西方世界关于长城的知识谱系与观念变迁,根源于国际政局变迁与文化思潮变化,并影响了中国人对于长城的认知与评价。这一事实典型地体现出由于地位突出,西方对长城认识、记忆与评判,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相应,对长城的研究,可以从文化史的角度,揭示出其主观性的一面。这一研究可概括为"长城文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西方世界 长城形象 “长城文化史”
下载PDF
第一幅长城地图《九边图说》残卷——兼论《九边图论》的图版改绘与版本源流 被引量:12
2
作者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4-95,共12页
世界上第一幅长城地图《九边图说》是明代许论在嘉靖十三年绘制的,该图描绘了包括镇城、关楼、卫所、营堡、驿站在内的多层次、立体性的长城防御体系。《九边图说》残卷东起镇北关,西至偏头关西,现存三门峡市博物馆,是许论上呈世宗... 世界上第一幅长城地图《九边图说》是明代许论在嘉靖十三年绘制的,该图描绘了包括镇城、关楼、卫所、营堡、驿站在内的多层次、立体性的长城防御体系。《九边图说》残卷东起镇北关,西至偏头关西,现存三门峡市博物馆,是许论上呈世宗的副本。《九边图说》采用中国古代地图绘制中的形象绘法,对当时流传的,目前研究评价甚高的“计里画方”与图例绘法并未采用,而是以直观、实用为目的,反映出明代仍然继承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中的人文传统。单纯以科学、定量方法衡量、构建中国古代地图史,是一种基于西方现代制图学的观念。这种方法并不符合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内在传统。作为第一幅长城地图,《九边图说》残卷具有重要的学术与文物价值。存世多个版本的《九边图论》、《九边图》,只有谢少南刻本基本反映了《九边图论》原貌,其他皆有所改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地图 《九边图说》残卷 《九边图论》 许论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天下秩序”与“差序疆域” 被引量:10
3
作者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3-173,255,共12页
在东亚大陆的广阔空间,古代中国努力构建以"王者无外"为内涵的"天下秩序",积极向外拓展,从而构建起庞大的王朝疆域。在军事、行政能力具有一定局限的情况下,古代中国为管理广阔的疆域,对广阔疆域实行差序治理,在直... 在东亚大陆的广阔空间,古代中国努力构建以"王者无外"为内涵的"天下秩序",积极向外拓展,从而构建起庞大的王朝疆域。在军事、行政能力具有一定局限的情况下,古代中国为管理广阔的疆域,对广阔疆域实行差序治理,在直接控制区施行郡县制度,在无法直接控制的边疆地区实行羁縻制度,而在更为遥远的异国实行藩属制度,于是形成直接控制区——羁縻区——藩属区的层级结构,从而形成与现代民族国家"单一性""均质化"疆界不同的"差序疆域"观念。一部中国史,便是在"王者无外"的天下观念下,差序疆域格局内部不断整合,转变为"均质疆域",而外部不断向外延伸与扩展的历史。正是在不断的边疆内地化浪潮中,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逐渐形成。相应地,无论是对中国古代疆域的历史认知,还是对当代中国疆域的现实认识,我们都应从王朝天下的角度,而非现代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否则难以避免理解错位。差序疆域所具有的弹性空间与灵活方式,也为解决当前现代民族国家普遍存在的族群冲突、宗教对立等现实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示与解决思路,是未来值得借鉴与挖掘的疆域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秩序” “差序疆域” 郡县制度 羁縻制度 藩属制度
下载PDF
洪武初年甘肃地缘政治与明朝西北疆界政策——由冯胜“弃地”事件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10
4
作者 《古代文明》 CSSCI 2011年第1期77-90,113-114,共14页
洪武五年“岭北之役”中,冯胜彻底放弃了包括宁夏在内的甘肃行省广大地域,其原因是“惧回鹘之兵”,即惧怕当时势力正盛的东察合台汗国的东进。但北元和东察合台汗国皆受困于其他地区的军事行动,未趁机进取甘肃,而以甘肃为战略版图... 洪武五年“岭北之役”中,冯胜彻底放弃了包括宁夏在内的甘肃行省广大地域,其原因是“惧回鹘之兵”,即惧怕当时势力正盛的东察合台汗国的东进。但北元和东察合台汗国皆受困于其他地区的军事行动,未趁机进取甘肃,而以甘肃为战略版图中的“边缘地带”。这就给明朝重新收复甘肃提供了时间与机会。但明朝在甘肃的经略也止于沙州与哈密,原因是明朝作为建立在东南部的政权,同样将甘肃地区作为“边缘地带”,满足于收复元朝旧疆。冯胜放弃甘肃的主观原因是他对甘肃中唐以来“北方民族化”的社会文化面貌觉得隔膜。明初西北疆界格局与洪武初年明朝、北元、东察合台汗国三方政权在甘肃地区形成的地缘政治格局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武初年 甘肃 地缘政治 冯胜 《纪事录》
下载PDF
长城与边界:明朝北疆边界意识及其前近代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0-165,共6页
