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挤压钻法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的临床效果观察
1
作者 王可心 季平 +5 位作者 李帝泽 陈媛 陆沁怡 白雅馨 陈陶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4年第1期62-69,共8页
目的观察并评估应用骨挤压钻法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应用骨挤压钻法行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病例39例,女性21例,男性18例,年龄21~73岁... 目的观察并评估应用骨挤压钻法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应用骨挤压钻法行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病例39例,女性21例,男性18例,年龄21~73岁,平均(51.67±11.68)岁。术后6个月行永久修复。术前(T0)、术后即刻(T1)及术后6个月(T2)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种植位点的窦底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骨密度(bone density,BD)及窦底垂直骨高度(vertical bone height,VBH)等进行测量并比较。功能负荷前测量种植体稳定性(implant stability,IST)、计算上颌窦底黏骨膜穿孔率以及种植体留存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9例患者共植入种植体53颗。T0牙槽骨高度为3.38~9.40 mm,平均(6.16±1.00)mm,T1和T2的牙槽骨高度分别为(11.25±1.10)mm和(10.36±0.99)mm。不同时间点观测的牙槽骨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0、T1、T2的骨密度中位数分别为196.65 Hu、441.70 Hu和435.04 Hu。T0与T1间骨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采用该方法,上颌窦底黏骨膜穿孔率为1.89%(1/53)。2颗种植体于术后6个月脱落,总体种植体留存率为96.23%(51/53),其余种植体在功能负荷前均获得良好的IST值(77.61±4.78),且在随访期间内未出现种植体周炎的迹象。结论骨挤压钻法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可获得良好的上颌窦提升效果,术后上颌窦黏骨膜穿孔率较低。该方法用于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的短期临床效果良好,但长期临床效果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底提升 骨挤压 种植体稳定性 上颌窦膜穿孔
下载PDF
水稻旱育苗技术要求
2
作者 关佳齐 《吉林农村机械化》 1991年第2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水稻 旱育苗 育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