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MRI诊断 被引量:13
1
作者 赵志 刘翔 +3 位作者 吴宝水 何雁 戴建平 高培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8期990-992,共3页
目的 分析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MR表现 ,加深对本病的再认识。方法  2 0例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 ,重点观察肿瘤的大小、部位、与脑室的关系、水肿情况和增强扫描特征。并分析发病的年龄及性别特点。结果 本组脑实... 目的 分析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MR表现 ,加深对本病的再认识。方法  2 0例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 ,重点观察肿瘤的大小、部位、与脑室的关系、水肿情况和增强扫描特征。并分析发病的年龄及性别特点。结果 本组脑实质内室管膜瘤多呈囊性或囊实性占位 ,体积多较大 ,一般大于 5cm ,部分较大肿瘤周围水肿不明显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增强后表现为环形强化或囊腔壁结节强化或不均匀强化 ;与侧脑室后脚、下脚及三角区的关系密切。结论 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 ,对脑肿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肿瘤
下载PDF
脑桥梗死锥体束继发Wallerian变性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苗 卢洁 +6 位作者 林起湘 戎冬冬 赵志 马青峰 舒妮 贺永 李坤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24-1027,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桥梗死后锥体束继发Wallerian变性的演变过程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对16例脑桥梗死患者(病例组)于发病<7 d、15 d、30 d、90 d和180 d进行DTI检查。另选16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桥梗死后锥体束继发Wallerian变性的演变过程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对16例脑桥梗死患者(病例组)于发病<7 d、15 d、30 d、90 d和180 d进行DTI检查。另选16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梗死区下方的延髓、上方的大脑脚、内囊后肢及中央前后回皮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比较病例组各时间点梗死侧与对侧以及对照组各部位FA值的差异,计算FA比值(rFA),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脑桥梗死灶同侧的延髓、大脑脚、内囊后肢以及中央前后回皮质FA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这种降低的趋势在发病15 d时最为显著,180 d基本恢复正常。患者发病15d时的rFA与90d、180d时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 DTI能够早期检测脑桥梗死后锥体束纤维继发的Wallerian变性。发病早期病灶同侧锥体束FA值下降的程度可预示患者远期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WALLER变性 磁共振成像 弥散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膜瘤分级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9
3
作者 於帆 单艺 +4 位作者 赵志 张苗 齐志刚 滕梁红 卢洁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8期1257-1262,共6页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其定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在低、高级别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2017年7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脑膜瘤患者的影像资料,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对侧正常白质ADC值,并...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其定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在低、高级别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2017年7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脑膜瘤患者的影像资料,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对侧正常白质ADC值,并计算标准化ADC(NADC)值,探讨其在低、高级别脑膜瘤及各亚型间的差异。结果 73例原发性脑膜瘤患者中低级别66例,高级别7例。低级别脑膜瘤ADC值高于对侧正常脑白质(P<0.05),而高级别者未见显著差异(P=0.72);低、高级别脑膜瘤ADC、NADC值无显著统计学差异(t=0.91,P=0.36;t=1.24,P=0.21);瘤周水肿区ADC值在各级别脑膜瘤中无显著差异(P>0.05);血管瘤样脑膜瘤及分泌型脑膜瘤ADC值较高。结论 ADC值可提示低级别脑膜瘤的微观结构,但在低、高级别脑膜瘤鉴别诊断中价值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病理分级
下载PDF
不同生长年限滇重楼干物质积累量及活性成分的积累规律考察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立敏 赵志 +1 位作者 韩多 李海峰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6-710,共5页