与现代民族国家具有明确边界意识不同,中国古代边疆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疆域而非固定不变的疆界。在洪武、永乐时期国力强盛之时,长城只是"内边疆"军事体系,与边界并无关系。但仁宣以后,伴随国力下降与防线内缩,边墙遂成为明朝... 与现代民族国家具有明确边界意识不同,中国古代边疆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疆域而非固定不变的疆界。在洪武、永乐时期国力强盛之时,长城只是"内边疆"军事体系,与边界并无关系。但仁宣以后,伴随国力下降与防线内缩,边墙遂成为明朝、蒙古政权边界。在此之外,明朝尚设置界碑、边墩,将之定位为"军事边疆",以作为边界防御之缓冲。但在明后期,伴随蒙古对明朝威胁加剧,明朝已在事实上丧失了对边墙以外的控制功能,这一局面在"隆庆和议"后进一步合法化。概而言之,对于长城与边界之关系,应从中国古代独特之边疆意识入手,考察其"前近代"特征与变化轨迹,而不应与当代边疆概念简单比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政权边界 军事边疆 明代
下载PDF
明初分封制度渊源新探 被引量:6
6
作者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1-160,共20页
朱元璋大行分封,与其持"小农政治意识",受到蒙元家产制传统的影响有关。明初分封制度继承元代宗王出镇制度,二者皆以地方军事权为核心。但明朝在元、明之际民族冲突的社会背景、"华夷之辨"的社会思潮之下,回避制度... 朱元璋大行分封,与其持"小农政治意识",受到蒙元家产制传统的影响有关。明初分封制度继承元代宗王出镇制度,二者皆以地方军事权为核心。但明朝在元、明之际民族冲突的社会背景、"华夷之辨"的社会思潮之下,回避制度建设与元朝的关系,从而将分封制度的渊源追溯至西周,并附会汉制,以加强其正统性与合法性。这显示出明初进行制度建设时,具有文化理想主义色彩。但明初分封制度仅具汉制形式,其实质大为不同,这显示出朱元璋顺应了时势的变化,又体现了政治现实主义色彩。朱元璋附会汉制,还与他以刘邦出身相似、地域相近,加以推崇与模仿有关。明初分封制度的渊源问题体现了英雄人物个人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还是历史大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初 分封制度 渊源 宗王出镇 汉制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的“内政本位”取向
7
作者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4年第2期109-125,M0007,共18页
中国古代在开展战争、制定边疆政策时,具有从政治视角出发,全盘考虑的“政治本位”取向。这一过程是国家或者王朝的“政治公利驱动”、不同部门或政治群体的“政治私利驱动”以及潜在的“政治文化驱动”三种驱动力互动与平衡的结果。皇... 中国古代在开展战争、制定边疆政策时,具有从政治视角出发,全盘考虑的“政治本位”取向。这一过程是国家或者王朝的“政治公利驱动”、不同部门或政治群体的“政治私利驱动”以及潜在的“政治文化驱动”三种驱动力互动与平衡的结果。皇帝在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边疆政策制定中,拥有打上自身烙印的历史突破能力。中国古代核心地带生态环境较为优越,由此发展出发达的农业经济,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经济基础,而进行农业生产的编户齐民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统治基础。与此相应,中国古代中原王朝施政的首要目标与政治重心,是保障核心地带民众的基本生存,维持农业生产与政权稳定,从而形成了“内政本位”取向。“内政本位”取向注重内政与治边之间的平衡,注意限制战争的规模,避免由于征发大量人口、增加赋役负担而造成内政问题。这种取向有力推动中华文明长期保持突出的和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政策 大战略 内政本位 民本思想 和平性
原文传递
银章密奏与洪熙中枢政治 被引量:6
8
作者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69,共10页
明代皇帝赐予阁部大臣银章,以其封识揭帖、密奏政事的现象最早见于洪熙朝。仁宗之所以有此举措,是为专意委任监国旧臣蹇义、杨士奇而设之单独渠道,但由于杨士奇之力请,所有内阁成员皆获银章密奏之权。仁宗出于平衡的考虑,也赐予户部尚... 明代皇帝赐予阁部大臣银章,以其封识揭帖、密奏政事的现象最早见于洪熙朝。仁宗之所以有此举措,是为专意委任监国旧臣蹇义、杨士奇而设之单独渠道,但由于杨士奇之力请,所有内阁成员皆获银章密奏之权。仁宗出于平衡的考虑,也赐予户部尚书夏原吉银章。但银章密奏对洪熙中枢政治并未产生仁宗所预期的作用,这与密奏在传统观念中的负面印象有关。相应,对密奏在明代中枢决策中之作用,不应作过高的估计。但是,银章密奏仍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仁宗感怀永乐中枢故事,以人事关系为准则重新构建中枢政治格局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章密奏 洪熙 中枢政治
原文传递
明代嘉隆年间长城图籍撰绘考 被引量:6
9
作者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26-38,共13页
