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申嗪霉素对4种链格孢属植物病原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3
1
作者 胡津瑜 +2 位作者 王云萍 李俊凯 吴清来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1期74-77,共4页
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申嗪霉素对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 kikuchiana)、苹果斑点落叶病菌(A.mali)、番茄早疫病菌(A.solani)、烟草赤星病菌(A.alternata)4种链格孢属病菌的室内毒力,以筛选出更多可用于防治链格孢属植物病原真菌病害... 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申嗪霉素对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 kikuchiana)、苹果斑点落叶病菌(A.mali)、番茄早疫病菌(A.solani)、烟草赤星病菌(A.alternata)4种链格孢属病菌的室内毒力,以筛选出更多可用于防治链格孢属植物病原真菌病害的生物源农药。结果显示,申嗪霉素对供试真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番茄早疫病菌抑制效果最好,抑制中浓度EC50为8.9152mg/L;对梨黑斑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差,EC50为30.2400mg/L,说明申嗪霉素具有用于防治番茄早疫病的较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嗪霉素 链格孢属(Alternaria) 植物病原真菌 毒力
下载PDF
5种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SBIs)抗真菌药物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筛选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敏 +3 位作者 韩飞 李旭军 李俊凯 徐志红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187,共6页
为了寻找高效、低毒以及环境友好型的农药先导化合物,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SBIs)抗真菌药物(益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酮康唑和咪康唑)对7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效果,选择其中活性较高的药物进行了防治小麦... 为了寻找高效、低毒以及环境友好型的农药先导化合物,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SBIs)抗真菌药物(益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酮康唑和咪康唑)对7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效果,选择其中活性较高的药物进行了防治小麦白粉病和水稻纹枯病的盆栽试验及防治小麦条锈病和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伏立康唑对供试的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杀菌活性最高,其EC50值均低于0.349 mg/L,咪康唑对小麦赤霉病菌、梨黑斑病菌、西瓜枯萎病菌和香樟炭疽病菌,益康唑对梨黑斑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以及酮康唑对水稻稻瘟病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杀菌活性,且均高于对照药剂苯醚甲环唑。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在药剂质量浓度为37.5 mg/L时,伏立康唑和氟康唑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8.26%和89.11%,明显高于商品化杀菌剂三唑醇;在质量浓度为150 mg/L时,益康唑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为86.14%。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效剂量为240 g/hm^2时,氟康唑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效为98.42%,益康唑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为75.21%。研究结果表明,临床上的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伏立康唑和益康唑对植物病原真菌也具有很高的活性,可望作为农用杀菌剂的先导化合物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 抗真菌药物 杀菌活性 毒力测定 田间药效
下载PDF
内生真菌印度梨形孢对乙草胺残留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韩飞 朱祥 +2 位作者 张敏 李俊凯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8-83,共6页
前期研究发现,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与油菜拌种可以有效缓解乙草胺药害。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菌丝悬浮培养法测定乙草胺对印度梨形孢生长的影响,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印度梨形孢菌... 前期研究发现,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与油菜拌种可以有效缓解乙草胺药害。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菌丝悬浮培养法测定乙草胺对印度梨形孢生长的影响,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印度梨形孢菌液、施用印度梨形孢的土壤以及使用印度梨形孢拌种的油菜植株中乙草胺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乙草胺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其对固体培养基中印度梨形孢生长速率的相对抑制率为98.12%,对悬浮培养液中印度梨形孢鲜质量和干质量的相对抑制率分别为95.11%和96.40%。当乙草胺质量浓度分别为20、50、100 mg/L时,在不添加印度梨形孢的悬浮培养液中,乙草胺的半衰期均为115.52 d,添加印度梨形孢菌饼后,乙草胺的半衰期缩短至9 d以下;每千克土壤添加2 g印度梨形孢菌丝后,土壤中50、100、200 mg/kg乙草胺的半衰期分别为10.35、11.18、11.55 d,均低于未添加印度梨形孢处理的半衰期(11.18、11.95、12.38 d);同样,采用印度梨形孢拌种的油菜植株中乙草胺的半衰期均短于未进行拌种的处理。综上,内生真菌印度梨形孢的生长受乙草胺影响而减缓,但其自身也可降解培养基中的乙草胺,并能加速土壤及油菜植株中乙草胺的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梨形孢 内生真菌 乙草胺 残留 降解 半衰期
