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泰山田猎区”与商末东土地理——以田猎卜辞“盂”、“■”诸地地望考察为中心 被引量:37
1
作者 陈絜 赵庆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75,191,共20页
殷墟田猎卜辞所见地名盂与■,当分别位于汶水上游的"龟阴之田"和汶水下游的"汶阳之田"一带。与之相关联的商、丧、榆、宫等田猎点或途经地,亦在东土。商末田猎区似在泰山周围,或可称之为"泰山田猎区"。此... 殷墟田猎卜辞所见地名盂与■,当分别位于汶水上游的"龟阴之田"和汶水下游的"汶阳之田"一带。与之相关联的商、丧、榆、宫等田猎点或途经地,亦在东土。商末田猎区似在泰山周围,或可称之为"泰山田猎区"。此外,《左传》蒯聩"献盂于齐"之盂,与卜辞田猎地盂是一非二,在"龟阴之田"一带,因其近齐,故卫献于齐;郑国"泰山之枋",殆即卜辞■地,位于汶水下游北岸。至于周初召公所受之榆土,其性质与卫盂、郑枋同,乃东方诸侯襄助周天子行方岳之祭、位于泰山脚下的"汤沐之邑"。商周车马行进一般速度在每日40公里左右,战国秦汉以后"师日行三十里"之辞,不能作为商周地理研究的估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地理卜辞 泰山田猎区 汤沐邑
原文传递
“昭王南征而不复”之蠡测——基于文本形成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赵庆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0-158,共9页
传世典籍与出土文献表明,西周昭王时期对江汉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分别为十六年伐楚、十七年伐虎方和十八至十九年的南巡狩。"昭王南征"是昭王季世经略南土史事的统称,实际上涵盖了伐楚和南巡。过去将昭王殒身归咎于... 传世典籍与出土文献表明,西周昭王时期对江汉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分别为十六年伐楚、十七年伐虎方和十八至十九年的南巡狩。"昭王南征"是昭王季世经略南土史事的统称,实际上涵盖了伐楚和南巡。过去将昭王殒身归咎于楚人的说法,缺乏坚实的史料依据,是一种层累地造成的历史认知。昭王巡狩南土途经随枣走廊,抵达今湖北黄陂境内的长江北岸,并于南下涉江途中殒身,这是由同时期江汉平原的自然环境、交通路线和南巡行程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昭王南征 楚国 南巡
原文传递
《楚居》“为郢”考 被引量:6
3
作者 赵庆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CSSCI 2015年第3期25-28,共4页
清华简《楚居》中的"为郢",其实就是楚国的别都——鄢。"为郢"自春秋早期至战国初年曾为楚王多次徙居,在《楚居》诸"郢"之中似具有特殊地位。结合传世文献、考古资料和新见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的记... 清华简《楚居》中的"为郢",其实就是楚国的别都——鄢。"为郢"自春秋早期至战国初年曾为楚王多次徙居,在《楚居》诸"郢"之中似具有特殊地位。结合传世文献、考古资料和新见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的记载来看,"为郢"的地望应该在今宜城东南的楚皇城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楚居 为郢 楚皇城遗址
原文传递
从“诸侯大亚”看西周央地关系
4
作者 赵庆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4年第3期79-80,共2页
殷周时期的各项政治制度中,最能代表中央与地方关系者,当首推内外服制。内服与外服,主要以地域作为划分依据,设立殊异的职官系统进行管理,从而形成内置王官与外建诸侯的二元格局。无论政治上的设官分职之异,抑或地理空间上的内外之别,... 殷周时期的各项政治制度中,最能代表中央与地方关系者,当首推内外服制。内服与外服,主要以地域作为划分依据,设立殊异的职官系统进行管理,从而形成内置王官与外建诸侯的二元格局。无论政治上的设官分职之异,抑或地理空间上的内外之别,无不体现出地缘因素对早期国家治理的深刻影响。然而封建与宗法相辅相成,血缘因素与地缘因素交互作用,亦因时、因地而有强弱、明暗之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与地方关系 地缘因素 央地关系 二元格局 地理空间 划分依据 殷周时期 交互作用
原文传递
甲骨、金文中的妘姓之周与“洽周”
5
作者 赵庆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127,共7页
殷墟甲骨文所见以“周”为名的国族,活动年代要明显早于“太王迁岐”的时间,故无法认定为姬姓之周。本文通过对西周金文的梳理,认为上述“周”族很可能正是铜器铭文中出现的妘姓之周,其所属母族为“■”,势力范围位于晋陕一带。新见太... 殷墟甲骨文所见以“周”为名的国族,活动年代要明显早于“太王迁岐”的时间,故无法认定为姬姓之周。本文通过对西周金文的梳理,认为上述“周”族很可能正是铜器铭文中出现的妘姓之周,其所属母族为“■”,势力范围位于晋陕一带。新见太保簋铭的“洽周”当为复合地名,意即洽水流域之周地,在今陕西合阳县境内,或为妘姓之周的族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族 妘姓 太保簋 洽周
下载PDF