明代嘉隆年间产生了四部长城图籍。其中郑晓《九边图志》是明代第一部长城图籍,完成于嘉靖四年,以文字为主,并分镇绘制地图。许论《九边图论》地图与文字并重,重在议论,从整体上系统探讨了九边形势。该书地图部分《九边图说》首次用整... 明代嘉隆年间产生了四部长城图籍。其中郑晓《九边图志》是明代第一部长城图籍,完成于嘉靖四年,以文字为主,并分镇绘制地图。许论《九边图论》地图与文字并重,重在议论,从整体上系统探讨了九边形势。该书地图部分《九边图说》首次用整幅地图的形式,展示了九边长城防御体系的全貌。三门峡市博物馆藏《九边图说》残卷是第一幅长城地图。《九边图论》未继承《九边图志》的内容与体例,而是别创体例。魏焕《皇明九边考》以文字为主,重在史事记载,第一次全面梳理了九边制度源流。这三种图籍都是中央负责地图创制机构的官员的私撰图籍。兵部《九边图说》为官撰图籍,以地图为主。四部图籍基本开创了明后期长城图籍的创作模式,引领与规约了长城图籍的创作风气与体例。后三部图籍提出与发展的两种九边说法也成为明代以来影响最大的两种九边说法。后三部图籍皆未使用"计里画方"与图例绘法,这也是明代地图,尤其官方所绘地图的主流绘法,显示出明代仍然继承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中的人文传统,"科学"、"定量"对明代地图绘制的影响十分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嘉隆 长城图籍 《九边图志》 《九边图论》 《皇明九边考》 《九边图说》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核心边疆”与“边疆形态” 被引量:5
10
作者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50-77,共28页
中国北部自东而西分布着两大山系,将北中国分隔为气候、经济、人文都差异甚大的地理空间,两大山系夹峙地带,是气候、经济、人文过渡之地,由于经济方式兼有农牧的复合特征,既能为中原王朝牧放战马提供草原,又能为北族政权提供农业补充,... 中国北部自东而西分布着两大山系,将北中国分隔为气候、经济、人文都差异甚大的地理空间,两大山系夹峙地带,是气候、经济、人文过渡之地,由于经济方式兼有农牧的复合特征,既能为中原王朝牧放战马提供草原,又能为北族政权提供农业补充,是中原王朝、北族政权北上、南下,进一步统一中国的经济补充与地理跳板,是南北双方竭力争取的战略重心,由此可将这一区域称作"核心边疆"。"得核心边疆者得天下,失核心边疆者失天下。"南北政权借助占领"核心边疆",得以统一全国,将政权从单纯的农业政权或游牧政权,转变为农牧国家的历史现象,可称为"边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边疆 边疆形态 过渡阶梯 农牧国家
下载PDF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科体系建设”笔谈 被引量:4
11
作者 万明 陈奉林 +1 位作者 李雪涛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6,155,共14页
主持人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外关系史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学科方向,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的骄人业绩举世瞩目,中国已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跨学科探讨和交叉综合研究体现了本学科的属性... 主持人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外关系史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学科方向,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的骄人业绩举世瞩目,中国已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跨学科探讨和交叉综合研究体现了本学科的属性意义,建立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史学三大体系,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做好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传承与创新的工作。为此,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与《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合作组织了"中国中外关系史学科体系建设"笔谈。笔谈学者围绕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中外关系史学科的定位、理论构建、研究方法以及拓展领域等展开了深入讨论。我们期望,这组讨论有助于构建中外关系史学科体系,推动中国史与世界史研究的深度融合,携手共建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关系史 中西交通史 学术体系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 学科体系建设
原文传递
从“王朝国家”发现中国历史
12
作者 《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3期37-39,共3页