探讨不同生长年限滇重楼干物质积累量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在根茎、茎、叶中的积累规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根茎、茎和叶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采用直接称重法测定不同生长年限滇重楼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干物质积累量,并分析其在不同部... 探讨不同生长年限滇重楼干物质积累量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在根茎、茎、叶中的积累规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根茎、茎和叶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采用直接称重法测定不同生长年限滇重楼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干物质积累量,并分析其在不同部位的积累规律。结果显示,根茎、茎、叶中重楼皂苷Ⅰ、Ⅱ、Ⅵ、Ⅶ及总皂苷含量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不同部位所含化学成分差异较大,滇重楼地上和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逐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重楼 总皂苷 高效液相色谱 活性成分积累 干物质积累量
原文传递
3D-ASL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马天 齐志刚 +1 位作者 赵志 李坤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9期1561-1563,共3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作为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因其机制不明,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近年来,神经血管性机能障碍逐渐被证实是其发生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为探索血管因素与AD的关系,AD患者脑灌注成像研究工作由此展...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作为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因其机制不明,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近年来,神经血管性机能障碍逐渐被证实是其发生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为探索血管因素与AD的关系,AD患者脑灌注成像研究工作由此展开。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因具有无创伤、重复性好、简便易行等优点,成为AD脑灌注研究的主要成像技术。本文对3D-ASL技术在AD中应用的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脑灌注成像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
下载PDF
应用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分析阿尔茨海默病脑血流灌注成像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张世娟 王志群 +2 位作者 梁佩鹏 赵志 卢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应用脉冲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血流灌注的改变情况。方法采集静息状态下17例AD患者(AD组)及17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动脉自旋标记的灌注成像数据,计算其相对脑血流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D组患者双侧颞叶、... 目的应用脉冲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血流灌注的改变情况。方法采集静息状态下17例AD患者(AD组)及17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动脉自旋标记的灌注成像数据,计算其相对脑血流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D组患者双侧颞叶、左侧额叶、双侧顶叶、双侧枕叶及左侧丘脑的相对脑血流量均有下降。结论动脉自旋标记的灌注成像为检测AD患者异常灌注改变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法,AD患者的低灌注与其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自旋标记物 血液灌注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云南红豆杉细胞培养物中10-脱乙酰巴卡亭Ⅲ的含量 被引量:9
7
作者 李海峰 赵志 +2 位作者 杨永寿 王胤 刘光明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08年第2期3-4,共2页
目的:建立云南红豆杉细胞培养物中10-脱乙酰巴卡亭III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样品经干燥研细后采用甲醇浸提、乙酸乙酯萃取,测定同一批细胞培养物中10-脱乙酰巴卡亭III含量,采用Spherisorb C185μm柱,流动相甲醇-乙腈-水(42∶13∶45),流... 目的:建立云南红豆杉细胞培养物中10-脱乙酰巴卡亭III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样品经干燥研细后采用甲醇浸提、乙酸乙酯萃取,测定同一批细胞培养物中10-脱乙酰巴卡亭III含量,采用Spherisorb C185μm柱,流动相甲醇-乙腈-水(42∶13∶45),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234nm。结果:云南红豆杉细胞培养物中10-脱乙酰巴卡亭Ⅲ含量10-脱乙酰巴卡亭Ⅲ含量为0.023 47%,平均回收率为100.6%,变异系数(RSD)为2.2%。结论:该方法能准确、快速测定云南红豆杉细胞培养物中10-脱乙酰巴卡亭Ⅲ含量,为探讨10-脱乙酰巴卡亭Ⅲ在细胞培养物中的代谢研究提供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红豆杉 细胞培养 高效液相色谱法 10-脱乙酰巴卡亭Ⅲ
下载PDF
濒危莲瓣兰杂交育种及原生地种子萌发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海峰 赵志 +2 位作者 张海珠 李明 刘光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41-545,共5页