从“诸侯大亚”看西周央地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赵庆 《历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6-97,M0004,M0005,共24页
西周金文中的“诸侯大亚”,是指留居畿内的外服诸侯宗亲组织之分支,主要有两种形成途径:一是诸侯就封之际贵族家族组织的分衍与别氏,二是诸侯公室子弟入驻畿内朝宿邑或供职王朝。“诸侯大亚”称谓的生成与使用,缘于时人尊奉周初元勋为... 西周金文中的“诸侯大亚”,是指留居畿内的外服诸侯宗亲组织之分支,主要有两种形成途径:一是诸侯就封之际贵族家族组织的分衍与别氏,二是诸侯公室子弟入驻畿内朝宿邑或供职王朝。“诸侯大亚”称谓的生成与使用,缘于时人尊奉周初元勋为诸侯始封君的观念,也符合贵族宗族组织内部的结构层次关系。“诸侯大亚”作为封建与宗法相结合的产物,属于联结中央与地方、王朝与封国的血缘纽带,是考察西周国家治理模式与文明发展特质的重要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分封制 宗法制 西周政治 央地关系
原文传递
卜辞之曾地望考 被引量:5
7
作者 赵庆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45,共6页
殷墟卜辞中所见的商代之曾,是商王朝外服的附属国族之一。考古学证据表明,叶家山曾国的时代不早于西周初年,而晚商的汉东地区亦难纳入商王朝的统治范围。通过对相关卜辞地名的考订可知,曾之地望并不在商王朝南方的随枣走廊内,而应该位... 殷墟卜辞中所见的商代之曾,是商王朝外服的附属国族之一。考古学证据表明,叶家山曾国的时代不早于西周初年,而晚商的汉东地区亦难纳入商王朝的统治范围。通过对相关卜辞地名的考订可知,曾之地望并不在商王朝南方的随枣走廊内,而应该位于殷都以东的今山东平阴一带,《左传》宣公十八年的齐地之"缯",与卜辞中的曾当为一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代 卜辞 曾国 地望
原文传递
曲沃羊舌墓地出土子硕父鼎的意义--兼论曲沃羊舌M1为晋文侯墓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庆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16,131,共8页
曲沃羊舌M5出土的子硕父作申姜鼎,与甘肃合水县何家畔乡出土的伯硕父鼎乃是同人所作,其中反映出晋国、西申及“伯硕父”所代表的王臣势力之间的密切关系,正是以各方共同支持周平王作为政治基础的。子硕父鼎的发现及其铭文系联,不仅有助... 曲沃羊舌M5出土的子硕父作申姜鼎,与甘肃合水县何家畔乡出土的伯硕父鼎乃是同人所作,其中反映出晋国、西申及“伯硕父”所代表的王臣势力之间的密切关系,正是以各方共同支持周平王作为政治基础的。子硕父鼎的发现及其铭文系联,不仅有助于揭示平王东迁前后不同势力集团的分合与互动,丰富两周之际晋陕地区政治联动的历史图景,同时也为推定羊舌M1即晋文侯墓,提供了关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沃羊舌墓地 子硕父鼎 西申 晋文侯
原文传递
试论春秋战争中的礼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庆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73-77,共5页
礼贯穿于春秋时期战争的整个过程中。其内容主要包括战争过程中的祭祀、占卜、"致师"、"献捷"、"饮至"等制度化环节,某些战争规则以及战争参与者礼仪性的措辞和举止。春秋时期战争中的礼具有明显的过渡... 礼贯穿于春秋时期战争的整个过程中。其内容主要包括战争过程中的祭祀、占卜、"致师"、"献捷"、"饮至"等制度化环节,某些战争规则以及战争参与者礼仪性的措辞和举止。春秋时期战争中的礼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在部分保留西周的形式和精神的条件下逐渐衰落。礼在当时之所以呈现这种特殊的面貌,有其深刻的背景因素:在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中,社会各阶层力量的重组推动了贵族社会的瓦解,作为贵族宗族组织重要维系的礼制亦随之衰落;但同时,瓦解中的旧秩序和旧意识形态仍对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战争礼仪 军事制度
下载PDF
芮姞簋与古芮国探微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庆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8-105,161,共8页
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芮姞簋,学界通常将其视作姞姓""族与姬姓芮国之间的通婚证据。实际上,依照商周时期女性作器的金文通例,簋铭中附缀的族氏铭文"",所标识的当系器主夫家的族氏名号,而"芮姞&q... 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芮姞簋,学界通常将其视作姞姓""族与姬姓芮国之间的通婚证据。实际上,依照商周时期女性作器的金文通例,簋铭中附缀的族氏铭文"",所标识的当系器主夫家的族氏名号,而"芮姞"则为出身芮国的姞姓女子。芮姞簋所见的这一姞姓之芮,很可能就是商周之际活跃于汧陇地区的古芮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芮姞簋 芮国姞姓 族氏铭文
原文传递
高青陈庄引簋铭文与周代命卿制度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庆 《管子学刊》 CSSCI 2015年第3期104-108,共5页