民族国家观念的认知错位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的国家形态。当今世界流行的民族国家,是十分晚近的产物。西欧在近代化过程中,产生出诸多以单一民族、单一宗教为特征的现代民族国家,彼此之间围绕宗教与领土爆发战争。为解决这一争... 民族国家观念的认知错位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的国家形态。当今世界流行的民族国家,是十分晚近的产物。西欧在近代化过程中,产生出诸多以单一民族、单一宗教为特征的现代民族国家,彼此之间围绕宗教与领土爆发战争。为解决这一争端,各国共同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所谓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国际法的形式,确立了近代民族国家之间主权神圣、独立平等的国际秩序,一直影响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现代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观念 近代民族国家 国际法 认知错位 独立平等
原文传递
异域看长城——明清时期朝鲜燕行使的长城观念 被引量:4
13
作者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7-56,共10页
明清时期朝鲜燕行使在前往北京朝贡的途中,对所见明代辽东镇、蓟州镇长城或其历史遗存详加记述,形成域外第二大长城史料载体。燕行使从异域视野出发,对长城的称谓,与中国本土呈现出一定的不同。明清易代前后,燕行使对长城的评价,出现了... 明清时期朝鲜燕行使在前往北京朝贡的途中,对所见明代辽东镇、蓟州镇长城或其历史遗存详加记述,形成域外第二大长城史料载体。燕行使从异域视野出发,对长城的称谓,与中国本土呈现出一定的不同。明清易代前后,燕行使对长城的评价,出现了从肯定到否定的转变。这源于明朝被跨越长城的北方民族政权所取代,长城军事价值遭到质疑。对于清朝,朝鲜出于"小中华"的文化定位与对明朝的感念心理,存在抵触情绪,从而将长城空间演变为抒发"华夷之辨"的文化意识、抗拒清朝的政治观念的历史场域。明清时期朝鲜半岛的"长城观念史"呈现"层累地造成"的历史脉络,折射了这一时期东亚的地缘政治、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是研究近世东亚历史的切入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域 长城 长城观念史 燕行使 贞女祠 文天祥
原文传递
瘟疫史研究的科学、区域与观念视角——以明末鼠疫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2020年第5期48-53,共6页
人类历史一直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是自然变化的一部分,“自然性”是人类历史的特征之一。在这之中,作为自然环境影响人类历史的表现之一,瘟疫长期而巨大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具体进程。与灾荒相比,瘟疫不仅同样对于人类社会有巨大的冲击力... 人类历史一直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是自然变化的一部分,“自然性”是人类历史的特征之一。在这之中,作为自然环境影响人类历史的表现之一,瘟疫长期而巨大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具体进程。与灾荒相比,瘟疫不仅同样对于人类社会有巨大的冲击力,而且在古代时期,由于医疗技术不发达,医疗救助体系不健全,政府对于瘟疫的救治,远逊于对灾荒的救助,在很大程度上,民众只能仓皇、无助地面对着瘟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环境影响 医疗救助体系 瘟疫 自然性 冲击力 灾荒
原文传递
明朝的区域来源、政权性格与“江浙士人” 被引量:4
15
作者 《古代文明》 CSSCI 2016年第1期83-87,114,共5页
明朝崛起于经济落后且屡经战乱的淮河流域,政权最初相应呈现出浓厚的粗鄙特征。出身贫寒的朱元璋秉持"小农政治意识",将之与蒙元"家产制"政治思想相结合,从而建立了空前专制的皇权制度。在标榜"恢复华夏"... 明朝崛起于经济落后且屡经战乱的淮河流域,政权最初相应呈现出浓厚的粗鄙特征。出身贫寒的朱元璋秉持"小农政治意识",将之与蒙元"家产制"政治思想相结合,从而建立了空前专制的皇权制度。在标榜"恢复华夏"的同时,朱元璋强力压制延续南宋以来儒学传统的士人,尤其是儒学最为发达的江浙地区的士人。但伴随开国征伐阶段的结束,明朝逐渐步入常态治理,文官相应逐渐成为明政权的主体力量。永乐以后,以"江浙士人"为主的士人群体,在控制政府各个部门的同时,又借助翰林院这一元代江浙士人的主阵地,分化出内阁,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政治机构。而另一方面,明朝皇帝开始借助宦官,维持与江浙士人的政治地理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区域来源 政权性格 “江浙士人” 宦官势力
下载PDF
首都图书馆藏明末长城地图《九边图》考述 被引量:4
16
作者 《古代文明》 CSSCI 2012年第2期83-87,114,共5页