以莲瓣兰‘大雪素’(Cymbidium tortisepalum‘Daxuesu’)和‘剑阳蝶’(Cymbidium tortisepalum‘Jianyang-die’)为亲本,研究莲瓣兰种间杂交育种、杂交种子在原生地播种共生萌发及植株形态发生过程,为莲瓣兰杂交育种新品种选育及杂交... 以莲瓣兰‘大雪素’(Cymbidium tortisepalum‘Daxuesu’)和‘剑阳蝶’(Cymbidium tortisepalum‘Jianyang-die’)为亲本,研究莲瓣兰种间杂交育种、杂交种子在原生地播种共生萌发及植株形态发生过程,为莲瓣兰杂交育种新品种选育及杂交种子原生地播种种苗快速繁殖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莲瓣兰种间杂交结实率在90.0%~93.3%之间,杂交亲和性较强;莲瓣兰杂交种子在原生地播种6~12月后,能被萌发菌侵染、种胚突破种皮形成类原球茎,种子在原生地播种容易萌发;类原球茎转绿成根状茎、根状茎伸长成丛生型根状茎、丛生型根状茎顶端分生组织分化出原球茎、原球茎分化出叶和根、根状茎逐渐退化完成植株再生过程极其缓慢,需要4~6年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瓣兰 杂交育种 原生地 种子萌发
下载PDF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患者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安彦虹 齐志刚 +2 位作者 赵志 闫少珍 卢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1859-1863,共5页
目的分析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影像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治的53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总结抗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53例抗NMDA... 目的分析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影像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治的53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总结抗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53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中女24例(45.3%),男29例(54.7%);年龄6~72岁(其中<18岁16例,>45岁8例),中位年龄23岁;病程7 d~2年。颅脑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异常者占69.8%(37/53),其中12例可见T2加权像(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异常信号,累及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白质、海马、岛叶、小脑、脑桥、胼胝体、基底核、扣带回、丘脑。10例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DWI),8例可见轻度扩散受限;11例行增强MRI检查,2例可见轻度强化;33例MRI检查示双侧或单侧颞角扩大,提示海马萎缩,其中6例伴全脑萎缩。7例患者行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检查,3例显示葡萄糖代谢减低,MRI检查表现为脑萎缩、海马萎缩。1例患者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相比,异常信号区N-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酸(Cr)降低,胆碱(Cho)/Cr升高。结论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MRI检查显示包括边缘系统在内的多个脑区异常信号;首次就诊时MRI检查显示颞角扩大,提示抗NMDA受体脑炎发病前海马已受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 海马 磁共振成像 PET-CT
下载PDF
纵向研究脑干梗死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苗 卢洁 +5 位作者 李坤成 戎冬冬 赵志 曹燕翔 赵澄 马青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247-2250,共4页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区扩散特征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观察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对12例脑干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7天内、15天、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5次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各个时期梗死...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区扩散特征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观察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对12例脑干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7天内、15天、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5次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各个时期梗死区部分各向异性分数的相对值(rFA),同时进行临床运动功能评分,并应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分析梗死区rFA值以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随发病时间延长,梗死区rFA值逐渐降低(F=11.50,P<0.05),但与临床运动功能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DTT图显示皮质脊髓束无受压、中断者运动功能几乎不受累;皮质脊髓束受压、纡曲或少量中断者运动功能减退,但短期内明显改善;皮质脊髓束大部或全部中断、破坏者运动功能受损严重且恢复缓慢。结论脑干梗死区rFA值随病程演变呈动态变化,具有规律性;患者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临床症状和运动功能恢复有关,可为预后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 扩散磁共振成像 纤维束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评价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6