山东高青陈庄遗址M35出土西周中晚期的引簋,其铭文记载了周王对"引"进行的册命,要"引"继承祖业,掌管"齐师"。陈庄西周遗址是齐国公族的采邑所在地,"引"的身份属于齐国国卿,该篇册命金文是关于... 山东高青陈庄遗址M35出土西周中晚期的引簋,其铭文记载了周王对"引"进行的册命,要"引"继承祖业,掌管"齐师"。陈庄西周遗址是齐国公族的采邑所在地,"引"的身份属于齐国国卿,该篇册命金文是关于周代命卿制度的重要史料。引簋、史密簋、师簋和五年师簋诸器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晚期周、齐之间的密切关系,当与周王朝对东方的经略以及周、齐由交恶转向联合的历史背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簋 西周 齐国 命卿制度
下载PDF
齐国置“五都”说刍议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庆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6-131,154,共7页
先秦典籍中的"都"既可以指一国国都,也可以指卿大夫采邑,还可以泛指一切规模较大的城邑。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并非一级地方政区的名称,而是当时人称呼齐县的一种习惯用语。所谓齐国的"五都",只不过是战... 先秦典籍中的"都"既可以指一国国都,也可以指卿大夫采邑,还可以泛指一切规模较大的城邑。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并非一级地方政区的名称,而是当时人称呼齐县的一种习惯用语。所谓齐国的"五都",只不过是战略地位较为突出的五个县而已。战国时期的齐国并不存在"都"这一地方行政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时期 齐国 地方行政制度
原文传递
况盆铭文与周伐淮夷的史地背景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庆 周颖昳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98,共8页
2010年,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M6096出土1件铜器“况盆”(M6096∶21),发掘简报已对器物的形制、纹饰及铭文作了详细介绍,并据类型特征将其年代推定为西周中、晚期之交[1]。该盆下腹内壁有铸铭8行46字,记载器主随应伯征伐“淮南夷”的经过... 2010年,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M6096出土1件铜器“况盆”(M6096∶21),发掘简报已对器物的形制、纹饰及铭文作了详细介绍,并据类型特征将其年代推定为西周中、晚期之交[1]。该盆下腹内壁有铸铭8行46字,记载器主随应伯征伐“淮南夷”的经过,有关内容不仅为重新审视淮夷名称及其分布地域等问题,提供了具有关键意义的新线索,而且有助于揭示西周王朝边域经营重心的转变过程。故笔者不揣鄙陋,对此新刊铜器资料试作谫论,未安之处,敬祈方家郢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况盆 淮夷 应国 南土经营
原文传递
卜辞“■”地与“黎之蒐”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庆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42,共14页
商纣时期的"黎之蒐",是殷末商人针对东夷族群进行的军事行动。举行大蒐之"黎"地位于殷都以东,是商王朝经营东土的据点和策源地之一,与今长治境内的黎国无涉。殷墟卜辞中的田猎地"■",坐落于古济水下游沿... 商纣时期的"黎之蒐",是殷末商人针对东夷族群进行的军事行动。举行大蒐之"黎"地位于殷都以东,是商王朝经营东土的据点和策源地之一,与今长治境内的黎国无涉。殷墟卜辞中的田猎地"■",坐落于古济水下游沿线的今济南境内,常为殷末商王巡行、蒐狩所至。文字学、典籍异文与考古学证据表明,卜辞"■"字当释作"楷",可读为"黎"。通过对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的考察可知,"大蒐于黎"的地点其实正是卜辞中的商王田猎地"■",亦即《春秋》经传中的齐邑"犂丘"。"黎之蒐"地望问题的正本清源,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殷末东方政治地理形势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之蒐 卜辞 犁丘
原文传递
西周金文“■”地识小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庆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43,59,共5页
自王国维开始,学者多将金文中的"■"字释为"坏",认为其地即大伾山。事实上,该字应该隶释为"■",当分析为从不、乇声。究其地望而言,"■"地很可能正是传世文献中的偃师"西亳"。
关键词 金文 大伾山 西亳
原文传递
关于先秦的“一车驾三马”之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庆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3-107,共5页