下载PDF
大黄素甲醚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杀菌活性
4
作者 孟振国 朱祥 +3 位作者 常悦 吴清来 李俊凯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3-119,共7页
为寻找具有高杀菌活性的新型蒽醌类化合物,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的方法,经醚化水解和酰氯化反应,将氨基酸片段引入先导化合物大黄素甲醚中,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酰胺衍生物2a^6p,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过1 H NMR和HRMS确证。研究结果表明... 为寻找具有高杀菌活性的新型蒽醌类化合物,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的方法,经醚化水解和酰氯化反应,将氨基酸片段引入先导化合物大黄素甲醚中,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酰胺衍生物2a^6p,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过1 H NMR和HRMS确证。研究结果表明:在0.2 mmoL/L下,目标化合物对6种植物病原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1(8)-大黄素甲醚氧乙酰基亮氨酸(6e)对水稻纹枯病菌和香樟炭疽病菌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69.93%和67.18%;1(8)-大黄素甲醚氧乙酰基甘氨酸乙酯(5a)、1(8)-大黄素甲醚氧乙酰基甘氨酸(6a)与1(8)-大黄素甲醚氧乙酰基苯丙氨酸(6c)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活性较好,抑制率分别为60.51%、53.28%和58.50%;化合物6a和6c对香樟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49.25%和47.61%;均显著优于先导化合物大黄素甲醚。初步构效关系分析表明:在大黄素甲醚的羟基位置上引入氨基酸可增强其对水稻纹枯病菌、水稻稻瘟病菌、菜菌核病菌、草莓灰霉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和香樟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蒽醌 合成 酰胺 抑菌活性
下载PDF
龙须藤茎皮甲醇提取物生物活性初探
5
作者 姚宗理 柯健 +3 位作者 杨丹 吴清来 李俊凯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5-148,164,共5页
龙须藤Bauhinia championii在医用方面已证实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但其在农用方面的活性研究还鲜有报道。本研究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种子生物测定法,首次测定龙须藤茎皮甲醇提取物及分离组分对6种农业有害真菌和单、双子叶两... 龙须藤Bauhinia championii在医用方面已证实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但其在农用方面的活性研究还鲜有报道。本研究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种子生物测定法,首次测定龙须藤茎皮甲醇提取物及分离组分对6种农业有害真菌和单、双子叶两种植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龙须藤甲醇浸提物对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对油菜Brassica napus和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的根芽均没有抑制作用。但其甲醇浸提物中分离的大部分组分对供试病原菌和植物的根芽都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杀菌活性方面:10号组分对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和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分别达到80.0%和78.0%,除草活性方面:1~3号组分对油菜根的抑制率较高,达到50%以上,2号组分对稗草根的抑制效果最好,达到68%。可见,龙须藤茎皮提取物中含有具有良好杀菌活性和除草活性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须藤 提取物 生物活性 植物源农药
下载PDF
申嗪霉素-缬氨酸耦合物在小麦植株上的传导性研究
6
作者 董倩 李俊凯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9期21-25,共5页
为了明确申嗪霉素-缬氨酸耦合物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植株中的内吸传导特性,以申嗪霉素-缬氨酸耦合物为供试药剂,利用HPLC-MS/MS方法定量分析了在分蘖期小麦叶部施药处理方式下药剂进入植株后的分布和累积情况。结果表明,对分... 为了明确申嗪霉素-缬氨酸耦合物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植株中的内吸传导特性,以申嗪霉素-缬氨酸耦合物为供试药剂,利用HPLC-MS/MS方法定量分析了在分蘖期小麦叶部施药处理方式下药剂进入植株后的分布和累积情况。结果表明,对分蘖期的小麦植株,使用药剂浓度200μmol/L处理叶片时,在小麦的根部均能检测到耦合物的含量,且申嗪霉素-L-缬氨酸耦合物(PCA-L-Val)于处理18 h后在小麦根部的含量最高,为15.50μmol/kg,而申嗪霉素-D-缬氨酸耦合物(PCA-D-Val)在同一时刻在小麦根部的含量也达到最大值,为11.37μmol/kg。同时在小麦的分蘖叶片中也检测到耦合物的含量,且PCA-L-Val叶面处理小麦3 h后该化合物在分蘖叶片中的含量达到最大值,为8.74μmol/kg,而PCA-DVal在同一时刻也达到最大值,为4.54μmol/kg。由此可知,申嗪霉素-缬氨酸耦合物具有在小麦韧皮部传导的特性,还具备了由主茎向分蘖间传导的特性,且PCA-L-Val的传导性强于PCA-D-V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嗪霉素-缬氨酸耦合物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植株 内吸传导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