11
作者 郑莎莎 张苗 +6 位作者 卢洁 李坤成 戎冬冬 赵志 曹燕翔 赵澄 马青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75-678,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梗死不同时期扩散张量的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区的扩散张量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内囊周围区脑梗死患者20例,分别于发病<7 d,1 5d.1、3、6个月进行5次DTI检查,测...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梗死不同时期扩散张量的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区的扩散张量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内囊周围区脑梗死患者20例,分别于发病<7 d,1 5d.1、3、6个月进行5次DTI检查,测量各个时期脑梗死区相对部分各向异性分数值(rFA),应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并应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分析脑梗死区rFA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 20例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梗死灶rFA持续降低,3个月后开始缓慢上升,但始终低于发病早期(<7 d)病灶的rFA(F=6.410,P=0.000);与发病7 d内比较,1、3个月时梗死灶rFA的降低程度与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503,P<0.05;r=-0.517,P<0.05)。DTT显示,皮质脊髓束中断、移位、纡曲等改变,皮质脊髓束的受累程度与脑梗死后3个月Fugl-Meyer量表评分预后呈负相关(r=-0.71 6,P<0.05)。结论脑梗死区rFA随病程呈动态变化;rFA的降低程度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均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有关,可为早期评价脑梗死的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弥散 运动障碍 预后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戎冬冬 王佩佩 +6 位作者 张苗 郑莎莎 马青峰 曹燕翔 赵志 卢洁 李坤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6期893-896,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研究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空间关系,并随访观察受损纤维束的功能重组与代偿情况,探讨DTT技术对预测患者运动功能转归的价值。方法选择左侧内囊周围区脑梗死患者19例,分别于发病<7、30、90天进...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研究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空间关系,并随访观察受损纤维束的功能重组与代偿情况,探讨DTT技术对预测患者运动功能转归的价值。方法选择左侧内囊周围区脑梗死患者19例,分别于发病<7、30、90天进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应用DTT技术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分析脑梗死灶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 DTT显示19例左侧内囊周围区梗死患者,根据患侧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分为3型,I型5例,皮质脊髓束位于梗死灶外,FM评分96.46±7.68;II型6例,皮质脊髓束部分位于梗死灶内,但受侵范围<1/3;或受压、迂曲、推移改变,FM评分94.20±6.84;III型8例,皮质脊髓束>1/3位于梗死灶内,FM评分82.37±22.14。19例患者发病<7天,皮质脊髓束损伤分型与FM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90,P=0.033)。DTT对患者皮质脊髓束的动态观察显示,8例III型患者中4例90天皮质脊髓束显示良好,患者运动功能完全恢复;2例患者皮质脊髓束自身发生再生修复,90天后仅遗留部分运动功能障碍;2例未发现纤维再生修复,90天仍遗留严重运动功能障碍。结论 DTT能够直观显示脑梗死患者的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及其动态变化,对评价其运动功能恢复提供重要的客观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纤维束成像 脑梗死 运动功能
下载PDF
浅谈数字化时代如何做好历史报刊资料管理
13
作者 赵志 《采写编》 2024年第7期116-118,共3页
本文阐述了在数字化时代,历史报刊资料的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更高效、精准地进行资料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 数字化 历史报刊资料管理 方法
下载PDF
脆性X相关震颤/共济失调综合征1例
14
作者 李秋璇 赵志 +5 位作者 苏壮志 张苗 朴月善 曹茜 王臣 卢洁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9-230,共2页