《考古》2014年第5期所载杨琳先生《论先秦一车驾三马之制》一文(以下简称“杨文”),结合典籍、出土文献和考古发掘的车马实物、图像,论证先秦时期存在驾三之制,拜读之后获益甚多。不过,杨文对部分史料的择取和分析似有商榷余地... 《考古》2014年第5期所载杨琳先生《论先秦一车驾三马之制》一文(以下简称“杨文”),结合典籍、出土文献和考古发掘的车马实物、图像,论证先秦时期存在驾三之制,拜读之后获益甚多。不过,杨文对部分史料的择取和分析似有商榷余地。由于这关系到如何认识先秦时期车马配驾制度的演变,笔者不揣鄙陋,兹将浅见草就成文,以求正于杨先生及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车驾三马 马四匹 车马制度
原文传递
先秦“异地同名”现象与地名流动的初步考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庆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18,共14页
"异地同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地点之间地名完全相同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先秦时期非常普遍,其成因也具有多元性。具体而言,除地名用字的偶合外,地名的通名属性、时人的表述习惯及更改地名的构词形式,都有可能导致地名重... "异地同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地点之间地名完全相同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先秦时期非常普遍,其成因也具有多元性。具体而言,除地名用字的偶合外,地名的通名属性、时人的表述习惯及更改地名的构词形式,都有可能导致地名重名问题。此外,古代族群的迁徙活动通常也是造成"异地同名"的重要因素,其具体机制即表现为"地随族迁"。战国中后期至秦汉时期,地名已经成为国家行政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沿革与演变基本是在政治因素主导下完成的。尽管这一阶段地名的空间流动依然存在,但总的趋势是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张而向外迁移,上述现象当与中央集权王朝推行"大一统"举措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异地同名 地名流动 地名学
原文传递
不■簋“■”地与《系年》“少鄂”——兼论猃狁侵周的地理问题
18
作者 赵庆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3-78,共6页
不簋铭的“■”地乃周师西追猃狁之处,位于周王朝的西北边陲一带。“■”是一个从、从各的双声符字,在此当读为“噩”,“各”旁为叠加的声符。《系年》第二章载晋文侯迎纳周平王的“少鄂”毗邻“西申”,当在宗周西北的泾河上游左近,前... 不簋铭的“■”地乃周师西追猃狁之处,位于周王朝的西北边陲一带。“■”是一个从、从各的双声符字,在此当读为“噩”,“各”旁为叠加的声符。《系年》第二章载晋文侯迎纳周平王的“少鄂”毗邻“西申”,当在宗周西北的泾河上游左近,前者与不簋“■”地属于“同地异名”的关系,之所以加缀区别字而更称“少鄂”,应是为了与同时期存在的其他“鄂”地有所区分。不簋铭与《系年》记载的转相发明,有助于重新审视猃狁侵周战争的地理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簋 《系年》 少鄂 猃狁
原文传递
试说周代金文人名称谓中的“长”、“旁”及其宗法内涵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庆 《古代文明》 CSSCI 2018年第3期53-60,共8页
周代金文所见由"族氏名+长"或"族氏名+旁"构成的人名形式,其中的"长"和"旁"大概都是表示贵族身份的特定称谓,具有相应的继统意义和宗法内涵。"族氏名+长"不仅可以指家族内部具有家... 周代金文所见由"族氏名+长"或"族氏名+旁"构成的人名形式,其中的"长"和"旁"大概都是表示贵族身份的特定称谓,具有相应的继统意义和宗法内涵。"族氏名+长"不仅可以指家族内部具有家族长或宗子身份的贵族个体,在有关人称转化为氏名的情况下,"长"亦可视作大宗的代名词。至于以"族氏名+旁"为称者,应是指家族内部无继统权力的支子,其内涵相当于文献中的"侧室"或"余子",同"别子"具有相近的宗法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文 人名称谓 宗法制度
下载PDF
“微盂”、“微斝”铭文补释与卫国早期历史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庆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7-52,共6页
旧称"微盂"、"微斝"的两件西周早期铜器,乃是卫康叔直系后裔所作的祭器,祭祀对象即卫国的始封君康叔封。以往学者多将器主名误释作"微"。实际上,该字应释读为"髟",综合国族、时代及文字通假等... 旧称"微盂"、"微斝"的两件西周早期铜器,乃是卫康叔直系后裔所作的祭器,祭祀对象即卫国的始封君康叔封。以往学者多将器主名误释作"微"。实际上,该字应释读为"髟",综合国族、时代及文字通假等因素来看,其人很可能就是第二代卫君、康叔之子康伯髦。清华简《系年》称周成王、周公迁殷遗民于洛邑,而封卫康叔于"康丘",与沬土簋铭文记载的"诞令康侯鄙于卫"为同一史事。至于卫人自"康丘"徙居"淇卫"之举,则应该发生在康伯髦之世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盂 微斝 康伯髦 《系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