首都图书馆藏彩绘《九边图》,绘于崇祯后期,民国年间由汪申伯收藏。全图采用形象绘法,是现存《九边图》中形象绘法最为突出的地图,是一幅军事示意图,而非作战地图,反映出以直观、实用为目的的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人文传统,直到明末仍发... 首都图书馆藏彩绘《九边图》,绘于崇祯后期,民国年间由汪申伯收藏。全图采用形象绘法,是现存《九边图》中形象绘法最为突出的地图,是一幅军事示意图,而非作战地图,反映出以直观、实用为目的的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人文传统,直到明末仍发挥着主要作用。首图《九边图》机构、方位错讹较多。不过,由于这幅地图很可能是明代最后一幅长城地图,反映了明末九边长城防御体系的全貌,因此具有一定的学术与文物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边图》 形象绘法 职方司
下载PDF
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角色 被引量:3
17
作者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101,共10页
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为加强防御,在北部边疆长期建立了长城防御体系,明代在海洋空间面临实质性挑战后,在东部近海地区也开始构建了长城防御体系。长城一方面起到了有效的防御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被动特征,无法彻底解决来自北方族群与东部... 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为加强防御,在北部边疆长期建立了长城防御体系,明代在海洋空间面临实质性挑战后,在东部近海地区也开始构建了长城防御体系。长城一方面起到了有效的防御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被动特征,无法彻底解决来自北方族群与东部海域的威胁,反而产生“反噬效应”,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与社会动荡,甚至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这是影响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的重要因素。长城虽然是政权之间的界限,却并非族群之间的界限,而是一条生态过渡区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北方族群 “反噬效应” 生态界限
下载PDF
洪武初年明、北元、高丽的地缘政治格局 被引量:3
18
作者 《古代文明》 CSSCI 2010年第1期90-97,共8页
洪武初年,明朝、北元政治中心皆处于东部,对地处东北亚的高丽十分重视,极力经营。洪武五年之前,明军在东北亚的势力逐渐增长,压倒北元的传统影响,高丽恭愍王王颛断绝了与北元的联系,结束了元朝、高丽传统的以政治联姻为纽带的政... 洪武初年,明朝、北元政治中心皆处于东部,对地处东北亚的高丽十分重视,极力经营。洪武五年之前,明军在东北亚的势力逐渐增长,压倒北元的传统影响,高丽恭愍王王颛断绝了与北元的联系,结束了元朝、高丽传统的以政治联姻为纽带的政治联盟,与明朝建立了以“华夷秩序”为纽带的新的政治联盟。洪武五年“岭北之役”后,王颛面对北元复兴的态势与国内亲元派势力的再次活跃,采取了与北元暗中缓和关系的举措,后又在无法彻底倒向北元的情况下,选择彻底倒向明朝,征伐耽罗蒙古人,但却因此激化了与国内亲元派权贵的矛盾而被杀死,重新由亲元派权贵掌权的高丽倒向了北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武初年 地缘政治 明朝 高丽
下载PDF
中国古代疆域模式的历史特征及其根源——与西欧、阿拉伯、俄罗斯疆域模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6-118,共13页
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于四面环绕山海,中间是完整平原的地理环境。在这一地缘形势下,中国古代形成以保有核心平原地带为重心,在稳固内政与边疆开拓之间寻求平衡,尽量以较小代价建立"天下秩序"的"有限扩张主义"。这一疆... 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于四面环绕山海,中间是完整平原的地理环境。在这一地缘形势下,中国古代形成以保有核心平原地带为重心,在稳固内政与边疆开拓之间寻求平衡,尽量以较小代价建立"天下秩序"的"有限扩张主义"。这一疆域模式并不强调疆域的无限扩张,而是追求通过经济、文化辅助军事的方式,建立稳定的、区域性的"中华亚洲秩序"。中华亚洲秩序典型地体现了前近代的区域国际秩序特征,对于纠正当前民族国家的疆界、民族纠纷,实现区域共同体的联合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扩张主义 中华亚洲秩序 前近代
下载PDF
丘濬的族群与边疆观念 被引量:1
20
作者 《南海学刊》 2022年第1期106-119,共14页
丘濬在族群观念上,延续了传统的“内华夏外夷狄”观念,并进一步将之理论化、系统化。在边疆观念上,丘濬秉持防御立场,认可长城防御的历史价值,并重视北方族群在中国历史上的军事作用。丘濬的族群与边疆观念,呈现出内敛、保守的立场,是... 丘濬在族群观念上,延续了传统的“内华夏外夷狄”观念,并进一步将之理论化、系统化。在边疆观念上,丘濬秉持防御立场,认可长城防御的历史价值,并重视北方族群在中国历史上的军事作用。丘濬的族群与边疆观念,呈现出内敛、保守的立场,是明代内敛国策的思想投射与历史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濬 族群 边疆 内华夏外夷狄 保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