脆性X相关震颤/共济失调综合征(FXTAS)是一种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与脆性X智力低下1基因前突变相关。该文报道了1例69岁FXTAS的男性患者, 临床表现为渐进性意向性震颤及共济失调, 影像学上小脑中脚可见对称性异常信号, 基因检测证实为... 脆性X相关震颤/共济失调综合征(FXTAS)是一种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与脆性X智力低下1基因前突变相关。该文报道了1例69岁FXTAS的男性患者, 临床表现为渐进性意向性震颤及共济失调, 影像学上小脑中脚可见对称性异常信号, 基因检测证实为FXT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颤 共济失调 神经退行性疾病 脆性X智力低下1基因
原文传递
杀菌剂对莲瓣兰种子原生地萌发胚培养中真菌污染控制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何正春 赵志 +2 位作者 李海峰 李明 刘光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21-1722,共2页
[目的]研究不同杀菌剂对莲瓣兰杂交种子原生地共生萌发突破种皮的胚培养过程中真菌污染控制及胚培养成活情况的影响。[方法]以莲瓣兰杂交种子原生地共生萌发突破种皮的胚为外植体,分别用1.0g/L代森锰锌、1.0g/L多菌灵、1.0g/L甲霜灵和1.... [目的]研究不同杀菌剂对莲瓣兰杂交种子原生地共生萌发突破种皮的胚培养过程中真菌污染控制及胚培养成活情况的影响。[方法]以莲瓣兰杂交种子原生地共生萌发突破种皮的胚为外植体,分别用1.0g/L代森锰锌、1.0g/L多菌灵、1.0g/L甲霜灵和1.0mg/L培福朗预处理外植体5min,再按常规灭菌后将外植体接种到改良RM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胚培养过程中真菌污染控制及胚培养成活情况。[结果]莲瓣兰杂交种子原生地共生萌发突破种皮的胚经1.0g/L代森锰锌和1.0mg/L培福朗预处理5min,胚培养过程中真菌污染率控制在10.0%以内,显著优于无处理的对照组(CK);代森锰锌处理胚培养成活率较低,胚培养成活率仅为67.5%,培福朗处理胚培养成活率显著高于代森锰锌,胚培养成活率高达84.8%。[结论]培福朗是莲瓣兰胚培养理想的杀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瓣兰 胚培养 杀菌剂 真菌污染
下载PDF
重楼属药用植物叶中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立敏 韩多 +1 位作者 赵志 李海峰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75-879,共5页
目的探讨11种重楼属药用植物叶中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差异。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11种重楼属药用植物叶中重楼皂苷Ⅰ、Ⅱ、Ⅵ、Ⅶ及总皂苷的含量,建立其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图谱,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色谱法分析对其叶中... 目的探讨11种重楼属药用植物叶中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差异。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11种重楼属药用植物叶中重楼皂苷Ⅰ、Ⅱ、Ⅵ、Ⅶ及总皂苷的含量,建立其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图谱,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色谱法分析对其叶中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差异进行研究。结果 11种重楼属药用植物叶中重楼皂苷Ⅰ、Ⅱ、Ⅵ、Ⅶ及总皂苷含量(P<0.01)具有极显著差异,只有在阔瓣重楼、五指莲、黑籽重楼、长柱重楼和滇重楼叶中同时检测到重楼皂苷Ⅰ、Ⅱ、Ⅵ、Ⅶ;11种重楼属药用植物叶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图谱差异较大,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种类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阔瓣重楼、五指莲、黑籽重楼、长柱重楼和滇重楼叶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图谱相似度均在0.902以上,有16个共有峰,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种类差异较小。结论 11种重楼属药用植物叶合成重楼皂苷Ⅰ、Ⅱ、Ⅵ、Ⅶ等主要次生代谢产物能力及种类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是重楼属药用植物根茎中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及种类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楼属植物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次生代谢产物
原文传递
脑室外神经细胞瘤的辅助放疗效果(附10例报告)
17
作者 徐建堃 陈怡东 +6 位作者 王雷明 赵志 徐庚 高莹 赵永瑞 冯瑾 邱晓光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5-350,共6页
目的探讨脑室外神经细胞瘤(EVN)手术切除后行辅助放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肿瘤切除和(不和)术后放疗的10例EVN患者[占同期收治的脑室内、外神经细胞瘤患者的6.8%(10/147)],其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 目的探讨脑室外神经细胞瘤(EVN)手术切除后行辅助放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肿瘤切除和(不和)术后放疗的10例EVN患者[占同期收治的脑室内、外神经细胞瘤患者的6.8%(10/147)],其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和放疗科收治5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和放疗科收治5例。肿瘤主体位于鞍区2例,额叶2例,丘脑3例,顶叶1例,脊髓2例。10例患者中,6例术后接受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中位放疗剂量为54 Gy(50.4~58.0 Gy)。术后行门诊和电话随访。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患者的生存时间,通过影像学随访判断肿瘤有无复发。结果除1例行活组织检查外,余9例均行肿瘤切除术,其中全切除、近全切除、部分切除各3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9.5个月(范围为16~142个月)。10例患者中,共3例出现复发,其中2例原位复发于颈髓,包括1例行活组织检查的患者和1例行肿瘤全切除的患者,前者于术后16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后者复发后行手术治疗和放疗,至末次随访时仍带瘤生存;1例原位复发于鞍区的患者接受部分切除7个月后再次复发,行手术切除和放疗,至末次随访时仍带瘤生存。接受不全切除(近全切除和部分切除)加辅助放疗的5例患者无一例复发;接受全切除加或不加放疗患者的复发比例为1/3。10例患者的5、10年总生存率均为90%,5、10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0%和60%。结论初步研究表明,EVN患者接受不全切除术后行辅助放疗可能能够获得与全切除相当的无进展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瘤 显微外科手术 预后 脑室外 放疗
原文传递
云南红豆杉生长过程中10-去乙酰巴卡亭Ⅲ的含量变化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海峰 赵志 刘光明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443-2444,共2页
目的研究云南红豆杉生长过程中不同部位10-去乙酰巴卡亭Ⅲ(10-deacetyl baccatinⅢ)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色谱柱Agilent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水(42∶13∶45),流速1.0 m l.min^-1,柱温32℃,检... 目的研究云南红豆杉生长过程中不同部位10-去乙酰巴卡亭Ⅲ(10-deacetyl baccatinⅢ)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色谱柱Agilent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水(42∶13∶45),流速1.0 m l.min^-1,柱温32℃,检测波长234 nm,测定云南红豆杉生长过程中不同部位10-去乙酰巴卡亭Ⅲ的含量。结果回归方程Y=15.290 29X-4.059 76(r=0.999 0),线性范围5.50~550μg.ml^-1;加样回收率(n=6)98.6%,RSD为2.4%。在云南红豆杉生长期树皮中10-去乙酰巴卡亭Ⅲ含量高于枝叶,是枝叶中最高含量的1.498倍;休眠芽分化期和休眠期是10-去乙酰巴卡亭Ⅲ积累的关键时期,在枝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树皮,最高含量达0.115 0%是树皮中最高含量的1.769倍,二年生枝叶中含量略高于一年生枝叶。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度高,可用于云南红豆杉枝叶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红豆杉 生长过程 10-去乙酰巴卡亭Ⅲ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3种龙胆属药用植物叶中主要有效成分的积累 被引量:5
19
作者 韩多 赵志 +2 位作者 刘卫红 李跃华 李海峰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65-869,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同一产地的坚龙胆、头花龙胆和微籽龙胆叶中的龙胆苦苷(1)、獐芽菜苦苷(2)、獐芽菜苷(3)和苦龙胆酯苷(4),并将其叶的HPLC指纹图谱与坚龙胆根及根茎的指纹图谱进行对比,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其叶中主要有效成分...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同一产地的坚龙胆、头花龙胆和微籽龙胆叶中的龙胆苦苷(1)、獐芽菜苦苷(2)、獐芽菜苷(3)和苦龙胆酯苷(4),并将其叶的HPLC指纹图谱与坚龙胆根及根茎的指纹图谱进行对比,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其叶中主要有效成分的积累。结果表明坚龙胆和头花龙胆叶中的1、2含量极显著高于微籽龙胆(P<0.01),微籽龙胆叶中3、4含量极显著高于坚龙胆和头花龙胆(P<0.01)。坚龙胆根及根茎与坚龙胆、头花龙胆叶的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0.999和0.991),成分差异较小;而与微籽龙胆叶指纹图谱相似度极低,成分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龙胆 头花龙胆 微籽龙胆 龙胆苦苷 獐芽菜苦苷 獐芽菜苷 苦龙胆酯苷 高效液相色谱 含量测定
原文传递
Cu^(2+)、前体对红豆杉细胞生长及产生10-Deacetyl Baccatin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海珠 赵志 +1 位作者 刘光明 李海峰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09年第6期5-8,共4页
目的:研究前体和Cu2+诱导子对云南红豆杉细胞生长和产生10-去乙酰巴卡亭Ⅲ的影响。方法:在培养12d后分别向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乙酸钠、苯甲酸钠两种前体和CuSO4诱导子,经过培养对云南红豆杉细胞生长情况进行统计,用HPLC测定细胞中10... 目的:研究前体和Cu2+诱导子对云南红豆杉细胞生长和产生10-去乙酰巴卡亭Ⅲ的影响。方法:在培养12d后分别向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乙酸钠、苯甲酸钠两种前体和CuSO4诱导子,经过培养对云南红豆杉细胞生长情况进行统计,用HPLC测定细胞中10-去乙酰巴卡亭Ⅲ的含量。结果:培养基中添加0.1mmol/L乙酸钠和0.1mmol/L苯钾酸钠,10-去乙酰巴卡亭Ⅲ含量是不添加时的1.8倍和2.8倍,含量分别为0.079 88%、0.082 91%;B5培养基中添加0.1mg/L硫酸铜时,10-去乙酰巴卡亭Ⅲ含量是B5培养基标准含量的2.2倍。结论:确定了云南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B5培养基添加乙酸钠、苯甲酸钠和硫酸铜的最佳浓度,表明适宜浓度前体和Cu2+诱导子对10-去乙酰巴卡亭Ⅲ合成与释放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红豆杉 细胞生长 10-去乙酰巴卡亭Ⅲ 前体 诱导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